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于3月17日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和女性群体的睡眠质量自评偏低,民众睡眠时长有待增加、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报告》提出,高质量的睡眠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提升民众睡眠质量的社会心理基础。
据悉,《报告》数据源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该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2022年7月至11月组织实施。《报告》呈现了国人睡眠平等、睡眠指数、不同群体、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睡眠医学、生活压力、生命意义、差旅人士、运动健身,以及大学生的睡眠情况,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就不同群体睡眠状况而言,民众睡眠时长有待增加、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小时,47.55%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大部分受访者睡眠质量自评为“尚好”或“非常好”,占89.6%,22.6%的受访者睡眠质量自评为“非常好”,10.4%的受访者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上受访者睡眠时长呈缩短趋势,睡眠质量自评呈下降趋势。男性和女性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差异不大,但男性受访者比女性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略高。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自评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的睡眠时长偏短、睡眠质量自评偏低,其中有25.71%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这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成为与低受教育程度群体(小学及以下群体)类似的“睡眠剥夺群体”。
《报告》显示,影响睡眠状况的社会心态基础主要体现在美好生活需要对睡眠状况影响,美好生活体验对睡眠状况影响,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公平感、社会信任与社会压力感对睡眠状况影响等方面。
《报告》在研究分析了2022年民众的睡眠状况后提示,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有必要促进睡眠平等、缩小睡眠健康差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