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至2017年末,我国≥65周岁人口有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为了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卫生行业遵循“健康老龄化”的原则,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和证据分级的定义和具体表述见表1,2。

1概述

1.1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90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虽然血压<140/90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分级方法与一般成年人相同(表3)。

上述定义与分类的依据是诊室坐位血压测量结果。近年来我国家庭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诊室血压测量的重要补充。但由于血压测量设备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尚不把诊室外血压测量结果作为诊断老年高血压的独立依据。

1.2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现状

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是40.4%,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患病率是49.1%,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资料显示患病率为53.2%,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显著增高,男性患病率为51.1%,女性患病率为55.3%。农村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

2012~2015年调查显示,≥60岁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7.1%,51.4%和18.2%,较2002年明显增高(表4)。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治疗率城市显著高于农村;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群高血压“三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率并未随着服药数量的增加而改善。

1.3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随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和β肾上腺素能系统反应性降低;肾脏维持离子平衡能力下降。老年人血压神经-体液调节能力下降,表现为容量负荷增多和血管外周阻力增加。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SBP升高和脉压增大。我国人群统计,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随年龄增长,钙化性瓣膜病发生率增高,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者不能过度降压,以免影响重要器官的血供;若脉压过大,SBP明显升高且DBP水平<50mmHg,应注意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可能性。

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如体位、进餐、情绪、季节或温度等影响,称为异常血压波动。最常见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等。

假性高血压可导致过度降压治疗,SBP过低在高龄患者可能引起跌倒、衰弱等不良预后的增加。

2诊断和评估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血压水平;

(2)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

(3)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可逆和(或)可治疗的因素,如:有无继发性高血压;

2.1血压测量

2.1.1诊室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测量是指由医护人员在医院环境下按照血压测量规范进行的血压测量,是目前评估血压水平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2.1.2诊室外血压测量

诊室外血压监测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并且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体生活状态下的血压状况,预测心血管风险能力优于诊室血压[15]。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两种方法。

(1)家庭血压监测。又称为自测血压。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血压控制情况和长时血压变异,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2)动态血压监测。使用自动血压测量仪器,连续测量个体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波动状态[19]。特别是监测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可以全面和准确地评估个体血压水平和波动状态,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检出隐匿性高血压、诊断单纯性夜间高血压。老年人全天血压波动大,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69%。

测量方法如下:①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合格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并定期校准。②通常白天每20min测量1次,晚上睡眠期间每30min测量1次。应确保整个24h期间血压有效监测,每个小时至少有1个血压读数;有效血压读数应达到总监测次数的70%以上。③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h、白天(清醒活动)、夜间(睡眠状态)SBP和DBP平均值。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数值,还可以获得一些衍生指标,例如: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清晨血压水平、24h血压变异、血压负荷、晨峰现象、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等。

2.2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1)测量体质量指数、腰围及臀围;(2)观察有无特殊面容、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等;(3)触诊甲状腺、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4)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5)全面的心肺查体;(6)检查四肢血压(至少需要检测双上臂血压)、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7)眼底镜检查视网膜有无异常。

2.3高血压危险分层

尽管血压水平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因此,需要全面、整体地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

2.3.1危险因素评估

包括血压水平(1~3级)、吸烟或被动吸烟、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糖耐量受损(餐后2h血糖7.8~11.0mmol/L)和(或)空腹血糖异常(6.1~6.9mmol/L)、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或肥胖(体质量指数≥28kg/m2)、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等,其中高血压是目前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而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等又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需强调,老年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无论是初诊还是正在治疗随访期间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危险因素的定期评估。

2.3.2靶器官损害筛查

采用相对简便、花费较少、易于推广的检查手段,在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无症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诊断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左心室肥厚(室间隔或左室后壁厚度≥11mm或左心室质量指数男性≥115g/m2,女性≥95g/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9mm)或斑块,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踝/臂指数<0.9,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降低[30~59ml/(min·1.73m2)]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μmol/L,女性107~124μmol/L),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白蛋白/肌酐比值30~300mg/g)。一个患者可以存在多个靶器官损害。

这些伴发疾病包括: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以及外周血管疾病。

2.3.4危险分层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估整体危险度,有助于确定降压治疗时机、优化治疗方案以及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因老年本身即是一种危险因素,故老年高血压患者至少属于心血管病的中危人群(表5)。

