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全文)ASUN工业互联网平台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广泛连接人、机、物等各类生产要素,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和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各制造大国竞相布局的新方向、新焦点。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长三角是全国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建设“数字长三角”是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长三角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为科学合理地评估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制定了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形成《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旨在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方法路径,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参考。

一、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快速延伸,工业经济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催生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正在成为全球各制造大国重点发力方向。中国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实现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伴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力。未来三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将迈入并跑领跑的关键阶段。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发展基础最坚实、要素最集聚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使命。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助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意义

客观严谨的评估评价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统筹布局、标杆借鉴意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好,工业技术和创新条件引领全国,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沃土。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工业互联网特点和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同时,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优劣势及产业侧重各不相同,为全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各类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模式样板,对我国全局统筹、因地制宜的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针对长三角内部27个中心城市来说,评估评价各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特点,有利于长三角各城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地方经济高效赋能,对地方政府规划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重要举措

(一)上海市:着力培育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工赋上海”能级

二是强化人才引培,多措并举搭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上海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人才体系。系统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评价,以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开展人才培训,打造联合实训与定向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三是推动开放合作,国际国内联动建立要素流动机制。上海积极鼓励国际交流,建立国际组织、产业联盟、知名企业等多层次沟通对话与协同合作机制。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筹备成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联合会,推动区域内工业互联网要素流通、设施融通、人才互通、机制畅通,加快建立区域产业联动新机制。

(二)江苏省:全面构建平台体系,深度赋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一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标识解析体系。江苏省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对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及托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节点对接和运营服务。发布多项政策文件鼓励重点城市和龙头企业建设二级节点,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基本实现“市市有节点,重点产业链和头部企业有节点”的布局。截至2021年底,江苏已上线二级节点42个,累计标识注册量405亿,解析231亿次,接入企业数20672家,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双过亿二级节点31家,各项指标居全国首位。

二是全面推进平台建设,打造多层级多领域平台体系。江苏省持续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全省先后培育徐工汉云、苏州紫光云UNIPower、朗坤苏畅、中天互联爱尚(ASUN)等多个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全省累计建成109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超过35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打造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和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鼓励省内重点产业园区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鼓励和支持省内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平台,赋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三是积极创建试点示范,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效应。江苏省积极参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项目,省内多个项目上榜国家级试点示范名单,形成重点城市多点并进的区域化发展格局。工信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解决方案”试点示范评选,江苏省苏州湾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数智管理平台、无锡高新区“平台+园区”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示范园区等成功入选试点示范,为区域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树立了标杆。

(三)浙江省:大力推动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率先构建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浙江省将工业互联网发展作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并超前布局工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6月,浙江省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行业联盟,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联盟体系。2020年12月,浙江省在国内首先提出未来工厂建设路径和标准,并持续推进未来工厂试点示范建设,以此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

二是加快制造模式创新,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浙江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浙江省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领域的应用试点,加快推进产业大脑试点建设。通过建设一批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体系,分类分级开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场景应用,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

三是统筹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化试点示范。杭州、嘉兴、金华等数字产业基础优越地区,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以数字产业化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宁波、湖州等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形成了一批以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色的应用示范基地。温州、绍兴、舟山、台州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在细分领域形成一批有具有特色优势的示范基地。

(四)安徽省: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强省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工业互联网发展共识。安徽省坚持规划引领,先后出台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专项行动等,打通了“以网络支撑为基础,平台赋能为重点,融合应用为路径,安全体系为保障,推动构建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实践逻辑。以激活企业动能为目的,分行业、分层次加强对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案例的宣传,以典型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二是突出平台建设,构建特色化平台服务体系。安徽省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高效抓好平台建设和创新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技术领域优势,引导平台持续迭代创新,形成综合“双跨”平台。以省内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围绕特定工业场景,打造一批基于区块链、工业仿真、数字孪生、标识解析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域性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落地,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逐步构建了以“双跨”平台为引领,行业级平台纵向连接,区域级平台横向覆盖,专业级平台各有侧重,企业级平台各具特色的综合平台体系。

三是供需双向发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安徽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支持服务商提升能力,鼓励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走深向实。以市场为主导,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开展工业互联网线上诊断评估,用好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打造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三、评价体系

(一)评估依据

本白皮书构建了“3+2+1”评估评价体系,对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评价。“3”即三项技术基础:一是网络基础能力,二是平台支撑能力,三是安全防护能力。“2”即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两个方面:产业发展是从供给侧出发,评估城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等三大方面;融合应用是从需求侧出发,评估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基础情况、区域示范效应以及企业应用水平三大方面。“1”即生态环境:从政策环境、资金保障、宣传推广、人才环境等四个维度评价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水平。

