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茶科技盘点来了!数字时代,中国茶科技如何勇立潮头?绿茶茶叶茶业茶树茶产业

今年以来,中国茶科技也不负众望,取得了诸多成就。而一系列的茶科技落地实施,全方位驱动茶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聚焦于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可从种植端、生产端、销售端三大维度进行全景梳理。

以茶科技为切口

探索智能化种植新路径

追溯茶科技发展历程,其背后的科研人功不可没。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农技协江西武宁野生茶科技小院等7家涉茶小院正式获批……从茶科研工作者扎根科研反哺茶农,到科研人利用茶科技小院探索产学研用新路径,其均投身于各自所处领域,照亮茶产业发展的前路。从茶产业链的上游——茶叶种植做分析,或许能够更为直观的窥见这些科研工作者所做努力。

茶树品种

中国,是茶之古国。《中国植物志》显示,山茶科一共有约36属700种,我国有15属480余种,茶树数量较多。但茶产业发展并没有止步于此,茶树育种专家们仍然致力于培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茶产业亦因此迎来多次蝶变。

茶树品种“秧塔大白茶”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成为普洱市第一个通过登记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意味着其拿到了市场准入证,能够正式投入种植,进一步提升育种品质。

除此之外,各项茶树新品种也纷纷涌现。天府红1号-茶树、甘露1号-茶树2个茶树品种入选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名单;中黄4号、中紫1号等17个茶树新品种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宜茶1号、福茗8号等19个茶树品种也获农业农村部登记......这些茶树新品种的推广运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科研保障,将有助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栽培过程

茶叶绿色生产是茶产业发展的未来。茶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在八大名山头茶叶的栽培中建立溯源体系,可以对茶园种植监测、生产加工监控等茶叶种植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监管。另外,中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高校科研团队,揭示茶树中儿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为茶芽检测算法的优化和产量估算提供了新思路。栽培过程得到全方位管控,茶叶品质也将得到保障。

强化茶科技引领

助推生产端发展

夯实“种植端”后,“生产端”也将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湖南省千亿茶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等地方政策纷纷启动。针对省内农业重点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整合省内外优势科研资源,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中旬,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召开了“绿茶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及成套装备研发”和“茶树绿色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应用”两场科技成果评价会。到场专家从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前者创制了摊放、杀青等绿茶全程智能化加工装备,全面提升了我国绿茶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后者则构建了茶树扦插苗圃地原土覆膜消杀技术,有效抑制了苗圃病虫害和杂草发生率,病虫害杀灭率达95%以上,杂草抑制率达70%以上。

虽然茶产业生产效率得以稳步提升,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建设方面进展滞后,影响到茶产业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4月18日,由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上升为ISO国际标准,极大程度地推进茶叶国际标准化建设。该项国际标准根据茶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同时规定了茶叶关键加工工序的名词术语,如做形、闷黄等,保障茶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无独有偶,国际标准ISO20680《Whitetea-Definitionandbasicrequirments》(《白茶-定义和基础特征》)已正式获得批准立项,该标准是该标准是继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威江团队发布ISO20716《乌龙茶-定义和基础特征》国际标准后取得的新突破,推动着福建茶叶以及中国茶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新时代。

巧用茶科技

解锁茶业消费新趋势

科技支撑,正成为能否领跑市场的重要砝码。科技赋能下,茶叶产业不仅在生产端实现了高效、智能化的管理,更在销售端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全链路的数字化转型。

有一流的品质,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因此,需要将“生产端”与“销售端”相连接,总结生产经验并着力于后续品质提升。2月23日,2020-2022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项目总结交流会,将原有的46个项目的技术研究成果,以技术团队项目的形式解决茶产业领域里的技术痛点、难点;同样,第31届及第32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聚焦年度茶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深入探讨茶产业创新突破途径。

随着更多投资者的加入,茶旅无疑将成为带动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南平茶旅智慧地图、大田县茶美人自然生态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三项涉茶项目入选2023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科技教育项目,将促成茶旅方面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借助智慧农业。

茶科技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工智能(AI)技术也包含其中。作为茶业的重要创新领域,AI技术为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借助AI技术的帮助,茶叶产业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加强从种子资源到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通过优化栽培技术、改良品种、创新加工工艺和制定标准,可以推动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3、需多方联动。

茶科技不单是科研工作者的事情,而是需要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三家联动,加强茶科技的基础研究,茶科技才能真正为茶产业所用。

茶科技的飞速发展,既是对过去一年成果的呈现,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展望未来,茶科技将持续引领茶产业向更高峰攀升,为茶叶的品质、产量和国际竞争力再添新动能。2024年,期待茶科技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茶业时代。

THE END
1.茶叶生产中的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和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茶叶生产,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之一,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探讨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下,新质生产力将在茶叶培育、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营销传播、品鉴等环节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204510214298031&wfr=spider&for=pc
2.信阳农林学院茶叶加工与营销科技服务团赴浉河区开展科技服务用脚步丈量茶山,践行产学研融合发展。2024年3月21日,信阳农林学院茶叶加工与营销团队团长、茶学院副院长陈义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王利妍博士前往浉河区等开展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小组先后走进车云山、天云山、四望山以及浉河港等信阳毛尖核心产区,实地考察春茶的生长状况,并预估春茶的开采时间。目前,春茶采摘的准备工作正处于https://www.xyafu.edu.cn/cxy/info/1039/4858.htm
3.首页中国茶叶加工 《中国茶叶加工》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 总社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和全国茶叶 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茶叶综合性学术 期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茶叶加工》多年来深耕 茶叶加工和信息领域,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大背 景,站在行业前端https://www.co-tea.com/
4.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1. 粮食类产品加工 12 2. 棉花加工 15 3. 油料加工 16 4. 糖料加工 18 5. 蔬菜加工 19 6. 水果加工 20 7. 茶叶加工 20 (二)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 21 1.肉类加工 22 2. 蛋类加工 23 3.奶类加工 24 (三)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 24 https://www.lawtime.cn/info/zixindiaocha/ygzxdc/201011012286.html
5.茶叶所以重大科技专项实现精深加工技术多元化,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近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现场验收。项目立足云南大叶茶资源与品种、云南生态、茶品类与品质、品牌等特色和优势。针对大叶茶风味物质、品质调控加工技术与标准的研发与示范,进行定向加工技术及大叶茶健康功效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https://www.yaas.org.cn/gzdt/kyhd/202406/20240604_87318.html
6.福建省银龙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银龙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业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福鼎白茶“离地清洁化生产新技术”、“阳光房生产新技术白茶”和“白茶自动化复工萎凋新工艺技术”等十二项专利技术及配套设施,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新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成为福建省首家高新技术茶企业。公司http://www.likuso.com/city15/23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