2.4衰弱评估和认知功能保存

2.4.1老年高血压的衰弱评估

衰弱是衰老的表现之一,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升高。有研究发现衰弱是影响高龄老年人降压治疗获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HYVET亚组分析与SPRINT研究均表明衰弱老年人也可从强化降压治疗中获益,但由于入选研究对象相对健康和评估方法不统一,衰弱对老年高血压预后的影响及衰弱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表6)。

衰弱筛查推荐采用国际老年营养和保健学会提出的FRAIL量表或步速测定。如有条件可进一步采用经典的ried衰弱综合征标准进行评估(表7,8)。

2.4.2老年高血压与认知障碍降压治疗可延缓

老年人血压过高或过低均能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推荐早期筛查认知功能,结合老年生物学年龄和心血管危险分层确定合理的降压治疗方案和目标值。

3治疗

3.1概述

3.1.1降压治疗的目的

延缓高血压所致心血管疾病进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步使血压达标。在启动降压治疗后,需注意监测血压变

化,避免降压过快带来的不良反应。

3.1.3推荐起始药物治疗的血压值和降压目标值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较高,更能从严格的血压管理中获益(表9)。

3.2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降压治疗的基本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质量、改善睡眠和注意保暖。

3.2.1健康饮食

减少钠盐摄入,增加富钾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WHO建议每日摄盐量应<6g,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适度限盐。鼓励老年人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3.2.2规律运动

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合理的有氧锻炼可有效降低血压。建议老年人进行适当的规律运动,每周不少于5d、每天不低于30min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和游泳等。不推荐老年人剧烈运动。

3.2.3戒烟限酒

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患风险。老年人应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应<25,女性每日饮用酒精量应<15g。白酒、葡萄酒(或米酒)或啤酒饮用量应分别<50、100、300ml。

3.2.4保持理想体质量

超重或肥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质量(体质量指数20.0~23.9kg/m2)、纠正腹型肥胖(男性腹围≥90cm,女性腹围≥85cm)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但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过快、过度减重。

3.2.5改善睡眠

睡眠的时程、质量与血压的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关。保证充足睡眠并改善睡眠质量对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3.2.6注意保暖

血压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对血压的调控能力差,常出现季节性血压波动现象。应保持室内温暖,经常通风换气;骤冷和大风低温时减少外出;适量增添衣物,避免血压大幅波动。

3.3药物治疗

3.3.1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2)长效:尽可能使用1次/d、24h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和清晨血压;(3)联合:若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单片复方制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适度:大多数老年患者需要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起始阶段,但不推荐衰弱老年人和≥80岁高龄老年人初始联合治疗;(5)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耐受性、个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3.3.2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channelblocker,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receptorblocker,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特定人群(表10)。

CCB、ACEI、ARB、利尿剂及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70-79]。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优先选择某类降压药物[80-83](表11)。降压药物的选择详见表12。

(1)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属于中效利尿剂。根据分子结构又可分为噻嗪型(如氢氯噻嗪)和噻嗪样利尿剂(如吲达帕胺)。保钾利尿剂属于弱效利尿剂,分为两类:一类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包括螺内酯和依普利酮。另一类作用不依赖醛固酮,代表药物包括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利尿剂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等患者。利尿剂单药治疗推荐使用小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我国独立完成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是国际上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安慰剂对照的脑卒中后二级预防降压治疗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吲达帕胺(2.5mg/d)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血压降低了5/2mmHg,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了29%。我国参与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HYVET)结果显示,收缩压>160mmHg的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采用缓释吲哒帕胺1.5mg/d将收缩压降低到150mmHg,与安慰剂相比,脑卒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减少34%和28%。

中国老年收缩期降压治疗临床试验(SystChina)[85]以及上海老年高血压硝苯地平试验等临床试验(STONE)证实,以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CCB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国际硝苯地平控释片抗高血压干预研究(INSIGHT)证实硝苯地平控释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87]。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FEVER)显示,氢氯噻嗪加非洛地平与单用氢氯噻嗪相比,血压进一步降低了4/2mmHg,致死与非致死性脑卒中降低27%。FEVER试验事后分析发现,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120/70mmHg时,脑卒中,心脏事件和总死亡危险最低[88]。国家“十二五”项目LEADER研究显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降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复合终点事件,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较氨氯地平发生率低。

