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汉族,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
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
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上海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中正誉其“精忠贯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晋元公园、晋元纪念广场,并以晋元路命名道路、以晋元里命名小区、以上海晋元大酒店命名酒店作为纪念。文革期间,红卫兵毁谢晋元坟墓,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万国公墓重建其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展出了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图片,深受中外观众好评。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将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并称为“英雄群体”,称他们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2014年9月1日,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个人生平
谢晋元,字中民,广东省蕉岭县人,生于1905年4月26日。父亲谢发香是小商贩,母亲李氏是渔民的女儿。晋元少年时好下棋,善书法,爱读书,为人憨厚、刚毅、果敢。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贻至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沉重的民族灾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火种。他把岳飞的“精忠报国”作为座右铭,立志为国献身。
少年时代
谢晋元的童年,正处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
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那时,尖坑村的父老乡亲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就在村中利用几间旧平房创办新学,用新思想教育民众,所以为学校取名“育民学校”。
1913年春,父亲将9岁的谢晋元送到育民学校读书。老师除教授算术、珠算外,还教《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作为识字课本。
老师结合教学,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讲授“礼义廉耻”的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谢晋元在育民学校读书四年,就受到了新文化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
1919年,15岁的谢晋元以优良成绩考上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谢晋元在梅城的读书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丝毫没有气馁,相反他更加发奋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学好书本知识在人生事业上至关重要。他在后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要努力勤读,以求增进个人的学识,凡一切事业,均由学问为出发点,没有学问,无论是很好的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而且会做坏”。
1919年,在全国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贼的斗争形势下,梅州许多青年学生包括谢晋元都参加到这场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浪潮中去。在宣传活动中,他深切体会到青年人若只求空谈理论,不求实际斗争,这样的斗争必然会失败。于是谢晋元决心以三民主义为原则,身体力行去奋斗。
投笔从戎
1925年,谢晋元在声援“五卅运动”示威大游行的斗争中,目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暴行,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封建军阀作乱,人民不得安宁。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革命力量,看到了周恩来亲自组织黄埔军校学生参加示威游行。于是,谢晋元毅然投笔从戎,并赋从戎诗一首:“河山破碎实堪伤,休作庸夫恋故乡。投笔愿从班定远,千古青史尚留芳”。
1925年12月,谢晋元从国立广东大学(今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后转政治科,是政治大队第三队学生。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谢晋元经常聆听革命思想教育。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北伐,就读于黄埔军校的谢晋元提前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八个军约10万人,分中、西、东三路进军。当时,谢晋元隶属东路北伐军,在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的指挥下,任排长,率领一排人马,在东路北伐军驻守汕头地区前线英勇作战,扫荡孙传芳在福建、浙江的军队。