图3.1.1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

(二)指标体系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评估指数由技术基础、产业发展、融合应用、生态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组成,对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表3.2.1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四、指数评价

(一)总体情况

1.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一核引领、三极辐射、五强逐鹿”的总体格局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大体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杭州为发展极,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嘉兴等5个城市为重点的“一核引领、三极辐射、五强逐鹿”总体格局。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平均值为25.53,其中9个城市指数在平均值之上。上海市以总指数78.73居长三角榜首,苏州、南京、杭州分别位列第二、三、四名,指数均在50以上且极为接近,共同组成第一梯队。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嘉兴五市综合指数在平均值以上,处于第二梯队。江苏北部地区、浙江南部地区以及安徽大部分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平均值以下,城市间分值差距较小,目前位于第三和第四梯队,向第二梯队城市迈进的潜力巨大。

从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的45个三级指标的前三甲来看,上海拥有38席,包揽多项冠军。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城市入围前三甲的指标数量依次为40个、37个、20个,江苏省表现最优。在技术基础指标、产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方面,江苏省优势最为明显。从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城市具体表现来看,上海各方面均表现优异,综合指数及四项分指数均居首位。江苏省综合指数平均值达30.61,整体发展水平位列三省第一。江苏省形成了以苏州、南京齐头并进,无锡、常州紧随其后的发展格局。浙江省以24.23的综合指数平均值,位居江苏省之后,全省形成了以杭州为龙头,宁波、嘉兴次之的发展格局。安徽省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4.62,与江苏省、浙江省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内仅合肥、芜湖综合指数在全省平均值以上,其中合肥遥遥领先,指数达48.63,超出芜湖指数两倍以上。

图4.1.3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三省一市总体情况

(二)技术基础

1.总体评估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指数平均值为23.84,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位于第一梯队,技术基础指数分别为78.97、73.43、63.20和60.17。合肥、无锡、宁波、常州等城市构成第二梯队,指数介于24-60之间。第三梯队包括南通、盐城、镇江、台州、嘉兴、湖州、绍兴、扬州、泰州、芜湖、温州等11个城市,指数在10-24之间。第四梯队由铜陵、池州、金华、安庆、马鞍山、舟山、宣城、滁州等8个城市构成,指数在10以下。

图4.2.1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指数梯队分布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指数差异较大。上海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水平位居长三角各城市之首,指数达到78.73,而部分城市指数不及10,城市间差距明显。第一梯队的上海、南京、苏州和杭州在网络基础、平台支撑、安全防护等方面具备较完善的技术基础。合肥、无锡、宁波、常州等四市紧随其后,指数在平均值以上,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小。南通、盐城、镇江等11市,指数在平均值到10之间,梯队内部分差较小。第四梯队8个城市中,铜陵、池州、金华的指数较为接近10,跃升进入第三梯队的潜力大。其余5市较前三梯队的距离较大,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分指标分析

(1)网络基础能力:新型网络设施加速部署,标识解析体系持续推进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上海以64.97的网络基础能力指数领跑长三角,苏州61.11紧随其后,南京、无锡、镇江、宁波、南通、合肥、杭州、台州、常州、嘉兴、绍兴共同组成第二梯队。从三级指标看,5G基站数量方面,上海以74.6的指数位居榜首,苏州73.14排名第二,宁波、镇江、合肥的指数超过50,南京、无锡、南通、杭州、台州的指数介于40-50之间,反映出上述城市在组织开展5G网络建设、应用试点和产业培育工作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方面,上海凭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优势位列第一,南京、苏州、无锡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合肥、铜陵、绍兴、芜湖等市紧随其后,标识注册量、解析量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2)平台支撑能力: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有力,沪宁杭苏优势显著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软件及大数据企业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杭州以104.11的平台支撑能力指数高居榜首,上海、苏州、南京、无锡、合肥、宁波紧随其后。百强软件企业数量指标方面,杭州排名第一,上海、南京、苏州获得了较高得分,无锡、合肥、宁波紧随其后。上述城市软件企业数量众多,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了有力支撑。工业大数据企业数量方面,上海以105.63的指数遥遥领先,苏州、杭州、南京以超过70的指数紧随其后,宁波、无锡、合肥、常州和盐城以35-70不等的指数构成第二梯队。上述城市培育了横跨不同行业的多家工业大数据企业,从工业安全监测等场景着手,通过搭建工业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工业大数据应用。