(3)ACEI。各类ACEI制剂的作用机制大致相同。ACEI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以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CEI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有效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量,延缓肾脏病变进展,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脑卒中后降压治疗预防再发研究(PROGRESS),入选了整个试验6105例患者中约1/4病例,结果表明,培哚普利加吲达帕胺或单药治疗总体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28%,培哚普利加吲达帕胺联合治疗的降压效果优于单用培哚普利。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等亚洲研究

对象脑卒中风险下降的幅度更大。我国对所入选的1520例患者进一步进行了随访观察,平均6年随访的数据证实,降压治疗显著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总死亡以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也呈下降趋势。我国参与的降压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预防血管事件的研究(ADVANCE),入选了约30%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低剂量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复方制剂进行降压治疗,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可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联合终点事件达9%。

(4)ARB。高血压伴心血管事件高风险患者,ARB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等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ARB可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5)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与其他降压药物的比较研究中,对于降低卒中事件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并未显示出优势。因此,不建议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和卒中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β受体阻滞剂使用强适应证,如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

3.3.3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单药治疗血压未达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联合应用2种降压药物。初始联合治疗可采用低剂量联用方案,若血压控制不佳,可逐渐调整至标准剂量。联合用药时,药物的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如ACEI或ARB联合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应避免联合应用作用机制相似的降压药物,如ACEI联合ARB。但噻嗪类利尿剂或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在特定情况下(如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可以联合应用;二氢吡啶类CCB和非二氢吡啶类CCB亦如此。

若需3药联合时,二氢吡啶类CCB+ACEI(或ARB)+噻嗪类利尿剂组成的联合方案最为常用。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在上述3药联合基础上加用第4种药物,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或α受体阻滞剂。

单片复方制剂通常由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组成。与自由联合降压治疗相比,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增加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型固定配比复方制剂主要包括:ACEI+噻嗪类利尿剂、ARB+噻嗪类利尿剂、二氢吡啶类CCB+ARB、二氢吡啶类CCB+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等。我国传统的单片复方制剂,如长效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以氢氯噻嗪、氨苯蝶啶、硫酸双肼屈嗪、利血平为主要成分;因价格经济并能安全有效降压,符合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且与ACEI或ARB、CCB等降压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一种选择。

3.3.4降压治疗后的随访

适当的随访和监测可以评估治疗依从性和治疗反应,有助于血压达标,并发现不良反应和靶器官损害。启动新药或调药治疗后,需要每月随访评价依从性和治疗反应,直到降压达标。随访内容包括血压值达标情况、是否发生过体位性低血压、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的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实验室检查包括电解质、肾功能情况和其他靶器官损害情况。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后,家庭测量血压的应用,团队照顾以及恰当的远程医疗均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3.4特定老年人群的降压治疗

3.4.1高龄老年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称为高龄老年高血压。此类患者的降压治疗以维持老年人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总死亡率为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治疗方案。降压药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小剂量单药作为初始治疗;(2)选择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药简单、依从性好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长效CCB、ACEI或ARB;(3)若单药治疗血压不达标,推荐低剂量联合用药;(4)应警惕多重用药带来的风险和药物不良反应;(5)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包括立位血压)并评估耐受性,若出现低灌注症状,应考虑降低治疗强度。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分阶段降压,血压≥150/90mmHg,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首先将血压降至<150/90mmHg,若能耐受,收缩压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

3.4.2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治疗推荐详见表13。

3.4.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对于伴稳定型心绞痛和(或)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者,初始降压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血压难以控制且心绞痛持续存在时,可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若无心绞痛持续存在,可选择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和(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于患变异型心绞痛者,首选CCB。对于伴稳定型心绞痛者,如无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病史,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也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合并ACS者,若无禁忌,起始降压治疗应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若存在严重高血压或持续性心肌缺血,可选择静脉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等)。若血压难以控制或β受体阻滞剂存在禁忌,可选择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伴心力衰竭或肺淤血证据时,不宜给予非二氢吡啶类CCB。硝酸酯类药物可用于控制血压,缓解心肌缺血和肺淤血症状。如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糖尿病且血压控制欠佳,可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3.4.4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较为常见的并存临床疾病。无论射血分数如何,合理控制血压有助于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延缓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治疗推荐详见表15。

