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导语:在日本饮食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翻转课堂;世界饮食文化;传统饮食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二教学方式改革

三结语

不是只有耕作。

前几年,台湾最早的农业生活刊物《乡间小路》改版,用插画的元素设计每期封面,在主题企划上,更是从吃入手带领民众认识农业:日常吃到的米是在哪里种的,有什么特色,是哪些农友种的。农夫们的面孔因此慢慢变得清晰,农业也不再脱离日常生活。

高雄美浓有一家由三位85后创办的“野上野下文化有限公司”。三个人,有的做插画,有的做设计,有的做企划,这个留“美”文创工作室将文创包装理念带入农村,为农产品说故事,为农会举办的应季农产品宣传活动做出好看的海报和文案。他们尝试从日常生活出发,凝视美浓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景,透过《野上野下》手帖来发现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力。除了手帖的采访与编辑,他们延伸了野上野下的内涵,在野上野下的过程中,以美浓的自然为材料,以美浓的产业、人物、景观为意象,加上纸张、陶土或棉布等天然素材,发展具有美浓野味的文创商品。

“上下游”由五位分别来自媒体专业、农业耕作、生产制造、编辑采访、网络科技、工艺创作等领域的人一起创办,这个关心农业以及友善土地议题的社会企业,集合新闻和市集两个平台,独立制作新闻(从食物出发,连结土地到餐桌),也开发小农商品(加工品),并选择其他农作良品、小刊物在网络贩卖。

有人以农产品开拓出文创品牌;有人为农产品搭建产销结合平台;也有人以独立刊物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在地风土的关怀。总之,认识乡土的平台越来越多。

譬如,沈岱桦她们创办的《风土痣》。

《风土痣》是一份形式新颖关心“土”事的刊物。创刊人之一沈岱桦,是《乡间小路》杂志改版时的编辑。传播系毕业的她,在硕士论文时问了一个问题——“台湾1990年代以降饮食文化论述的改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农业是让变化产生的根本。沈岱桦第一份工作是在农业出版社当编辑,此后都在农业采访的第一线,无论是撰写稿件、编辑书刊、策划展览,她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台湾这片土地有关。

随着四季晴雨观察农渔业延伸出的食物、人物、职业、民艺等在地生产文化,再多一点关心环绕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期望透过杂志让读者理解台湾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地方智慧,也让来台湾旅行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们想做的事。

海峡旅游:《风土痣》受到读者的肯定,你觉得和台湾人对乡村“关怀”的情绪是否有关?台湾人的“乡村关怀”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海峡旅游:台湾有许多帮助农业的平台,比如大王菜铺子、主妇联盟、248农学市集、弯腰农夫市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平台?

沈岱桦:出现这些平台的原因,综合来说,是希望农民的脸孔可以被认识,不再像是以往蔬果农作都是透过大盘商收购,恶性循环使得农民收入低薄。同时也让农民接近消费者,对自己耕作的蔬果更有一份责任,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顾及土地的友好。

台湾社会回到思考怎么样跟土地共好,怎么去过更自然的生活,于是有人会把这些跟文创产业做结合,就有所谓的“农创”出现。应该说整个社会氛围到了就自然出现。

海峡旅游:跑农业线这几年下来,台湾乡村最让你觉得自豪的地方是什么,以及这几年你所感受到的最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明代;香药;饮食风尚;社会阶层;奢靡观念

DOI:10.16758/ki.1004-9371.2016.04.009

有明一代,在海洋为纽带的连接下,东南亚香药通过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民间贸易及西人中转等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加之商品经济的繁荣,长期以来,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不再是富贵阶层的专利。它们逐渐跳脱出原有的身份局限,从最初宗教祭祀的供养圣品、达官显贵享用的奢靡物品、文人雅士品评的清雅之物,转变成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治病疗疾之良药、饮食调味之原料,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明人的健康、饮食观念。然而,关于香药对明人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问题,学术界鲜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香药贸易与明人日常生活关系的笼统探讨上。1此外,关于明代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涉及对香药的考察。2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日常生活史为研究视角,以香药为切入点,以食谱、日用类书为核心资料,初步呈现这一历史场景,并藉以探讨以香药为代表的舶来品在明人日常饮食领域的运用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饮食风尚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传播与流变,从而揭示明中叶前后中国奢靡之风的兴起之源。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明清香药贸易研究”(项目批号:15LSC003)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项目批号:09JZD0015)成果。

1参见张维屏:《满室生香:东南亚输入之香品与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第5期;李曰强:《胡椒贸易与明代日常生活》,《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黄瑞珍:《香料与明代社会生活》,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陈冠岑:《香烟妙赏:图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台湾逢甲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参见S田y:『中国食物史の研究,|京:八坂房,1978年;K.C.Chang,FoodinChineseCulture:Anthropolog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97;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刘志琴:《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史学集刊》,1999年第4期;董萍:《论明人饮食文化思想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侯波:《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Yue,IsaacandTang,Siufueds.,ScribesofGastronomy:RepresentationsofFoodandDrinkinImperialChineseLiterature,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2013。

一、中国史籍中“香药”的书写

香药作为一个本草学概念,既是历史上舶来品的重要代名词,又是商品流转、海洋贸易与社会生活相互交织的集中体现,其含义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说文解字》曰:“香,芳也”,1“药,治病草”,2香药,即为具有芳香气味能够治病的植物。近代所编的《辞海》及当代的各类汉语字典基本沿袭了《说文解字》对“香”、“药”二字的解释。事实上,中国历代典籍中所记录的“香药”,在不同时期存在相应的流变,且内涵和外延与上述解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据笔者所见,“香药”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该书对香药并无过多介绍,只是在论述交趾地区的赋税时提到,“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3此处,香药与象牙、犀角并列,成为珍奇异物、名贵物品的代表之一,且在三国时期已从南海诸地传入中国。此后,由晋至隋的近三百年间,“香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多出