10月上旬,孙传芳的福建军务督办周荫人,趁国民革命军在广东兵力薄弱之机,率领4个军3万余人南下,分3路进攻广东。先后占领了蕉岭、松口、饶平等地。并在永定设立行营,补给物资,指挥作战。
在这种敌情下,谢晋元率领一排人马参加袭击永定城的战斗,三天三夜,攻克永定,全歼永定之敌4500人,周荫人率千余人越城逃走。11月8日,十四师在漳州不战而胜,逼近福州。谢晋元在永定、漳州等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果断,冲锋杀敌,初建战功。因此由排长升至少尉连长。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攻占了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并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继续进行北伐。谢晋元随军到达南京,驻守京沪路东段。
8月25日夜,北风呼号,浓雾弥漫。孙传芳以三个师的主力6万余人,分三路,从望江亭、划子口、大河口三处强渡长江,向南京边防区乌龙山,栖霞山及龙潭一带进攻。第一军所据守阵地先后失守,被逼向南京后撤。26日,孙军占领龙潭东站。在此危急之时,白崇禧电令驻京沪路东段的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率部向龙潭反攻。同时,电令杭州的第一军第二师刘峙回师助攻龙潭。与孙传芳血战七个昼夜,终于歼灭了孙军5万余人。而谢晋元在此次反攻龙潭的战役中,率领一连人,勇敢善战,一马当先冲杀搏击,拼死战斗,激战七昼夜,终于取得胜利,建立奇功,升为副营长。
闸北抗日
1930年任中尉连长,在歼灭土匪刘桂堂的战斗中英勇善战,被调入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任少校营长、参谋等职。同年,在汉口和凌维诚结婚。此后,随军进驻上海闸北。所谓闸北,是上海水陆交通要地,是各路之总称,即淞沪路与京沪路相接处,而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带。此乃十九路军之战区中心,谢晋元率部就驻守在此要地,保卫上海。
东三省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调动海陆空主力进攻上海。从1932年1月21日起,日本调动航空母舰一艘,由旅顺驶向上海吴淞港。接着,四艘驱逐舰满载特别陆战队,开进黄浦江,一批批的陆战队在汇山码头登陆。在这上海形势处于非常严峻之时,驻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早已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谢晋元所率的一营人马,亦早已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只等一声令下,为保卫上海而英勇战斗。
1月28日,日本海军司令盐泽指挥陆战队6000余人,向吴淞、江湾、闸北三路进攻,并扬言:“四小时内占领上海,并解决十九路军。”“一·二八事变“爆发了。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在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的领导下,各路守军奋起战斗,阻击日军前进。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奋勇杀敌,全日巷战。日军数次冲锋均被十九路军击退,使日军不能前进一步。十九路军士气高涨,日军初战失败,死伤巨大,在败退之时,到处纵火,地方上民众受火劫之损失,实不堪言。
1月29日,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再次向全军将领发出通电,号召全军奋勇抗日。这一天,日军出动飞机4架,在闸北上空,向十九路军阵地狂轰滥炸,投下80多颗炸弹,但并没有吓倒抗日将士。谢晋元在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机轰炸,只是威吓力比炮弹大些。飞机投弹,从空中掷下,不易瞄准目标,在战壕里根本不怕。”战士们便利用高射炮,在敌机投弹低飞时瞄准射击,29日就击落日机4架。
十九路军坚决抗日,保卫上海,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热烈支援。宋庆龄、何香凝在前线发起救亡运动,号召各界民众捐献物资药品支援抗日战士,筹设几十个伤兵医院,赶制三万套棉服送给前方官兵,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
英勇抗日一个多月,连续打退敌人的进攻,打死打伤日军1万多人,日军惨败。
1934年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毕业。
淞沪会战
1932年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谢晋元。5年后,他的部队又一次打响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以来,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当时谢晋元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闸北火车站,与日军激战两个多月。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了14个半师团,近30万人,其中投入的海军力量占全部海军的一半。打击敌舰,特别是打击敌旗舰“出云号“,成了中国军队的主要目标之一。身为陆军旅中校参谋主任的谢晋元,拿出了摧毁“出云”舰的计划――经快速小火轮携特种爆炸物对“出云”舰进行偷袭。当时的《申报》这样报道了偷袭结果:“汇山码头发生大火,谢同志的计划虽未全部达成,但已震撼敌军,其后敌酋不敢再在出云舰驻节,而黄浦江内敌舰,也远向杨树浦以东江面移动,舰炮射击一时陷于沉寂……”
淞沪会战时,对日军造成重创的“铁拳计划”,也是由谢晋元负责细部作业并指挥实施的。张柏亭这样回忆“铁拳计划”:“炮兵于拂晓密集射击,虬江路阵地一片火海,烈焰冲天,所有工事与建筑物尽行摧毁,紧接着突击部队适时冲进,毙敌无算,横尸街巷……”
整个淞沪会战中,谢晋元所在的闸北地区,始终是战线旋回的轴心,88师也因此被日军称为“闸北可恨之敌”。
10月25日,大场阵地被日军突破,我军全线退守沪西,而闸北对面的日军在我军撤走的第二天,还“恐中伏击,不敢放胆前进”!
