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饮食文化是随着客家文化或者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它是因战乱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约在公元前200年以来陆续从中原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汉族民系。现在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桂、川、湘、鄂、台等省区。在海外,东南亚、澳、美、加,也都有很多客家人。现在,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2千万左右,其中在海外约500万人。
其次,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据考证,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人类活动早期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南北区域南稻北粟的主食差异就开始出现;夏商周时期除南北主食差异传统继续加强外,南北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清晰,这在人们的食物种类、食物结构、烹饪方法、烹饪器具、饮食风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客家人从北方平原迁徙到南方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很大,导致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无疑,其饮食文化也就发生变化。从食源开拓看,粮食作物从过去主要种植小麦转变为主要种植稻米、番薯、木薯、芋头等;相应地,食品、食器的制造、饮食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在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基础之上的变化。
二、客家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
客家人饮食习惯独特,既保留有中原饮食传统,又融合了当地山区饮食保有对原生材料原汁原味的加工习惯,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文化。从饮食文化的几个层面看,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首先,食材使用广泛而多样。客家食品原料以稻米、畜禽、河鲜、山珍、果蔬为主。客家地区主要是南方山区,以生产稻米为主,旱作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木薯、黄豆、黄粟,畜禽为猪牛羊鸡鹅鸭,水产有河鲜、塘鲜,还有种类繁多的山中飞禽走兽蛇虫瓜果菌藻,根茎花叶实。由此,客家名菜如赣南小炒鱼、酿豆腐,闽南八大干、闽西涮九品,香菇焖猪肉,东江盐局鸡,酸菜扣肉,九龙姜丝鹅、博白白斩鸭,博白蕹菜,等等,都是客家人利用上述原料所创作的佳品。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性贫苦生活中造就了顽强的求生欲望和可歌可泣的探索精神,客家人开发的食材之多,是各民族民系中罕见的。⑸
其次,食品味型以肥咸香辣见长,清淡味重兼具。这一点,在饮食文化中尤其突出。菜肴口味明快自然,同中有异味是菜的灵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菜肴的特色,也是成为烹饪王国的根本原因之一。“味”之美可以说是古代饮食的追求。“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是人评价食品好坏的标准。客家人在山区劳动强度大,需要油多的饮食;流汗多,也要多补充更多的盐;客家菜起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与湘菜、川菜一样都重辣味。但是客家菜的辣与川菜、湘菜的辣有所不同,川菜的麻辣与其善用辣椒、花椒有关,湘菜的酸辣与其善用辣椒、醋、腌制品有关,而客家菜醇厚的咸鲜辣,则是客家人会用辣椒、姜、蒜、糯米酒和酱油的结果。⑹不过,这是就客家菜形成地域的整体而言,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居住区位的地理环境差别,会导致饮食口味上的有所不同,从赣南、粤北、闽西、粤东、桂南的客家来看,其辣的程度依次递减的。
再次,烹饪技艺复杂而精妙。以中原饮食文化为代表的8000多年饮食文化史表明,早在汉代,烹饪技术就出现了两大分工:炉、案分工,红案、白案分工。烹饪技术出现了杂烩、涮。唐代发明了冰制、冷淘,南北朝时期增加了消、糟、囊、酱等,尤其是南北朝发明的炒,引起了烹制技术的大飞跃。客家人烹制菜肴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烹饪技术,又吸取了南方古老的技法精华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除了运用其他菜系常用的水烹、油烹、汔烹、火烹外,还精于古老的石烹、竹烹,并首创了盐烹(盐煨鸡即是)。据统计,烹制客家菜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有50种以上,而且方法独到,象耍杂技变魔术一样精彩。⑺
提示:欢迎来电垂询或留言,火爆好酒网用户可享受厂家更多支持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