现在佛教经典中,其不仅充当医病疗疾的药物,还被赋予一定的神秘色彩,成为宗教洁净观念的象征。自唐以后,“香药”在世俗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开始逐渐超越宗教典籍,无论是官修正史、地方志书,抑或是文人笔记、日用类书,都不乏香药的身影。同时,香药的意涵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且每一时期强调的侧重点皆有所不同。

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丁香、没药等香货。8

据统计,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周去非《岭外代答》的《香门》卷、叶庭的《南蕃香录》及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所记香品多达四十余种,皆为通过海路输入中国的域外香药。9

宋代香文化研究专著《陈氏香谱》一书系统记载了“凝合诸香”的调配制作方法,域外香药和本土药草得以完美结合,其中“香药”目中的“丁沉煎圆”和“木香饼子”即是很好的例证,10丁香、檀香等进口香药和甘草、肉桂等国产药草相混合,组成新的医疗保健品。“香药”一词由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指单味的香品和药材,亦是各类合香的总称。此外,在一些文献中,沉香、乳香、丁香、阿魏等香、药品并非被称为“香药”,而是被分类划之。如(大德)《南海志》的“物产”卷将沉香、速香、黄熟香、降香、檀香等具有较强芳香气味的香药归入“香货”类,而将脑子、阿魏、没药、胡椒、豆蔻等药用功能较为明显的香药归入“药物”类。1

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没药、胡椒等香药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香药”作为专有名词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然而其所包含的香品及药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有增无减。从现存史籍来看,明代香药的书写与前代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香药特性的记载更为详细准确。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多元。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2至宋代,《本草图经》、《本草衍义》等本草类书籍的作者皆已认识到“乳香为熏陆耳”,3然而唐慎微所撰《证类本草》依旧将乳香和熏陆香析为两条记载。4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本草书籍对其他香药的记载亦存在不当之处,如《本草图经》中将本不属于同类的沉香、熏陆香、苏合香、檀香、木香、丁香等香药皆归于“沉香”条下,5这一编排体例显然不甚恰当。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胡椒、豆蔻、苏木等香药特性的记录,在总结前代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新发现,从释名、集解(即生物学特性)、主治、发明、附方五个方面对每种香药的特性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除《本草纲目》、《证治准绳》、《赤水玄珠》等医药书籍外,《便民图纂》、《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等日用类书中关于香药的记录也颇为详细准确。可见,唐宋之际,大部分香药品种虽已被医家、文人所知晓,但时人对其特性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就连最为基本的香药名称亦存在颇多争议,作为知识阶层的医家、文人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对香药的陌生更是可见一斑。至元明时期,尤其明中叶以来,随着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日渐被时人所熟悉,且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其二,香药应用的书写更为广泛多元。明初以来,随着香药进口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以及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首先,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有明一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例如,《瀛涯胜览》、《西洋朝贡典录》、《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由元至明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逐步转向美食调味。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1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其三,香药消费人群日益扩大。明代以前,作为舶来品的香药虽颇受欢迎,但因输入量少,价格昂贵,长期以来只能作为奢侈品被社会上层所独享。明初以来,在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民间海外贸易及西人中转等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各类香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仅保证了香药在中国市场的供需稳定,且使这一舶来品真正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二、香药与明代日常饮食

香药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在饮食领域的运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能得到有效彰显。明中叶以后,胡椒、苏木、丁香、檀香、豆蔻等香药作为调味品迅速充斥日常饮食,尤以胡椒应用最为广泛。其不仅是烹饪食物的重要作料,而且经常用于腌制肉脯、果干,调制美酒、汤水,身影几乎遍布日常饮食的各个领域。

烹制荤食。胡椒能“杀一切鱼、肉、鳖、蕈毒”,5因此明人在烹饪这类食物时,必添加之。《竹屿山房杂部》记载的制作鱼、虾、蟹、贝等各类海鲜及鸡、鸭、牛、羊等肉类食物的烹调方法中,胡椒皆是重要作料。兹随机选取几份菜谱列举如下:

烹蚶:先作沸汤,入酱、油、胡椒调和,涤蚶投下,不停手调旋之可拆,遂起,则肉鲜满,和宜潭笋。

江河池湖所产青鱼、鲢鱼蒸二制:一用全鱼刀寸界之内外牛酱、缩砂仁、胡椒、花椒、葱皆遍甑蒸熟,宜去骨存肉,苴压为糕。一用酱、胡椒、花椒、缩砂仁、葱沃全鱼以新瓦砾藉锅置鱼于上,浇以油,常注以酒,俟熟,俱宜蒜醋。

辣炒鸡:用鸡斫为轩,投熟锅中,炒改色,水烹熟,以酱、胡椒、花椒、葱白调和,全体烹熟调和。

牛饼子:用肥者碎切机音几,上报斫细为醢,和胡椒、花椒、酱拧白酒成丸饼,沸汤中烹熟,浮先起,以胡椒、花椒、酱、油、醋、葱调汁,浇瀹之。1

从烹调方法看,四道菜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皆具家常菜之特性;从添加的作料看,胡椒与油、盐、酱、醋、葱的身份并列,成为厨房必备;从菜色种类看,胡椒广泛应用于海鲜、淡水鱼、家禽、家畜的烹饪,其使用地域从沿海至内地。综合上述信息可见,跨海来华的胡椒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烹调荤食的不可或缺之物。