临危受命
孙元良师长考虑再三,郑重选择后,命令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断后掩护。谢晋元接到师长手令,表示决心以生命报效国家,誓死完成任务。唯要求在原师部所在地的四行仓库内能多留弹药,以利久战和更多地歼灭敌人。他立即会同第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派传令兵分头通知各连。部队以连为单位,在宝山路、虬江路一线,猛烈阻击敌人,按命令边打边撤,每挺机枪打完一梭子弹,同时扔出大批手榴弹后,即转移一个阵地。在激烈的枪炮声中,敌追兵遭到突然袭击,晕头转向,不知我军虚实,不敢贸然前进。这时全营已陆续向四行仓库集中,27日凌晨2时全部齐集。谢晋元即命第二连派出两个班,由蒋敬班长带领,分组监视北站方面的敌人。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
战“四行”
27日晨6时,监视蒙古路方向的战斗小组,发现敌人搜索前进,便开枪示警,边战边撤,退到仓库时已7时半了。其他小组听见枪声,也撤回仓库。敌兵不知虚实,不敢轻易进攻,只用机枪猛扫,实行火力搜索,见我军还击稀疏,便四处纵火,下午2时,敌兵大批涌进,来势凶猛、直抵苏州河边。谢晋元在楼上窗口见敌接近,即下令开火。掩护部队也突然投弹,射击,与仓库楼上形成交叉火力,杀伤大批敌人,并炸毁敌战车两辆、激战两个多小时后,警戒部队退入仓库,敌兵企图跟进,堵门攻击,我军从楼上窗口扔下大批手榴弹,敌遗尸溃逃。以后敌军小批部队轮番进攻,在我军扫射下,死伤累累,余皆惊恐逃窜。第一天战斗,我军共消灭敌兵80余名,伤敌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国人民的严厉惩罚,“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
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曾进入四行仓库,亲睹八百壮士与敌血战的原国民党军委特务处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文强回忆说:“(谢晋元)与我且说且走,在仓库内巡视了一周。所到之处,营房布置整洁有序,井然不乱,间闻爱国歌曲,雄壮激越,令人振奋鼓舞。”
驻守新垃圾桥的公共租界英军,见我壮士孤军死守四行仓库,身处绝境,从27日晨开始,多次婉劝我军卸去武装,退入租界,并保证我军人身安全。对此,谢晋元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又说:“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英军听了这番可歌可泣的话,对八百壮士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示万分敬佩与同情,称赞我军为“勇敢的中国敢死队”。
谢晋元向八百壮士高声呼喊:“兄弟们,我们要和国旗共存亡,誓死不投降,狠狠消灭敌人!”上海的进步作家,纷纷提笔讴歌勇士们的英雄壮举,著名剧作家田汉、陈白尘创作舞台剧《八百壮士》公演,八百壮士与上海人民隔河合唱《八百壮士之歌》。
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但距离仓库近在咫尺的新垃圾桥南堍,有两只巨大的煤气储气罐,日军遭到惨败,很可能采取疯狂手段进行报复,万一煤气罐中弹,则半个上海将化为灰烬,中外人士的生命财产会遭到严重损失。为此公共租界当局多次电请中国政府命令孤军撤出战斗。10月30日晚,最高当局的撤退命令通过多种途径,一再传达到仓库,谢晋元感到非常突然,再三表示全体官兵均已决心死守到底,要求成全壮士们与仓库共存亡的决心。最后因军令难违,只得含泪指挥部队撤退。午夜以后,趁敌人炮火稀疏之时,我军布置三挺机枪作掩护,打灭了敌军探照灯,各连即有秩序地通过西藏路,经新垃圾桥搬入租界。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道义上的胜利。自己仅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他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升任为上校团长。
孤军营中
英军当时答应,“负责掩护孤军撤退”,使“孤军由租界到沪西归队”。可当孤军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以与四昼夜血战一般大的代价――死伤30多人――营长杨瑞符就是在撤退时身负重伤的――进入租界时,立即被英军勒令收缴武器。孤军以“军人不能离枪”为由,拒绝缴械,双方形成对峙。这时,国民党政府还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可孤军的枪刚交出去,英军就将孤军押上车辆,送胶州路羁留。英军之所以轻食诺言,是因日军威胁租界当局:“如果准许孤军通过租界归队,他们将开进租界追击孤军”。
蒋介石怕西洋人,西洋人怕日本人,结果虎胆如斗,凛凛然视日军如鼠辈的“八百壮士”就这样不明不白,束手就擒,最终造成谢晋元的惨死和名振天下的孤军沦落为日军的苦役,大部分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有一次,天快黑了,又有数十青年学生来到孤军营,非要谢晋元训话不可。但谢晋元今天已接待5批学生了。谢晋元在日记中写道:“我只好简单地讲了讲,他们向我鞠躬后才走。可见青年们的苦闷和迷茫了。”
从1938年元旦起,谢晋元开始写日记。日记中除了记录孤军营生产、生活、训练的情况外,还记录了谢晋元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个人和孤军前途的思考。
为国捐躯
八百壮士撤入租界时,日军即要求租界当局引渡。迫于我国民众舆论压力,工部局始终不敢答应。后日伪阴谋劫持和暗杀,多次派日本浪人或汉奸,怀藏于手榴弹、短枪等武器,闯至孤军营图谋暗害,但未得逞。
1939年9月18日,谢晋元因上海形势日渐恶化,特预立遗嘱寄给父母及妻子,他说:“上海情势日益险恶,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长久,现成疑问。敌人劫夺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死为敌作牛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虑之矣!”
