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生态条件差的地区就不能建设生态文明,但也不能否认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使用指标来衡量和监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不能忽视该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自然生态的消费状况,对自然生态压力小的地区,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贸易等交流还可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还应当而且必须实现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不过这种增长和提高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得到的,事实证明,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手段,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评价模型中,采用生态足迹指数(EFI)表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占用,这是因为生态足迹只是反映占用的绝对数量,而定量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一个反映这种占用程度的指标。而且生态足迹指数是特定区域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占生物承载力的百分比,可视为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能力的潜力。
式中,EFI为年度区域生态足迹指数;BC为年度区域生物承载力;EF为年度区域生态足迹。其中,
式中,EF为生态足迹,BC为生态承载力;j为生产性空间的类型,包括农地、畜牧地、林地、渔业空间、建筑用地和能源用地;rj为第j类土地利用的均衡因子;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ci为i种消费项目的年人均消费量;gPi和lPi分别指第i种消费项目单位面积的全球年平均产量和国家平均产量;YFi指产量因子(为gPi和lPi的比值);nyi为第i类消费项目的区域年总产量。
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表征区域的经济增长情况,虽然由于GDP存在一些缺陷,但其还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式中,r为本文构建的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相对综合性指数;gdp、es和ef分别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各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指数。
根据公式(1)进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需要对年度区域的生态足迹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均生产总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认为,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区域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区域生产总值三个方面同样重要,各自权重均取1。
对每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x为归一化前的指标;xmax和xmin分别为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运用本文提出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综合指标,对中国大陆2010年各省(区、直辖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估指数最大,为0.5091,表明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同时由于其较高的生态资源禀赋,可以判断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相对较好,但还须不断努力,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北京市的指数最小,为0.0377,表明由于低禀赋高消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制约相对严重,还须通过在发展知识型经济、进口资源型产品的同时不断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从各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来看,除了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就属西北地区的发展最为困难,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贫瘠、地理条件偏远很大关系。
位于C象限中的地区最少,严格来讲仅只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直辖市,考虑到3个地区密集的人口分布,其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图中显示的还要大。西北地区各省基本处于D象限。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较低,但由于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较低,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西南和中部地区的12个省(区)位于A象限,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较低,但总体上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比西北地区要好,其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东北和华东地区的10个省位于B象限。这些地区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占用也较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本文以人均生态足迹为横坐标,代表各地区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的需求与压力,以人均GDP为纵坐标,代表各地区的经济状况,构建散点图(图4),每一个点对应一个省(市、区)2010年的经济状况与生态消费状况。在图4中若以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为界限,可以将二维坐标图分为4个象限。
2010年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处于C象限,均为低消耗和低产出的阶段。这些省(市、区)虽然目前经济水平较低,但由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态消耗,经济增长尚有较大的潜力。华北、华东和东北大部分省(市、区)处于B象限,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但同时这些地区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山西、黑龙江、安徽和西藏4省(区)处于D象限,意味着这4个地区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资源和生态消费创造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处于整体较差的位置。
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从主观上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化过程,强调演化方向的正确有序,而指标体系就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起到了不断调整偏离、提供演化动力的重要作用。
(1)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ES)、生态足迹(EF)和人均GDP3个指标,以及这3个指标所代表的资源禀赋、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占用、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逻辑关系,构建综合性相对指数,以期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直接判断。
(2)通过计算评估了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其中,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估指数最大,为0.5091,表明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同时由于其较高的生态资源禀赋,可以判断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相对较好,但还须不断努力,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北京市的指数最小,为0.0377,表明由于低禀赋高消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制约相对严重,还须通过在发展知识型经济、进口资源型产品的同时不断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
(3)通过对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压力和生态效率分析发现,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直辖市处于低资源禀赋高资源消费状况,考虑到3个地区密集的人口分布,其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还要再大一些;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处于低消耗和低产出的阶段,虽然目前经济水平较低,但由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态消耗,经济增长尚有较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