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大村小学位于城区西北,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8人,在编教师16人,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这里山清水秀,云蒸雾绕,绿植丰富,茶香四溢,系日照“南茶北引”的首批试验区,中国驰名商标----日照“雪青”就发源于此。学校学生的祖父辈一直以来崇尚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养成了“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逐渐形成了地方特有“茶”文化积淀。由此,学校提出了“日新其业,润茶致真”的校训,倡导“耕读成志,茶美人生”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学生学习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积极开发与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充分发挥区域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根植于茶园的新劳动实践教育,承茶韵文化,鼎力打造“雅正”劳动品牌。大村小学学校生态环境优越,周边有不少茶园。学校很多学生家里产茶,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属于典型的“茶三代”。虽然从小对日照绿茶种植耳濡目染,但真正体验参与却非常少,劳动教育缺失。为了突破学校劳动教育的“壁障”,学校积极开发劳动课程资源。
学校在校园内开辟近500平方米的地带,建立“沁园春”茶园,该名字取自词牌名,寓意孩子们在“自然生长”的实践基地里尽情地拔节成长。学校开展日照绿茶种植综合实践活动,并成功开发立足于“劳动育人”的日照绿茶种植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体验中践行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厚植”劳动教育,实施“具身德育”。
二、学校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标
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升个性特长,形成学校特色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通过制定以学校为面、年级为线的日照绿茶种植育人目标,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培育劳动“小茶人”。使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具体目标
针对学校、教师的目标
1.通过开发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出一条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又使其个性张扬的切实可行的教改之路,构建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茶文化教育研究框架。
2.通过开展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中去,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更多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学术型教师迈进。
3.通过对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探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及评价管理等,借以积累课程管理的经验。
针对学生的目标
1.通过学习茶文化的历史和传说,丰富学生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知识与修养,实现“日新其业,润茶致真”的办学宗旨。
2.通过学习茶树的种植技术,掌握扦插、移栽、播种茶种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3.掌握科学的饮茶、泡茶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品茶和冲泡方法,正确地使用茶具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茶礼、茶德,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将“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落实到行动,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通过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团结、文明有礼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茶文化校本课程面向大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每周一次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八大板块,根据茶树生长和茶叶生产、流通的季节安排课程进度。
第一板块为“走进中华茶文化”。首先通过茶艺和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茶礼组织学生建立课堂规则,同时向学生介绍茶文化课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做好参与茶文化课程的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期待、建立课堂规则、熟悉课程内容和形式。
第二板块为“茶园,我们来了”。组织学生参观贾青茶叶试验站,了解信阳毛尖的历史;向学生介绍茶树的植物学特征,让学生观察茶树并动笔画下来,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
第三板块为“我们来种茶”。组织学生再次进入试验站,向技术人员学习茶树种植技术;学习采茶籽、种茶籽;学习扦插并种植。同时,比较两种繁育方式的不同,绘制种茶流程图。
第五板块为“我们学制茶”。组织学生学习采茶,并亲自采茶、卖茶(青叶);到炒茶作坊参观,了解炒茶工艺,并绘制炒茶流程图。
第六板块为“茶与艺术”。邀请专业艺人指导学生改编茶歌、茶舞,并组织学生演出。(品茶、茶艺、茶舞、)
第七板块为“茶与德”中华文化流长,茶中既有“落月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悠闲,“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的安逸,“雪沫乳花浮午盛,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旷,也有“廉、美、和、敬”的茶德。
第八板块为“生态茶园”。在课程的最后,再次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了解茶树种植现状以及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