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高仲泰著译林出版社
还记得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幕。当潜水艇“鹦鹉螺号”下潜到深海,艇长尼摩带领他的贵客,身穿潜水服在海底悠闲散步。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由海底植物构成的森林,更发现了一些巨大的甲壳动物,“支起它们长长的脚爪,犹如一辆辆战车”。毫无疑问,这是有关海底动物的直观描述。然而,凡尔纳的直观并非真实所见。他用奇思妙想创建了一个虚构的海底世界,却从来不知道真实的海底究竟是什么样的。
还好,有了高仲泰的纪实作品《深潜》。按照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说法,高仲泰写《深潜》的目的是为中国深潜作传,回顾发展历程,列举英雄事迹。这意味着,与凡尔纳的创作不同,《深潜》并不存在任何虚构的成分,撑起这部纪实作品的是我国深海潜水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2012年6月24日,是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天,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了48次下潜之后,再次向其极限7000米发起冲击,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功。
这是“蛟龙号”的主驾驶、总布置、主任设计师叶聪在深海的亲眼所见。这样的场景固然令人恐惧,但恐惧并不能打消他探究海底奥秘的雄心。紧接着,他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多么令人欣喜:海底并非漆黑一片,它“妙不可言,是另一处生机勃勃的家园”。没错,家园。这个词拉近了科学家与海底世界的距离。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他们正是本着探寻家园的精神,从无到有,自主攻坚,独立构建了深海潜水器谱系。而他们的努力,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深潜时代,从站在岸边、望洋兴叹到亲自下潜、融入海底,的确称得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
然而,创举归创举,职责归职责。在惊叹科技力量的同时,高仲泰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身为资深媒体人,他首先要完成的是正确应对事件的发生,快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如实地记录科技成果诞生的前因后果。《深潜》即是如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严谨的作品。高仲泰完整地记录了“蛟龙号”诞生的每一个瞬间:从立项到设计,从研制到海试。这种细致认真的创作之道与“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高度契合。而载人深海潜水器的成功,说到底也是科学精神的胜利。
然而,研发从来不是说说而已。等待科学家的是一条没有路标、人迹罕至的探索之路,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注定会有太多艰难险阻。2002年7月,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通过科技部高新技术司的专家考评;同年10月,正式启动研制程序,确立外形设计方案,成功地制作了比例为1∶3的载人潜水器模型。在之后的年月里,科学家反复改进、不懈努力,直到2012年6月,“蛟龙号”终于在完成了48次下潜任务之后,在太平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突破自身极限,成功抵达7000米的深海。
可以想象,科学家在整个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有过多少失败。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前行的决心。以“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为首的科学家团队始终没有轻言放弃,反倒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惧困难的存在,义无反顾地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任务。在这里,高仲泰着意刻画了一个科研团队的群像。无论是82岁高龄仍然坚持下潜到南海深处的汪品先教授,还是多次见证海底生命奇迹的生物学家贺丽生,都无愧于“载人深潜英雄”的赞誉。借用高仲泰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痴子”,始终不曾忘记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始终相信海底不是一无所有的贫瘠荒原,更没有永远的黑暗。
的确,深邃的海洋与浩瀚的宇宙一样,孕育了太多的神奇。在黑暗、幽深的海底,有太多未知的奥秘,正静候着这些勇敢的发现者。回到开篇的那一幕,未知生物的出现,就像一种开端,让国人看到了潜藏多年的希望。而随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号”的相继问世,中国从此跻身海洋大国,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就像高仲泰所说,“有了这样的深海之舟,我们才能抵达深海,就如同有了火箭和飞船,我们才能在宇宙中航行一样。在挺进地球最后边疆的历程中,我们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叩响了深海这扇沉重而古老的大门的门环,直抵深渊的最深处……”或许,这既是载人深海潜水器存在的意义,也是《深潜》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