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广东客家移民探讨

关于晚清广东客家移民的研究,笔者在撰写《客家人与19世纪末、20世纪处的广东革命运动》一文中,1曾涉及到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由于此问题非讨论的重点及篇幅所限,故未能充分展开。应当说,晚清是客家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广东客家人出现许多新的特点。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晚清广东客家人的分布

关于历史上客家人的源流和分布,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工作,2尽管在某些方面至今还有较大的争议,但自明朝以来,“客家人的主要集中地在广东”是取得共识的。3然而,与成绩斐然的客家源流和分布之宏观研究相比,以广东为代表的区域性客家研究却显得有些滞后。研究成果的多寡,则多少反映出问题探讨深入的程度。有关广东客家人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一是其居地分布区域。当时,广东地区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二府、二州、十三县之地。二府是潮州府和惠州府;二州是嘉应州和连平州,十三县是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大埔、丰顺、永安、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等地。以上地区是客家人主要集中地区,亦即通常所谓的纯客家人居地。而客、土杂居地区,其范围则很广,几乎遍及广东各地。正如《嘉应州志》所说:“以上各州县人迁移他州县者所在多有。”广东客家人居地分布区域,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变化也不太大。如著名客家史专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统计,当时广东的纯客住县有:“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大埔、连平、和平、龙川、紫金、仁化、赤溪、始兴、英德、河源。”8嘉应州后改称梅县,来安后易为紫金,镇平即后来之蕉岭。兴宁、五华、平远、龙川,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不仅地名称谓未变化,而且纯客家居地亦同。罗氏的考证,除新增仁化、赤溪、始兴等地之外,把丰顺、博罗、河源划人非纯客住县。9尽管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客家人居地有些变化,但是其主要集中在广东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一范围。日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对客家人的调查也大体如此。10

二是客家人是有自己语言体系的群体。当时,不但“其土音大致相通,而且被广州本地人称之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可见,客家人是一个有着共同语言体系的群体。温仲和在《嘉应州志》用整整一卷的篇幅叙述客话源流及在当地流行的情况。最后,他在卷末说:“旧书志无方言,此篇为特创,前无所因。…·为述所以编之意,俾览之者,知客话源流之所自焉。”11后世学者对客家语言的研究,已有多项成果面世,兹不赘述。12总之,客家有自己语言体系,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从当时人的记载来看,我们对清光绪年间广东客家人居地、方言等情况大体有所了解。

二、晚清广东客家人数

晚清时,居住广东的客家人究竟有多少前人并未做过确切的统计。罗香林教授曾说过:“客家人口,到底共有若干这也是从前研究客家问题的人老弄不清的一点。”13他在吸收中外有关客家人口研究成果之后,采用分类分级核算的办法,得出“估计客家人口约二千五百二十余万人”的看法。14

日本外务省情报部对20世纪30年代广东客家人数有所调查,认为:“在广东全省居住的客家约五百万人,广东系客家移住海外南洋方面约百万人。”15这也不过是一个估计数字,只能作为参考。

据当代人口史专家姜涛先生考证,广东人口: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29800177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29811390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29825952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29839293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29852120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29866133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29880675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29897465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319719613人16从上述统计数字来看,光绪末年广东人口当在3000万左右。姜涛的上述考证,应当说是可信的。17又据前文提到的侯国隆先生在《关于广东客家人分布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统计:“全省有客家166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901万〈1987年统计数,不计海南岛〉的28.17%。”作者通过对全省79个县〈市〉(包括不带县的东莞、中山两市及潮州市)调查,发现“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市〉是72个”。而“客家人占99%以上的县有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平远、和平、龙川、连平、河源、新丰等10个县。此外,兴宁占98.2%,南雄占97.61%,陆河占97.64%,始兴占96.8%,紫金占98.07%。如果以纯客家、非纯客家概括的话,这些超过95%的县应归属纯客家县,共15个……”18