烹调素食。胡椒味辛辣,在一些素食的制作中常常使用。如《遵生八笺》和《野蔌品》中都提到的芙蓉花的制作,“芙蓉花,采花去心蒂,滚汤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红白可爱。”2蔬菜的经典做法“油酱炒三十五制”,3胡椒为其必备调料。例如:“天花菜,先熬油熟,加水同入d之,用酱、醋;有先熬油,加酱、醋、水再熬,始入之。皆以葱白、胡椒、花椒、松仁油或杏仁油少许调和,俱可,和诸鲜菜视所宜。”山药、茭白、芦笋、萝卜、冬瓜、丝瓜等皆仿此法。4明代以前,胡椒、豆蔻等香药在烹饪菜肴方面仅限于“胡盘肉食”,5及至明代,胡椒在饮食领域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荤食,山药、萝卜、丝瓜等常见蔬菜在烹制已开始添加胡椒。可见,香药在素食领域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时人的饮食口味,而且使社会下层使用香药烹制菜肴成为可能。

制作果脯。明中叶以后,由于饮食消费奢侈风尚的盛行,带动了饮致化的消费需求,各类果品开始被加入不同香药,制作成风味独特的果脯。如“芭蕉脯,蕉根有两种,一种粘者为糯蕉,可食。取作手大片,灰汁煮令熟,去灰汁,又以清水煮,易水令灰味尽,取压干,乃以盐、酱、芜荑、椒、干姜、熟油、胡椒等杂物研,乓涣剿蕹觯焙干,略令软,食之全类肥肉之味”;8“衣梅,用赤砂糖一斤,为率釜中,再熬,乘热和,新薄荷叶丝八两、鲜姜丝四两,日中,置臼中捣和丸之。有脱杨梅肉杂于内,今加白豆蔻一两,白檀香二两末,片脑一钱e,白砂糖为珍糖,再熬,后仿此。”9芭蕉、梅子等水果加入胡椒、豆蔻、白檀等香药制作成果脯,不仅间接延长了水果的保存期限,而且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时人的饮食。

调配物料。胡椒、白檀等香药不仅可以在烹饪、腌制食物时,作为单味作料加入食物中,还可与茴香、干姜等多味作料一起调配成方便快捷的调料包。最为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素食中物料法:莳萝、茴香、川椒、胡椒、干姜(泡)、甘草、马芹、杏仁各等分,加榧子肉一倍共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用时汤化开。

省力物料法:马芹、胡椒、茴香、干姜(泡)、官桂、花椒各等分为末,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每用调和捻破,即入锅内,出外尤便。

一了百当: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麻油七两,盐十两,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良姜、官桂等分为末,先以油就锅内熬香,将料末同糟酱炒熟入器收贮,遇修馔随意挑用,料足味全,甚便行厨。

大料物法:官桂、良姜、荜拨、草豆蔻、陈皮、缩砂仁、八角、茴香各一两,川椒二两,杏仁五两,甘草一两半,白檀香半两,共为末用,如带出路以水浸,蒸饼丸如弹子大,用时旋以汤化开。1

上述四种物料皆可称之为“省力物料”,它们不仅是居家烹饪的好帮手,而且便于携带,适合外出使用,且保存期限较长,类似于我们今天厨房常用的“十三香”和方便面中的“调味包”。这些便捷物料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做菜程序,其味道不但丝毫未减,而且由于多味物料的混合而更加美味,故大受时人欢迎。

调制汤水。明清时期饮用香药汤水的风气十分盛行,日用类书中出现了诸多调制香药汤水的配方,如《竹屿山房杂部》全书二十二卷中就有两卷单独介绍各类汤水,且其中所记载的大部分汤水配方都需加入豆蔻、丁香、沉香、檀香、片脑等不同香药。时人经常饮用的汤水有:水晶糖霜和片脑一同熬制的“无尘汤”;8白砂糖、藿香、甘松、生姜、麝香、白檀一同加水调制的“香糖渴水”;9黄梅、甘草、檀香、姜丝、青椒共同酿造的“黄梅汤”,10等等。这些汤水不仅味道甜美可口,而且片脑、檀香、甘草等有益于身体健康药材的加入,使其又具保健功效。此外,沉香熟水、丁香熟水、豆蔻熟水、檀香汤、胡椒汤等以各类香药命名的汤水亦十分常见,且多出现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等日用类书的饮食或养生条目下,足见时人已不再将这些汤水视为药物,而多将其作为保健的日常饮品。加之其制作方法简单快捷,通常只需将香药投入沸汤中,入瓶密闭,随时取用,时人多饮之。

制作香茶。明清时期由于人们对饮食追求的日益精致化,对茶叶的制作颇为讲究,每种茶叶是否加入香药,加入何种香药都有严格规定。如“藏茶宜m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1此段文字虽是介绍茶的特性,但茶畏香药的描述,已间接说明了香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应用之频繁。藏茶虽畏香药,制作或冲泡时严禁加入,但其却是制作龙麝香茶、香茶饼子不可或缺的原料,著名的“经进龙麝香茶”即以白檀末、白豆蔻、沉香、片脑等配料,加入上等茶叶烘焙而成;2利于保存且方便携带的“香茶饼子”,亦是以白豆蔻仁、荜澄茄、沉香、片脑、白檀等多味香药,加入孩儿茶中制作而成。3从制作方法上看,“经进龙麝香茶”和“香茶饼子”的制作流程颇为复杂,且对每种香药的数量及炮制都有严格要求。然而,并不是所有香茶的制作工艺都如此复杂,如“脑子茶”的制作,只需将“好茶研细,薄纸包,梅花片脑一钱许于茶末内埋之,经宿汤点”即可;4“法制芽茶”只需“芽茶二两一钱作母,豆蔻一钱,麝香一分,片脑一分半,檀香一钱细末,入甘草内缠之”便可。5从上述各类加入香药的茶品配方及制作流程可见,既有焙制精良的龙麝香茶,亦有方便快捷的脑子茶,足见香药在制茶领域应用之广。