3.4.5高血压合并

CKD老年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而血压控制率却逐渐下降。积极控制血压是有效减少老年CK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CKD分期同普通人群:CKD1期:GFR≥90ml/(min·1.73m2);CKD2期:60≤GFR<90ml/(min·1.73m2);CKD3期:30≤GFR<60ml/(min·1.73m2);CKD4期:

15≤GFR<30ml/(min·1.73m2);CKD5期:GFR<15ml/(min·1.73m2)。

治疗推荐详见表16。降压药物的选择详见表17。

3.4.6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并存时可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而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ACCORD研究提示,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收缩压控制过于严格(<120mmHg)并不能降低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共病、认知及功能评价)。

治疗推荐详见表18。降压药物的选择详见表19。

3.4.7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并足量应用3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包括1种利尿剂)治疗>1个月血压仍未达标(<140/90mmHg)或至少需要4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称为老年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RH)。

诊断老年难治性高血压,首先应排除假性RH,包括:血压测量方法不正确、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未坚持服药)、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等。

对于符合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寻找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包括:(1)不良生活方式,如肥胖、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等;(2)应用拮抗降压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麻黄素、甘草和抗抑郁药等;(3)高血压药物治疗不充分,如用量不足、未使用利尿剂或联合治疗方案不合理;(4)其他,如失眠、前列腺肥大(夜尿次数多影响睡眠)、慢性疼痛和长期焦虑等影响血压的因素和继发性高血压等。

常规治疗推荐详见表20。

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经皮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denervation,RDN)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治疗,在老年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

3.4.8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180/120mmHg),同时伴有急性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老年高血压急症主要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肾脏损害、围手术期重度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危象等。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急性靶器官损害,患者可以有血压明显升高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等。血压升高的程度不是区别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的标准,区别两者的唯一标准是有无新近发生的急性进行性的严重靶器官损害。

老年高血压急症降压治疗第一目标:在30~60min内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除特殊情况外(脑卒中,主动脉夹层),建议第1~2h内使平均动脉压迅速下降但不超过25%。降压治疗第二目标:在达到第一目标后,应放慢降压速度,加用口服降压药,逐步减慢静脉给药速度,建议在后续的2~6h内将血压降至160/100~110mmHg。降压治疗第三目标:若第二目标的血压水平可耐受且临床情况稳定,在后续的24~48h逐步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具体降压要求、降压目标、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见表21。

对于老年高血压亚急症的患者,建议在稳定、缓和、长效的口服降压药物基础上,适当加用中短效口服药物,避免静脉用药。在血压监测的情况下,可在24~48h将血压缓慢降至160/100mmHg,2~3d后门诊调整剂量,此后可应用长效制剂控制至最终的靶目标血压。

3.4.9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65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3%~4%。80%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房颤是高血压常见的合并症。房颤明显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积极控制血压是高血压合并房颤预防和治疗的关键,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进一步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并积极给予抗凝治疗,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节律”控制或“室率”控制。管理推荐详见表22。

3.4.10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手术有关治疗基本结束期间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约25%非心脏大手术和80%心脏手术患者出现围术期高血压;同时应警惕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因此,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目的是保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维护心脏功能,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管理推荐详见表23。

3.5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

3.5.1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1)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hypotension,OH)。OH指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或头部倾斜>60°)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根据发生速度分为早期型(≤15s)、经典型(≤3min)和迟发型(>3min)[213,214]。

OH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严重者致卧床不起,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疲乏、头晕、目眩、晕厥、跌倒,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及肩背部疼痛、衰弱等。部分病例可出现OH伴卧位高血压,即卧位时收缩压≥15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

OH可增加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冠心病事件、心力衰竭和卒中的风险,还可以增加发生反复跌倒及衰弱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测量卧位、立位血压。

(2)OH伴卧位高血压。OH伴卧位高血压是一类特殊的血压波动。OH引起的低灌注和卧位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均可对患者造成危害。该类患者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常来讲,应在夜间尽量抬高床头(10°~15°),避免在白天仰卧,避免在睡前1h内饮水。应根据卧位血压水平进行降压治疗,推荐在夜间睡前使用小剂量、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或氯沙坦,并避免使用中长效降压药物或利尿剂。日间OH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在清晨使用米多君或氟氢可的松。

