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关键词]学生;学术语言;形式和意义;认知技能;学业成就
一、引言
学术语言(academiclanguage),也可译为学业语言,是一种用于完成学业的特殊语言变体。它是学生用来获取学科知识内容、发展高级读写能力并养成必须的学术思维习惯的语言。学术语言的掌握和使用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
已有研究表明,学术语言具有特殊的词汇、语法和话语特征,这些特征与学生用以与亲友交流的社交语言(sociallanguage)有很大不同。学术语言的学习过程也与社交语言的习得有较大差异。学生在进行特定学科学习时,一方面学习学科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学习呈现学科内容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开始学科学习之前,学生对学术语言往往不大熟悉,他们必须在特定阶段学习学术语言并加以练习,才能够掌握学术语言。学术语言的掌握程度因人而异,不同学生的学术语言能力差异很大,往往会出现同一年级内学生的学术语言水平之差异要大于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1]
在学术词汇习得[2]、少数族裔儿童学术语言能力发展[3],以及核心学术语言技能[4]等系列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尽管学术语言的掌握和使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但学术语言的特点依然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由于目前的学术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语境内,学术界对汉语学术语言的深入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学术语言的定义及语言特征、研究前沿等,为学术界引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面临的学习困难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以期深入探讨学术语言习得的教育意义。
二、学术语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图1语言能力的“冰山”
康明斯所提出的BICS是学术语言的雏形,但其对BICS和CALP的区分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12],这些研究者认为其将BICS简单化,而对CALP的定义又过于复杂。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很多人试图将CALP进一步分解,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术语言的概念。(见图2)
图2学术语言的概念发展
贝利(Bailey,A.L.)和赫里蒂奇(Heritage,H.M.)在康明斯的工作基础上,将学术语言分为学校导向语言(SchoolNavigationalLanguage,以下简称SNL)和课程内容语言(CurriculumContentLanguage,以下简称CCL)。SNL是指学生与学校中的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的语言,CCL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这两类语言在目标、形式、使用情景、习得方式、语体、教师期望和年级水平期望上有所不同。[13]
总而言之,学术语言的概念复杂,已有研究由于其理论视角的不同及研究者所处学科框架的差异,对学术语言的理解和界定并不完全相同。也有研究者使用其他术语来指代这一概念,例如教育语言(thelanguageofeducation)[18]、学校语言(thelanguageofschool/thelanguageofschooling/thelanguagethatreflectsschooling)[19],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则常将之称为学术英语(academicEnglish)[20]。
无论使用以上术语的哪一种称谓,对学术语言内涵的理解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第一,情境特定。学术语言是发生在学习情境中的,而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使用的语言变体不止一种。第二,领域跨度。学术语言的核心知识既包括特定学科的语言知识,如术语,也包括跨学科的语言知识——学术语言的核心知识具有跨学科性。第三,读写能力。学术语言的掌握与学生的读写能力关系密切。第四,语言习得。学术语言通常需要明确指导才能够习得,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生则需要更加细致、明确的指导。第五,进阶特性。学龄前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口头作业即开始显示学术语言特征,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学术语言核心知识的特征愈加明显,而研究性论文则是学术语言核心知识的最典型表现。第六,边界松散。学术语言是一个松散的集合,其成员出现在学术语言中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会出现在日常/社交语言当中。第七,独特价值。对学术语言概念的界定是通过与社交语言的区分来完成的,而它的价值或者功能就是获取和传递知识。
三、学术语言的特征界定:语言知识和认知技能
学术语言特征界定的方法主要为语料库分析、话语分析、课堂观察、学习目标分析和教师期望分析等,例如,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开发学术词汇表。[21]希勒皮格赫尔(Schleppegrell,M.J.)的一系列研究通过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教学材料中的语言以及来自不同学校背景和学科的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写作样本进行了研究。[22]贝利(Bailey,A.)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教科书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和教师期望分析等方法,对“学术语言”的构想进行了操作化的定义,试图阐明学科学习所需的学术语言水平。[23]
目前学界对学术语言的特征界定,主要是从语言知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出发,但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者对学术语言涉及的认知技能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从语言知识和认知技能两条线索出发,讨论不同研究者对学术语言特征的界定。(见图3)
图3学术语言的特征
(一)学术语言知识特征
1.学术语言的词汇知识特征在形式上,学术语言的词汇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词形方面,学术语言倾向于包含更长的单词,且在很大程度上,其长度的增加是由前缀和后缀的使用造成的[24],学术语言的分析需了解学术词汇的构词知识,使用前缀、词根、后缀构成学术单词的方式。[25]第二,在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的使用方面,相较于社交语言,学术语言使用了更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26]第三,分布共性方面,学术词汇表(AcademicWordList,以下简称AWL)的开发遵循了分布范围和频率的原则。AWL中被选中的单词在语料库的四个主要部分(艺术、商业、法律、科学)中都至少出现了10次;在28个其他主题领域中,这个单词至少要出现在其中的15个领域中。此外,还需在语料库中出现至少100次。上述原则保证了学术词汇的跨学科性。[27]