三、香药、贸易与明代饮食风尚

香药多产于热带,其产区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沿岸的也门、亚丁、伊朗,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等地。然而,不同时期香药的产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交流的日频和贸易的日增,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诸多香药的种植区域不断流转。有明一代,中国市场上消费的胡椒、苏木、檀香等大宗香药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源源不断的香药输入,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对明人饮食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官方贸易、民间贸易及西人中转等多途径的香药输入,有效保证了明代中国市场的香药消费,加之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奢靡风气的日盛,明人对饮食的追求相对于前代更为讲究,在食物、茶酒中添加香药成为当时的饮食风尚。

自明中叶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上层到普通民众,整个社会弥漫着浓重的奢靡风气。8正如张翰万历年间所撰《松窗梦语》所言:“今也,散敦朴之风,成侈糜之俗。”9明初朱元璋倡导的古朴节俭之风至明中叶逐渐被时人抛弃,士庶尽务奢靡。

就饮食而言,明代品列渐多,烹饪日精,渐趋华侈,海参和燕窝等高档菜品渐入上层社会之餐桌。1嘉靖时人何良俊描述明前期松江府宴会时提到,“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2明中叶以后则出现很大不同,“寻常宴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3至明末,奢靡之风更盛,无论社会上层,还是普通百姓,竞相奢华,明末清初的叶梦珠写到:“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庶士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4明中叶以来,除宴会菜肴种类日益丰富外,宴请频率亦日增。据万历《通州志》记载,当地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客,有故则盂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今昔则大有不同,“今乡里之人,无故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5可见,在饮食消费方面,相较于明前期菜品单一、无要事终岁不宴客的现象,明中叶以来,无论是菜肴品种,还是宴请频次,皆有很大改变,筵席食物不再满足饱腹即可,转而被追求丰盈、讲究排场的奢华之风所取代。

除菜肴品种和宴请频次大增外,在食物中添加香药成为明中后期饮食的一大特色。在香药进口数量猛增及时人饮食消费观念陡转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东南亚香药作为明人饮食调味品的独特魅力得到大范围彰显,其身影几乎遍布日常饮食的各个领域,曾经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俨然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值得一提的是,自明中叶开始,社会上盛行的使用香药作为调配物料的饮食风尚,至明末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挑战,追求“真”、“鲜”的新饮食旨趣开始萌生。晚明江南士人张岱在《老饕集》序文中曾言:“余大父与武林涵所包先生、贞父黄先生为饮食社,讲求正味,著《饕史》四卷,然多取《遵生八笺》,犹不失椒姜葱渫,用大官炮法,余多不喜,因为搜辑订正之……遂取其书而铨次之,割归于正,味取其鲜,一切娇柔泡炙之制不存焉。”6然而,张岱追求食物本真味道的饮食思想仅代表了部分江南士大夫的追求,主张添加香药的食谱依然风行于世。这一现象不仅可从明清鼎革之际,海外贸易中胡椒、檀香、丁香等常用饮食调味品的大量进口中得到佐证,亦可从文化心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当使用香药作为饮食调味品的饮食习惯风行于平民阶层时,为了区分身份认同,士大夫阶层便开始积极构建、塑造新的鉴赏品味。

其他涉及到香药的八条记录皆出现在卷一的“调料类”中,后卷记录的诸多菜谱中亦极少添加这类调料。可见,《随园食单》和《调鼎集》中所列大量食谱与清代文人士大夫所强调的追求食物“本味”的思想不谋而合。

要之,自明初开始,随着朝贡贸易和民间海洋贸易的发展兴盛,东南亚香药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长期以来被社会上层独享的香药自明中叶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饮膳类书籍及日用类书中香药出现的频次创历史新高,添加香药的食谱纷纷涌现,曾贵为奢侈品的香药俨然变成了大众生活必需品。作为海洋贸易标志性产品的香药在饮食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明人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全新变革,也映现出明代奢靡风气的萌动、扩散与普及,渐成日常。

1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附检字》卷7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47页。

2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附检字》卷1下,第24页。

3陈寿:《三国志》卷53,《吴书八薛综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2页。

4[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91―438页。

5杜甫撰,鲁编次,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卷26,《槐叶冷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23页。

6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8,《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257页。

7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8―239页。

8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91―114页,第145―160页。

9参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之《志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36页;周去非:《岭外代答》卷7,《香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1―250页;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61―212页。

10陈敬:《陈氏香谱》卷4,《香药》,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年,第439―440页。丁沉煎圆:丁香二两半,沉香四钱,木香一钱,白豆蔻二两,檀香二两,甘草四两。右为细末,以甘草熬膏和匀为圆,如鸡头大,每用一丸噙化,常服调顺三焦、和养营卫,治心胸痞满;木香饼子:木香、檀香、丁香、甘草、肉桂、甘松、缩砂、丁皮、莪各等分。莪醋煮过用盐水浸出醋,米浸三日为末蜜和,同甘草膏为饼,每服三五枚。

1参见陈大震、吕桂孙:(大德)《南海志》卷7,《物产》,收入《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甲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2李:《海药本草》卷3,《木部熏陆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3苏颂:《本草图经》卷10,《木部上品》,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寇宗]:《本草衍义》卷12,《熏陆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第82页。

4唐慎微:《证类本草》卷12,《木部上品总七十二种》,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399―402页。

5苏颂:《本草图经》卷10,《木部上品》,第344―345页。

1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第20―89页。

2周嘉胄:《香乘》卷4,《香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84页。

3徐光启:《农政全书》(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447页。

4陈继儒:《致富全书》卷1,《木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5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3,《果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第1858页。

1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4,《养生部四虫属制》;卷4,《养生部四鳞属制》;卷3,《养生部三禽属制》;卷3,《养生部三兽属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8―179、170、163、150页。

