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基于生活教育提升学生天地素养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JSTY14158
课题类别: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主持人:丁震
工作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填表日期:2022年6月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制
一、已有研究述评
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线索。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天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实现天地素养的提升。我校作为江苏省内一所天文特色学校,二十多年来的天文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星空文化”。本课题的研究是通过“天地融合”教育实践的“小行动”,落实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大使命”,赋予师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胸怀博大”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基因,达成“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理想追求。
本课题研究在近两年苏州工业园区内涵建设经费和江苏省课程基地经费支持下,已经建成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和星海远程天文基地等软硬件设施,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
1.场域建设——线上线下融合
以培育具有“天地素养”时代新人为使命,整合前沿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开展天地融合教育基地重点场域建设,从教学场域、学习场域、活动场域和德性场域开展“四大行动”,推进“天地融合”教育实施,促进学生“天地素养”形成。
①教学场域:推进天地融合教室建设,力争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天文体验。
②学习场域:建成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实现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使其成为师生互动的对话探究中心,记录学习过程的成长空间。
③活动场域:建成星海远程天文基地,今后将逐步开展日月、行星、小行星、超新星和深空等观测项目,比如,2021年11月我们组织了近百名师生观看月偏食,扩大师生的观测范围和观测质量。
④德性场域:营造“星空文化”氛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让天文助力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提升素养的舞台。
2.课程创设——天地融合课程
学校研发天文知识和观测技能学习的《家园﹒星空》系列校本课程,分《太阳系——我们身边的宇宙》、《星空观测——让我们一起仰望苍穹》、《地球——人类美丽的家园》和《宇宙探索——寻找新的人类家园》四个系列,前两套教材已正式出版并完成同步视频制作。
学校研发《爱上地理》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心动故事》、《优秀课例》、《轻松图解》及《小微课程》四个篇章,均已编辑成书,其中以《轻松图解》为基础编辑的《轻松图解——发现天地之美》已经进入最后的编校出版阶段。
3.示范影响——天地教育实践
科创教育的终极是基于人的发展。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积极打造科教创新示范区,天地融合教育项目已确定为园区科创示范的重点项目之一,学校将通过构建融合教育场域、形成融合课程体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优化师生团队建设等措施,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胸怀博大的时代新人,最终为园区科创示范区建设添砖加瓦。
4.全面育人——助力师生成长
学校目前已组建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和专家团队以保障课题的实施。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由以丁震、陈玲老师为主导的初高中地理教师、劳技教师和信息教师组成;学生团队由学校初一、初二和高中天文社团,以及园区“地球与宇宙科学联盟”五所学校近300名同学组成;校外专家团队由天文专家团队、地理专家团队、融合专家团队以及校外辅导员团队组成。应该说我们的团队既有老师和学生、又有校内和校外成员、更有专家的引领。
近年学校主办和承办天文科普活动上百场,媒体采访和报道三十余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坚持每周一次天文自主社团活动和天文观测活动;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屡获大奖为国争光。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含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价值与主要观点等。
(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1.生活教育:主要是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本课题中的“生活教育”,是指立足于日常的天文、地理教育教学实践,采纳“发现教育”的思想观,以发现和激发学生共性和个性的潜能并促成其自我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育人活动;是一种以“发现人,唤醒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实践。
2.天地素养:是天文素养和地理素养的统称。本课题中提及的天地素养,主要是指培养出拥有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责任担当,健康审美、胸怀天下的人文底蕴,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习品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胸怀博大的时代新人。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①综合价值——推进天地教育“区域发展”
本课题通过区域天地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助推区域天地教育的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向区域和国内更多的学校推广“天地融合”教育的成果与经验。
②科技价值——培养师生“科学精神”
学校历经二十年积淀的“星空文化”以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滋养着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博大情怀,课题将引领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之路,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