(3)安全防护能力:各地普遍高度重视,安全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南京以97.29的指数位居安全防护能力指数第一名,上海以84.42位居第二,合肥、苏州、无锡紧随其后,湖州、杭州各有亮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累计数量方面,南京遥遥领先,在工信部发布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中,南京共有三家企业入选,上海、无锡、苏州、湖州和合肥均有企业入选,该指数的排名靠前。工业信息安全能力指数方面,南京、常州、池州、上海均有企业在工控安全防护、工业数据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名单,使得上述城市的该指数得分较高。在网络安全企业数量方面,上海以97.74的指数高居榜首,杭州、合肥、南京、苏州的指数超过50,上述城市网络安全企业数量较多,有助于夯实网络安全底座,为工业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图4.2.8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企业数量指数

3.典型案例:杭州市

杭州市以软实力筑牢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技术基础。一是加速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杭州是全国首批五个5G商用试点城市之一,IPv6规模实验和推广进展顺利,拥有新华三、华为杭研所等研发机构,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边缘计算管理等终端产品应用技术领先全国。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引领效应凸显。阿里、网易等企业在算力支撑、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平台搭建及解决方案探索上发挥了突出的带动作用。三是重视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杭州拥有国内第一个工控安全实验室——浙大工业控制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中控、阿里云、安恒、木链为代表的企业,在拟态防御、安全网关、工控安全基线核查、物联网安全分析等细分领域为工业互联网提供高质量的安全保障。

(三)产业发展

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指数以81.27领先,其次依次为南京、杭州、苏州,指数在50-80之间,且三市之间指数极为接近,位于第一梯队。合肥、无锡、宁波、常州等四市处于第二梯队,产业指数高于平均值26.62。嘉兴、南通、芜湖、温州、绍兴、扬州、金华、台州、湖州、镇江、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地位于第三梯队,略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安庆、滁州、舟山、铜陵、宣城、池州等地处于第四梯队,指数均低于10,在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方面提升空间巨大。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指数两极分化明显,中游城市间竞争激烈。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位居长三角各城市之首,指数达到81.27,而部分城市指数不及10,长三角城市间两极分化突出。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指数的细分指标来看,除“工业互联网产值占全市GDP比重”指标以外的9个细分指标的标准差都达到了20以上,各城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科研院所数量、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量、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数量等因素共同造成指数分化特征显著。第三梯队有13个城市,占长三角中心城市数量的近一半,且城市间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最高分与最低分间仅相差12.1,标准差为6.02,整体呈齐头并进之势。

图4.3.4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指数

(2)平台建设:区域建设优势各异,龙头引领效应显著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平台建设平均指数为26.18,其中8个城市指数高于平均值。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成为“领头羊”,指数分别达到82.53、76.79、70.28、65.71。合肥、无锡、宁波、常州等4市位列其后,指数在平均值以上,居于第二梯队。嘉兴、扬州、绍兴、芜湖等11个城市指数在10-26.18之间,位于第三梯队,城市间差距相对较小,竞争形势较为激烈。盐城、泰州、安庆、舟山、滁州、铜陵、宣城、池州等8市指数相对较低,均在10以下,处于第四梯队。

图4.3.6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指数

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指数前五名依次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上海以82.53的指数排名第一。从细分指标来看,前五名城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各具特色。上海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指数、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指数上表现优异,指数分别达到96.12、112.23。苏州在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指数、入选省级重点平台指数方面成绩突出,指数分别为94.99、74.11。杭州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指数、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指数上名列前茅,南京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指数上优势明显。合肥虽然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但在入选省级重点平台指数方面表现优秀,排名仅次于苏州,指数达到71.55。

图4.3.7长三角城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指数前五名城市特色分布

(3)科技创新:产学研加速融合,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指数方面,名列前茅的城市以科研院所较多的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南京、上海以85.86、81.22的指数领跑长三角地区,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城市紧随其后,指数在40-70之间,均处在第一梯队。无锡、常州、南通、芜湖、温州指数在平均值以上,位居第二梯队。16个城市指数在均值以下,其中嘉兴、绍兴、金华、台州、扬州、滁州、镇江、盐城等8个城市,处在第三梯队。泰州、湖州、马鞍山、安庆、铜陵、舟山、宣城、池州等城市指数低于10,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3.典型案例:南京市

(四)融合应用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成效显著,指数平均值为24.43,基于指数评估值可分为四个梯队。上海、苏州位列第一梯队,指数均在60以上。宁波、南京、杭州、合肥、无锡、嘉兴、湖州、常州等城市融合应用指数均高于平均值,位列第二梯队。台州、泰州、绍兴、镇江、南通等城市指数在10-24之间,融合应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位列第三梯队。金华、铜陵、马鞍山、舟山、池州等城市融合应用指数均低于10,居第四梯队。

