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平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生:6分钟。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2)探究单数饼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习的

(四)总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烙饼问题使学生体会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烙饼问题使学生体会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安排的最优化,体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早餐都吃些什么?(牛奶、鸡蛋、豆浆、包子……)看来,大家都很注重早餐的营养搭配。

2、吴老师家早晨喜欢烙鸡蛋饼吃,你知道吗?烙饼也是要讲究策略的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烙饼的策略。(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烙饼要求(课件出示112页例1图片)

谁来说一说吴老师家烙饼的要求是什么?(帮助理解①每次只能烙两张饼;②两面都要烙)

1、探索烙两张饼的方法。

吴老师家有两口人,要烙两张饼,想一想,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1)找1人上黑板上演示(说的同时师在黑板上用图示来表示)。

(2)大屏演示烙两张饼的过程,理解烙1张饼用了3分钟。(3分钟同时烙了两个面,两个面和在一起就相当于烙了一张饼,所以烙一张饼用了3分钟,2张饼就用了6分钟)

2、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1)你可以独立的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和你同桌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圆片代替饼来烙一烙。(师巡视)

(2)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烙得呢?

①一个学生演示用12分钟的方法,另一个学生用图示来表示。

②学生演示用9分钟的方法。

a:一个学生演示一遍(演示的过程中师追问:为什么要把2号饼拿出来?还没烙熟呀?)

b:找两个学生,一个演示一个用图示来表示。

c:全班独立的摆一摆,掌握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3)师小结:9分钟3张烙熟了吗?我们把3张饼交替的来烙,这样就只需要9分钟,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它“交替法”好吗?(板书交替法)

(4)对比:同样是烙3张饼,(师手指图示)这种烙法用了12分钟,交替法只用了9分钟,节省了3分钟,这3分钟是怎么节省出来的呢?

3、总结最优法

同时烙和交替烙是烙2张饼和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最优方法属于数学里“运筹法”的知识。出示课件,了解“运筹法”的有关知识。

运筹法正是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所研究的问题。大数学家想到的方法同学们都想到了,真了不起!看来你们具有当数学家的潜质。

4、脱离学具,探索烙4张、5张饼的最优方法。

(1)如果要烙4张、5张饼,不用学具,你能找到烙4张、5张饼的最优方法吗?最少需要几分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师完成表格。

5、深化提高、总结规律

(1)同桌交流完成表格。

(2)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3)强调烙饼过程的优化。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小结: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2张饼同时1正2正1反2反6分钟

3张饼交替法1正2正1反3正2反3反9分钟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在同时烙两张饼时,就给孩子渗透3分钟同时烙了两个面,两个面和在一起就相当于烙了一张饼,所以烙一张饼用了3分钟,2张饼就用了6分钟这样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无论烙几张饼,学生都能迎刃而解。同时,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体会优化思想。

1、通过教材情境图中展示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理解优化的思想。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优化思想、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投影出示: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

3、这些名言说明什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引发学生思考。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

1、观察屏幕,你们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

3、那烙1张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烙的?那6分钟是不是最短的呢?

4、2张呢?

(1)12分钟——一张一张的烙。

(2)6分钟——2张同时烙。

[设计意图:通过对烙1张饼与烙2张饼的讨论,使学生对烙饼情境和要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初步感知要想省时必须充分利用锅内的位置,能同时完成的尽量同时完成。]

(二)烙3张饼,寻找最优方案。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如果需要可以用圆形纸片当饼帮助我们说明问题。

3、小组汇报:

(1)用18分钟:你们是怎样想的?

一张一张地烙,3张需要烙6次,共需6×3=18分钟。

(2)用12分钟:

①你是怎样烙的?

先同时烙好饼1、饼2,需要6分钟,再烙饼3,需要6分钟,总共烙了4次,花了12分钟。

(3)用9分钟:

第一次先烙饼1、饼2的A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B面和饼3的A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B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烙了3次,用了9分钟。

(4)也许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方法二,或方法一,当想不出方法三时,我再引导学生想出方法三。

小组再次合作,想出最优方法。(学生上台演示)

(5)你觉得用时还能不能再短?为什么?