③成长价值——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我们在天地教育中积极弘扬“星空文化”,倡导“生活教育”、“发现教育”和“心动教育”,在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激发学生为社会和谐、地球幸福、宇宙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④文化价值——培养祖国“时代新人”
“天地融合”教育注重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助力学生成为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博大又眼界开阔的时代新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基于“生活教育”思想和“发现教育”理念,借助远程天文和VR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立足天地融合教育基地建设、精品融合课程建设、在场体悟活动建设和校园星空文化建设等,提升学生的天地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胸怀博大”精神品格和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
②本课题拟通过对天地融合教育基地的打造,解决沉浸式学习和体验的问题,解决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衔接的问题;让学生在虚拟场境中体验天地的神奇与美好。
③本课题拟通过对“星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和学习品质,使其成为具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胸怀博大”精神品格的时代新人。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课程建设维度:打造“天地融合”教育课程,开展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天地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天地核心素养的形成。
②学生发展维度:立足生活教育和发现教育,借助远程和VR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天地融合”的教育实践,助推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天文、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在场体悟”等行动,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③学校发展维度:本课题是我校品格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天地素养”的教育实践,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育人方式的革新,推动适应时代的学习方式的革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发展,赋能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将以培育具有“天地素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基于“发现教育”的理念,整合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观念,融合教学场域、学习场域、活动场域和德性场域的建设,开展四大行动,推进“天地融合”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天地素养”的形成。
行动一:“千里眼”——天地融合教育基地建设
①远程天文基地建设:拟在新疆、西藏、云南等星空环境极佳的地区,采取购买远程观测服务时长的方式,与学校在建中的“星海远程天文基地”相结合,扩大师生的观测范围和观测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行星、超新星和深空观测等,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平台。
②天地融合教室建设:主要包括六大板块:VR虚拟天地空间、远程区、体验区、制作区、实验区和破坏区。VR虚拟天地空间将借助VR眼镜等,在5G技术的支撑下,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天地漫游和天地学习体验;远程区可作为远程天文台的终端,方便师生在场进行远程观测、拍摄和探究。天地融合教室可作为线上、线下活动的基地,方便开展如天文自主社团活动、天文理论实践培训等学校和区域层面的天地教育活动;还可作为天文器材的使用培训场所,一边讲授原理方法、一边现场利用体验区和破坏区的天文器材同步操作,或利用制作区开展天地小制作,利用实验区开展天地小实验等,方便实践操作和开展面向公众的天文活动。
行动二:“万花筒”——精品融合课程建设
②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题将重点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发《家园﹒星空》系列“天地融合”教育课程,推出《爱上地理》系列地理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跟着丁老师学天文”和“跟着丁老师学地理”系列天地课程,扩大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系列校本课程资源将以视频课程制作为主打,以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吸引区域和国内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资源。
行动三:“追星族”——在场体悟活动建设
本着天文教育“在场”的原则,我们将在常态的天文社团活动、天文观测活动和公众观测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诸如火星探测、载人登月、太阳活动、流星雨观测、超新星观测等专题研讨、探究活动;定期举行“家园﹒星空”论坛、“天地融合”百家讲坛、天地知识竞赛、天文摄影比赛等深度学习活动。使在场体验、在场探索,成为“天地融合”教育的主要实践路径。
行动四:“筑梦园”——校园星空文化建设
①校园环境的优化:将“天地融合”教育的建设内容更多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文化长廊、科创空间等区域突出天地融合的教育元素,形成浓郁的校园星空文化氛围。
②校园文化的提升:课题将结合国家和国际太空探索的新形势新发展,开展“天地融合”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在初一年级,开展地球生态环境研究、地球运动规律研究、火星探索研究和载人登月研究等;在初二年级,开展太阳活动研究、深空观测研究、星际探索研究和超新星观测研究等。在系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内化和升华我们的“星空文化”。
四、研究计划
含研究阶段、研究任务、责任分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和任务
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21年9月到2024年6月。
①组织申报阶段(2021.9——2022.1)
②开题研究阶段(2022.2——2022.6)
在对已建成的“星海远程天文基地”测试和使用的基础上,开展“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的内容维护和“天地融合教室”的框架设计,完善课题研究的体系架构和实施途径。进一步提炼理念思路,形成开题报告,开展实效研究。
③中期研究阶段(2022.9——2023.6)