2高濂:《遵生八笺》卷12,《饮馔服食笺中》,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715页。

3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3―184页。

4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3页。

5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8,《木篇》,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页。

6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4,《养生部四鳞属制》,第171页。

7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5,《养生部五菜果制》,第181页。

8刘宇:《安老怀幼书》卷2,《芭蕉脯》,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78页。

9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养生部二糖剂制》,第145页。

1邝[:《便民图纂》卷15,《制造类上》,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236―237页。

2张华:《博物志》之《博物志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4页。

3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6,《养生部六杂造制》,第198页。

4刘基:《多能鄙事》卷1,《饮食类造酒法》,明嘉靖四十二年范惟一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第15―16页。

5刘基:《多能鄙事》卷1,《饮食类造酒法》,第14页。

6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16,《尊生部四曲部》,第303页。

7杨万树:《六必酒经》卷1,《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53页。

8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63页。

9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养生部二汤水制》,第147页。

10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60页。

1高濂:《遵生八笺》卷11,《饮馔服食笺上》,第650页。

2周嘉胄:《香乘》卷21,《香属》,第502页。

3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尊生部十茶部》,第327―328页。

4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尊生部十茶部》,第328页。

5高濂:《遵生八笺》卷13,《饮馔服食笺下》,第754页。

6参见徐溥等撰,李东阳重修:《明会典》卷97、98,《礼部朝贡》,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97―906页。

7《明太祖实录》卷141,洪武十五年春正月乙未,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8《明太祖实录》卷201,洪武二十三年夏四月甲辰。

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

1《明英宗实录》卷15,正统元年三月甲申。

2《明宪宗实录》卷99,成化七年冬十月丁丑。

3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黄中宪译:《贸易打造的世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4崔溥著,葛家振点校:《漂海录――中国行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95页。

5AnthonyReid,DavidBulbeck,LayChengTan,YiqiWu,SoutheastAsianExportssincethe14thCenturyCloves,Pepper,Coffee,andSugar,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1998,p.86.万丹,又称“下港”,位于爪哇西部,16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兴起,一度成为东南亚的重要贸易港,中国、波斯、阿拉伯、葡萄牙等国商旅往来不绝。北大年,位于马来半岛东北部,16世纪初已成为华商在东南亚的重要商港,后因巴达维亚等港口对华贸易的兴起,自17世纪中叶起逐步衰落。

6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5,《与翁见愚别驾书》,载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3页。

7江树生译注:《热兰遮城日志》第一册,台南:台南市政府发行,2002年,第334页。

8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9张翰:《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7页。

1冯立军:《认知、市场与贸易――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冯立军:《论18―19世纪东南亚海参燕窝贸易中的华商》,《厦门大学学报》,2015第4期;冯立军:《略论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燕窝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2期。

2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34,《正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页。

3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34,《正俗一》,第314页。

4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

5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风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第347页。

6张岱:《琅治募》卷1,《序老饕餮集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页。

1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6页。

2袁枚:《随园食单序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页。

[关键词]文化差异;异化;归化;文化融合

笔者的研究方向并非主攻翻译学,也并未有过太多翻译文学著作和专业论文的经历,但是曾应电视台之邀请多次参与翻译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在数次翻译工作之余,对将日文影视剧中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对白一事,深感并非易事。

翻译电视剧在满足“信、达、雅”这一翻译学的要求之外,还有诸多限制和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译为中文的对白时长,要求与相应日文对白的时长相同;中文对白结尾时的口型也要与剧中人物的最后口型大致相同。其次,翻译时使用的中文词汇除了在正确译出原文中对应词汇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剧中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文化层次等条件相吻合。但是最让电视剧的翻译作者感到苦恼的应该就是遇上了穿上“文化外衣”的词汇、俗语和其他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特殊说法。这种“文化外衣”涵盖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从而使翻译变得充满挑战性。

又如,日本多雨,表现雨的词就异常丰富,如:五月雨(梅雨的雅称)、春雨(春雨)、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ゆうだち(夏日傍晚下的雨)、とおり雨(过云雨)、きり雨(饔辏、天萦辏ㄌ阳雨)、@雨(樱花时节下的雨)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文里缺少此类按照时节或状态进行分类的词语,所以这部分词汇的空缺就不是光靠译者的努力就能弥补上的。对于此类词汇,笔者现在采用的办法只是尽量在忠实于日语词汇原意的基础上用与原词汇音节数相当的汉语词汇来代替,但是如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等依然没有找到适合影视剧对白的译法。这种现象就是两国文化的缺失导致的语言中词汇的缺失。

接下来笔者想归纳一下在翻译中遇到的日本谚语等惯用语的翻译问题。谚语具有结构简洁、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有的形象鲜明,使用了比喻或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的风趣、委婉,意在言外。翻译时不但要正确地译出其意义,而且必须如实地反映出其所具有的修辞特点。

所以,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固有谚语的翻译笔者认为有两条基本的做法:一是,尽量转译成意义相似的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二是,实在不能转译成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译文也要做到通俗、易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第二种情况下,译者应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其次才是能否改造译文,使之带有惯用语味道的问题。惯用语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得当,这也是可以创造,不一定非局限于现有说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对译者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如果创造的不好,与原文若即若离,那还不如不去创造。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词汇和惯用语的翻译之外,最让笔者在电视剧的翻译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应该说是在特殊场合用到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翻译了。

以下的对白是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浅草福丸旅馆》第四部⑤第四集中出现的。这部电视剧由于江户趣味十分浓郁,在翻译中对于许多特殊的台词的处理就很有难度了。例如:

