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重点(精)

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3,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的取向。

8,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4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9,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0,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行为主义研究(3,心理分析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脑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

多细胞动物――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

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

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3,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裂脑研究: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

对揭示脑的秘密的作用: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第三章感觉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

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4,神经齐射理论6,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生理零度:身体裸露部位28度、前额35度、衣服内37度。

第四章知觉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

3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事实。

(2、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区别:(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属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

(3、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6,人的听觉定向的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点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等。

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9,图形组织服从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

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

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3、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4,注意的分类:(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5、如何解释催眠现象:(1、社会认知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在催眠中,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2、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6,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7,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第六章记忆1,记忆的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4,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6,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第七章思维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1,概括性。

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5,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6,推理错误(1,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A,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B,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C,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

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7,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

(2,启发法。

它有以下几种策略:A,手段-目的分析B,逆向搜索C,爬山法8,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A,知识表征的方式;B,定势;C,功能固着;D,动机;E,情绪;F,人际关系。

9,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

10,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九章动机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4,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

5,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6,意志行动--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分为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8,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9,冲突结构模型的四个概念:(1),效价:指物体或活动的积极特性或消极特性。

(2),向量: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3),运动:当情境中出现单一的驱力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

(4),生活空间或场:指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

10,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2),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3),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4),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章情绪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3,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4,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5,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6。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每个特征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之为两极性。

常见的情绪维度:增力与减力、激动与平静、强于弱、紧张与轻松等。

7,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第十一章能力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1)能力的因素说:A,独立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

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

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B,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

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智力PASS模型。

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5,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第十二章人格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特性: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THE END
1.睡眠的重要性是什么问答频道睡眠对人类健康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再生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强化免疫系统,还有利于促进https://www.bohe.cn/ask/view/0u5j0v50lzkmmxg.html
2.睡眠的重要意义睡眠的重要意义 vv陈 睡眠既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有人认为“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这说明充足良好的睡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饮食,进补所无法取代的,如果人体长期睡眠不足,可使神经系统过度疲劳,导致衰退,进而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https://zhuanlan.zhihu.com/p/445538892
3.睡眠对老年人的身心降有何重要意义睡眠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何重要意义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是国际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睡眠中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充足的休息,是生命健康所必须的。 失眠是指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严格来说失眠的定义为人睡的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的次数超过2次,或是凌晨早醒,http://bk.fdh365.com/doc-view-14757.html
4.科学睡眠时间睡眠对生理组织的影响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当机体缺乏修复这一机制时,细胞的分裂增殖寿命只是完整细胞的五分之一左右,这可以看作睡眠对机体生理影响的重要意义。 2.睡眠与机体免疫 无论是缺乏睡眠,还是缺乏完整的睡眠,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崩溃性的打击,人体的胸腺会急剧性萎缩。这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在中老年时期,胸腺会缩小成一个樱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09373.html
5.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工作方案(精选15篇)一、加强领导,明确睡眠管理的重要意义 睡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提高课堂的效率,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可见学生的睡眠情况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要积极做好和改善学生的睡眠情况,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睡眠质量并宣传睡眠重要性和睡眠不足的危害性,从而达到家校共https://mip.cnfla.com/gongzuofangan/2602399.html
6.睡觉的重要意义睡觉,这件事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今,多少成人会因失眠导致心情郁结或情绪暴躁。多少孩子因缺觉而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不好。初二或初三时 ,我住校常常失眠或起夜,睡眠质量很差。爸爸因此经常给我买安神补脑液。这个药是否有用,我不记得,只是非常感谢爸爸做自己能尽力的事情。我觉得为人父母,尽了做父母的那份责https://www.meipian.cn/57tkcx8b
7.开发安全有效的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是[translate] a睡眠是一种免疫过程的学说,开发安全有效的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The sleep is one kind of immunity process theory, development safe effective improvement sleep functionality food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ranslate]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7448694
8.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加强学生“五项管理”工作方案深入宣传、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年级要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及时落实睡眠管理工作精神,切实保障学生睡眠时间达标(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2.规范作息时间。 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进一步加强晚上、中午的睡眠管理,合理安排课间和中午休息,指导学生有序、适当活动,充https://www.asez1957.cn/news/445.html
9.端粒效应《TheTelemereEffect》程序员的养生指南(三)身心与生活相反的是,在快波睡眠期,以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这时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呼吸快而不规则,肢体抽动,做梦增多。这时,皮质醇被抑制,代谢率增加,大脑血流增加。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快波睡眠期不仅是睡眠的重要阶段,而且对整个生命体系都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体内的各种代谢功能都明显增加,以保证脑组织蛋白的合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474809/article/details/102550942
10.世界睡眠日是几月几日世界睡眠日的由来→MAIGOO知识世界睡眠日的意义是什么 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 “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提醒人们要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关注睡眠质量就是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失眠已经成为一https://www.maigoo.com/goomai/192606.html
11.睡眠分为几个阶段,有什么意义39问医生睡眠分为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其意义在于帮助大脑清除毒素、巩固记忆并恢复身体机能。睡眠分为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快速眼动期与梦境有关,而非快速眼动期则有助于身体修复和新陈代谢。不同阶段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快速眼动期和非快速眼动期的比例失调,从而https://wapask-mip.39.net/mip/question/110619206.html
12.睡眠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如果你认为仅仅是身体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呢,就说因为在睡眠期间,我们的大脑有更加重要的任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深度睡眠是大脑所产生的伽马波能够激活小胶质细胞,就是神经性自己的免疫系统,它可以消除白天大脑新陈代谢过程当中所产生很多有毒的废物,如果因为缺乏深度睡眠,这些废物积累不能消除,那就会给我们https://www.jianshu.com/p/d0599cea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