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铁生锈了》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教科版科学《铁生锈了》优秀教学反思

《铁生锈了》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因为本课涉及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把这课作为变量控制教学的一个研究载体。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发展特点和技能特点和教材对变量控制技能的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

3、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这节课由两个主要活动组成,第一,观察铁和铁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从而认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第二,小组互评并完善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方案。

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2、小组互评实验的合理性。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活动中,各个小组课前已经完成了验证铁生锈的原因的猜想实验,在课堂上我先让各个小组看着他人的实验来评价他人实验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法。直观的实验比文字更容易让学生发现自己组和其他组的异同,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流,修正自身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3、从简单到复杂逐一解决学生聚焦的问题。在学生设计的实验中会出现很多个条件没有控制好,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再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变量控制方法。例如本课教学中,因为比较多小组研究水对铁生锈的影响,我就先选择水组的实验进行研讨。研讨时我先让学生评价只做一组实验的小组,并追问为什么要做两组实验;解决了这个简单的问题后,接着让学生展示做两组实验(一个有水,一个没水)但又没控制好空气的小组,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追问学生为什么空气量要一样?解决了这一问题再让学生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保持空气量一样?通过呈现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水对铁生锈影响”的变量控制实验,再交流研究酸和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

教科版《真假值周生》优秀教学反思

9月20号,市教育学院的部分领导到我校进行听课教研,我讲了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真假值周生》。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热情的参加讨论,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说、议、评、演中交流与互动,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存在的问题:

3、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或练习时“看热闹”没有参与到思考中,以至于使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所提的要求不细,如果能够在小组学习时更加明确每个人的分工责任,让每个人都有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效果会更好。

4、对学生平时的语言训练不到位。通过这节课我能够看出自己在平时对学生的语言方面要求不够“严格”,如大部分学生的声音过小,小部分学生表演时态度不够大方,大部分学生不说完整话,几个学生没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总是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应该在平时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应该注意训练好的。

《铁生锈了》教学反思

4月18日的“同课异构”活动已经结束了。这一次难得亮相的活动中,我自我感觉并不成功,在这节课中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科学课的教学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要很好的挖掘到一英里的深度,岁于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框架》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认识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制作课,即强调动手,也强调动脑。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主要通过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提出问题:框架结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三、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

四、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证明自己的猜测;

五、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加固正方体框架并进行比赛;

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说还是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连许多后进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在猜想环节,还是有部分学生猜测“三角形易变性、四边形具有稳定性”,在课中他们通过老师指导,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发现“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性”,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了问题后,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脸,让我也从他们的笑脸上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

本课的知识点虽然较简单,而且在数学科的学习中他们已有了解,但在数学课上,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教学,而没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对这一知识点还是模棱两可的。但在科学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解决,变抽象为具体,对知识感念的掌握也水到渠成,效果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制作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即能分工,又能合作。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小组的分工、合作的培养,如:分工――每个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合作――利用同桌间制作的两个四边形框架组合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费时较多。

原因:

1、学生制作框架的技能,如:筷子长短的选择、皮筋缠绕的方法等不熟练。

2、自己对学生了解不到位,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二、学生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不够到位。

1、乡下学生科学课上做实验的机会少,组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2、学生的合作意识弱,喜欢各自为政。

针对本节课出现的一些状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对学生薄弱之处课前应加强训练;

3、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这课的教学曾经在嘉兴南湖参加省网络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中了解过,咱们的兔子先生对课作了比较精辟的设计与定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教科版第一册《识字六》优秀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例如:在识字六(1)中,我引导学生给“尧”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新字,我编了歌谣帮助学生记忆: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是阻挠。依靠别人是侥幸,丰衣足食是富饶。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都会认了,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

