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
颉?伟表观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陈国强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
近10年来,中国生命科学加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的重要成果。在这一重要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如何发挥优势,履行使命担当?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展联合访谈,邀请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表观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颉伟教授,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畅谈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实践。
我国生命科学应用水平并不落后
主持人:我国生命科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陈国强:客观世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一部分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没有生命,客观世界存在毫无意义。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应用方面我们国家并不落后;从学术论文发表等指标看,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主持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否举例说明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使用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多项重要科学发现来自团队合作
主持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探索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未知领域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王宏伟:今天的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多学科交叉、多团队合作阶段,很多重要科学发现来自团队合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在整合多个学科形成密切合作、多角度探索科学问题等方面独具优势,且其能够为交叉科学研究提供综合科研平台。
比如冷冻电镜平台,作为大科学装置,它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全社会共享,乃至面向国际科学界开放。清华大学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包括工程师、技术员、研究人员在内的几十位科研人员,确保冷冻电镜平台的高水平运转。如果没有平台支撑,就没有过去几年中生命科学的一些重要发现。
主持人:团队协作与学科交叉是什么样的关系?
王宏伟:以冷冻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研究为例,它是一个交叉学科,我们与北京大学团队合作,利用石墨烯更有效地制备冷冻电镜样品。这也体现出今天的科学研究要更广泛地开展交叉合作,与其他学科、其他单位的科学家共同攻关,更有效地促进科学发现。
陈国强:比如我从事的合成生物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改造一个微生物对我而言很容易,但放大成一个很大的系统进行细胞培养对我来说难度很大,而对于化工系科研人员来说就很容易。再比如对于DNA生物信息学来说,自动化系科研人员更擅长于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靠高速计算的设施以及算法,能更好解决挖掘微生物DNA功能以及调控的问题,这是清华大学多学科背景融合带来的益处。
主持人:学科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如何管理好交叉学科?
好的科学研究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主持人: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清华大学的合成生物学,是如何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的?
主持人:产学研结合涉及机制、团队、方向等多个方面,生命科学学院是以什么样的机制推进的?
颉?伟:好的科学研究其实是好的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我们首先要积极为科学家们创造顶尖的科研环境。通过建设国际领先的技术平台和资源,为科学研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提供环境支撑。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学院与企业、校友会保持良好的联系与合作,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团队,促进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积极布局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聚焦大健康,比如在抗疫过程中我们生医药三院联合,涌现出了很多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主持人:如何引导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乃至产业应用转化?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积极发声
主持人:科学家怎样才能更好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
主持人:怎样协调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关系?
(科技日报记者倪麟、刘若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嘉宾介绍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校级平台主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冷冻电子显微学分会长。主要从事冷冻电镜方法学的开发与应用,应用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Methods,JA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
颉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学者。研究兴趣包括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采用干湿实验结合的方式,研究干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以及人类疾病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共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引用数超过17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