3.5.2昼夜节律异常

根据夜间血压(22∶00~8∶00)较白天血压(8∶00~22∶00)的下降率,把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杓型(dipper):10%~20%、非杓型(non-dipper):<10%、超杓型(extremedipper):>20%;如果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则称为反杓型(inverteddipper)。据统计,≥60岁的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69%,是中青年人的3倍以上。≥80岁的老年人中83.3%丧失了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2)超杓型血压患者需要降低白天血压。应在非药物治疗(如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在降低白天血压的同时一般不会过度降低夜间血压。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结合血压波动的规律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长效+中短效药物的组合,进一步控制白天血压,但应注意中短效降压药可能增加OH的风险。应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会加重超杓型血压模式。

3.5.3餐后低血压

指餐后2h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在我国住院老年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80.1%。

(2)药物治疗。餐前血压过高可以导致更为严重的餐后低血压,因此,首先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使血压达标,尤其是有效降低清晨血压。

老年人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50mg,可显著降低餐后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餐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有效控制症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其他可能有效药物包括咖啡因、奥曲肽、瓜尔胶、二肽基肽-4抑制剂、地诺帕明联合米多君及血管加压素等,由于使用方法不明确,疗效缺乏有效验证,副作用较多,难以在临床推广。

3.5.4晨峰血压升高

晨峰血压增高即清晨起床后2h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收缩压最低值(夜间血压最低值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35mmHg。我国老年人晨峰血压增高的发生率为21.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更多见。

(1)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夜间良好睡眠,晨起后继续卧床片刻、起床动作放缓,起床后避免马上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

(2)药物治疗。选择24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此外,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杓型血压),能够有效抑制血压晨峰。非杓型或反杓型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国内研究显示,与清晨6∶00~8∶00服药相比,晚间19∶00~21∶00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降低清晨血压上升速率。对于超杓型者,可以尝试在长效降压药物的基础上,清晨加用短效降压药抑制血压晨峰。

3.5.5长时血压变异

3.5.6白大衣性高血压

白大衣性高血压指诊室血压≥140/90mmHg,但诊室外血压不高的现象。在整体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3%,老年人尤其高发,可达40%。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对白大衣性高血压进行鉴别。白大衣性高血压并非

完全良性状态,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总体心血管风险增加。此类患者应完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并定期随访。

3.6老年继发性高血压

3.6.1肾实质性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指由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所引起的血压升高。

肾脏超声是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手段。CT及MRI检查常常作为重要补充手段。肾活检是肾脏病诊断的金标准。

ACEI和ARB为优选降压药物,尤其适用于合并蛋白尿者;二氢吡啶类CCB适用于有明显肾功能异常者,且降压作用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利尿剂适用于容量负荷过重者,与ACEI或ARB联用可降低高钾血症风险;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者。

3.6.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aldosteronism,PA)简称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醛固酮分泌过量,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

需要筛查PA的情况如下[252,253]:(1)持续性血压>160/100mmHg、难治性高血压;(2)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3)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4)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40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5)PA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6)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PA确诊试验主要为生理盐水试验和卡托普利试验,筛查指标为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对所有确诊的PA患者,推荐行肾上腺CT明确肾上腺病变情况。如患者愿意手术治疗且手术可行,推荐行双侧肾上腺静脉取血以明确有无优势分泌。

确诊醛固酮瘤或单侧肾上腺增生患者推荐行腹腔镜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如患者存在手术禁忌或不愿手术,推荐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切除术效果欠佳,应首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252]。

3.6.3肾动脉狭窄

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血压增高为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hypertension,RVH)。

需要筛查肾动脉狭窄的情况如下:(1)持续高血压达2级或以上,伴有明确的冠心病、四肢动脉狭窄或颈动脉狭窄等;(2)高血压合并持续的轻度低血钾;(3)高血压伴脐周血管杂音;(4)既往高血压可控制,降压药未变情况下突然血压难以控制;(5)顽固性或恶性高血压;(6)重度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反复出现一过性肺水肿;(7)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肾功能不全或非对称性肾萎缩;(8)服用ACEI或ARB后出现血肌酐明显升高或伴有血压显著下降;(9)舒张压水平维持在90mmHg以上。