上述侯氏的调查资料所列举广东省的总人数5901万,这是1987年广东省人口普查时得出的数字,应当说这一数字是准确的。其他关于客家总人数1662万人以及占全省总人数的比例、各县(市)客家所占比例,都是在各地方志办公室人员帮助下经过实地详细考察得出的结论,应当说比较真实可信。

另外,有一则关于宋代中原迁粤人户数字,亦可作为旁证资料。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客户”(新迁人的人户)占广东总人户的39%,有不少州的“客户”比例多于“主户”(原住户)。如地处韩江流域的梅州,“客户”竟占到52%。又如南恩州,“客户”占78%;雷州,“客户”占70%;广州、端州“客户”均占55%。当时,广东人户比唐时增加2.7倍,全境共有584284户。19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从中获得几个比较重要的数据。一是清光绪末年广东全省人数为3000万左右;二是宋代广东客家占总人数的39%;三是80年代末广东客家有1662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28.17%。如果以宋代客家人39%的比例来推算,清末广东客家人数约在1100多万人。如果以近年28.17%的比例数推算,清末广东客家人数约有800万人。两个数据哪一个较为接近事实呢我以为后一个参考系数更大一些。因为宋时的统计数字本身准确性就较差,而且宋以后又经明清时代。其间客家的居地变化很大,人数自然有不少变化。而从清末到当代,广东客家人居地变化不大,亦未发生较大规模的迁徙事件,故客家人所占28.17%的比例数较为可信。通过上述分析来看,晚清广东的客家人数约有800多万人。所居住区域主要是在广东的东部和中部,即今河源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而且,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到了清末,广东绝大部分县都有客家分布,客家实在是一大势力,客家在广东便是尽人皆知的事。”20

三、晚清广东客家人的特性

客家先民在辗转流徙和长期为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通常所谓的特征、特性等。这种客家人独有的特性,无疑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客家人特性的研究罗香林教授做了不少工作,他把客家人的特性归纳为七个方面:(一)各业的兼顾与人材的并蓄,(二)妇女的能力和地位,(三)勤劳与洁净,(四)好动与野心,(五)冒险与进取,(六)俭朴与质真,(七)刚愎与自用。21毋庸置疑,罗教授对客家人的特性研究有开先河之功。然而,客家人的特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客家人的特性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的。罗氏的不分时代和地域的整体概述,今天看来,似乎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处。应当说,晚清广东客家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兹将其主要特性分述于下:

第一、宗族观念发展到更广泛的团体精神。

这种地缘组织不仅出现在广东各地,而且在东南亚各国的客家人中间也很盛行。如这一时期,新加坡出现不少客家人的地缘织,其中主要有应和会馆、茶阳会馆、惠州会馆、丰顺会馆、永定会馆等。又如,马来亚有嘉应会馆、惠州会馆、茶阳会馆、应和会馆等。29

广东等地的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和团体精神发扬光大,对推动革命运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后,孙中山先生成立同盟会,许多会党领袖和客家人都加入了。

第二、反抗斗争的目标日益明确

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迁徙中,不断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从而造就了客家人特有的坚忍性和反抗精神。19世纪以前,客家人主要是与徙居地的地方势力抗争,故经常发生与当地土著的械斗事件。30

19世纪中叶,广西金田爆发了广东花县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当时,不少广东客家人参加了这场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尤其是在广东和广西一一清庭(廷)对客家人的压制,是非常严厉”。31部分参加太平军的广东客家人被迫外藏东南亚,一部分隐于乡间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广东会党当中有不少人曾与太平天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孙中山在初期筹划革命时,已经注意到这一反清力量。他曾说过:“两粤之间,民气强悍,会党充斥,与清政府为难者,已十余年,而清兵不能平之,此其破坏之能力已有余矣。”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客家人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日益明显,而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广东香山(今中山)客家人钟荣光,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广州创办《可报》,并结交郑士良等进行反清活动。次年又创办《博闻报》和《安雅》,进行革命宣传。广东归善客家人欧渠甲,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著《新广东》一书,“这是一本鼓吹广东自治,对全国革命起了促进作用的小册子”。33广东潮阳客家人林义顺,流寓新加坡,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资翻印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易名为《图存篇》,秘密输人潮州、梅县等地,进行革命的舆论宣传活动。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与广东人张永福、福建人陈楚楠创办《图南日报》,用以宣传革命。广东番禺客家人潘达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高剑父等人在广东创办《时事画报》,该刊以“攻击满洲政府,指示革命方向”为目标。34此外,香港发行的《广东日报》等革命报刊也起到推动广东革命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专家统计,“辛亥革命爆发以前,革命党人先后在广东办的报纸就有十六七种之多。”35这其中有些是广东客家人创办的,大概不会有问题。