相应地,在意义表达上,学术语言的词汇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精确性。复杂的词形使得学术语言词汇在表意上具有“精确性”的特点。学术语言中使用的连词通常表达的是核心(窄化的含义。[28]学术语言在词汇选择和连接词的使用上,具有更高的精确性。[29]第二,权威性。学术语言在词汇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正式/权威性的表达方式。例如,相比于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的“say”和“like”,学术语言会更倾向于使用“forinstance”。[30]第三、专业性。学术词汇表开发的前提是认为学术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专业词汇来表征。考克斯黑德(Coxhead,A.)选择单词时遵循了专业性的原则,词表不包括英语中最常见的前2000个单词。[31]与社交语言相反,课本倾向于更集中地使用特定的技术词汇,例如“aldehydes”(醛)等。[32]也有研究者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指出学术语言中具有更多的抽象/专业性概念。[33]
2.学术语言的语法知识特征在形式上,学术语言的语法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相应地,在意义表达上,学术语言的语法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二)学术语言的认知技能特征
1.认知维度
2.特征清单
与斯卡尔切拉一样,斯诺(Snow,C.E.)和尤塞利(Uccelli,P.)对学术语言的讨论也涉及了认知领域。他们认为,除语言水平外,认为学术语言表现涉及了三个核心认知领域,分别是文体精通、推理/论证策略的掌握和学科知识用法。[52](见下表)
3.学术语言核心技能
尤塞利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语言核心技能(CoreAcademicLanguageSkills,CALS)。他们认为,学术语言核心技能是熟练理解和产出学术文本的基础。这些技能包括以下几方面。[53]第一,分解复杂单词。这是一种形态学技巧,对于理解和产出在学术文本中用于打包信息的复杂单词至关重要。第二,理解复杂的句子,这是一种句法技巧。尤塞利指出,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使用句法技巧理解扩展名词短语和复杂句子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阅读理解具有积极作用。第三,观点连接。学术话语标记,如连接词和词组构成的提示(如“although”、“inotherwords”)是常用的指示手段,在学术话语中明确标记句子内的概念关系和文本过渡。第四,跟踪主题、概念回指的技巧。文本中出现的比喻、单词或短语指向先前的参与者或想法,可以解释为使用文本中一个元素为读者/听众连接之前的一个想法。[54]第五,议论性文本的写作能力,即系统地组织一篇结构化议论文的技能(论文、论点、示例和结论),被认为与中学阶段的读写能力有关。
总体上,目前对学术语言认知技能特征的研究较少,且与学术语言的知识特征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尚不明确。
四、学术语言研究的教育意义
(一)学术语言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语言是在学校情境中使用的特殊语言变体,这种语言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学术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特性共现模式,其特征既表现在初级的学习任务中,如幼儿园儿童在课堂的发言;它也表现在高级的学习任务中,如大学中的论文撰写。在学前与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对儿童应该使用的语言就具有明确的假设[55],如能够命名和描述没有现实呈现在眼前的对象,并且在描述对象时使用名词而非手势或代词。也有研究者发现,获得更多学术语言的孩子倾向于使用更正式的定义,包括对等陈述和上级概念,例如“贵宾犬是一种狗,这种狗……”。[56]但现实情况是,在学校学习中,很少有教师会专门教授儿童如何使用学术语言。教师通常不会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来完成特定的学校任务[57],当然有可能是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学生在特定的学术环境中使用学术语言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58]
(二)学术语言能力是带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因素
尤塞利等还非常具体地探讨了学术语言水平与阅读理解、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67],研究样本为218位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经过经验验证的工具评估学生的跨学科学术语言能力,该工具可测量八种核心学术语言技能——思想连接、主题跟踪、文本组织、断词、句子理解、定义识别、认知立场标记解释和元语言词汇理解。研究发现,除了学术词汇知识、单词阅读流畅度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socio-demographicdistributions)之外,学术语言能力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预测指标。他们还报告说,一般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生,他们的得分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或者英语为母语者的学生。
(三)学术语言能力是未来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学术语言的掌握和使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所必需的能力,学术语言的研究和教学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汉语学术语言的教育学研究路径
可以肯定地说,从大学才开始的学术语言训练可能并不足够,那么,学术语言训练多早开始比较合适,如何训练是有效的,具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涉及汉语学术语言的教育学研究领域。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从教育学视角对学术语言问题进行研究的路径图。(见图4)
图4汉语学术语言的教育学研究路径
(一)历史研究
(二)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对汉语学术语言的基本表现、能力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汉语学术语言概念的清晰界定,明确汉语学术语言在教育学领域的基本现象、核心问题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汉语学术语言的研究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empiricalstudy)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研究为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前提和假设,引导理论研究的方向。此外,经验/实证研究能够检验汉语学术语言的理论,补充、修正和发展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