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百分之三十八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
分省份看,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排名全国前10位的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42.6%,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和安徽均为41.6%,并列全国第二。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高速增长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359.9亿元,占东部地区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7.7%;中部地区为2628.5亿元,占比12.0%;西部地区为1532.1亿元,占比11.2%。分省份看,浙江、江苏、安徽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为37.5%、26.6%和19.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为940.6亿元、1138.8亿元、889.5亿元。
(四)基层治理数字化快速提升
2020年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达到72.1%,较上年提升6.8个百分点。其中,党务公开水平为73.1%,村务公开水平为72.8%,财务公开水平为70.5%。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分别为70.7%、77.5%和68.0%。
(五)农村电商服务加快普及
分省份看,该指标排名前10位的省份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均超过90%。其中,江苏、重庆、湖南均超过95%。分析表明,电商服务“小站点”发挥了大作用,电商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较高的县(市、区),其电商经济也较为发达,特别是支撑了农产品网络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财政投入上,近年来,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额达到341.4亿元,县均财政投入1292.3万元,较上年提升65.3%;乡村人均财政投入46.0元,较上年提升79.6%。
分省份看,县均财政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重庆、江苏、新疆4个省份,其中浙江高达12876.0万元,重庆、江苏、新疆分别为4516.9万元、4043.1万元和3038.1万元。乡村人均财政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新疆、西藏、重庆、江苏、内蒙古6个省份,其中浙江高达469.7元,新疆、西藏、重庆分别为238.1元、170.0元和99.3元。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当突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差距上,西部地区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仅为34.1%,与东部地区相差6.9个百分点,特别是发展总体水平排在前三位的省份与排在最后三位的省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高达40.3个百分点。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财政和社会资本的高效协同。据测算,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仅占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1.4%。2020年全国有535个县(市、区)基本没有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占有效样本县(市、区)的20.2%;有668个县(市、区)财政投入不足10万元,占比25.3%;财政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县(市、区)只有490个,仅占比18.5%。
三、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四个展望
一、智慧农业建设将由点向面逐步展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与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将明显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的潜力将快速释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将得到初步解决。
二、经营网络化将继续呈现创新发展的态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仍将较快提升,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将加快贯通,内容电商、视频电商、直播电商以及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信用电商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引领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放大。
四、涉农部门数字化决策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一大批农业农村领域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将建成运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有序开放、流通交易的体制机制将得到强化完善,算法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将得到逐步应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方式将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