4、比较12分钟和9分钟两种烙饼方法。

(三)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4、教师出示表格(从1张―――到9张)

问:“42分钟内最多能烙几张饼?”

引导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教科书114页做一做

3、复印5张文字资料,正、反面都要复印。如果一次最多放两张,那么你认为最少要复印多少次?你是怎么安排的?

(说清楚先印2张,需要2次,再印3张有需要3次,一共需要5次)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老师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课下可以把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数学周记,让我们在运用知识中成长。好吗?下课!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

教学过程

小班特征活动预设

引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双手和大脑

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

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

(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

谁来演示?

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2.(1)有了刚才的经验,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呀?你又是怎么想的?

(2)同桌再用双手做饼,来烙4张饼,开始!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请同学上台演示。烙了几次?

3.(1)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烙饼经验了,烙6张饼要几分钟呢?你又是怎么想的?(6+6+6=18分钟)

(2)谁愿意到黑板上用手做饼,烙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好的圆圈里演示6张饼的烙

法。

4.总结偶数张饼的烙法:两张两张同时烙。

请你仔细观察偶数饼的烙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烙三张饼问题的优化

1.爸爸回来了,那3张饼最少要几分钟呢?要达到最快,我们要考虑什么?把象棋当作饼,摆一摆,并把你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记录员负责纪律你们组的方法。

汇报员准备汇报

【预设】方法一:一张一张地烙,共18分钟;

方法二:先烙两张,再烙一张,共12分钟;

方法三: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机动】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三种方法则进行启发引导:

(3)讨论:

①上面三种方法是否都可行?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烙只需要9分钟?一开始的烙法有什么问题?

(4)好,一个同学的2只手当作2张饼,另一个同学的1只手当作1张饼,把2本书叠在一起当作锅,同桌合作烙3张饼,开始!同桌合作,开始烙饼。

2.下面该烙几张饼啦,5张饼,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烙的最快。

预设:方法一:3+29+6=15分钟

方法二:演示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生1:25分钟。一个一个地煮,煮1个需要5分钟,煮5个需要25分钟。

生2:只需要5分钟,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教学情境简洁有效。)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那如果我只放1张饼行吗师:两面都要烙呢(一张饼的正面也要烙,反面也要烙。)

2、观察法,探究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

生:6分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如果要烙2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1:1张饼要6分钟,烙2张饼就要12分钟。

师小结:看来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就是2张饼同时烙。

3、动手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1)学生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预设: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③饼1和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和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

(3)同桌合作,再次摆一摆,体验“9分钟的烙法”。(4)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4、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2)烙5张饼(师引导:想想怎样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钟(6分钟)烙3个需要几分钟(9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15分钟)

(3)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4)发现规律。

生:“3”是烙一面需要3分钟

三、全课总结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3个圆片代饼;每组3个圆片;

(一)、谈话导入

(二)新课

1、自主学习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朗读。

(2)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主题图,说一说烙饼的前提是什么?

(5)小组汇报:如何烙三张饼用时最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探究烙饼最佳方法

(1)烙4张饼最快要分钟,烙5张要分钟,烙6张要分钟,烙7张要分钟,烙8张要分钟,烙9张要分钟,10张要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思考、观察、发现、汇报

3张饼

4张饼

5张饼

6张饼

7张饼

8张饼

9张饼

(三)过关检测

出示三道小题,请同学们解决,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四)、小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了烙饼问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三张圆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

(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①②③

336分

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

生:12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

板书:两张:①正①反②正②反

3333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你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板书)

两张:①正②正①反②反

师:孩子们,现在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哪种烙法最快那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要烙几张饼。(3张)看看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尽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请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片,就当3张饼,小组合作,现在开始。(生摆,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烙的(生说,师板书)

3张①正②正①反②反③正③反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9分钟)请你来说说是怎么烙的(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

3张:①正②正①反③正②反③反9分

师:同学们,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烙3个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1、反馈烙4个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个饼,怎么烙(生答)师板4分成2个2个。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你可以说2个2个烙。最少花几分钟如果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烙一烙,我们帮她数烙饼的次数,就会发现4个饼最少烙几次

2、反馈烙5个饼

师:如果烙5个饼,怎么烙你能不能马上说出烙5个饼最少烙几次吗最少花几分钟(生答)

