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01年,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却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短板,其具体表现如下: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按要求纳入了课程方案,但广大教师(含教育管理人员)视之为“副课”或“小课程”;管理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的要求,缺乏过程性监管和指导,缺乏相应的评价。对此,宁国市津南小学从2013年起尝试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连续将5个科技实践活动(“小核桃大学问”“创建百药园”“探胜吴越古道”“古韵今风探山门”“探研多彩板桥”)送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全部获奖。
一、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二、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思路梳理
三、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分析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其教学现状如何,该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成了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依据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从凸显专业化特点入手,提出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有效评价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这个方面的对策,以期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凸显专业化特点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是促使活动高效开展的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成长需求,其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我们展开广泛的教学探索。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布设课堂演绎活动、发动广泛的文化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设计深受学生的青睐,其实践教育作用突出,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创新设计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考量。回归生活、真情演绎、文化活动等都属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范式,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展开筛选操作,为学生准备最为适合的训练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回归生活,打破语文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接轨生活的意识,深入教学实践之中,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全面调研,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生活化实践学习活动,以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观察、走访调查、公益宣传、课外野营、社会劳动、手工操作等都属于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在不断更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学习契机。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窃读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结合教辅材料梳理文本知识结构。然后为学生布设了实践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经历,不妨展开一个现场采访调查,对同学们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经验进行归结,然后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听说要展开现场采访活动,顿时有了参与热情。教师一声令下,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出击,对周围同学进行采访,让同学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给出具体指导,课堂互动气氛浓重起来。经过一番操作,学生采访获得圆满成功。教师为学生布设了现场采访活动,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进入课堂互动环节后,教师给出综合指导,确保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真情演绎,激活课堂积极因素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中专;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多元智能的运用策略
二、教学思考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是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为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托“茶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它不仅进一步推进“茶文化”的内涵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生活的诗性回归。
[关键词]茶文化;地域文化;校本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每所学校因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办学个性上的差异,这种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现象,不仅以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以一门专门的课程或一个专业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由此可见,这无疑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框架外,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辨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一、石湖经典诗文朗诵会
二、“解读路名文化,仰望历史名贤”语文实践活动
三、“行走姑苏品红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就是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究,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究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也表明学习和研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以,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并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潜能,也会错过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好时机,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现在,人们终于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进步,是对旧的思维定势的否定。
下面,就针对我所做过的《模型直升机》一课,谈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模型直升机》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外是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飞机的知识,再着重讲解直升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直升机的飞行原理,然后让学生制作模型,最后教师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二、调整思路,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也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场馆课程化建设进行实践性探索,以期为全面改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活动体验感、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建设;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视学生亲历体验,创造思考以及实践能力的经验性课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很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受自身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不足等因素限制,教学质量相对偏低,进而导致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既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未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场馆课程资源与开发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其可以为学校提供多种场馆课程资源,在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实践中也要合理地进行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而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场馆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场馆主要是指面向大众开放且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机构,既涵盖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等具有封闭结构的场所,也包括公园、历史遗址、自然保护区等露天开放场所。场馆课程则是以场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场馆自身特色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场馆环境中通过与物、环境以及他人进行互动活动而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技能等的一种经验性课程,其可以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获取能力,并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场馆课程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主体性、主题性、互动性、生成性、经验性以及开放性等本质特点。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场馆课程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场馆课程的诸多特点为学生提供主题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并在打破传统封闭式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综合性知识场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提供了更多保障。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从小学到高中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