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性思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而这种思维是一种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唤醒民族的生命力,发展民族新活力。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比升学更重要的公民素质,如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等。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也不是艺术、体育或社会活动的专利。事实上,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科教育。数学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渠道。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黄金期”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是创新养成和发展的重要启蒙期、关键成长期、终生奠基期。我国近几年提出的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但目前本校数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好多老师为提高成绩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潜能受到扼杀,创新的“火花”被无情地扑灭。学生“唯书(教材)”、“唯上”(教师的“理性霸权”)、“他主学习”与模仿几乎成为学生学习的全部,使得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变成‘句号’”(尼尔·波斯特曼语),逐步沿着“高记忆力,低创造力”的方向发展。从而造成好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数学学科学习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教育正处于教育启蒙阶段,从小学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思维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思维品质。再次,数学是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最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性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创新性人才的首要特点就是具备创新能力。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创造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96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真正被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比这要晚得多。真正开创性研究标志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于1945年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一书。沃拉斯首次对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除了沃拉斯的开创性研究以外,另有以下较突出的成果:德国心理学家韦索默的“结构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的“智力观”,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若宾的“最高级思维模型”等。
2.国内研究现状: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逐步认识到以往错误划分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强调形象思维和开发右脑的研究与论著日益增多,一些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进行了较深入的、以发展青少年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温寒江和连瑞老师主持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但实验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提出的“潜意识推论”亦颇具影响,运用“潜意识推论”的理论,提出“灵感发生模型”,认为灵感思维居于创造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位置,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
四、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课程。研究对象为平罗县城关六小中高年级学生
1.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是指遇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求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避免受到现有知识框架和及成熟思考方法的干扰与限制。创新性思维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开放性、批判性、灵活性等特点。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创造和发明,而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就可以视为创新;针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另一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创新性思维既可以应用于数学问题解题过程中,又可以应用于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问题中。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用于构成创新性思维过程的主体。形象思维以客体表象作为思维材料,并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联想、想象(再新想象、创新想象),;直觉思维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并运用关系表象进行整体把握、直观透视和快速综合判断;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逻辑思维的材料是基于言语的概念,它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对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却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离开逻辑思维的这种作用,光靠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创新性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必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结合班级及数学学科特点,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构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实施创新性思维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有效策略,使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一定的创新动力。
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2.通过研究,探索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现状。明确研究方向。
2.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营造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办法,如何激发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如何有效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清除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障碍。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培养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科学方法,摸清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2.调查研究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现有的创新性思维的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借助家常课、研讨课、公开课,适时开展专题讨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效途径。
4.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月—2018年10月)
1.2018年3月下旬到4月底,课题主持人搜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结合本校实际选定课题,撰写课题申报书。
2.9月课题主持人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听取意见,拟定课题开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对课题报告进行审议。
3.10月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对课题报告进行审议。并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11月—2020年2月)
(一)第一步2018.11---2019.3
2.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方向。
3.根据调查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4.上好课题研讨课,初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二)第二步2019.03——2019.07
2.深入探索我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3.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有针对性上好研讨课,并组织开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的研讨活动,归纳整理学生创新意性思维培养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4.根据课题研究情况,适时修改课题研究方案,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5.及时归纳整理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小结。
(三)第三步;2019.09——2020.02
2.立足课堂,大胆实践。就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在课题研讨中反复论证,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成果。
3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7月)
2.完成课题结题成果集,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
八、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开展研究。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成员:李月荣、钱万军、马小强、魏冬妍、王艳玲、张金娥、张晓丽、王爱梅负责具体实验研究工作,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探究学生创性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素质。一是借助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二是使其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自觉、主动、创造性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加强过程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对研究人员、研究资料进行规范管理,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每一研究环节清晰可查。课题研究具体分工及成果如下:
研究阶段
研究内容
成果形式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18.04--2018.01
选题、调研、
申请立项
课题立项申请书
樊淑虹
实施阶段
2018.10---2019.3
开题、请专家鉴定、进行调查
创设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氛围
开题报告
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小结
李月荣
马小强
2019.03--2019.07
探索清除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激发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论文
第二阶段小结
张金娥
王爱梅
钱万军
2019.09--2020.02
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途径、整理归纳前面的研究成果
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第三阶段小结、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王艳玲
魏冬妍
徐金芳
总结阶段
2020.03---2020.07
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回归课堂再次验证,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九、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唐晨.新课标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2014(11):167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十——创新意识[J].小学数学教师.2015(6)04
[4]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
[5]杨晓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李俊霞.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科学教育,2012,03:24-25
[7]郭新春.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李曰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123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