烙6、7、8、9、10个饼出示课件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烙饼的次数=烙饼的个数(1除外)

师:找着了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接下来我们运用这条公式来解决一个问题。如:如果要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烙一个饼,最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五、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谈话引入;

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3、实践应用;

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

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

2、三张圆纸片。

三、预设学生行为:

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

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

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

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快速烙饼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饼模型。

准备课前互动:有一个字总是被人们念错,猜猜是哪个字?(错)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三胞胎)

设计意图:舒缓紧张气氛,活跃现场氛围,帮助学生思维“热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

3.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从最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1.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

(2)两面都要烙呢?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引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张饼、1张饼、4张、6张、8张……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2张饼的最优烙法。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

(2)指名学生汇报(借助手直观演示),预设出现两种情况。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3分钟。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3)原因分析。预设:锅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张饼,只有空着。

2.探索4张饼的烙法。

(1)同桌之间用手当饼,尝试验证。

(2)交流汇报:用老师的饼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认的结果。

3.全班分4组,分别探究烙6张、8张、10张、12张饼的最优方案。

(1)集体研讨。

4.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3)挑选至少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饼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时呈现记录表。预设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4)对比发现3张饼的最优烙法。

5.小结: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原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在前面探究较为简单的烙饼张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能更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探究5张、7张、9张、11张饼的最优烙法。

(1)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烙饼的经验推理出烙单数张饼(不含1张)的最优烙法。

三、练习巩固,提升应用

3.妈妈用一口平底锅煎鱼,每次只能放两条鱼,煎一条需要2分钟(正、反两面各需1分钟),煎7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四、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设疑:假如妈妈的这口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3张饼,情况还跟两张饼的一样吗?附:用一口平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3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4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时空。

2、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你是怎么煮的?请你说一说。(煮1个需要5分钟,煮6个需要30分钟。)

师:你是一个一个煮的,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跟他不同的煮法?

生:只需要5分钟。

师:请你说说怎样煮只需要5分钟?

生:煮1个需要5分钟,6个一起煮也只需要5分钟。

师:这样煮行吗?(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生齐:行!)?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烙饼情境(先出示112页主题图的条件部分):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放两张饼)

生2:两面都要烙。

师:每一个饼都有两个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为"A面"和"B面"。

2、烙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烙饼规则。

生:烙1张饼需要6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烙的?

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你们都这样烙吗?

师:如果要烙2张饼,需要几分钟?(6分、12分)

师:我们用1号、2号饼亲自烙一烙。

汇报:说一说你用了几分钟?

生1:烙2张饼需要12分钟。(师: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2张饼同时烙。

师――板书:2张:1正2正,1反2反

讨论:为什么烙1张饼需要6分钟,烙2张饼也只需要6分钟?(2张饼同时烙)

3、烙三张饼,体验模型思想,自主设计方案。

出示主题图的下部分,理解题意

师: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要烙几张饼?(生:要烙3张饼)

师:请你想一想、猜一猜。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然后指名说)

师:刚才是同学们的猜测,下面同桌合作,动手烙一烙,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1)学生分组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

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完3张饼要用几分钟?

预设:

小组展示出三种方法: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师:请你说说这种烙法怎样?有没有不一样的?

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

饼1,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即3+3+3=9(分钟)

师:看明白了吗?谁再来演示一下?

②6分钟,我是用2个平底锅同时烙。

师:听清楚他的意思了吗?他说要怎么样?你的想法是挺好的,想提高效率,但现在只有一个平底锅,6分钟能烙完吗?

(3)比较、讨论、总结。

师:你们认为要想尽快吃上饼,哪种安排最合理?

