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美国海军水下监听系统

二战末期,德国设计出世界上第一种完全在水下作战的XXI级潜艇,该潜艇与以往为攻击或躲避水面舰船后才下潜的潜艇大不相同,当时德国引进荷兰新研发的通气管,利用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的通气管,在航行中实施水下充电,减少潜艇在水面暴露的机会,使得美国海军反潜巡逻机搜潜概率降低,导致反潜作战效果不佳。二战结束后,苏联获得XXI级潜艇技术,加上核动力装置问世等科技进步,促使苏联大力发展核潜艇。美国为避免苏联运用核潜艇执行打击行动,开始在北大西洋盆地部署水下听音器阵列,且首次使用水下监听系统(SoundSurveillanceSystem,SOSUS)这个名称。

进入部署阶段后,美军持续提升该系统能力,主要针对潜艇远程探测和识别能力,并部署到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另外美国发现苏联潜艇越来越多从北海和挪威海进入北大西洋,美国开始在格陵兰岛、冰岛及英国布设水下监听系统监测苏联潜艇进出,由于此监测区域位于格陵兰岛(Greenland)、冰岛(Iceland)及英国(UnitedKingdom)等三地之间的海峡,故名为“GIUK缺口”(GIUKGap)。

图1GIUK缺口

1960年S0SUS系统加入海军作战序列,美国开始针对苏联潜艇威胁,运用该系统获得早期预警,然后通知岸基反潜巡逻机实施反潜作战,再由核潜艇进行跟踪掌握,实现对苏联潜艇远距离封锁,降低美国本土受核潜艇报复攻击的可能。S0SUS系统早期因受限电缆长度及信号传输距离影响,设备站(NAVFAC)必须广泛部署于沿海地区,1970年代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沿岸设备站(NAVFAC)达20多个;1980年代,受限于海水混合层水下环境因素(如水下地形、水文、海洋生物等)影响,无法实现全覆盖。美国海军研制建造海洋监视船(TAGOS)配装拖曳式阵列声纳系统(SurveillanceTowedArraySensorSystem,SURTASS),其拖曳式阵列声纳的长度超过8000英尺,可以提高水下探测效果。1985年,美国海军成立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单位(IntegratedUnderseaSurveillanceSystem,IUSS),由水下监听系统搭配海洋监视船共同编组而成。冷战高峰期,该单位共有11座设备站和14艘监视船。

图2综合水下监视系统(IUSS)

美国东岸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大西洋海洋系统指挥部(COSLNorfolk)是海军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单位作战支持中心(TheIUSSOperationsSupportCenter,IOSC),负责全球在役资产的后勤和技术支持,包括5艘海洋监视船(配备拖曳式阵列声纳系统(SURTASS);西岸华盛顿州惠德比岛(WhidbeyIsland)数据处理机构(NOPF)负责提供实时、准确的声响数据,并协助美国国土安全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HomelandSecurity,DHS)进行持续性海上监视。在弗吉尼亚州丹尼克(DamNeck)的数据处理机构(NOPF)与英国协作负责整个大西洋、北大西洋和挪威海的水下监听台站,也是美国海军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司令部驻地。

二、第一岛链水下监听系统

美国海军水下监听系统开始研发时,就对在日本附近海域布设水下监听站很感兴趣,1957年即在北海道西北部建立一个实验站进行测试,监听阵列延伸到宗谷海峡,测试阶段主要监测进出日本海、海参崴和纳霍德卡的苏联太平洋舰队潜艇活动。

1980年美国确定将SOSUS系统布设于日本津轻海峡、对马海峡等两个区域,1981年即有日本潜水员描述在对马海峡、冲绳、札幌等地区,看到过水下监听系统阵列电缆。1986年,美国提出水下监听阵列从日本南部延伸到菲律宾、马六甲海峡,覆盖中国沿海和南中国海。

由于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和对马海峡为苏联太平洋舰队潜艇进出太平洋十分重要的三个战略通道,如果美日能够进行有效封锁,大部分苏联潜艇将被限制在日本海,仅有少数潜艇能突破海峡进行战术动作。考虑到中国潜艇部队活动日益频繁,美军决定更新固定阵列,以监控中国潜艇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活动。2005年,启动鱼钩水下防线(HookUnderseaDefenseLine),从日本九州岛西南部的鹿儿岛开始,沿着大隅群岛至冲绳,至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岛和与那国岛,经台湾岛到菲律宾的巴拉巴克群岛,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部的龙目岛,并横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最后从苏门答腊北部到安达曼群岛。2014年,美日两国完成新型SOSUS系统铺设,并于日本青森县及冲绳县两处设置观测站,以强化水下监听效果。

