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千帆竞,踏浪而行卷千澜。“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方向,广东正踔厉奋发,书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报特派出记者深度调研,即日起推出《打造广东“蓝色粮仓”》系列报道,聚焦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生动实践。
发展海洋渔业,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广东各地正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吹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如在湛江的海洋牧场,靠养殖金鲳鱼已经发展成一个百亿元规模的产业,而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升级,更让这些海洋牧场在向海图强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湛江市一处养殖网箱,渔民在收获金鲳鱼。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湛江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在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共3个,分别为遂溪县江洪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湛江市硇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吴川博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外,已建成特呈-南三、流沙、东海岛、东里、草潭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深海网箱数量达3500多个,占全省70%,另有桁架式养殖平台1个。根据规划,到2026年,湛江将建成5000个大型深水网箱、5~1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同时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在此大背景下,“海威”系列现代化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海威1号”深海养殖平台
可“长住”的海洋牧场
能发电能净水海上还可种菜
走进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海岸,记者见到一个建设中的约20米高的养殖平台,在其映衬下,周围的船只看起来都很“袖珍”。这个巨型养殖平台名为“海威2号”,工作人员正在对其进行喷漆,今年6月,它将“穿”上天蓝色的新装,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大海中。
据介绍,“海威1号”去年4月在流沙湾深海网箱养殖区投入使用,是湛江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也是湛江网箱容量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由于深海水流速度快,养殖鱼类运动量大,海鱼品质可媲美野生。
这个围水面积达到1.5万立方米的海洋牧场距离岸边有13海里。记者从流沙港坐船20分钟,才看到矗立在深海中的“海威1号”。登上平台后如同在陆地上一样平稳,丝毫感受不到海水带来的摇晃。“要知道,我们这个养殖平台可是漂浮在大海中,距离水底还有10米。”随行的船员梁师傅告诉记者。
在湛蓝的海水中,两个来回翻动的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波浪能发电装置,能为整个船体供电,这样我们才能长期在船上生活。”从去年4月至今,梁师傅已经在船上生活了一年多。“有了现代化海洋牧场,我们吃、住都能在深海养殖平台上解决,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海威1号”的顶棚上,有两排太阳能电池帆板,除了波浪能外,也可通过太阳能发电,供应船员的日常用电;而在平台的设备室,一台海水净化装置正在运行中,通过海水净化装置,可以解决梁师傅和同伴日常的生活用水问题。梁师傅表示,净化后的海水洗澡、浇花、种菜都没问题,甚至还能用来做饭。
在二层甲板上,则放着用无土栽培技术种养的几盆蔬菜。梁师傅坦言,对一般人来说吃海鲜可能是“大餐”,但对常年在海上生活的他们,鱼几乎是每天的“例牌”,若能吃上青菜,对他们来说反而是莫大的享受。
一旁的海威农业集团董事长刘定表示,海洋牧场要长期在深远海运行,就必须实现平台的能源和生活物资自给,在平台上种菜也是必经的尝试。他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现代化深海养殖网箱,船员每隔几天就要返回岸上补充生活物资,效率低且没保障;而如今,可以“长住”的深海养殖平台就像船员的家一样。
夕阳西下,梁师傅清了清嗓子,在甲板上唱起了当地的雷州歌。
在恒兴集团的一处深水养殖网箱,渔民在收鱼。
高科技为“粮仓”护航
风浪中如履平地日常管理只需3人
尽管如今船员们在平台上安心生活,但当初决定开拓深远海养殖,刘定其实冒了很大的风险。他表示,深远海养殖平台处于开阔海域,且台风多发,非稳态环境,实现深远海养殖要克服重重困难。
能源供给是刘定考虑的首要因素。尽管海上可再生能源蕴藏丰富,但间歇性强、波动性大,而广州市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打造了海上清洁能源生产平台,这种“就地获能、就地使用”的供电技术,通过波光储耦合发电的方法,为深远海平台带来了以往难以获得的清洁能源。
刘定的第二个考虑是稳定性问题。“海上风浪大,如果不能在养殖平台上平稳作业,就不能长期在平台上驻守。”而广州市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深远海恒张力锚泊技术与浮式平台智能避浪技术,让养殖平台在深海中如履平地。“海上浮式平台避浪技术通过主动判断、自动锁闭运动部件、减小水线面等方法,避免在极端海况下多浮体间的运动干涉,即便遇上17级台风,这个半潜式平台依然安然无恙。”
而刘定最看中的还是海洋牧场的智能化。如今这个深海养殖平台是海工型绿色智能养殖平台系统集成,搭载先进的渔业生产设施、监控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建立陆海互联的数字化渔业平台,可实现渔业养殖机械化和智能化。“我们只要坐在船舱里操作手机就能清晰地看到深海网箱中鱼群的长势。”
深海养殖还有一大风险是水产的“出逃”,养殖网衣一旦破损,可能几十万斤鱼就会无影无踪。而该养殖平台通过刚性框架与柔性网衣有限弹性过度的方法,避免网衣摩擦产生破网、鱼群擦伤等事故。记者看到,该平台有自动监测功能,如实时影像、水质监测等数据都可以无线传输到手机上,只要一个APP,就能轻松掌握平台情况,避免鱼儿“出逃”。刘定表示,有了这个平台,如今这个海洋牧场的日常管理只需3个人即可。
湛江东海岛,渔民在海洋牧场中收鱼。
高品质海鱼“钱景”好
未来还将打造海洋观光平台
刘定介绍,“海威1号”分设2个深12米的网箱,每个网箱可养水体7500立方米,共1.5万立方米。而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6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以网箱中目前养殖的军曹鱼和鮸鱼30~35元/斤的价格,单季便可实现渔获产值2000万元;除了卖鱼外,鱼鳔还可以单独收获用于制作鱼胶,市场价可高达3000元/斤。
