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也是一部描写宋朝人“吃喝”的百科全书,除了梁山好汉这些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生活,还有对社会精英生活的细致记录,而茶文化可以说是世俗生活与精英生活不同之处的一大体现。通过品味水浒茶文化至少可以知晓三点,一是当时茶馆很普及,二是茶馆内茶的品种很丰富,三是茶文化已经和民俗融合在了一起,文人雅士更是将饮茶与礼仪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喝茶礼仪,给茶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茶坊遍地皆是
水浒中对喝茶的记载虽然不如对喝酒的描述多,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史进大闹史家庄后,来到渭州寻找师傅王进,“入城来看时,依然有六街三市,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这可以证明,专业水平的茶坊(茶馆)在州府驻地的中小城市遍地皆是。史进入茶坊坐下,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什么是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的散茶。茶博士呢,其实是身兼煎茶、煮茶、沏茶、泡茶之职的师傅。这说明在宋朝已经有专职的茶叶技师,他们精通茶事、见闻广博。
当然,小地方也有微型茶馆,位于小县城的王婆茶坊,就是由王婆独自经营的,这个茶馆既不设书场,又不请茶博士,估计经营状况不会很好,但也恰恰说明王婆还有别的副业经营,为潘金莲和西门庆当“马伯六”埋下了伏笔。就连花荣任副知寨的清风寨也有一个小茶馆,足以证明宋朝全国各地都有茶坊,茶坊不只是供人休息、解渴的茶馆,更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空间,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功能。
形成一套喝茶礼仪
水浒中的茶叶品种很多,九天玄女娘娘两次赐宋江的仙茶,罗真人款待宋江等人的仙茶,智真长老请赵员外喝的活佛茶,李师师亲手递与宋江、柴进、戴宗、燕青的香茗,细欺雀舌,香胜龙涎,都属于当时的极品茶,可见水浒中喝茶也是有等级匹配的。宋江作为梁山的老大,喝的茶当然都是极品。至于泡茶、姜茶、宽煎叶儿茶等这些大路茶,只是小店的解渴之物罢了。
与梁山好汉大碗喝酒不同,文人雅士将饮茶与礼仪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喝茶礼仪,给宋朝的茶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拜茶”,就是水浒中表示对吃茶者的尊敬而使用的礼貌用语。陆虞候来拜访林冲,林冲就说:“少坐拜茶。”因陆虞候是高俅的心腹,又是林冲的朋友,林冲对他奉若上宾,故称“拜茶”。武松为替哥哥报仇,找到了何九叔作证,何九叔道:“小人便去。都头且请拜茶。”虽然何九叔见了武松吓得手忙脚乱,但还是要请武松拜茶。看来上茶是待客之道,家有客人先献茶。黄文炳去拜见江州知府蔡九,宾主坐下后,“左右执事人献茶”,等到“茶罢”才开始谈论事情。
水浒中还有一个喝茶习惯——饭后喝茶。施恩为利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当。”因为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
不仅是世俗民间把敬茶作为招待客人的礼节,出家人也是以茶待客。赵员外送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对智真长老说明来意,这长老痛快答应后就吩咐拜茶,“只见行童托出茶来”,作者赞美这茶:“玉药金芽真绝品,僧家制造甚工夫。免毫盏内香云白,蟹眼汤中细浪铺。战退睡魔离枕席,增添清气入肌肤。仙茶自合桃源种,不许移根傍帝都。”
裴如海在报恩寺请潘巧云和潘父,也是先敬茶,“只见两个侍者,捧出茶来。白雪定器盏内,朱红托子,绝细好茶”。可以看出裴如海为与潘巧云会面而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你看,鲁智深去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清长老安排他去看管菜园,他不愿管菜园,大相国寺的首座开导他,要从末等的职事做起。末等的职事中,有“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菜园的菜头”。茶头就是寺院中专门负责茶的僧人,可见喝茶在寺院中受重视的程度。
“风流茶说合”