双肾功能超声检查为临床一线检查手段,其可显示肾实质、肾盂、肾动脉主干及肾内血流变化。CTA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可对肾动脉主干及分支病变的程度、形式(斑块、钙化及夹层等)及副肾动脉的情况提供详细的信息。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能清晰准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程度,并可同期行介入治疗。

ACEI/ARB是RVH的一线治疗药物,但需注意ACEI/ARB慎用于孤立肾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肾动脉支架术入选患者需满足两个关键点:(1)肾动脉狭窄≥70%,且能证明狭窄与血压升高存在因果关系;(2)顽固性高血压或不用降压药高血压达3级水平。对于肾动脉狭窄病变严重但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不适合行血管介入治疗者,介入治疗失败或产生严重并发症者,肾动脉狭窄伴发腹主动脉病变需行开放手术治疗。

3.6.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以睡眠过程中反复、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属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

需要筛查OSAHS的情况如下:(1)肥胖;(2)伴鼻咽及颌面部解剖结构异常;(3)睡眠过程中打鼾,白天嗜睡明显,晨起头痛、口干;(4)顽固性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晨起高血压,或血压节律呈“非杓型”或“反杓型”改变的高血压;(5)夜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心绞痛;(6)夜间难以纠正的心律失常;(7)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顽固性难治性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9)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10)不明原因的夜间憋醒或夜间发作性疾病。

多导睡眠图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是诊断OSAHS的金标准,成人OSAHS病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ventilationindex,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为5<AHI≤15,中度为15<AHI≤30,重度为AHI>30。

治疗原则包括[259]:(1)立即停用致高血压药物;(2)由于病情需要不能停用致高血压药物或停药后血压不能恢复者,监测血压,予降压治疗;(3)根据具体药物引起血压升高和影响降压药作用的机制,选择合理降压方案;(4)积极治疗并发症。

4社区支持和远程管理

4.1社区支持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决定社区环境的支持十分必要。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大、易发生OH、餐后低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大衣高血压等,同时常合并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要个体化的服药指导;自理能力相对下降,行动不便,而社区医疗方便、快捷,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比较了解,干预措施更有针对性。由相对熟悉和信任的社区工作人员引导,能够提高其依从性。除了医疗服务外,社区可以提供细致的亲情、人文关怀。

4.1.1随访支持

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系统、长期的随访和管理,需要依靠社区来完成。社区随访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入户随访、家庭监测和远程服务。

4.1.2健康教育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保健院、健康教育所等在内的基层医疗或健康管理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是高血压教育的主要力量。

4.1.3环境支持

打造有利的社区环境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纳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活动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复诊、接受健康教育,在患者发生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时便于及时送医。

4.1.4人文关怀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变化,并且出现功能衰退、活动受限、情感孤独等问题。如缺乏相应关怀,高血压管理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可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空巢老人,居委会和医疗机构应定期访问,提供情感支持和居家医疗服务。

4.2远程管理

4.2.1高血压远程管理的优势

远程动态监测有助于主管医生实时掌握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对病情变化进行预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使患者个体化治疗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远程视频等技术还可利用优质的专家资源进行培训、咨询和指导,提高诊治水平。

4.2.2高血压远程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及时监测数据与风险评估,优化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以及老年人情绪问题处理等。

基于以上功能,高血压远程管理以数据监测为入口,为老年高血压人群打造预防、监测、干预、保障于一体的精准管理体系。将互联网技术的实时性、可及性、个体性优势与老年高血压群体的特殊性糅合,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高血压宝典】降血压的最好办法,人的正常血压是多少,年轻人高血压,高血压标准数值是多少

