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术成果的发表,人们往往会听到两种声音:“不发表即灭亡”与“厚积薄发”。这其中所蕴含的一个理念则是发表太快与太多,自然会轻视学术质量,降低学术水平,从而甚至令人怀疑发表数量众多的学者的学术水平。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则对上述近乎人们都已接受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不发表即灭亡”,还是“厚积薄发”
从事学术研究,就必有学术成果的发表。而对于学术成果的发表,人们往往会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来自西方的“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即灭亡),其用近乎危言耸听的言辞告诫人们,在学术研究中,若不及时或者经常发表,即意味着要面临出局的严重后果。这一点在现代西方发达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公认或者默认的学术规则;另一种声音则是要“厚积薄发”,这个来自中国的颇具智慧特色的说法强调的是不急于发表,而是要大量地、充分地积蓄,然后慢慢地放出,那个时候的成果将会是精品乃至成为经典。
然而,最近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则不仅对此说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其研究结果甚至足以推翻人们对此的固有认识与观念。
研究还表明,多产的作者往往在各自的领域当中有着更好的声誉。因此,这些学者的同行们也都更愿意在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对提升高产作者的学术声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发表还是不发表,这是个问题
为此,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有些基金会提出来,要资助一些长期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者能够静下心来,气定神闲地做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就在去年,有一家威尔克姆信托基金公司就提出来,要资助那些长期的科研项目,从而使科学家摆脱这样一种学术发表的压力,进而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学术研究中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