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另外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课导入时,首先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提问“你喜欢爬山吗?你想知道山脉是怎样变化的吗?”来引入课题,而后出示了不同形态山脉的图片来引导比较“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二个活动通过对有可能引起山脉变化的自然力量,提出假设;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第三个活动是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设计课程时,我本来预设了多种引起山脉变化的因素,但还是有学生提出了生物尸体对岩石的腐化作用,初听这个猜想,我有些措手不及,但随即肯定了学生的猜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完全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预设,并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解释与肯定。

其次,在学生设计实验环节,仔细想来教学的每一部我都牢牢的掌控着,比如我事先准备了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等。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于此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只能摹仿课本给玻璃片加热,然后用水冷却。学生拿什么设计课本以外更开放的试验方案?这里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课本内容和实验器材之前先设计实验方案,这样的实验设计可能五花八门,但也能最大限度的放飞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并操作。

遗憾的是学生对课堂上的模拟实验和大自然的真正的风化作用还不能有效的整和,课堂上的体验、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理解和实际总存在着一定的“缝隙”,学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整理出的问题,课堂交流起来就很能切入到问题的要害。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尽量满足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的往往比“想出”来的要直接实际的多。

探究教学所追求的不只是让学生收获知识、认识事物,还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不只是让学生获得探究世界的能力,还鼓励学生有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智慧的重要,还让他们体会到个性发展的自由、生命力量的彰显。

最后,课堂实验的完成并不是教学的终结,运用于生活实践才是知识的升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在周一我给四年级的上的科学课《我们的营养》。在教学中我很有感触。现总结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更加的精炼。不该说的不说,学生的说的决不能在重复。

2.问题的设计针对性还需要更强一些。我想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加的细心琢磨。

3.学生实验设计需要有力的进行引导。给出材料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的进行实验设计。在这里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既不能说穿,也不能完全不说。需要在了解学生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在备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引导言语。

4.学生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少数的学生直接将食物吃了,这个需要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我想是否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教育,效果会更好。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六课的内容。科学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探究活动又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因此在几次试教中,依据“以学定教”的理念,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所需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1、导入环节的'马克杯

热的传递是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准备了一个马克杯,这个杯子的外面图了一层热敏材料,当热水倒到杯子里时,杯子上的黑色会褪去,上面印刷的图案就会显示。由这个神奇的现象直接引出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导入简单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牢牢将学生的视线引入本课的主题。

2、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这一实验我采用了学具盒里的材料,但学具盒里的塑料支架太短,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底座进行垫高。因此我对支架部分进行了改进,用木材做成支架,使其刚好能插入底座,降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繁琐度。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书本上配套的实验材料是一个带柄的金属圆片。金属圆片边缘凸起的一圈十分低,这一设计会导致以下两个问题:(1)金属圆片上涂的蜡层必须很薄,不然融化的蜡很容易流到桌面上;(2)若金属圆片在实验中没有放平稳,蜡融化后再次凝固时,就会不均匀,以致每次课前都需要老师进行涂蜡准备。

针对这些缺陷,我将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科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从身边寻找材料,经过几次尝试,发现饮料“加多宝”易拉罐的底非常适合作为金属圆片,因为其边缘高度适合,底又很平,没有纹路。考虑到剪下的金属圆片边缘很锋利,会划伤学生,因此我将其用砂纸磨平。将彩色的蜡涂在制作好后的金属圆片上,不仅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教科版三上《WhatisYourNumber》优秀教学反思

由以上的反思我想到了一下措施

1、对于Yournumberis…和Mynumberis…我可以准备一些带号码的T恤,贴在学生的身上,帮助他们理解my和your,但是不强求学生说出Mynumberis…

3、对于Yournumberis…和You’renumber…的处理,我应该用一件带号码的T恤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提示他们使用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观察上肢运动时,目的要求不清楚,导致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的作用理解不到位。这堂课的另一失败之处是学生在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堂下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在干嘛,并没有听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样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课后,同组的老师们立即提出了改进意见:寻找合适的资料、屈肘伸肘动画,加深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作用的理解;在学生观察手臂伸缩后,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粗略画出手臂的结构,加深印象;教师起引导知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协同作用做了个明确的总结。

