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野王家所建,临街的建筑,坐落在忻州古城南北大街中段路东,兴寺街西口南30米。前身店名为“元和德”,专营布匹、绸缎,后改为山货。
解放后在公私合营的大政策下,闷楼旦成为国有资产。因建筑结构比较大,派上了不少的用场。早期作为文补校,专为干部职工补习文化,教室在二楼及北屋的房间,后来北街的职工俱乐部,成了戏园子,俱乐部就迁到了这里,文补校迁出。后因单位增多,机构渐大,职工活动各有其所,闷楼旦作为职工俱乐部的功能而取消。后期成了帽厂的用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帽厂迁出,县房管所以金租房的方式租用给百姓居住使用,一直到本世纪初拆毁。
2.忻口战役指挥部
位于南门附近的西顺城街。西顺城街是忻州老城南北大街东侧最南端的一条巷子,因紧靠南城墙而得名。
1937年忻口会战期间,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在忻县城顺城街中部(现为54号)杨三楼宅院内设立指挥部。该院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子,院子南北长50米,东西宽18米。当时的指挥部占前院、中院。中院的正房中间为过厅,两侧各有正房一间、耳房一间,耳房有小门,组成独立的院落。卫立煌当时住中院过厅东侧耳房。耳房东侧为杨五三宅院,院子结构与杨三楼院基本相同,只是后院有所不同。杨五三院子中院房屋为卫立煌的参谋处,参谋处临时打通隔墙可通卫的起居室。出前院大门20多米,即为高大厚实的城墙,当年在城墙墙体上挖有防空洞。如有敌机轰炸,指挥部的人员出门不远即可进入防空洞。据杨三楼儿子杨荣瑞先生讲,当年卫立煌白天在指挥部,夜间往往亲赴前线指挥作战。
现在,杨三楼宅院已由其后代建起现代建筑,已看不出历史的遗迹。好在杨三楼宅院东侧杨五三院落内参谋处曾经占据的正房、耳房等主体建筑(清末建筑)尚在,仍有纪念意义。
3.聚德昌
“聚德昌”系东楼张洪钧家族,于清光绪初年开设的绸缎庄(原为淤泥村陈家开设的杂货店“天合三”,濒临倒闭时张氏盘得),规模资本、营销额与“公益昌”相伯仲,后发展到有过之而无不及,位置在周家巷所对略南。
清道光年间张氏在“聚德昌”紧邻的南面开设账庄“聚源谟”(解放后“新华书店”即在其址),光绪初年又紧邻“聚源谟”开设同是账庄的“聚锦谟”。东楼张氏一支以经商发迹始于张谟廷,初以车马高脚,长途贩运来往本县与岚县、静乐、兴县等地,因常在本县庄磨镇停宿,遂在该镇开设了以放贷为主的商号“广合谟”。兼营贩运与座商后,获利甚多。该家的商号最初多用“谟”字,一是承继创始人张谟廷,另外“谟”字正好有“计划、策略”的含义,可衍为“发展远大”。解放初期在其原址上建起“职工俱乐部”。
4.泰山庙饭店
位于泰山庙巷口北而得名。坐西朝东的三间门面。说是饭店,实则为小吃店,炖肉汤和豆付脑味道最佳。
炖肉汤由70多岁的孙二师傅亲手制作,做好后盛放在锃亮的铜锅内,勺子一舀,满屋飘香。每天一铜锅,卖完为止。头一天没有喝上的,第二天早早来排队。时隔不久,连同北门城楼处的自由市场,都说是资本主义尾巴,一起砍掉,1962、1969年已砍过两回,这一次砍的更厉害。泰山庙饭店恢复了平静,也没有了炖肉汤的香味。
八十年代时,重新营业的泰山庙饭店售卖的五分钱一碗的豆腐脑是许多忻州人的深刻记忆。
5.广益涌
广益涌系忻县郜家的中药铺,临街的建筑坐落在忻州古城南北大街中段兴寺街西口往南65米泰山庙巷斜对面处,开间7间,深50米,延伸至南主事巷。
民国时期“广益涌"请当时著名中医杜大夫(杜拐子)坐诊。在当时,药店请医生坐诊也是少见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管控药品非常的严格,更不允许把药品卖给八路军。因其经营规模大,药品齐全,为人精明能干,圆滑,思想开明,能打通各种关系,为其给八路军提供药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伪军管理州城时也能够顺利的把药材送出城门。他曾经多次为八路军送出军需药品,解放后不久在国家推出公私合营的政策下,主动的把广义涌药铺交给了政府部门来负责管理。
6.六合饭店