总之,历史进入晚清时期,广东客家人的反清斗争,日益走上更为明确的道路。

第三、广东客家人与海外客家联系更加密切

总之,晚清时期,在广东面临被西方列强割占危机的形势下,使海内外广东籍客家人联系更加密切。这种客家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客家自身的发展,而是以国家的命运为纽带。可以说,这正是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特性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升华。因之,也正是这一时期,广东的客家人为正义事业献身精神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四、晚清广东客家人的革命活动

讨论广东革命运动,必然会谈到孙中山先生。而且,以上列举的七次起义,其中有六次是孙中山直接策划的。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确立开展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活动。随后,进行了以广东为重点的武装起义。乙未广州之役前,孙中山就提出“袭取广州以为根据地”的主张。43此役失败后,他又指示革命党人”相率潜入内地,收揽所在之英雄,先据一二省为根本,以为割据之势,而张势威于四方,奠定大局”。44这个根本之地选择在最南部的省份,“攻取粤桂滇三省为革命根据地”,45其中尤以“广东为最善”。46

孙中山把建立革命根据地定位在以广东为中心的粤、桂、滇三省,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是地理位置便于外界接济。由于兴中会及后来成立的同盟会均发起于海外,许多成员侨居东南亚、日本及香港、澳门等地广东靠近香港、澳门等地,便于得到海外人力物力援助。

二是清廷疏于防范利于进取。粤、桂、滇三省地处边陲,远离京城,清廷疏于防范,利于进取。孙中山在发动乙未广州之役时,也看到广州防范松懈,利于攻取的一面。“广州之重要衙署不外将军、都统、总督、巡抚、水提等六七处,虽为军事机关,第承平日久,兵驻左右,有名无实,绝不防卫,只有衙役数人把守而已。”47三是资财可观利于装备自己。孙中山看重两广,“要在两广独立成立共和国”48还有其经济实力方面的考虑。孙中山认为:“夺取广州后,我们至少可获得十万支新式步枪、充足的弹药、数百门新式大炮以及兵工厂。此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现款和物资补给。”49

孙中山以广东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设想,除上述原因之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人的因素。孙中山在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笔谈中谈及:“盖起点之地,不拘形势,总求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而矣。”又说:“万端仍以聚人为第一着,故别虽有形势,虽便于接济,而心不能舍广东者,则以吾人之所在也。”50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人是第一位的,而他的人之所在,选定是广东。对于孙中山所说的“吾人”,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指会党,有人则认为指的是革命党人。最近,有一新的提法是“主要是指广东的会党和革命党人”。51我认为,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完全,仅说对了一个方面。其实,孙中山所说的:“吾人”,指的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广东人。理由主要有两点:

五、结语

晚清是广东客家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人数来说,客家已有大约8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嘉应州、惠州、潮州等地最为集中。此时客家人的原来的低层次、宗族性的组织,已发展为目的明确的团体组织。而且,这一时期的广东客家人与境外客属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一时期,广东地方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屡屡出现“惠州会匪猖獗”,62“惠州各属本多匪乡,散则为民,聚则为匪”,63“广东会匪名目最多”,64“广东盗风日炽”,65“今日广东,贼密布如棋局,遍地皆贼”66等文字,所指的其中就有许多客家人的组织和客家人。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广东民众的反抗斗争孕育了广东革命高潮的到来,正如时人所说:“即无孙文,广东亦不久安矣。”67时势造英雄。具有远见卓识的孙中山先生顺应历史的潮流,创建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同盟会,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革命向前发展。在孙中山有意识地吸收和培育之下,大批广东客家人加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组织,在广东革命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客家人的参与就没有广东革命的成功。同样也可以说,客家的革命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