图3鱼钩水下防线

三、反潜战运用

(一)综合运用海空反潜作战力量和水下监听系统提高搜攻潜概率

(二)水下战场环境实时预报

潜艇就是运用海洋水文物理特性,提高其隐蔽性,并遂行潜艇作战。故海洋作战环境攸关海军水面舰船及潜艇作战效果。海洋作战环境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水文环境、海洋气象环境、海洋物理环境、海洋水声环境、海洋电磁环境等,其中海域水声环境主要包括海洋声速分布特性、海洋背景噪声、水声信号传播特性、水声信号海底反射特性和海洋混响等。美军长期搜集、整理岸基水声台站接收水下监听系统的水下音响数据及作战海域水文资料,能够实时预报水下战场环境,有利于各型反潜飞机、舰船更清楚掌握搜攻潜状况,充分发扬战术。

四、结束语

水下监听系统优点是具备全天候作业能力,平时能够获取周边海域水下目标的音响特性数据、潜艇进出路线和深海早期预警信息,为海军兵力部署提供参考;同时,能够获取周边海域海洋生物的音响特性数据,海底火山及地震等地质音响特性数据,这些也是反潜作战成功的基础。战时能够执行远距离探测预警及水文实时分析任务,再搭配空中、水面、水下反潜兵力综合运用,能大幅提升反潜作战效果。因此,在重要海域建立水下监听系统,能够有效节约反潜兵力使用,更有利于反潜兵力部署与运用的弹性,能够达成重要港口、航道及周边海域有效反潜和制海的目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为什么潜艇在海底中航行不会迷路?#卑鄙无耻猫猫的军事课# 潜艇水下航行不会迷航的主要原因,就和晚上不开灯上厕所一样的原理,采用高精度海图+航程规划+惯性制导。首先你得有一份高清度的海底图———注意水面船舰所使用的海图和供潜艇使用的海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二维图,后者是三维图,需要精确定位海洋各种地貌位置和高度,比如平均深度200米的海底https://weibo.com/p/2313474260936516015005/wenda_home
2.演练现场:南海舰队两艘潜艇水下“背靠背”实战对抗连日来,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组织326、373两艘潜艇在南海某海域,展开了一场实战条件下的潜潜“背靠背”实兵对抗演练。演练一开始,326潜艇率先一个大深度下潜,快速锁定373潜艇,并发起鱼雷攻击。 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26潜艇艇长伏立兵:没有了“水深间隔带”的限制,双方就可以根据各自装备性能特点在水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http://m.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M20nUjw2whz1Hgpy533Q161127
3.世界潜艇全史《世界潜艇全史》是2015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安东尼·普雷斯顿.内容简介 潜艇的出现推动了世界海战革命的发展。今天,这种水下作战武器已经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原始蒸汽潜艇发展成为无噪音核动力潜艇,它不但能在水下持续航行数月之久,而且还能携带多核弹头洲际弹道导弹。潜艇从最原始的潜艇开始,追溯了世界潜艇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6%BD%9C%E8%89%87%E5%85%A8%E5%8F%B2/19617574
4.中国部署首套水下监视系统南海将成别国潜艇禁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网站报道,5月11日,随着海底观测数据在屏幕上的实时显示,标志我国首个水下监视系统和海底观测系统建成,这将对我国加强南海海域的国防力量和提高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海底观测示范系统概况 三亚海底观测示范系统由岸基站、2km长的光电缆、基于自主技术的1个主接驳盒和1个次接驳盒、3套观https://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5_31_148387.shtml
5.潜艇遇险有哪些救生手段与方法?请看形形色色的潜艇救生设备深潜救生艇通常由潜艇救援舰携行至相关海域,入海后由电池驱动, 操作员可驾驶它抵近失事潜艇,在水下现场做决策,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救援。 救援深度最大可达1000~1500米、机动性好、单次救援人数多、母船不需要准确锚泊或动力定位,这些特点使深潜救生艇作为潜艇救援舰的“子单元”,渐渐走上了“C位”。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3-03/17/c_1211738739.htm
6.为什么6艘潜艇要集体浮出水面故意被舰队发现?二战时的潜艇水下攻击时必须改用电动才能保持良好的静默性,若还敢用巡航时的柴油机那就是自动送人头。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71906/discussion/61670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