位于南北大街打磨巷正对面儿路东,大檀村赵良辰先生的房产。七间门面,最北面的一间作为大门,正对打磨巷。南面的六间一律雕镂花窗、合页隔扇按需要任何一间都可随意开合。夜晚则每间都有竖排的厚木栏板入槽闩定,整齐划一,别有一番景象。
七七事变前,门面分为两家商号:北头是规模略大经销山货的"崇德隆",南头是经销铁器的"恒裕王"。日寇占领期间,忻县商会曾组织一个公卖饭店在此处经营。东大厅做了灶房,临街门面做了顾客吃饭的大堂,一律砌了窗台,上部改作大框的玻璃窗。院内的厢房还弄了若干雅座包间。到了阎政权准备内战时,抓丁派款一无宁日,生意岂能够兴旺发达。
解放后,原先从事过饮食业的六位同仁合股,在这里开设了六合饭店。在原基础上改进增加了不少设施,荟萃了当时州城一流水平的厨师,实行股份制下,董事会的管理方式,员工待遇与效益挂钩。即可承揽婚事、庆典之类的大型宴席,又面对普通顾客供应简单到一碗面、一张饼的便餐(后来还花样翻新、灵活多样,增加了早点,晚点以适应不同群体的用餐特点。还继承了传统服务方式——小伙计提了食盒按要求及时送餐到家里或指定地点的服务)。
到了"大跃进"时期,人们大炼钢铁也顾不上来这里吃饭,到二两粮票才能喝一碗面的时候,这里的营业就清淡得很了,一再减员,规模不断缩小,到了文革期间业务再度萎缩,终至长期"打烊"。
7.职工俱乐部
坐落在忻州古城南北大街,北段路东,学道街口往南25米处,系上世纪50年代初的砖混二层建筑。
解放前系永康绸缎庄,面阔7间,有店员31人,年营业额80万两。
解放战争期间晋绥军临时征用为军火库。1948年7月21日解放县城时被晋绥军马俊彪掷手榴弹引爆弹药而炸毁,1951年重建为职工俱乐部,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楼上,楼下两种座位,可容纳观众859人,是县城解放后最早兴建的影剧场所。有职工9人。早期俱乐部的内容以戏剧为主,抗美援朝期间有国家的慰问演出团来此演出。六十年代后播放电影,也经常召开会议及政府各种联谊会。
1996年被拆。后由房管所建为宿舍楼,现在只残留北墙部分。
8.新业公司
坐落在丁字街口南100米路东,早期是“大德兴”,经销杂货,后来易手改为“西盛源”。七七事变前改为“新业公司”。早先它的门面,也是“门楼带柜”的形式,面阔5间(12.5米),店深5米。前院的南北厢房各11间(27.5米),几乎是别家的2倍。有房屋150多间,为当时临街商家之最。该院东西狭长如若街巷,南北厢房各20多间,向西出去就上了大街,外看是坐东的黑漆大门,人们俗称“黑大门院”。后门可通牛站泊。
解放后专医院在此,专医院迁出后成为县医院,县医院迁出后,留了一些零散的住户。
9.复兴泉
复兴泉早期为嘉禾陈氏的布庄,开阔5间的门面,门楼高耸,彩布显眼。到了陈维忠、陈维屏一代时,陈家已是农商兼顾、家业大起。咸丰、同治之际,于州城、奇村开设买卖多处。维忠生天保、天兴。天保年未弱冠,乃父谢世,其家母不唯贤慈,且极有决断,主持内外,维持夫业,待子成长。天保甚肖其父,秉赋睿智,待人和洽。其母逐渐委以外事。
“复兴泉”几经演变,解放初,几位同仁合资,在偌大的院落内开设了澡堂,生意非常红火(解放前石狼巷内虽有人开过浴池,却因业务清淡很快歇业)。1954年开设澡堂的合资人另谋了它业,这里作了公安派出所的办公用址。
10.忻县电灯公司
民国13年(1924年),在留美学生王梦龄倡导下,由忻县县长,县商会会长和新兴劝工厂经理等5股集资,创办了忻县电灯公司,厂址在泰山庙巷,装有24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只供城内机关和部分商号照明用电。
1945年厂名改为忻县发电厂。
忻县解放后,发电厂恢复发电,1949年全年发电量为4.95万千瓦/时。1955年,厂址由泰山庙巷迁往北门外光明街。1959年,太原第二热电厂至忻县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太原电网向忻县送电,忻县发电厂寿终正寝。
11.九原驿
12.三家店
位于城西最高处,因早年有南北并列的三家旅店而得名,专门接待骡马帮骆驼队。光绪25年由基督教传教士兴建礼拜堂,占地四十亩,解放前为忻县农职校所占。解放后为忻县专署所在地。1958年12月,忻、雁两专署合并迁大同,这里为晋北专署派出机构办事处。1961年恢复忻县专署后,仍在旧址,直到1965年秋迁往长征街新址。后为地委党校,商业学校,忻纺职工宿舍区。