1载丘权政主编:《客家与近代中国》第108——126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9月。

2参见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刘果因:《客人客家与客人的老家》,见程志远编:《客家源流与分布》,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许德生:《客家源流新探》,见《梅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1年版。

329许云礁:《客家人在东南亚》,见谢佐芝主编:《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上册,崇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4101530日本外务省情报部:《广东客家民族的研究》引自程志远编:《客家源流与分布》。

518侯国隆:《关于广东客家人分布情况的调查》,见程志远编《客家源流与分布》。

611清光绪《嘉应州志》卷七《方言》。

72627参见丘权政:《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130页。

891314罗香林:《客家源流考》,第53页、54页、59页。

12参见罗美珍:《从语言入手探讨客家民系》,见《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王东《从方言看客家民系之形成》,同上,第357页。

16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435页。

19参见丘权政:《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第100页。

20万方珍、刘纶鑫:《“客家”正名》,见丘权政主编:《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21罗香林:《客家的特性》,见《世界客属人物大全》第50页。

22孔永松:《略论明中叶以后客家的家族制的发展》,见《中国客家民系研究》第164页。

23三合会原宗旨为"反清复明",郑士良出任首领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4李新、韩信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册第8页。

25《梅县辛亥五烈简介》,见《梅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2年版。

28《陈留谢氏族谱》见《宁化石壁》第34页。

31小岛晋治:《太平天国与客家》见《世界客家人物大全》上册,第93页

32宋教仁:《宋渔父日记》,见《辛亥革命》〈二〉,第210页。

33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81版,第244页。,

3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第二册,第508页。

35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6年版.第252页。

36王柄南:《试论客家在东南亚的贡献》,见丘权政主编《佗城开基客安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37黄石华:《香港客家人士之贡献与成就》,见《中国客家民系研究》,第8页。

383940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7-339页。-

41同上,第351页。

4264《两广总督谭钟麟为镇压广州起义事附片》(光绪二十一年十月),见《孙中山与广东一广东省档案馆库藏海关档案选译》(以下简称《档案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5页。

4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30页。.

4446宫崎寅藏:《三十三年落花梦》,上海出版合作社1925年版,第55页

45冯自由:《革命逸史》,商务印书馆上海1947年版,第五集,第118页。

47邓慕韩:《乙未广州革命始末记》,见《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48《原敬关系文书》第二卷,“书翰”篇二,日本放送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页。

49孙中山:《致威马里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81页。

5053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等笔谈》,《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83—184页。

51《中国军事通史》第17卷《清代后期军事史(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0—1211页。

52《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第47页载:“在预定的军事政变的前夕,在这个组织(兴中会)中注册的会员只有一百五十三名。这些人中,他们几乎全是广东人,其中差不多有半数(七十三名)是孙中山的同乡。”

54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见《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第160页、第172页。

55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3页。

56《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3页。

57《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第224页。

58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见《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70—71页。

59仇汇编:《广东新军庚戌起义资料汇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4页

60《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36页。

61见《佗城开基客安家》第333页。

62《兼署两广总督德寿为缉捕史坚如事附片》(光绪二十七年一月至二月初),《档案选译》第687页。

63《兼署两广总督德寿为镇压三洲田起义事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档案选译》第690页。

