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
中山大学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如何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当如何在百年校庆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近期在媒体采访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中大如何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松说,中大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广东、联动港澳、服务国家,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高松认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要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有广泛的带动力。
当前,广东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结合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他带领的团队于2023年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实现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的突破。(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中大目前已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
近五年来,中大科研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5179项,同比增长47.9%,集中受理期立项数连续八年全国排名前三;中大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立项97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7%,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超过4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大年均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与企业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深入开展陈皮研究,推动产生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新的一年,中山大学将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继续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学校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面向广东人才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面向广东科技创新需求,找准协同创新的结合点。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三是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提高全面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办学,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学校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与港澳联动,继续推进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的建设。
中山大学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图为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吴志刚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中大如何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着力在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推进一系列工作。
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一是继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丰富培养路径,进一步做好“101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继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平台的育人功能,鼓励学生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研究。
二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营造潜心教书育人、静心专注学问的良好氛围。
三是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要勇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使命,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更好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探索合作模式创新,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提高技术攻关能力,通过全链条系统化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