对于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处境,中外人士十分焦急,多次提出拟用上海难民,以到孤军营慰问联欢为名,分批将孤军调换,通过浦东游击队转到四明山游击区,重返前线。各界人士的这些要求,一一为谢晋元所拒绝。他严正地表示:“余自奉令撤退之始,即知今后环境之艰危,当十倍于固守四行之时。地方人士曾有私自潜离上海之建议,但经余拒绝。因余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1940年3月,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派人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诱降,谢晋元严词斥道:“尔等行为,良心丧尽,认贼作父,愿作张邦昌,甘作亡国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卫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休以狗彘不如之言来污我,你速去,休胡言。”
汪伪政府多次派人以高官厚禄诱谢变节,均遭到他严词拒绝。谢晋元在孤军营的凛然正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仰,敌人当然恨之入骨。
日伪见各种奸计不逞,便策划了卑鄙的阴谋。1941年4月24日晨5时,谢晋元按例率官兵早操,当时有上等兵郝鼎诚、龙耀亮、张文清、张国顺等4人迟到,谢晋元即询问其原因。谁知他们早已被汪伪收买当了汉奸,突然取出预先带进营内的匕首及铁镐等凶器,蜂拥而上,猛刺谢胸部及左太阳穴。谢多处重伤,流血不止,至6时许悲壮长逝,年仅37岁。全营官兵均痛哭不止。团副上官志标见状上前捉拿凶手时,亦被刺成重伤。4个民族败类当场被擒,移交租界当局羁押。上海各界人士闻讯,深为震悼,前往吊唁者达30万人,途为之塞。5月8日,中国政府下令追赠谢晋元为陆军步兵少将衔。
人物轶事
谢晋元将军的家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70多年前,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
谢晋元的一封家书,家书全文如下——
与张萍舟书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继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信由上海探投。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十月十八日
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四页,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的用笺,纸张呈淡黄色,仿佛在向我们轻声诉说70年前的那一段历史。
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面临失守,此时距10月26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8天。
1941年4月,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7岁。死后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上海数十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
一封家书承载着一段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怀念那些有民族大义和气节的先人。
与妻书
一位伟大的军人背后必定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女人。
谢晋元与凌维诚1927年在一次婚礼上结识,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来交流。
1936年初春节过后,谢晋元把妻子凌维诚以及三个儿女护送到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如是男孩就叫‘继民’,让他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至今谢家仍保存着淞沪会战前谢晋元发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家书: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凇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呼!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这一担负全责就是几十年的无怨无悔。
1941年,宋美龄在重庆接见凌维城。抗战结束,凌维城携子女返回上海,迎接他们的已是忠魂一冢。
与双亲书
附二:谢晋元民国28年9月18日写给父母的信
双亲大人尊鉴:
上海情势日益险恶,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长久,现成疑问。敌人劫夺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此为敌作牛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大人年高,家庭原非富有,可将产业变卖以养余年。男之子女渐长,必使其入学,平时应严格教养,使成良好习惯。幼民姊弟均富天资,除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大人以下应宜刻苦自励,不轻受人分毫。男尸如觅获,应归葬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国后即可发表,亦即男预立之遗嘱也。
男晋元谨上
二十八年九一八于上海孤军营
这是谢晋元写给双亲的遗嘱。在信中,他立下了为国牺牲的誓言,安排好了身后事,让父母变卖家产颐养天年,除子女的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不再受人分毫。