13.天源成
杂货店,家居北关土稍门外的米元智于道光年间创建。位于北大街凌云楼北,坐西朝东的五间铺面。主要经营各色布匹,童叟无欺,凭着"诚信"这个无形的招牌,逐渐壮大,陆续在北京,天津,内蒙,太原等地陆续开设了多家分号。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忻县后,天源成歇业以示抗议,八年抗战,忻县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天源成抖擞精神,修饰一新,重新迎客。无奈国共和谈破裂,战火重燃,天源成惨淡经营,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14.善诚源
民国时期,张先生历任南关村长,忻县商会会长,解放后,商会改为工商联,张先生去忻师附小当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15.聚元恒
邢佑(忻州市匡村)1902年3月出生在忻县匡村东旗杆巷商业世家。在17岁时,立志自谋生路,萌发了自己开设店铺的念头。他寻求朋友、亲人或家族人等共同筹资,又联合了族人,堂伯父与父亲各垫资2000元大洋,共同办起了杂货店铺,地址选在忻县城内学道街口南侧,店铺起名为聚元恒。
聚元恒说是纸铺,实际上是个杂货铺,经营的货物有:纸张、大小信封、账折子、红白柬帖、刷家白粉、颜料、油漆、桐油、茶叶、花椒、大茴、小茴、煤油、火柴、食盐、大炭、棉花、麻绳、碱面、骨胶、蜡烛,还兼经营中成药。聚元恒逢年过节唱戏,都要下柬帖邀请或派人上门请老客户团戏,密切感情。
1928年是聚元恒自成立以来第一清算,盈利可观,净资金增到八九万大洋,1930年后,阎锡山晋钞贬值,聚元恒受到冲击。
1937年日本人进入忻州城后聚元恒破产。
16.复和长
专营京广洋货百货。商铺座落在忻州城内南北大街中南段路东。面阔五间,进深50米至南主事巷。财东张富财,忻县田村人,生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卒于1990年。16岁进县城在醋酱坊当学徒学经商,人比较聪明,发现作坊不如百货零售行业更有发展前途,两年后在南北大街(尤天吉、京广洋货商行)当学徒学经商。积累了很多的经商经验,三年后自己独立进货,在附近的村镇集市做批发零售生意,积累了一定的开店资本后,于1935年与奇村人刘文宣租赁县城大户郜玉柏的临街铺面合作创办了“复和长”京广洋货百货商店。
主要经营袜子,毛巾,香皂,牙膏,牙刷,洋灯,气灯,衣服扣,电池,手电筒,军人帽,学生帽,小五金,水果刀,刮胡刀,指甲刀,怀表链,钥匙链,胸花,花瓶插花,等等。生意经营得非常的好,最多时店员八九人,1945年买下了郜玉柏的房产,后因时局动乱1949年停业,1950年何延年、刘存德合营开设《义和书局》。1953年到1956年,私人租赁开“生甫文具店”。
1958年政府出台公私合营政策将房产收回国有后开设估衣店。一年以后又做综合商店,一直开到80年代初。
1984年5月28日。张富财的儿子张贵安先生从房管局购回自家的房产,开设氧电焊铺一直到2006年5月份第二次古城改造时拆迁。
17.忻县供销社糕点厂
位于城区光明西街北巷。1954年4月建厂,原厂址在南主事巷,名忻县供销社糕点厂,属忻县供销社供应经理部领导。
1956年公私合营时,与私营糕点铺合并,组成糕点二厂,厂址在大东街,属忻县食品公司管辖。1958年更名为忻县副食杂货公司糕点厂,归忻县副食杂货公司领导。1962年改为忻县糖业公司糕点加工厂,归忻县糖业公司管辖。1965年修建新厂,1968年迁入现址,占地面积5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1平方米,设有糕点、试制、面包、油锅4个车间。主要设备有链条烤炉、旧式面包烤炉、红外线烤炉、和面机、挂面机等。有职工72人。1983年生产糕点类744.13吨,饼子354.81吨,面包103吨,饼干7.1吨,年产值171.87万元。特色产品有瓦酥,绿豆糕,养胃糕,饼干,面包等。
九十年代后,私人开设的糕点店不断增加,而且经营灵活,糕点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至淘汰,于2002年停产。现在其厂址上建起了沁园春宴会厅。