(1)ああ、「ってゃいけねえ、おやじの^、らなきゃ肖à亭āL粑荨工妊预Δ浃膜扦工汀

啊啊,“老头子的脑袋上不能贴,灯笼铺要是不贴就没法过”这类的吧?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下划线的两句话是在日本摆摊儿吆喝时比较常使用的语言,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是很有代表性并且认知度很高的。但是对于翻译成中文之后,中国观众观看的时候就不容易理解了。虽然与中国人熟知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这样的吆喝语在认知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无法直接加以替换。译者最后只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字面含义,只能尽量保证语言的形式对仗工整。遗憾的是没有能保持住原文中句尾押韵顺口的特点。

(2)さア、お次は、このバナナだ。バナナの数え方にも色々あるよ。一、二、三、四は当たり前、イ`、アル、サン、スウは、麻雀やってりゃlでも言える。一は万物の始まり、二は憎まれっ子世にはびこる、三十三は女の大厄、サンで死んだだが三uの仙、さあ、そこのおばちゃん父ちゃんのおやつにどう。青々してて新rそのもの、一本食べたら、元莅俦丁H舴丹盲菩禄r代がってくるよ。

来!下面请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香蕉!香蕉的数法很多。一个两个是正常,一条二条那是打麻将。说一想到万物之始,说二想到小儿偏得势,三十三想到女人的灾年,三岛的仙女还死于难产呢~!喂!那位小姐!给你爸爸带串儿香蕉怎么样?!这香蕉金黄金黄多新鲜,吃下一个精神百倍!当时返老还童回到新婚时代!

由于两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日汉翻译中还是会有不少将日文表达方式“移植”到中文中的“异化”现象。尽管这样有时会被认为“翻译腔太重”,甚至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晦涩,但是盲目地使用“归化”(即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地道的表达方式)译法,也会抹杀掉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电视剧这种文化载体,生活气息强烈,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对于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不能一概采用“异化”或“归化”的译法,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翻译技法与文学创作结合的方式,多方借鉴,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译文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是围绕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中遇到的中日两国的文化间差异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一些规律,如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垂训。

注释:

①即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②于2010年10月在CCTV-8《海外剧场》栏目播出。

③选自《冷暖人间》第六部第一集。

④该日文字母发音为na(音同“那”)。

⑤拟在CCTV-8《海外剧场》中播出。

[参考文献]

[1]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林涛.《追捕》与70年代末中国的接受视阈[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

关键词:任务驱动;日语阅读;教学效果

日语阅读课程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体现出学生对词汇、语法等日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日语考试中,比如日本语能力测试,阅读就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历来都备受学生重视,可以说阅读成绩的好坏直接关涉着学生总成绩的高低。本文就对日语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法,符合建构教学理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高职日语阅读课教学的目标要求,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广。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日语阅读课程中的适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新的教学改革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学习。从目前学生日语阅读现状出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激发学生日语阅读兴趣,使其真正体会日语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及趣味性。

三、任务驱动阅读的课程教学设计

(一)任务设计的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阶段:明确主题、呈现任务

第二阶段:分析任务,快速阅读,感知新知识

第三阶段: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初步运用

任务型教学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加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突破日语阅读教学课时少的瓶颈。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曾经进行了为时一学期的阅读课堂任务教学法的初步实践,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明确任务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任务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将任务教学法与网络教学进行良好的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宏,网络教学系统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日语初级阅读》为例,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建议

认知语言学属于一种人的主观属性偏重的语言理论,它所重视的“文化差异”、“文化隐喻”等理念对于我们创新茶文化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

3.1基于茶文化专有词汇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鉴于中国茶文化的复杂性、专有词汇(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种的茶名、特殊的茶学科技词汇等)的复杂性等,为了较好地向国外受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形象,我们建议由高等院校、翻译机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中国茶文化的专有词汇翻译进行统一,确保中国茶文化“语义”界定的相对边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论的归化翻译策略

把我国茶文化翻译为英语的本质是将我国国民的“认知逻辑”转化为西方社会可以看得懂、摸得透、听得明白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文本交际符号转换、茶文化内涵的转换要让西方社会的正常认知逻辑能够“接受”,这就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强调“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龙井茶”的翻译为例,如果翻译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会形成一种“异化翻译”效应,不仅达不到让西方人了解这种茶的目的,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们不如将其翻译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了“龙井”品牌的音译,而后面的“greentea”则体现出了龙井茶的本质是一种“绿茶”,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茶的内涵。

作者:蔡维娜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1]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2]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论文摘要】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环艺设计的表现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环境设计的元素对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针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做一些研究。

一、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一目了然的认知形式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以“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作为主题,其设计将中国的传统文字和生肖图形及“百家姓”应用到了馆厅外立面的设计上,通过将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国城市的元素作为“中国符号”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向人们准确的传达中国馆的主题,这些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具有极强的认知性。相反,如果一项设计形式,让人无法理解,那这项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2、大众熟悉的普遍形式

现代设计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才能达到设计者的目的。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大多数受众认知,如在某些城市大行其道的“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食堂”等等商业餐饮环境设计里,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红辣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群都能够针对这种设计产生共鸣。

3、各具特色的约束形式

4、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二、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三、结论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人类也能有效的利用符号来创造新的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里,符号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这种符号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家具,也可以是一种植物、一块石头、一潭水,还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一种表现性符号,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中,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文化符号和景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装饰材料层出不穷,无论时代感的发展或是设计风格的迥然,都使人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的真谛和文化的脉动。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8.