长三角区域融合应用呈现多极引领的发展格局。第一梯队呈现“一超多强”态势,上海市以84.25的指数高居长三角城市榜首,苏州、南京、宁波、杭州、无锡、合肥位列其后,同属第一梯队,但指数与上海差距较大,融合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梯队包括嘉兴、湖州、常州、泰州4大城市,嘉兴指数最高为30.77,在融合应用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与第一梯队城市有较大差距。但嘉兴、常州等城市工业基础良好,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第三梯队城市指数均处于10-24之间,部分城市与第二梯队指数差距较小,多个城市间指数差值小于1,赶超第二梯队城市趋势明显。第四梯队城市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未来还需着力夯实工业基础和挖掘特色场景,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蓄力。

(1)工业基础:工业体系完整健全,两化融合基础扎实

长三角区域工业基础扎实,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基础优势明显。上海和苏州工业基础指标分数超过60,与其他城市拉开较大差距。上海工业产值虽低于苏州,但工业企业数量和质量高于苏州,整体工业基础指数以62.78的分值位居长三角榜首。苏州作为全国工业强市,2021年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工业基础指数为61.14,引领带动江苏省内多个城市工业发展。江苏省工业基础指数平均值为35.87,发展水平为三省之首。浙江省紧随其后平均值为35.05,在宁波、杭州、嘉兴三市的龙头带动下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安徽省工业基础指数平均值为17.82,相较其他两省一市,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示范:试点示范大力推进,两超多强引领创新

(3)企业应用:场景聚焦走深向实,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在工业互联网企业应用方面不断拓展场景,促进数字经济应用赋能。上海得益于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优势,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方面具备绝对领先优势,企业应用指数以91.1高居榜首,拥有最多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优秀场景。苏州企业应用水平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二,指数为52.20。在两化融合贯标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和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发掘方面引领全省转型升级。南京和无锡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方面也成效突出,指数分别为39.41和38.10。浙江省杭州和宁波企业应用指数领先全省,均超过40,分别为47.59和43.3。合肥企业应用指数为52.14,拥有较多优质企业,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助力全省产业升级。

图4.4.5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互联网企业应用指数情况

3.典型案例:苏州市

苏州市供需双向驱动,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工作。一是苏州具备坚实的工业基础优势。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破4万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93家,苏州工业在量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产业升级的质变,工业互联网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平台建设逐渐与行业应用纵深融合。二是苏州供需双方齐发力,构建海量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积极开放应用场景。平台企业不断深挖典型场景,推动解决方案落地走实。三是苏州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在国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数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和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上,苏州均位列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前三。四是苏州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园区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创建工作。2021年长三角区域入选“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解决方案试点示范”项目共计五项,苏州占据两席;2022年江苏省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解决方案试点示范”项目的唯一一席由苏州贡献。

(五)生态环境

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27个中心城市平均值达到26.54。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位于第一梯队,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69.05、62.23、53.70和51.56。合肥、宁波、常州、无锡、嘉兴、芜湖等6个城市构成第二梯队,指数介于27-50之间。第三梯队包括南通、扬州、绍兴、温州、铜陵、泰州、台州、金华、宣城、湖州、马鞍山、盐城等12个城市,指数在10-27之间。第四梯队由安庆、舟山、滁州、池州和镇江等5个城市构成,指数在10以下。

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指数呈现出近似长尾效应的特征。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指数平均值为26.54,第一梯队的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的指数达到甚至超过平均值的两倍,相对其他城市表现出较大的领先优势。合肥、宁波、常州、无锡、嘉兴和芜湖构成的第二梯队指数介于平均值到50之间,对第一梯队形成追赶之势,并大幅领先其他城市。第三梯队包括了南通等12个城市,生态环境指数介于平均值到10之间,梯队内部的指数差距较小,整体呈齐头并进之势,形成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腰部力量。第四梯队5个城市得分仅为平均值的1/3左右,较前三梯队的距离较大,未来仍需着力补足短板,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优化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