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不是9分钟的其他小组烙饼时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指前一次12分钟的同学再次板演。

师:在我们的合理安排下,使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只用了9分钟。这对于3张饼来说就是最合理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交替烙法。

小结:3张饼的最佳烙法只用了9分钟。它的秘诀在于每一次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没让它闲着。

4、对比2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体验优选法。

5、烙4张饼。

师:下面同桌俩人合作,先想一想怎样烙?然后把烙的过程像老师一样记录在科作业纸上,不会记录的同学也可以一个人烙一个人记录。

师:4张饼烙完了,怎样烙?哪一小组来演示一下,一人烙一人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的烙法跟他们一样吗?(一样)

6、烙5张饼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6)烙3个需要几分(9),一共需要几分钟?(15)

7、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三、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基础练习

2、拓展练习:

煎鱼:一只锅每次最多煎两条鱼,煎第一面要2分钟,煎第二面要1分钟,煎三条鱼最少要几分钟?(5分钟)

THE END
1.在鱼病诊断过程中,用肉眼检查鱼体外表,即所谓的“目检”即望诊很重要在鱼病诊断过程中,用肉眼检查鱼体外表,即所谓的“目检”即望诊很重要,但要有经验和技巧的加持[赞]https://www.toutiao.com/w/7442981418631201577/
2.如何通过测表型数据了解鱼的特征3. 面积:可以使用测量卡或测量板来测量鱼的身体表面积。 二、测量鱼的色彩数据 1. 使用数字相机或者显微镜拍摄鱼的照片。 2.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颜色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颜色分布以及鱼的亮度、色调和饱和度等参数。 三、测量鱼的行为数据 1. 进食行为:观察鱼的饮食习惯(如食https://b2b.baidu.com/q/aland?q=012E7307046170347B2B78241904033477140802742B1A2A7C0D05111C3E&id=qid9f1fcacde6eb901dd09a4beac33422ba&answer=9815454292503087322&utype=2
3.一种东星斑体表鱼蛭的生活史观察及种类鉴定方法15.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东星斑体表寄生鱼蛭进行形态学观察、生活史观察、以及基于nj法构建的coi、ndi和1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以便确定该鱼蛭的种类,着重对东星斑体表寄生鱼蛭的产卵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为东星斑养殖过程中的鱼蛭病防治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https://www.xjishu.com/zhuanli/27/202210742889.html
4.普通动物学—鱼类:鳞式和鳍式侧线下鳞数:从臀鳍起点斜列到侧线鳞的鳞数。 e.g. 某鱼鳞式:29~32 4/6 表示该鱼的侧线鳞为29~32片,侧线上鳞为4片,侧线下鳞为6片 鳍式: D 背鳍 P 胸鳍 V 腹鳍 A 臀鳍 C 尾鳍 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目 e.g. D. Ⅱ~Ⅲ,14~17 表示该鱼背鳍鳍棘为2~3条,背鳍鳍条为14~https://zhuanlan.zhihu.com/p/605943193
5.进化论人类最大的科学误区(2)比较解剖学证据循环论证分析了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我们再看看古生物学,这个为进化论提供最直接论据的领域。一百多年来,以地质学、地理学、放射性化学、比较解剖学等学科为基础,古生物学发展起来。进化论者根据化石的历史年代,勾勒出一幅生命由简单到复杂,随年代出现的进化时间表;通过类比化石,描绘出一个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进化树https://blog.csdn.net/HotSummerGhost/article/details/1246347
6.垂钓技法要诀(摘要)锦纶柔软拉力强,冬季钓鱼最适用。下水之后无弯曲,但它具有含水性。 灵敏度差易粘连,线粗易被鱼发现。尼龙线的拉力强,不吸水来不粘连。 透明度好又隐蔽,线细难被鱼发现。缺点质地比较硬,容易老化有脆性。 弯曲之后易折断,冬季寒冷不适用。 选择渔线细观察,粗细均匀品位佳。柔软透明无毛裂,折死弯后无白茬。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253722_253291418.html
7.大班科学活动方案15篇3.观察记录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救小鱼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二、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https://mip.cnfla.com/huodongfangan/2855514.html
8.锦鲤观察日记范文13篇(全文)通过几天细心的观察,我越来越喜欢金鱼了,金鱼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养锦鲤需常观察 疾病早发现 第3篇 鱼体表面的变化 大部分的疾病都会在鱼体表面显出症状,最常发生的为锚虫、鱼蚤等肉眼看得清楚的寄生虫,它们最容易寄生在胸鳍。有寄生锚虫或鱼蚤时,鲤鱼则会缩聚在池中一角落。此外,要注意鱼体表皮是否充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fw67s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