关键词: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文化传播

引言:

中韩两国唇齿相依,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同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及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彼此影响着对方。历史如此,当今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中国掀起了一股猛烈的“韩流”,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对韩流提高警惕,深怕冲击本国文化。姑且不论韩流是否会冲击中国文化,但这是古代中韩文化交流的延续,同时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中国掀起猛烈“韩流”的同时,韩国也刮起了强烈的“汉风”,掀起了国人无法想象的“汉语热”。

本人认为,“韩流”与“汉风”都是两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标志。韩国从1994年开始以“文化立国”为方针,大量输出文化产品;中国以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为宗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汉语是中国文化输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之一。与其想方设法抵制“韩流”,不如大力发展“汉风”、“汉语热”。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经贸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韩国“汉风”、“汉语热”不断升温。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2014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77054人,其中韩国名列榜首,学生人数达到62923人,占16.69%;其次为美国,学生人数为24203人,占6.42%;泰国学生人数为21296人,占5.65%;日本从2011年排名第三落至排名第五,学生人数为15057人,占4%,远远少于韩国留学生。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消息,截至2011年年底,韩国共建设17所孔子学院,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韩国四年制大学的近75%,约130所大学开设和中国关联的学科专业,有多达24000名学生就读。韩国各大城市内汉语辅导班纷纷设立,开设速度与规模堪比英语辅导班,汉语已成为韩国学生可供选择的高考第二外语。

要延续韩国学生的“汉语热”,以此实现中华文化输出,就必须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掌握比较翔实的信息,反馈于汉语教学。这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信息,更好地帮助韩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从而改进和提高对韩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对韩国的“汉语热”、“汉风”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要实现文化强国,传播中华文化,其文字是主要途径之一,大量孔子学院设立之目的也在于此。韩国是第一个设立孔子学院的国家,韩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庞大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与对韩汉语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汉语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之一,充分掌握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二、韩国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下面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汉语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研究包括汉语学习态度、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

调查项目1第一次学汉语是在哪里?(选项:A.韩国;B.中国)

关于汉语背景:155人,占被调查者的71.8%,在来中国之前,在韩国国内学过汉语。在韩国的“汉语热”大背景下,大部分韩国学生已在韩国学习了汉语。

项目调查2喜欢上汉语课吗?(选项:A.喜欢;B.为完成任务;C.不喜欢)

关于汉语的喜爱程度:174人,占被调查者的81%,觉得“喜欢”;只有3名同学觉得“不喜欢”,而39名因为是“任务而学”,并非喜欢。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韩国学生对汉语持有好感,普遍喜欢学习汉语。

调查项目3汉语学习态度如何?(选项:A.认真学习;B.每天上课,但并非认真学习;C.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D.偶尔请假,不认真学习)

关于汉语学习态度:56人,占被调查者的26%“认真学习”;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每天上课,并非认真学习”;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择“偶尔请假,但认真学习”,只有6名同学选择“不认真学习”。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认真,这与他们喜欢汉语有密切关联。

调查项目4你认为汉语什么最难学?(选项:A.语音;B.汉字;C.词汇;D.语法)

调查项目5你认为学汉语时最难的是什么?(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

调查结果显示:91人,占被调查者的40.2%,选项为“听力”;67人,占被调查者的31%,选项为“写作”;47人,占被调查者的21.8%,选项为“口语”;只有11人认为阅读最难。说明听力、写作、口语是困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其中阅读是比较轻松的一项。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听、写、说方面技能的培养,更要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如交中国朋友、看中国影视剧等来不断提升听说技能。

调查项目6你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学习?(选项:A.听力;B.口语;C.阅读;D.写作;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97人,占被调查者的44.9%,选项为“口语”;51人,占被调查者的23.6%,选项为“写作”;41人,占被调查者的19%,选项为“听力”。此结果与上一结果相反,学生认为最难的是听力、写作、口语,但最想提高的确是口语、写作、听力。这也是从易到难的顺序,也与大部分学外语的学生所需相类似。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是以听说等实用性、应用型为主。

调查项目7除了课本以外,你还通过什么学习汉语?(选项:A.家教;B.看影视剧;C.和中国朋友聊天;D.看中文书;E.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7人,占被调查者的3.2%,选择“家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还是以学校教师为主,这也与请家教需要经费支出不无关联;48人,占被调查者的22.2%,选择“看影视剧”,比起学习韩语的中国学生热衷于看韩剧,中国影视剧对韩国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说明我国的影视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终而走出国门;113人,占被调查者的52.3%,选择“和中国朋友聊天”,说明结交当地朋友是韩国学生课后最主要的拓展学习的方式,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口语与听力水平;14人,占被调查者的6.5%,选择“看中文书”,说明书籍并不是主要的课外学习材料;34人,占被调查者的15.7%,选择“其他”,说明韩国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途径呈多样性。

调查项目9你认为决定汉语成绩的因素是什么?(选项:A.兴趣;B.教师;C.教学质量;D.教材)

三、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喜欢从事的职业调查分析

调查项目1学习汉语的动机是?(选项:A.考取HSK;B.为找一份好工作;C.对中国文化感兴趣;D.为积累知识和自身修养;E.为交中国朋友)

调查项目2学习汉语的动力是?(选项:A.老师和朋友的鼓励;B.兴趣;C.父母的期盼;D.工作需要)

调查项目3家人和朋友对你学汉语持什么态度?(选项:A.一定要学;B.可学可不学;C.没必要学)

有84人,占被调查者的38.9%,选项为“一定要学”;有129人,占被调查者的59.7%,选项为“可学可不学”;有3人,占被调查者的1.4%,选项为“没必要学”。韩国人已经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但也不乏对其持中立态度的人。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韩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重要性会越来越突显。同时随着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域外传播更快、更广,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将认同、喜欢中华文化。

调查项目6你认为韩国学生学汉语有什么优势?(选项:A.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地理位置;C.历史文化同源;D.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