65《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一)第232页。

66《广东日报》1904年8月4日。

67《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36页。

THE END
1.词源趣谈search(搜索)的基本方法就是转圈走research后面加一个施动者名词后缀-er,派生出名词researcher,意思是“调查者,研究者”。从事科技研究的专业人士就可以称为researcher(研究员),比如:Dr. McCormack is a British microbiology researcher. 麦克科马克博士是一名英国的微生物研究人员。 最后我们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Q4NzIzNg==&mid=2651808032&idx=1&sn=c09daaa7514d70974e36a45aa3f15bda&chksm=85412b4c9ffc2aa979f7a209cbf3a2213176da701756d5e3ab3aababf3750b3de1c59553b0f7&scene=27
2.和讯理财客研究中心和讯理财客独家研报基金频道依托和讯网强大的财经门户网络平台,和讯理财客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财经媒体资源整合优势,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坚持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为投资者提供及时、全面、专业的财经资讯和研究服务。 和讯理财客研究中心专注于基金研究,背靠股东路透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国际知名的基金研究机构理柏的支持,凭借理柏拥有遍布全球https://funds.hexun.com/licakedujiayanbao/index.html
3.研报客官网深度投资研究,投研资讯专业研究报告,证券研究报告,投资研究报告,投资分析报告,机构研究报告,股票研究报告,券商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公司研究报告http://www.yanbaoke.com/
4.researcher是什么意思综上所述,“researcher”即研究者,是从事研究活动并具备基本研究素质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探索、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如果您还有其他需要解释的名词或成语,请告诉我。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48914006f12ab75d86fefddc
5.visitingresearchfellow是什么意思visiting research fellow英 美 释义 更多 客座研究员 把海词放在桌面上,查词最方便触屏版| 电脑版 ?2003 - 2024 海词词典(Dict.cn)立即下载 http://m.corp.dict.cn/visiting%20research%20fellow
6.客户调研方法(精选5篇)随着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的营销理念也逐渐深入发展起来了。对客户的满意状况的了解成为每个公司的必然要求。而如何去测量客户的满意度状况就成为关键的问题。神秘顾客调研与顾客满意度测评是研究客户满意状况的两种最常用的https://www.1mishu.com/haowen/173291.html
7.客家研究的百年历程与重要价值——中国青年网后30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客家研究暂趋沉寂,只有零星的、主要以客家方言词汇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问世,如何炯的《以梅县方言为代表的客家话与北京语音的对应规律》、李映川的《梅县方言的一些词汇》、罗常培的《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等。不过同一时期,我国港台地区以及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客家研究仍在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wenhua.youth.cn/whyw/202011/t20201130_12598511.htm
8.academicresearcher网络学术研究者 网络释义 1. 学术研究者 所以,学者应该是学术研究者(academic researcher)的简称,有其特定的范围和要求。首先,它在资格上必须有博士学位,有… blog.sina.com.cn|基于3个网页https://cn.bing.com/dict/academic-researcher
9.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客家文化梅州客家研究的历史回顾梅州松口,经我提议,由梅州市外事侨务局、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梅县区人民政府主办,梅州日报社、《客家人》杂志社承办的“客家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隆重举行,来自深圳大学、深圳市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嘉应学院以及梅州本地的学者共30多人出席会议,正式拉开了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对“客侨文化”研究https://www.meizhou.gov.cn/zjmz/lsyg/kjwh/content/post_2409453.html
10.20189209《网络攻防实践》黑客研究20189209郑炜一、国内黑客研究——林正隆 1.基本信息 中文名:林正隆 网名:CoolFire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74年 职业:知名上市电子公司信息部主管 毕业院校:高雄海青工商信息科 主要成就:2011年获颁COG信息安全终身成就奖,中国黑客宗师 2.人物简介 台湾省是中国计算机发展早期,技术最领先的地方。Coolfire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https://www.cnblogs.com/zw20189209/p/10483456.html
11.产险客户分类管理渠道组合问题的探讨1998年正式实施麦肯锡一产险客户“三减—增效”改革项目,拉开了平安产险客户管理序幕。2000年平安集团成立客户资源管理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客户资源管理及客户服务工作。平安在客户管理上虽然起步较早,但仍然不系统、不深入,面对新的形势,我们首先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客户分类管理问题。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293/343/2006/7/sh1877455323137600252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