(1)政策环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工作专班保障有力

(2)资金保障:财政奖补持续引导,社会资本贡献重要增量

(3)宣传推广:社会组织广泛覆盖,会议论坛促进合作交流

(4)人才环境: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多层次人才体系支撑长期高水平发展

3.典型案例:芜湖市

五、展望与建议

(一)发展展望

1.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态势将愈加凸显

长三角围绕工业互联网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将不断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空间。当前,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突破,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不断重塑生产方式、服务模式、组织形态。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基础较为雄厚,重点研究院所、软件百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科技创新载体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同时,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网络、数据、安全体系。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态势将更加凸显,“5G+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模式将从生产制造外围环节向内部关键环节加速延伸,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融合水平也将不断地提高,融合应用将持续深入,标杆案例将进一步涌现,对带动全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和消费互联网发展经验,加速推进产业资源向工业互联网领域聚拢。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将瞄准行业真正的痛点问题,深耕细分领域,推动长三角地区工业互联网迈进行业纵深的特色化专业化新阶段。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输出一批面向特定场景的优质解决方案,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助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

3.长三角多场景多领域多行业应用将走深向实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逐渐从“建平台”阶段到了“用平台”阶段,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从初期的平台供给方推动模式发展至应用场景牵引的供需双方合力驱动模式。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的先行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广、市场大,将为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海量的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制造业细分场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将逐步聚焦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优势产业和核心环节,助推各领域细分场景的工业APP和行业解决方案开发迭代。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全面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打破IT和OT壁垒,针对传统产业共性难题和细分行业专业问题提炼机理模型,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4.长三角工业互联网跨区域协同联动将进一步深化

(二)发展建议

1.夯实技术基础,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

2.加快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培育高成长型企业,孵化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能,逐步扩大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突破边缘计算、工业机理模型、低代码开发等关键技术,超前布局数字孪生、云化仿真设计与运营管理软件等,提升安全可靠发展能力。聚焦“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开展试点示范遴选,加快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提升平台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支持信息通信领军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基于各自优势,围绕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共性问题和特色需求,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行业级、企业级的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平台。

3.加强应用赋能,推广“平台+园区”发展模式

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引入工业互联网赋能能力,推广“平台+园区”发展模式。依托“平台+园区”发展模式,打通园区数据孤岛,赋能园区产业升级,构建多方信息通道,连通转型供需双方,助力构建绿色低碳、能力共享、智能主导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产制造与服务体系。基于园区内丰富应用需求,围绕工业领域研产供销服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拓宽平台服务范围,拓展新型服务场景。针对细分行业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应用和开发服务,促使平台走向实践深耕。深入行业痛点,打磨典型应用场景,孵化迭代产品,大规模推广熟化解决方案实现迭代升级、提升平台产品服务能力。

THE END
1.学科水平评价(精选十篇)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使每项指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赋予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权重[9]。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德尔菲(Delphi)法,本研究采用的是AHP法,在构建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时参考了文献[2]。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8j8i8k.html
2.如何评估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评估一个研究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或应用价值。评估课题的理论贡献度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875275/answer/2994009784
3.科学研究水平医师结合专业开展的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组建由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临床医师等参与的中心团队,指导并参与搭建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数据库、流行病学数据库、病例随访数据库,指导临床医师从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获得最佳的研究成果,提高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临床医学水平http://www.sxmu.edu.cn/gwxy/xkjs/kxyjsp.htm
4.双高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摘要 以全国197所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索构建专业群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53个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和内在特征,研究发现:专业群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总体优势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所在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優势明显,产教融合助力专业群发展水平提升;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与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313/10133103.shtml
5.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依据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反映学生体验的思想和原则,构建了主客观指标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计算了各指数得分。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多数省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不高;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东高西低,中部居中"格局未变;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JK201810015.htm
6.电网资产管理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形势下输配电价的制定与电网资产直接挂钩,这无疑对电网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科学评价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寻找各部门资产管理的短板,实现资产精准管控,是当今电网企业在电改新形势下的重要研究课题。首先构建了电网资产管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电网资产管理现状和特点,https://wap.cnki.net/lunwen-1020660067.html
7.研究评价范文12篇(全文)研究评价 第3篇 本文通过对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论述了物探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全面开展物探项目后评价,对于掌握工程实施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质量、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进一步改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重点论述了国际物探项目后评价与国内项目后评价的不同之处.抓住影响项目成败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023ow3j.html
8.全文分享丨《心理咨询师水平评价规范(试行)》正式发布,或明年下本次发布的《规范》明确,心理咨询师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由低到高分为助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一级心理咨询师四个水平等级,并确定了各等级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申报条件和学习课程,并且提出: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成立心理咨询师水平评价工作指导组,负责水平评价工作的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3717
9.中国成人教育研究院中国成人教育研究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注册成立的一所从事学术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MBA、管理培训、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评价的法人学术团体http://www.chinac.org/
10.国家卫生降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价专家队伍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医院研究所”)负责组建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价专家库,并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成立省级评价专家库,并报医院研究所备案。 https://qmjksjzx.com/news_view.aspx?id=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