在经费落实的前提下,完成“天地融合教室”的硬件建设和“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的区域推广,进行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汇报,梳理阶段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确定突破方向。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交流、展示和研讨活动。
④完善结题阶段(2023.9——2024.6)
总结提炼成果,形成基于生活教育提升学生天地素养的基本策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在区域内推广“天地融合”教育,逐步形成省内外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课题研究的责任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团队以学校初高中天文和地理教师为主打,形成研究团队;同时还聘请了来自天文、地理、教育等行业的专家,形成专家团队。
课题研究的主要分工如下:
丁震老师,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重点负责天文方向。陈玲老师,副主持人,协助主持人做好团队管理工作,重点负责地理方向。黄沁昕、马丽娟、孙梦老师,重点负责天文教育与天文科普实践工作。计文杰、陆胜利老师,重点负责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周毅老师,重点负责天文地理的STEM教育工作。陶生大老师,重点负责天文地理的创造教育工作。管赋胜老师,为天文直播和云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丁可老师,协助主持人做好“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的维护和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形成《家园·星空》系列校本课程和《课题研究案例成果集》等实践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主件成果:《课题研究案例成果集》(论文专辑)、《轻松图解——发现天地之美》(出版专著)、《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报告)。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性成果:星海远程天文基地(软硬件设施)、星海天地融合教室(软硬件设施)、《天地融合教育云平台》(独立网站)、《爱上地理》系列校本课程(书籍)、《家园·星空》系列校本课程(在线学习课程、视频)。
五、专家评议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1.建议对课题名称再推敲。“天地素养”是个自创的独特的概念,要获得普遍认可有难度,建议将课题名称改为《基于生活教育的天地融合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概念界定要更加准确。对“生活教育”作概念界定时,要写清楚它对课题研究有哪些方面的指导,比如可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做中学”等;课题多次提到“发现教育”,建议在这里做一个概念界定。
3.研究价值要贴近真实需求。如强调可使“纸上谈兵”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向实践型体验式课堂教学;可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了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中等。
4.研究内容在文字上要再提炼一下。建议突出研究的立体化——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强调研究有利于学生天文探索和特长发展等。
5.研究方法要进一步明确。建议有选择地增加观察法、测量法、统计法等。
6.预期成果要再整理一下。成果设想要条理化些,适当进行一些优化组合。
评议专家组组长签名
2022年7月6日
六、重要变更
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左右(可加页)。若对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成果形式、研究内容等有重大变更,需单独提交“变更申请审批表”。
针对专家意见,课题组进行了反复研究,决定对课题研究计划做如下变更。
1.关于课题的更名。考虑到我们的研究主要指向中学生天文、地理素养的提升,“天地素养”一词虽然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但并不难于理解,提升一个人的天文、地理素养,将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自古以来得到公认的,故暂不更名。
2.关于概念界定的修改。在对“生活教育”的概念界定中,增加一句:本课题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实践中获得天文、地理知识,在“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做合一”。此外,由于“发现教育”是学校的品牌特色,对本课题研究也有较大助力,故在此处增加对“发现教育”的概念界定:“发现教育”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主张。当代广泛采用的发现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发现教育”中的“发现”是指经过观察、研究、实践、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现教育一般是指教育者基于发现的基本原理、窥察发展方向、遵循成长规律,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为手段,以发现和激发学生共性和个性的潜能并促成其自我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育人活动。本课题中的“发现教育”是指以“发现人,唤醒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的天地融合教育教学实践。
3.关于课题研究价值的修改。增加第⑤小点:“实践价值——培养师生天地实践力”,并增加描述性文字: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使“纸上谈兵”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向实践型体验式课堂教学;并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了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了师生天地实践力的提升。
4.关于课题研究内容的修改。在最后增加一句总结性话语:本课题将通过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等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天文、地理的情感和探究天文、地理的热情,从而助力学生学业和特长等的全面发展。
5.关于课题研究方法的添加。因为本开题论证报告书没有专门的课题研究方法栏目,故将不额外添加,但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渗透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测研究法、测量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6.关于预期研究成果的整理。鉴于课题预期研究成果的表述已很清晰,将不再更改,但为方便理解,拟将“主件成果”改为“最终成果”,将“阶段性成果”改为“过程性成果”。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将努力丰厚这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