过去一年来,刘定已经在“海威1号”上实验了军曹鱼、鮸鱼、金鲳鱼的多季度渔业示范,成功试养出高品质海鱼。从去年8月开始,刘定投入3000万元开始建设“海威2号”。据介绍,“海威2号”设计箱体长度增加至86米,养殖水体达3.6万立方米,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优质海鱼超120万斤。“新平台主要养殖中高端海水鱼,比如龙趸石斑、珍珠斑等,年产值预计可达到3000万元。”刘定告诉记者,“海威2号”将在今年6月投产,而未来海威农业集团还将投产3个3万立方米级别的养殖平台。
现如今,不少旅游公司也找到刘定,希望在他们的海洋牧场开展旅游观光项目。“海洋牧场如果集成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可实现多能源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养殖平台经济性。”他透露,在“海威2号”上将尝试开放旅游观光功能,让海洋牧场也成为群众观光的好去处。
刘定表示,未来海洋牧场还将更加高端,在实现波浪能、太阳能、海上风能的综合利用后,他准备搭载制氢平台,而制作“绿氢”也将成为海洋牧场探索深远海可再生能源的全新应用场景。
在广东恒兴集团的海洋牧场,工人们在收获金鲳鱼。
智慧渔业时代来临
精准投喂、识别病害耕海牧渔如虎添翼
以“海威”系列为代表,湛江的海洋牧场正陆续进行数字化升级换代。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经纬实业)也与湛江湾实验室合作,正探索雷州湾集群式智慧渔业养殖工程建设。据规划,该工程将研制无人值守的6万立方米矩形柱稳式养殖网箱、多功能的服务保障支持船、专业化的活鱼运输船、饲料运输船、维护保障船以及升级HDPE深水抗风浪网箱,搭建岸海一体的智慧渔业系统,形成年产万吨级的工业化养殖能力。
经纬实业在雷州湾拥有70多个网箱,主要养殖金鲳鱼。去年开始,该公司通过多功能饲料运输船和智慧渔业系统,将深海网箱接入与优鱼(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渔业系统。
该公司董事长张春文介绍,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传感方式,在不同养殖设施上进行传感设备的合理布置,精确获取养殖海区范围内的水质、流速、风速等环境信息;同时,配置水下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鱼群信息;配置料位传感器,掌握饲料储量信息。以智能投喂系统为例,使用智能化系统后,金鲳鱼从鱼苗到1斤重的成体,饵料系数由原先的2.0~2.3降为1.7~2.0。系统可自动生成确定各个网箱饲料的投喂方向、投喂时机、投喂速率、投喂量等,避免过度喂食。“自动投喂系统能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在鱼饿的时候才喂食。”
张春文表示,智能投喂还可以根据海况里的风浪、流向设置一套适合海区的精准投料方案,避免饲料浪费,也减少对海水的污染。他还介绍,公司正在建一个数据库,能够识别鱼健康及不健康的体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直接监测识别金鲳鱼是否健康生长,对于可能存在病死风险的鱼,可提前转移到其他区域,避免可能发生的鱼病对整个网箱鱼群带来的病害。近期,该公司还将投入使用两艘30米长的多功能养殖辅助平台,覆盖公司全部网箱,让智慧管理平台覆盖整个海洋牧场。
在广东恒兴集团位于湛江东海岛的海洋牧场中,渔民在收获金鲳鱼。
“蓝色粮仓”潜力无限
一条“黄金鱼”可形成百亿级产业
湛江东海岛,上万个金鲳鱼养殖网箱,像一颗颗海上明珠散落在湛蓝的大玉盘中。依托海洋牧场养殖的金鲳鱼,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增收的“黄金鱼”。
广东恒兴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210亿元,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在湛江考察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就是由恒兴集团建设运营。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介绍说,恒兴在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方面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恒兴于2010年开始建设广东第一个深水网箱产业园,目前已建立金鲳鱼、军曹鱼、鮸鱼、石斑鱼等多个品种的网箱养殖技术标准,拥有深水网箱6000多个,带动农户发展网箱2万多个,推动传统浅海养殖向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梯度发展。仅金鲳鱼一个品种,就带动湛江10万农户增收致富。
莫爵君向记者展示公司研发的智慧渔业管理系统“优鱼”。
陈丹也表示,恒兴高度重视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养殖工船建设,联合湛江湾实验室等单位建立创新联合体,融合养殖平台、养殖智能化、养殖技术、精深加工、能源自供给、服务保障、通信及大数据,以及军民融合共“7+1”个板块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目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海塔1号”已经立项生产。接下来,恒兴将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水产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坚持“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的运作模式,通过产业帮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恒兴集团在海洋牧场智慧化管理平台方面也进行了布局。与海威集团和经纬实业合作的优鱼,是恒兴集团旗下子公司,专为水产行业提供一站式物联网解决方案。只需将数据连进手机,便能实时看到网箱中溶解氧、水温、鱼的生长情况等。在湛江,优鱼将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养殖设备和U鱼智慧渔业管理平台结合使用,通过智慧感测、智慧控制、智慧分析等新兴技术,对恒兴集团在湛江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进行环境、水质、鱼类吃食及生长状况等全方位监测和管理,达到科学生产、降本增收的目标。
为了提升监测效率,优鱼部署水下机器人进行水下监视,部署水质监测系统、智能气象站和海上摄像头,对养殖区域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应用U鱼智慧渔业平台,对水产养殖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储存和分析。通过物联监控、养殖管理、生产管理等覆盖水产全产业链的功能,智慧渔业平台能对渔业生产经营进行数字化管控,把“靠天吃饭”变为可视可控,使养殖生产规划和日常管理更精准,节省人力成本,促海洋牧场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