家庭成员
妻子:凌维诚
长女:谢雪芬
次女:谢兰芬
三子:谢幼民
四子:谢继民
1941年夏天,谢晋元殉难不久,蒋介石曾在重庆召见凌维诚。她在专人护送下从广东梅州蕉岭出发,途经广西、贵州、云南,辗转来到重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她。她还出席了妇女界为她召开的茶话会,宋美龄、何香凝、李德全等出席作陪。在重庆,她第一次详尽地听到丈夫和八百壮士英勇杀敌的事迹,还观看了根据这段故事拍摄的电影《八百壮士》。凌维诚一边看一边抹眼泪,她为自己的丈夫感到自豪。
这是他第一次叫唤爸爸。
只是不知爸爸听见没有
社会评价
谢晋元率部孤军奋战的消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引起震动与人民敬仰。谢晋元被誉为“盖世的英雄”,他与他的将士们被誉为“八百壮士”。国民政府特授予谢晋元青天白日勋章。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在1937年的10月29日。这一天是日军攻占上海的第三天,市民一早出门,突然看到四行仓库楼顶上飘扬着中国国旗。自从中国军队撤离后,上海浓烟翻滚的天空中,就只能看到租界的英国米字旗、美国星条旗、白俄三色旗和日占区的太阳旗了。”当天的《申报》有这样的一篇特写:“朝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在沦陷的上海,在数万日本陆、海、空军围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的一面国旗的,就是谢晋元和他率领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期间,中国官兵还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记者从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历史影像中看到了当年“八百壮士”与日军在四行仓库英勇作战的场景,日军由西向东发起进攻,位于西侧的钢筋水泥墙体始终屹立不倒,保护了四行守军,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
“四行仓库保卫战”也被称为一场向全世界直播的战争。数以百计的中外新闻工作者在离四行仓库几十米开外的苏州河对岸和南京路的高楼上亲眼目睹了“八百壮士”抵御日军的全过程,为他们深陷重围、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的精神所感染。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发表社论说:“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华裔摄影师王小亭冒着被流弹击中的生命危险,用电影摄影机拍摄下当时“八百壮士”反击日军进攻的全过程,这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为经典的一段影像。
孙元良师长致函谢晋元说:“诸同志能服从命令,死守据点,誓与闸北共存亡,此种正义不拔临危受命之精神,余以全军将士同致无上之敬意。此役杀敌致果,实开震天动地之历史伟绩,我黄帝兆亿子孙,全世界百万后世人,必以血诚读此史页”。他们热情的话语表达了我军将士和我国人民对八百壮士的赞扬、支持和鼓励。
国际舆论也广泛同情和赞颂我军的英勇牺牲精神,英国《泰晤士报》热情歌颂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争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全世界的青年人均知此八百壮士为盖世的英雄,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将士,则视为军人之模范”。
目睹孤军英勇战斗的租界军官甚为惊叹,赞赏“中国士兵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的精神”。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没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国民政府和中共中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扬、褒奖“八百壮士”。1938年7月,重庆国民政府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八百壮士》的电影,在前线和后方公映,在当时中国引起非凡反响,影片上映时“观众拥塞于途,购票不可得。”看过这部电影的“莫不兴奋异常”,纷纷表示:“我们今天看了八百壮士,我们敬仰他们的气节,崇拜他们的勇敢,我们要以他们的精神来保卫大武汉!”《新华日报》认为这部影片:“气壮山河,节风千秋,悲壮激昂,可歌可颂!”《八百壮士》不止在中国抗战区各大城市热映,在香港、菲律宾、缅甸等地放映也引起极大的轰动。这部影片还在法国、瑞士召开国际反侵略大会时放映。八百壮士的壮举无不影响振奋着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热情。谢晋元已成为中国人眼中的抗日偶像、民族大英雄!“八百壮士”是抗战期间舆论宣传战的一个重大事件和成功范例。
1941年4月,汪伪政权威逼利诱谢晋元无效,遂收买叛兵郝鼎诚等4人,于24日凌晨上操时,乘谢晋元不备将其杀害。4月25日,上海各界举行谢晋元遗体殡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30万余人。5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中正誉其为“精忠贯日”。
蒋委员长于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发出通电:
