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潜水器是指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潜水装置。其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人员水下活动的作业基地。载人潜水器,特别是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它可以完成多种复杂任务,包括通过摄像、照相对海底资源进行勘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蛟龙”号,此后又研发出“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等一系列载人潜水器,其中“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第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总设计师是徐芑南。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蛟龙”号的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中国借此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
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多次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验证了“蛟龙”号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2011年7月21日,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此次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7000米级下潜试验开始,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2012年6月24日在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时“蛟龙”号潜水器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更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奋斗者”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科研团队承担研发,总设计师是叶聪。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同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奋斗者”号符合时代精神,充分反映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符合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最美奋斗者”的形象。
“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从事深海探测工程的科技工作者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参考资料:
[1]刘峰、李向阳.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研发历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2016-08-20.
[2]徐小龙.“蛟龙号”载人深潜器[J].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9(Z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