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江阴走出的“胡司令”揭秘“深海勇士”号研发

本月初,45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交付。

这一“大国重器”的总设计师是来自江阴的“农村娃”,人称“胡司令”的胡震。

胡震,1966年生,无锡江阴人。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中船重工首批高级技术专家。进入702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下工程产品研发。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一等奖、无锡市腾飞奖、“十大海洋人物”。

全文转载如下:

胡震:“深海勇士”号司令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我们也要把牢技术。”

11月30日,这是北京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的一间会议室内,一份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验收报告却给在场专家带来了阵阵“暖意”。

该报告显示,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初步估算,每个潜次潜水器本身成本约为“蛟龙”号的20%。

带领团队创造这一数字的,就是“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胡震。历时八年,他终于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切为国产化让路

“又黑了。”看胡震走来,记者打趣道。人称“胡司令”的他憨憨一笑,不算太白的牙齿冲破两片嘴唇,似乎在向记者做无言的抗议。

这是49天与海风和烈日相伴的海上时光给他留下的“印记”。

在10月3日结束的海试中,胡震用两次下潜弥补了多年的遗憾:终于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下潜了,这更是表明一种态度,设备是安全的。

海洋装备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到一个新深度,总设计师首先要试用。

对胡震的正式采访定在12月1日,当天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总结会议开到了中午12点多。

会后有人拍照留念,有人分发参试证书,纷繁嘈杂的背景声中,每回答完一个问题,他都会提一句:“好了吧。”

2009年,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研制完成后,科技部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2014年,总体集成课题立项时,胡震被正式任命为总设计师。

把下潜的数字往回撤一点,重点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5%的目标,这是课题立项的初衷。

在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集成的许多国产化装备的雏形是国家各个科技计划支持下形成的样机。

2012年到2014年,这是胡震最难熬的三年,虽然有些技术已经取得进展,但样机与产品要求有差距,原计划2015年完成的课题只能延期。

“大深度潜水器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工况复杂。受制于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从技术到装备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胡震解释。

精密仪器超高压海水泵好比鱼鳔,直接影响潜水器的稳定航行。课题组引进竞争机制,两家承研单位在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完成了样机研制、样机测试并组织专家验收。

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是潜水器最关键的部件,它的研制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要先分析1/4球壳,再加工出整球。然而,在检测两家单位加工的三个球壳时,科研人员又发现了新问题。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我们也要把牢技术。”让胡震自豪的是,经过8年的艰苦攻关,我国已具备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控制软件等10大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我们只是‘白开水’,平平淡淡”

“蛟龙”号是胡震接手的首个“国字号”项目,他担任的是“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对于海洋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百年难遇”的大项目。

“蛟龙”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胖”,胡震被誉为“小胖之父”。潜水器的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人都打趣说,他爱“蛟龙”号胜过自己的儿子。

在“蛟龙”号海试过程中,每次下潜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后甲板,沿着潜水器的护栏爬上爬下,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检查每个部件,然后指挥试航员对整个潜水器进行下潜前最后的通电检查,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下潜过程中,他没有固定岗位,但总是守在“炮楼”里,协助完成指挥沟通工作。下潜任务结束后,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却在后甲板忙着检查潜水器……

2012年6月23日,“蛟龙”号突破7000米最大设计深度的前一天晚上,维护工作进行到凌晨1点半。当所有工作完成后,胡震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回到舱室。第二天早上5点多,他又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亮点。”胡震又是呵呵一笑,“我们只是‘白开水’,平平淡淡。干活是本分,不是为了荣誉。”

爱读《海底两万里》,语文考试曾不及格

“因为试题太难,语文没考及格。”当记者提起这段“糗事”时,他习惯性地反问:“咋了?”