18.忻县食品公司肉类联合加工厂
位于城区南关大街。1954年建厂,当年投产,经1957年至1981年四次改(扩)建后,现在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设屠宰、熟肉、机电、维修、综合、冷食6个车间,还有300吨冷库1座。主要生产设备有打磨毛机,烫毛机、麻电机、劈半机、提升机、劈头机、搅肉机、拌馅机、灌肠机、冷冻机、结冻机等。1983年屠宰加工猪、牛、羊肉2519,17吨,熟下水181吨,肉制品38吨,总产值630.63万元。有职工75人,现在属忻州市食品公司管辖。
19.忻县公粮加工厂
位于城区云中北路。1950年将原义仓改建成公粮加工厂,当时只加工小米。1955年改为粮食加工厂,1956年增设杂粮面粉车间。1958年始建新厂,随迁现址,1959年正式投产。1962年更名为粮油加工厂,同年将东街公私合营玉米面分厂合并于本厂。1969年扩建小米车间;1978年增建面粉车间、配电室、锅炉车间;1982年改建榨油车间,总投资20余万元。现占地面积17896平方米,建筑面积6659平方米,设有榨油、面粉、米机、锅炉、修理、杂粮6个车间。主要设备有磨粉机、刷麸机、洗麦机14台,清杂筛、平筛10部,胶管龙谷机、清水式米机、330米机8台,锅炉4台,榨油机、滤油机、精油锅9台,剥皮机2台,分离筛1部,还有车床、钻床、拉丝机等维修设备。1983年加工面粉1841吨,杂粮粉5722吨,食油1019.6吨,年产值413.97万元。有职工100人,现在属忻州市粮食局管辖。
20.忻县老陈醋厂
位于城区小东门外。解放初期,该厂为忻县政府机关源记商店下属的加工厂。1952年移交忻县供销社,属日杂经理部管理,地址在城内秀容巷。
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城内所有私人醋铺合并为一个醋厂,地址在枣树巷,属忻县副食杂货总店管辖。1957年,秀容巷醋厂和枣树巷醋厂合并,名为忻县副食杂货公司醋酱厂,1962年改为忻县糖业公司醋厂。1974年迁入现住址,1979年更名忻县老陈醋厂,1983年9月改为现名。全厂占地面积19637平方米,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设有老陈醋、普醋、快曲、成品、黑酱、酱油6个车间。主要设备有搅拌机、粉碎机、鼓风机、千斤缸等。1983年生产老陈醋42吨、普醋702吨、黑酱109吨、酱油79.5吨,年产值24.89万元。有职工41人,现在属忻州市糖业公司管辖。
21.忻县(忻州地区)酒厂
位于城区新建东路。该厂始建于1949年。它的前身是一个综合性手工作坊兼商店,在1947年至1948年间,由解放区人民政府经营,名叫“德和茂”商店“德和源”分店,驻五台县东茹村,经营卖布,烧酒、榨油、磨面等业务。当时共有180余人。
1949年1月,“德和源”迁来忻县文庙,正式成立了忻县酒厂,1964年更名为忻县专区酒厂,共有职工32人,只生产白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黄酒和果露酒。
1961年改建,厂址迁到现址,后经多次扩建,现在占地面积共为29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4平方米,分设白酒、瓶装、动力、果露酒四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有白酒甑桶四套,果酒生产线一条锅炉两台、行车等动力设备90余台。1983年生产白酒114吨红果酒25吨、曲酒12吨,总产值249万元。主要产品有高粱白酒,万水泉酒,塞溪酒,特曲酒,老白烧酒等。有职工256人,于2000年停产。现在属忻州市工业局管辖。
22.忻县供销合作社
民国33年(1944年),西忻县贸易局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创建基层合作社。先后在寺坪、蒲阁寨、后河堡等村建立合作社。合作社的业务,一是组织社员进行纺纱、织布等生产,二是经营犁、耧、耙、筐子和布匹,调味、日用工业品等生产生活资料。货源由县贸易局供给,并帮助合作社推销产品。