有115人,占被调查者的53.2%,选项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6人,占被调查者的7.4%,选项为“地理位置”;50人,占被调查者的23.1%,选项为“历史文化同源”;35人,占被调查者的16.2%,选项为“学汉语的韩国人很多可吸取经验”。76.3%的选项选择了“文化因素”,说明中韩文化交流频繁以及文化同源,为韩国学生提供了更容易接近和学习汉语,认同汉文化的历史基础,这也是来华留学生中韩国学生占榜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以韩国祥明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其汉语学习动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韩国学生对学习汉语持有好感,来中国之前普遍学过汉语,同时韩国学生认为中韩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历史文化同源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的优势,说明韩国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国、汉语有好感。

3.韩国学生认为语音、听力、写作、口语是最难掌握的部分,而最想提高的部分是口语、写作。说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以实用性、应用型为主,并非升学为最终目的。

4.韩国学生认为兴趣是决定成绩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教师与教学质量。要想提高韩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以找工作、获得HSK等级证书为最大的动力,之外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比例也较高;学习汉语的最大动力是兴趣,说明不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中兴趣既是提高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汉语学习最大的动力。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达到“乐在汉语学习中”的状态。第二,在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要素,或进行中韩文化比较。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韩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持有好感,他们渴望通过教师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而教师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进行中韩文化比较,如比较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中国的京剧、武术,介绍中国的社会制度、名胜古迹等等。这种文化渗透,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注重学生听说写三种技能的培养,提高开口率。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发展,被调查者则普遍想提高听说写的技能,也认为是最难的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听说写方面的技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载体。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字就是其中之一。韩国创制训民正音之前,官方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时隔几个世纪,在韩国再次兴起“汉语热”,对此现象,应该深入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晓美.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现状与对外汉语学习前瞻[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李大农.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特点与教学技巧探讨[J].海外华文教育,2003,(4).

[3]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5).

[4]柳英绿.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5]许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韩文.延吉市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杨怀霞.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文化融入动机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陈郁.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

THE END
1.好消息!遵义上百个景区向这些游客免费或五折开放" 天下第一壶中华茶文化博览园 " 是全国第一家集茶文化旅游、茶艺表演、茶博物馆、茶产品展销、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茶文化项目。 秉承" 秀甲天下茶品质,海纳天下茶文化,诚聚天下爱茶人,传承中华茶文明 " 的宗旨和 " 一步一眸皆风景,一草一木皆文化 " 的理念。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1b56ac0b15ec036fa7f6efe
2.中国特色文化与特色文化产业论纲产业研究资讯中心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各具特色,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内容。节庆文化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花文化产业、珠宝玉石文化产业、大型实景演出产业等都属于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就特在地域性、乡土味、民族性和工匠精神上。http://www.sx-ci.cn/zxzx/cyyj/content_14492
3.中国的酒文化和茶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异同点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https://www.meipian.cn/8bmvh3i
4.茶文化与酒文化..优秀PPT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茶文化与酒文化,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46814142.html
5.第十五讲茶文化与酒文化.ppt第十五讲茶文化与酒文化.ppt,三、茶文化与酒文化 (一)茶文化 1、茶的发现和饮用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神农本草经》 茶俗——民间在婚姻、祭丧、敬客等场合,形成以茶为礼的各种习俗 婚礼中茶为重要饮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709/47758223.shtm
6.茶与茶文化教案(通用6篇)茶与茶文化教材编写,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践行传统文化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题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传统文化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该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专题,在专题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文化、创建个性文化。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21h616s.html
7.仙居人家”戽口村用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规划设计公司市政府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 打造观万亩生态茶园基地、看玉露茶叶生产线、游购硒都茶城、感受枫香坡侗寨文化等旅游风情, 为旅游者提供农事体验、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度假等系列服务, 逐步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设成八大生态走廊精品线路。重点打造集茶文化、侗文化、“吃”文化为特征的生态走廊, 重点打造恩施http://www.reportway.org/article/21936.html
8.2021年茶艺师(初级)考试技巧及茶艺师(初级)复审考试7、【单选题】雅志、敬客、行道是( )的三个主要社会功能。( A ) A、茶文化 B、竹文化 C、石文化 D、砚文化 8、【单选题】泡饮红茶一般用( )的水冲泡。( C ) A、75℃ B、80℃ C、90℃ D、100℃ 9、【单选题】福建工夫茶冲泡过程中,洗茶时,以开水“高冲”入水壶,( ),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https://blog.csdn.net/zd0618/article/details/121194756
9.临沧市38个A级景区介绍景区内花开四季、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游客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欣赏以荷花为主题的生态植物景观,还可以体验垂钓、划船、农耕、露营等休闲项目,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旅休闲娱乐度假场所。 20、双江自治县秀美茶园(AAA) 秀美茶园景区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华侨农场,景区重点突出侨乡文化、茶文化,现有1099亩茶树以勐库https://www.lincang.gov.cn/info/2393/411812.htm
10.悠久的茶文化悠久的茶文化---主题教育教案 第1篇 中国茶文化 一、活动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早已进入百姓家。在茶发展的悠久历史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茶叶以其芳香、解渴、保健、益智、传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whx2oep.html
11.说创新:理顺“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和文化”关系在创新角度下,我们可以尝试将这几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新型文化。例如,一壶茗茶安天下,在茶文化中融入安文化的和谐理念,让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更加注重心灵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酒文化中融入安文化的修养精神,让人们饮酒时懂得适量,从而避免酒驾等社会问题。 https://www.chinatopbrands.net/s/1450-5160-51445.html
12.首个“国际茶日”浙江发布十大茶旅精品线路9.“探源访古”--江南茶文化休闲之旅 这条线路以天台云雾茶、临海蟠毫、羊岩勾青、玉环火山茶等产业带为基础,以“探源访古”为主题,将台州丰富的茶历史文化完美呈现,登天台山、羊岩山、玉环火山,访葛仙、荣西、最澄故迹,“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 https://www.cnr.cn/zjfw/zjyw/20200522/t20200522_5251006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