胡震并不隐藏自己的“黑历史”:

1985年,他以优异的数学、物理等理科成绩被衡阳工学院录取,入读该学院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这位来自江苏江阴的“农村娃”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独自远行,学起了从来没见过的计算机。

研究生毕业后,爱读《海底两万里》的胡震最终与海洋结缘,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但当时国家投入少、条件差,除了搞科研还要到处去跑市场,免费给人干活,目的是检验设计出的潜水器与实际工程需求能否衔接,以便后续改进。

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了海洋科研岗位,能吃苦的胡震却在十年坚守和等待中做了很多事。“总感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迟早是要发展的,开发海洋特别是以后海洋安全方面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总靠国外的技术。”胡震说。

今年海试,“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下潜了28次,他并不讳言其中两次不成功的下潜。但在出现问题后,胡震和同事们连夜解决问题,保证第二天能正常下潜。

参与到4500米载人潜水器制造的单位共计94家。其中也不乏一批新鲜“血液”,像宝鸡钛业股份公司、无锡丰晟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集团625所等单位首次涉足海洋。

“他们的加入,不仅开拓了自身业务领域,也带动了一批通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国内海洋高端制造业奠定了基础。”胡震说,这也为研制万米载人/无人潜水器、挺进“地球负极”、建设“深海空间站”、实现深海装备功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科技日报记者手记

这是篇推迟了5年多的人物稿。

我和胡震相识于“向阳红09”船,当时“蛟龙”号即将迎来7000米级海试。但他一直对媒体心存“戒备”,每每一提到“讲故事”,他首先反问:“你干嘛?”他习惯了低调,习惯了“躲”在人堆里。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身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当时竟然住在“六室一厅”的上下铺。“六室一厅”是大家对“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后大舱的戏称。如果将餐厅比作一楼,“六室一厅”算地下一层。扶着只够一个人通过的窄梯,得往下走十来级台阶。这里人多、空气流通性差,空气中弥漫着烟味、酒味甚至汗臭味。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他当时的回答:“这里离干活的地方近。”

人物稿不好写,写自称“没亮点”、处处躲媒体的“白开水”更不好写,枉费我认识“司令”这么多年了。

延伸阅读

《无锡日报》12月9日头版曾报道了“深海勇士”号诞生的历程。

THE END
1.在1960年美国就深潜一万米,但我国的奋斗者号更是带回了四大宝贝此外,海洋深处还拥有许多未开发的资源,例如油气、海洋矿产等,这些资源的开发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最近,中国的“奋斗者号”深潜器成功下潜到10909米,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成功取得深海样本的载人潜水器。这次下潜不仅仅是对海洋深处的探索,更是对海洋科学技术的一次巨大突破。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仅次于美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609095836444372&wfr=spider&for=pc
2.记录深海探索的壮阔历程——读高仲泰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刷新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并且首创覆盖全海深环境的载人深潜技术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高仲泰《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以下简称《深潜》)(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讲述的正是跨越30年中国潜水器和载人深潜器http://www.xzrbw.cn/info/2165/346008.htm
3.科普文学作品《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出版西安新闻网讯 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有关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题材的首部科普文学作品《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 该书讲述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立项、设计、研制到海试的历程,记录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重大时刻,突出塑造了科研团队的群像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3-01/09/content_6672049.htm
4.他用30万字揭秘中国“深潜”之路近日,无锡作家高仲泰的长篇报告文学《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0万字,记录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之路,记述了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研发团队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艰难历程,重塑深潜英雄的内心世界与成长之路。该书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https://www.wxrb.com/doc/2022/12/30/234218.shtml
5.载人潜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之重器【摘要】:"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含的丰富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面向深海的资源开发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科考装备。为此,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YX202105015.htm
6.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研发历程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 作者:高仲泰 ISBN:978754479383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22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故障及处理方法 作者:崔维成编著 ISBN:9787313151650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载人深空探测 作者:中国科学院 ISBN:978703050109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e66e48bdb348833e87251f21ddcf735c
7.走进深蓝一图了解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的几十年,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 一图了解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感受一代代深潜人“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经略海洋 | 走进深蓝 公共频道 每周六 21:10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78100078838073
8.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十二五”863计划的重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于2018年3月11日首次对公众开放。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曾在中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后在TS12第二航段完成18个https://baike.sogou.com/v166071866.htm
9.专题海洋防腐新材料之黑科技一览2 深海潜水器 作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702 研究所研制成功的7000米潜水器长8米、高3.4米、宽 3 米,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在7000 米的深海能承受 710 吨的重压,运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载体性能和作业要求的一体化;钛合金载人球壳是深潜器的最特殊和重要的部分,http://www.corrdata.org.cn/dhTJDAOHANG/xinxiziyuan/kepuqikan/2018-02-0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