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主要从事辐射防护、核事故医学应急、辐射监测、医用放射诊断治疗质量控制等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国家级专业机构,具有40年历史。随着科技全球一体化,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自2000年以来,我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日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有关单位进行人员互访与学术交流,通过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我们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人才队伍得到壮大,管理工作开始迈向现代化,为更好地为我国的疾控事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推动我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我所的专业特点及优势,积极组织并以不同形式派出科研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出国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很多参加过出国培训或学习的科研人员正在所中层领导岗位工作或成为学科带头人,带动了我所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所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培训班的人数不断增长,层次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做特邀报告的人数也在增长,我所的国际学术地位也显著提高。如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大会”是辐射防护界的一大盛事,我所每年将选派一名专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并多次派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及国际培训班,在2005年举行的亚洲辐射研究学会第一届亚洲辐射研究大会上,苏旭所长当选亚洲辐射研究学会副主席。据统计,我所自2000年以来共派出108批,162人次。图为我所派出人员情况。
同时我所大力加强对中青年科研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出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近年来,在我所先后派出的科研人员中近85%以上人员为中青年科研人员,除1人在外继续学业外,其余均按期回国并工作在科研工作关键岗位上,成为我所科研工作的坚强的生力军。
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所于2005年10月17日~21日在北京主办了“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国际研讨会”。来自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日本、韩国、匈牙利、德国、俄罗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专家和我国核或放射医学应急救援领域的52名专家共73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和响应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了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的核或放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得到了国际机构等官员的高度评价,使我所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地提高。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高科技时代,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必须迎合时代的需要,融入世界潮流,利用我所的专业特点及优势,加强在先进技术和国际区域重大项目的科技合作,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加大对国外专家来所工作或科技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当代世界的先进科技成果和实验设备条件,不断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使我们的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今后的国际科技合作,有以下几点设想:
首先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明确目标,优化资源,把国际合作作为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科技领域,涉及的范围都不局限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社会公益型研究所,本身应树立服务本国,造福人类的信念;同时,进行全面国际化建设是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必备条件,也是推进我所的科研工作向国际先进靠拢的有力手段,并且树立一个做大、做强、做好的目标,并确实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由于科学工作的日新月异,引进国外智力,采取请进来和派出等方式,把我们所需的智力,从国、境外引进来为我所用,学习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帮助解决各行各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我所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和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期一项战略方针。引进国外智力可以是说借水行舟,借脑生财,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具有花钱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事半功倍等显著特点。
国际合作不只局限于迎来送往,通过国际合作,能打造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促进国际交往及信息沟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能高质量的完成科研项目的国际型人才。因此,需建立一套鼓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对于在国际合作中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应以奖励,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