“谢晋元同志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亦为我抗战史上留一极悲壮之史迹,回溯该团长率领八百孤军,坚守闸北,誓死尽职,守护我国旗与最后阵地而绝不撤退,其忠勇无畏之精神,已获举世之称颂。而其留驻孤军营中,为时三载以上;历受艰难,尚能坚韧不移,始终一致,保持我国民革命军人独立自强之人格。此种长期奋斗,实较之前线官兵在炮火炸弹之下,浴血作战,慷慨牺牲,尤为艰苦卓绝,难能而可贵。此次被刺殒命,显为敌伪方面久已蓄意,收买暴徒,下此毒手!而我孤军营之忠勇官兵赤手擒奸,固绝不损其全体之荣誉。谢团长不幸殒命,然其精神实永留人间而不朽。谢团长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之气概,亦为我民族不屈不挠正气之代表。除已优予抚恤外,甚望我全体官兵视为模范,共同敬仰。以期无负先烈之英灵,而发扬我民族正气之光辉也。”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将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并称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2015年12月17日,民政部正式批准追授抗日英雄谢晋元为烈士。烈士证明书上写道:“谢晋元同志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据介绍,谢晋元将军2014年曾和八百壮士一起被民政部列入抗日英雄群体名录,这次是他以个人身份被授为烈士,意义非凡。
人物纪念
谢晋元被害消息传出,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上海各界三十万人前往“孤军营”吊唁。模范中学(今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学生的吊唁队伍,以军乐队为前导,引人注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紧靠北四行仓库的蒙古路被改名为晋元路。考虑到模范中学学生与谢将军及八百壮士之间有过深厚的战斗情谊,1945年9月,该校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立晋元中学”。
民国36年,国民政府将胶州公园命名为“晋元公园”;将孤军营原址内的1所小学命名为“市立第十二区晋元国民学校”。在孤军营原址围绕谢晋元墓地建起的一带旧式里弄房被当地居民称作“孤军园”。
全国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初发文,褒扬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并优恤其遗属。文革期间,红卫兵毁谢晋元坟墓。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1983年市政府将谢晋元墓迁葬万国公墓“名人墓区”;晋元高级中学、晋元路、晋元公园等恢复原名,原“四行仓库”作为市级抗日纪念地立碑纪念,又在晋元中学校园内树立谢晋元塑像。1984年起,原“孤军园”旧房相继被拆除改建新工房,同年,该处新工房建筑群被命名为“晋元里”(今余姚路321弄)。1984年11月,孤军营原址所在居民委员会被命名为“晋元里居民委员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展出了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图片,深受中外观众好评。2015年8月13日,位于上海市晋元路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此外亦有以上海晋元大酒店命名酒店作为纪念。
为弘扬将军精神,蕉岭县人民政府也先后多方措筹资金兴建了晋元大道、晋元大桥、晋元中学、晋元纪念亭、碑和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将军塑像等纪念性建筑。1998年,蕉岭县人民政府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谢晋元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如下图),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2002年,谢晋元故居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命名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晋元故居
谢晋元故居位于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由谢晋元将军的曾祖父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故居座西朝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
1999年,蕉岭政府按原貌对谢晋元故居进行了全面修葺,同年10月开放,供人们瞻仰。2010年,谢晋元故居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弘扬谢晋元精神,蕉岭政府还先后在当地兴建了晋元大道、晋元大桥、晋元中学、晋元纪念亭、晋元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并在谢晋元故居旁兴建谢晋元纪念馆和谢晋元纪念园。谢晋元纪念馆建于2000年,馆中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史料。谢晋元纪念园于2010年底建成,占地16000多平方米。如今,谢晋元故居和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纪念园组成了蕉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参观。
艺术形象
1938年电影《八百壮士》,袁牧之饰演谢晋元
1975年电影《八百壮士》,柯俊雄饰演谢晋元
1987年电影《旗正飘飘》,柯俊雄饰演谢晋元
2012年电视剧《铁血壮士》,柳云龙饰演谢团长
2013年电视剧《大江东去》,于鸿洲饰演谢晋元
2016年电视剧《东方战场》,耿圣凯饰演谢晋元
2018年电视剧《兵临棋下》,王子君饰演谢晋元
责任编辑:振中最后更新:2021-08-0916:09:15
办公室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