当晚立即行动,修改了课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课,自我感觉不错,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

但愿自己今后能以此为鉴,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THE END
1.高中化学实验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1080视频加载失败 百之灵 815粉丝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资源 00:36化学仿真实验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 00:32化学仿真实验 钠在氯气中燃烧 00:11化学仿真实验 氖原子 00:12化学仿真实验 镍原子 01:02化学仿真实验 氢氧化铝的两性 00:46化学仿真实验 氢氧化镁的溶解性实验 https://www.163.com/v/video/VIF4KPB93.html
2.某同学做了一个有关铁生锈的趣味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某同学做了一个有关铁生锈的趣味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2)请用理化知识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ec02447176d67048adf73eb7a704628.html
3.设计铁生锈的实验。而如果要减少铁的生锈,则可以从实验的结论出发,任意切断生锈条件中的一个便可。如把铁上面涂上油漆,便切断了铁和空气的接触。而把一些铁制品如菜刀等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则可以切断铁和水的接触,从而防止铁制品生锈。根据实验结论,我们便猜想海南岛的铁应该比吐鲁番的铁更容易生锈。而经过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1098939.html
4.《铁生锈了》教学反思《铁生锈了》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一周,发现铁生锈的原因。 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铁生锈的视频,知道铁生锈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及对我们产生的经历损失。学生现在接触的很多物品都是不锈钢的,所以对于铁生锈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通过图片让他们知道,铁生锈还是非常不好的https://www.jianshu.com/p/08b42ac3eecf
5.探究方案:探究铁生锈的原因.docx探究方案: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实验材料: 3 个盘子、 3 枚铁钉、水、菜油。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2、把一枚铁钉https://m.taodocs.com/p-578507114.html
6.六年级科学《生锈与防锈》教学设计.docx教学流程观察比较一一分析判断一一推理归纳一一表达交流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及视频,铁钉、烧杯、清水、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情境出示课本图问题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 目的引出探究活动。 ⑴⑵ https://www.mayiwenku.com/p-35170917.html
7.铁生锈了教学设计13篇(全文)能区别铁和铁锈不同,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生了锈的铁制品(生锈的锁、生锈的铁管、生锈的铁栅栏) 视频资料:实验:铁生锈了 演示实验材料:铁钉生锈实验 分组实验材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b486rcp.html
8.热点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给已经生锈的铁头喷上银色的油漆 经过这样简单翻新的绝缘子 质量无法保障 容易被直接击穿、把线拉断 公司负责人介绍 这些带着安全隐患的绝缘子 还有相当一部分 通过各种方式流向电网工程 破解版App 成永不消失的追踪器 如今,各种破解版App很受欢迎 不少消费者贪图便宜 https://www.fjtv.net/folder331/2023-03-16/4800196.html
9.铁生锈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FeA. 米勒实验证实了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C.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单选题】厨房的烤炉和烤盘要随时清扫,必要时可用( )擦盘,以防生锈。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视路的起点部位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95399a2b20a7432b90617c2b4276c251.html?fm=bd30b8678feb49edc2e9f493fd63ee270c
10.铁的性质化学教案(精选6篇)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造量干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似的思维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uhqgu0i.html
11.九年级全册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活动: 学生拍有关身边钢铁制品的照片,准备介绍铁制品的用途、使用时间、环境等;调查身边铁制品的防锈措施 教师准备活动: 准备演示实验器材、录制演示实验视频; 准备1-2件常见的铁制品;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https://zhuanlan.zhihu.com/p/154016609
12.粤教粤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新知讲解作出假设 观察铁生锈现象,了解铁制品周围的环境条件,推测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新知讲解我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作出假设我认为铁生锈与水有关。我认为铁生锈与水、空气都有关。新知讲解制订计划 根据假设 ,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参考以下要素制订完整、具体的计划,形成实验方案。1、选择合适的器材。2、根据探究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30/600323411400523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