THE END
1.每晚速提睡眠质量,20种策略轻松GET失眠生物钟褪黑素睡眠障碍每晚改善睡眠的 20 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拥有良好的夜间睡眠对您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想要始终保持却可能颇具挑战。通过把一些简单有效的策略融入您的日常生活,您就能提高睡眠质量,每天早上醒来都能精神饱满。以下是 20 种经过验证的策略,可帮助您每晚睡得更好。 1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K4KRE205568E4N.html
2.睡眠不好改善睡眠质量这些方法效果好盐莲子心茶:将莲子心30粒用水煎,放入盐,每晚临睡前服用。有清心去热、改善睡眠之功效。 疗法二:刺激耳穴、足穴 耳穴压丸法 选穴:神门。材料:质硬、表面光滑的小圆粒(多用王不留行子,药店有售)、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大小数块,备用)。 方法:先将王不留行子置于剪好的胶布中央,用75%乙醇棉签消毒或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245759.html
3.浅睡眠或入眠困难,5个方法提高睡眠质量另外,睡觉前可以强迫自己打哈欠,这样能为大脑发射出想要入睡的信号,能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让人们快速入睡。睡觉前适当的活动 睡觉前两个小时可以通过散步练习瑜伽的方式运动,能够缓解一整天繁忙工作所带来的紧张感,同时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促进了睡眠质量。但是睡觉前一个小时不能做剧烈运动,以免兴奋。人们在睡觉前要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75296705406236&wfr=spider&for=pc
4.奶水少了也不怕!这六个追奶成功的方法简单有效快来get很多妈妈产后会出现奶水不足,为此内心感到十分苦恼,但其实奶水少了也不用怕,因为有追奶成功的方法可以用,有六个方法追奶是十分有效且简单的,就是按需喂养母乳、注意饮食平衡、和宝宝肌肤多接触、保持良好的情绪、保证睡眠质量以及热敷+按摩方式来促进泌乳。根据很多宝妈追奶的方法可知,不好好休息、疲惫的追奶,结果肯定https://thailand.icheruby.net/guide/2751.html
5.总是半夜醒来?危害等同于熬夜!医生:掌握这5招,一觉到天亮有没有什么小妙招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我们接着往下看! 什么是睡眠碎片化? 神经内科李永生主任解释道:在正常情况下,睡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为一个周期依次交替进行,每晚大致 3~5 个周期循环, 形成完整的夜间睡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k5NTc3MA==&mid=2247563403&idx=4&sn=d38eb51aa8db0557627b39b990763c8f&chksm=eae9598104aad8a151e7da7acf4f8ae4a7d170fdd223024ec64c8ff2a8e5398d5c6b1bd25303&scene=27
6.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学校仿真环境和养老机构真实环境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遵循老年照护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开展课程教学、仿真实训和临床实习。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实训到养老机构实习,在不断深入的职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7.《浓缩睡眠法》能改善你的睡眠质量,进入深度睡眠的方法都在这里睡眠失衡会引起白天思考记忆能力下降、情绪易激动、注意力无法集中。据统计近二成的意外事故与当事人睡眠不足症候有关。听到这,是不是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呢? 《浓缩睡眠法》的作者松本美荣是日本的一名睡眠治疗师,他曾因为自己创业而导致睡眠问题和身体出现了不同的状况,所以他开始研究短时间内消https://www.jianshu.com/p/8892a0eaab09
8.心疼孩子没时间睡觉?学会一个方法,原来睡少,也可以睡好后来她潜心研究睡眠方法,在自己身上看到效果之后,她又把这套睡眠方法传授给她的客户们,帮助5000多人改善了睡眠质量。很多人都说,自从开始践行浓缩睡眠法之后,自己的精神变好了,工作学习有成果了,时间变宽裕了,心态心情也变从容了。 到底什么是浓缩睡眠?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2975156/
9.睡眠不好的治疗方法简单三招提升睡眠质量睡之前不能够让自己整个人变得非常的亢奋,所以很多人觉得睡前是不适合做运动的,但其实睡前散步是能够帮助有效提升睡眠质量的,一般在吃完晚饭半个小时以后,建议大家到户外进行散步,呼吸一下比较新鲜的空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消化,同时还能够帮助减少我们身体器官在夜间的一种修复负担,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给我们一https://wap.ziyimall.com/zhishi/180735.html
10.提高睡眠质量简单又实用的好方法提高睡眠质量没有什么简单又实用的好方法,提高睡眠质量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艾灸等方式进行改善,可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1、一般治疗 如果患者只是偶尔出现失眠的情况,可以听舒缓的音乐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放松缓解,比如练习瑜伽、打太极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https://m-mip.39.net/askar/mipso_p1c2xvt.html
11.补充SOD,清除自由基,让生命精彩SOD能够增加改善性功能,可延长男性行房的持久力,增加女性性快感,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催情剂。在泌尿方面,SOD也会缓解尿频的症状,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SOD增加人体性腺的生理功能,推迟更年期、延缓衰老。 三、增加及恢复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消除疲惫感,让人精力充沛 https://www.meipian.cn/55jbu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