茶能成事,也能坏事。“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一句谚语在《水浒传》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王婆贪贿说风情,作者详尽地描写了阳谷县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过程中,茶和酒所起到的作用。第二次是郓城县的张文远与阎婆惜,虽然是因宋江带张文远到家中喝酒而结识,但此后“宋江不在时,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来寻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吃茶,成了他们二人的“好事”。不过他们最后都成为吃茶的牺牲品,被武松和宋江杀死。
最让人感慨的是郓城县县衙对门的茶坊,在这里宋江稳住何涛,给晁盖报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宋江是这茶坊的常客,何涛到郓城县捉拿抢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来到县衙时“却值知县退了早衙,县前静悄悄的”,何涛也只能到“对门一个茶坊里坐下吃茶相等”,恰好遇到了宋江,宋江为了所谓的忠义,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把何涛稳在茶馆,乘机去给晁盖送信,让晁盖等人逃上梁山,成为大宋王朝的大患,同时也把宋江自己逼上梁山,对抗朝廷,耗费了国家大量战略物资,客观上帮助金国灭掉了宋朝,这也算是茶惹的祸吧。
在当时,茶博士是沏茶烹茶之人的统称。博士的原意本是博学之士,博意为见多识广,博学广识,而士原来是贵族的称呼,后来演变成了上层阶级之中的读书人。而在战国时期,诸国都希望能够招纳天下的博学之士,因此纷纷设立博士一职,在当时,最早的博士是祭酒博士。等到了秦朝时期,博士成为了可以拿到俸禄的正式官职,他们是皇帝的私人顾问,需要为皇帝答疑解惑,并提出建议,因此,当时的博士还是博学之士。
汉朝时的博士则与前朝不同,他们只需要精通某一方面即可,不再需要博览群书,完成了从博学之士到博一之士的转变。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设立了五经,由于经书研习不易,于是他下令,让博士教弟子学习五经,只要是精通了其中一经的人,就可授予博士官职。汉朝的博士职能比较多,不论是治国,举孝廉,寻访民俗,还是掌管祭祀礼仪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博士。
而等到了后几朝,还出现了书法博士、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等。于是,博士又隐隐有了老师的意思,但凡是有点技艺可以开班授徒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博士,例如打铁的铁博士,和泥的泥博士等等。等到了唐朝,茶博士之名才开始出现,根据《封氏闻见记》的记载,当时的富人把专门烹茶沏茶的人,称为是茶博士。
而茶坊之中的店小二,就是专门给客人沏茶倒茶的人,有些店小二或许还因为多年倒茶沏茶而精通于茶道。因此,在水浒之中,茶坊里的的店小二,作为专门沏茶之人,也作为精通茶道的人,被称为茶博士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1.窄门茶艺:相传宋代一位茶艺师傅名叫王朝,他非常喜欢自己的茶艺,但他的门口非常窄,只够一个人通过。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品尝他的茶,他特意设计了一种茶艺表演,将茶具和茶叶放在扁平的木板上,然后在门口展示,并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表演,让顾客在路上看到并进来品尝。2.循茶调税:宋代时期,茶叶的税收非常高,有时高达茶叶价格的一半。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官府开始实行“循茶调税”政策,即按照不同品质的茶叶来设定不同的税率,这样可以鼓励茶农种植高品质的茶叶,并减少贸易假冒伪劣茶叶的现象。3.走火入魔的茶仙:相传宋代一位名叫陆羽的茶人,他对茶叶的研究和品尝非常痴迷,甚至有一次在品尝研制出来的新茶时,因为品得太过入神,导致不慎将茶杯摔碎,并走火入魔,最终离开了人世。他成为了后来茶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奉为“茶仙”。4.峰顶茶:宋徽宗赏月时,他喝过了一碗用来捧月祭祀的清香型茶汤,感觉茶味独特,称之为“峰顶茶”。后来有不少人试图寻找这种茶叶,但却没有找到。据说,这种茶叶只有在月圆之夜,在太阳高度达到峰顶的时候采摘,才能得到这种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