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舌尖上的非遗|一杯一盏间,悠悠茶香扑鼻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周公
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轻抿一口茶
当茶香在鼻尖游走
当淡雅或浓厚之香在唇齿之间流转
是否迸发出满腔感怀和诗意?
今天,“舌尖上的非遗”
就带大家饮茶养生
老鹊窝国槐茶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鹊窝国槐茶制作技艺
是一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
特有的家族秘方制作工艺
摄影|吕宜乐
国槐茶,取自国槐花
一份优质国槐茶
需用镰把一穗穗的槐米削下
从小枝捋下槐米,晒干
用砂锅炒至黄褐色
加上蜂蜜、槐果、槐米、
槐花、槐叶、红枣等九种原料
经九九八十一天秘制而成
色泽明黄清亮,槐花清香芬芳
入口后味甘苦
金凤城红茶
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65年清同治年间
对茶情有独钟的贺殿杰
从老家莱芜大王庄镇下崮村出发
寻访江南、遍游茶乡
沿途茶事让他流连忘返、兴致大发
返回家乡后创办了莱芜最早的茶行
针对当地人对汤红、茶红的普遍喜好
贺氏茶行一改以往粗料大叶原料
改选头等芽尖基材
借鉴闽茶制作工艺、独创地方特色口味
推出了“芽尖黄大茶”新品
一经问世竟然一炮“走红”
当年那种大受欢迎的红汤“黄大茶”
就是莱芜“红茶”的源头!
“采徽茶,取闽法,汇南北,成一家”
独具一格的莱芜红茶工艺渐入佳境
六代传承,百年过往
莱芜红茶在一代代茶工的继承发扬中
工艺日益成型、品质日趋完美
崂山绿茶
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崂山茶的制茶技艺
自清代光绪年间起盛行于崂山脚下
(今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境内)
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崂山茶作为中国纬度最高海岸山地茶
(北纬36°)
有别于其他茶叶主产区的品种
因北方昼夜温差大
茶树昼间光合作用强
夜间呼吸作用弱
茶叶营养物质丰富
再经过晒青、掠青、摇青、杀青
到烘、焙、揉、捻多道传统工序
由此独具“香高、味醇、耐冲泡”的特色
加之保留的特殊手工艺制作工艺要求
成为北方茶叶的代表种类
黄河口罗布麻黑茶
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布麻
又名夹竹桃麻、茶花麻、茶棵子等
属多年野生植物
多生长在西北、华北等广大地区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组图摄影|王俊超
罗布麻入药历史已逾千年
对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哮喘病、
气管炎抑郁症、改善睡眠质量等疾病
有较好的效果
槐米茶
古时利津县境内黄河滩区生长大片的槐树
每到槐花开放时节
槐花香飘百里,槐米资源丰富
加之槐米茶有降血压、促进心肌循环
止血凉血
同时槐米茶还可以用来减肥
促进脂肪燃烧等功效
所以利津人都有饮用槐米茶的习惯
经炒制的槐米茶清香而不失原味
长期储存不失功效
其味道更加醇香,药用价值更高
海阳绿茶
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阳是北方最大的无性系茶叶繁育基地
也是纬度最北的有机绿茶种植基地
适宜的气候
给了海阳绿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
形成叶片肥厚、有机无机化合物丰富的特点
海阳绿茶的高品质
也离不开海阳茶叶的制作技艺传承
海阳绿茶制作技艺
首创“抖、散、甩、扣、拓、
搭、搓、挤、压、磨”十大制茶手法
形成了墨玉绿、焙豆香、琥珀汤的
独特海阳绿茶品质
嘉菊
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祥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干燥头状花序供药用
该菊花香气浓烈,花大色白,质量上乘
无论是药材品质还是原植物体征
均具有其独特特征,因此命名为“嘉菊”
嘉祥菊花性凉、味甘苦
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作为茶饮
能够清热去火,驱烦降燥
醒酒安眠,舒心养肺
蒲公英茶
济南长清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蒲公英茶制作技艺
是采收济南长清区五峰山一带
天然生长的蒲公英
经过检测,挑选,断切,清洗,摊晾
杀青,碳化,风冷,回潮,揉捻,焙干
整形,提香,包装等15道工序
制作蒲公英成茶的手工技艺
五峰山蒲公英茶制作技艺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其以手工制作为主
尤其是揉捻、杀青、回潮的过程
注重手感,具有明显的工艺特征
榴芽茶
枣庄峄城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市峄城区是中国石榴之乡
两千多年来
峄县这一方人们
用石榴芽、石榴叶泡制的
榴芽茶、榴叶茶饮料在民间广泛流行
直到如今
仍有人们用带鲜叶的石榴枝
用文火烤黄沏茶饮用
炮制榴芽茶和榴叶茶主要的工序是
采芽、杀青、夜露、文火烘炒、焖锅、造型、凉放等十几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