1950年1月成立忻县供销合作社。忻县供销合作社下设四个专业公司。1978年以后逐渐重视合作商店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并扶植其发展,1983年忻县区域内共有店、组61个,从业人员620人,还有生产单位及部门办的商店224个,从业人员909人。
23.镖局(武馆后院)
清朝末期,光绪、宣统年间,异地金融流通之法,两个途径:一为镖局护送,二为银行汇兑。
民国初年,本县由于盗匪出没,道路不靖,城内设周会士,孙吉梅两家镖局,一个在城内打磨巷,一个在北关。镖局内养有镖骡,雇用武艺高强之人护镖。货物、现银从此地运往彼地,由镖局着人保镖护送。接镖后,装银于桶或皮囊中用骡驮载,结队而行。
城南40里的关城村多练武之人,本村有名的郭家世代从事跑镖。起镖时,由镖头摇旗喊镖,然后把标有某人的镖旗插在头骡上,燃放爆竹登程。
到了民国10年(1921年),有了银行和钱庄汇兑后,镖局随之消亡。
24.忻县商会(展馆)
忻县商会成立于1919年(民国8年),地址在城内财神庙,初为会长制,由10大行选出候选人,然后从中产生会长一人,副会长一人,会董若干人。
1931年后,依照“民国政府商会法”改组为委员制,由各行业选出委员,在委员中产生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常务委员,再从常务委员中选出主席。
1946年,改委员制为理事会,选理事长一人,常务理事五人,分管监察、执行等工作。这一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商会成立初期,会长任期一般为一至二年,亦有连选连任的。
1937年后,由县城“全盛和”商号掌柜邢春喜担任会长。后因邢春喜被日军杀害。1938年6月,由杨焕章接任,周定国任副会长。1942年,由"民生当"徐子衡当选为会长。1946年,由南关村张书田任理事长直至1948年解放。
1947年在商会领导下,又设城内商街公所,分管四门两关的商号,张书田兼商街公所街长,张乐民任副街长。
25.增盛昌
26.日新铭照相馆
宣统元年(1909年)王顺心先生开设。照相馆座落在石狼巷口坐北的大门内,当时州城内唯此一家。摄影间的屋顶中央覆盖了“玻璃瓦",其下有平遮的布帘,拉开或合上一定的幅度以调节光线,照相机三角腿支在地上,脚下有轮可随意移动。单位集体照可以请师傅带相机前去,个人也可以请到家里拍照,玻璃片底版,一张票冲两张,要“加洗"则另付钱,公私合营后,照相馆开在草市巷口北。
27.聚丰泰
钱庄,民国初年阎锡山创办,位于周家巷西南端。
1919年成立时取名"庆春厚",后改名为聚丰泰。在当时,聚丰泰的建筑不仅是巷内最大最好的,在整个州城也是屈指可数。
建国十周年时,办过全区农业展览。后来区粮食局搬到城外新址后,成为原地区医院,卫校等单位的宿舍。
28.红旗商店
位于草市巷口南,其址最早是南呼延村张姓财主的产业,后来出手,郜、陈两家盘得,于光绪年间共同出资开办布庄"复顺源"。
九十年代初期停业,后由房管部门出售给个人,建成个人的住宅,至2018年拆除。
29.同义和
银铺,位于南主事巷南口。掌柜谷金海(1917一1990),河北宁晋人,14岁时随父亲从河北来到豆罗镇白石村,16岁到忻县城内学徒,三年后出徒,自己开店,创办"同义和"银铺。于20岁出头时,购得此院并定居下来。
谷金海师傅有一套独特的金银提纯办法,能够凭经验把金银纯度提高到相当高的程度,当时省内有此技艺者只有两人,谷师傅为其一。为此,省政府某部门曾特骋到太原做技术指导。
1948年县城解放后,改从它业,同义和也随之成为历史。
30.义生恒
帐庄,位于草市巷。财东为樊野王家。帐庄不大,仅有员工八九人,但是伙食情况是够商界上三行标准的(票号、帐庄、当铺为上三行;绸缎、布匹、百货为中三行;粮油、醋酱、杂货为下三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顿顿饭有酒有肉,而且中午多数要有一只烤鸭子。掌柜与伙计吃同桌饭。这在当时就与其它同行有所不同。
日军占领期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草市巷车马绝迹(日本人封闭了东西城门),帐庄铺号随之关门歇业。
31.广济堂
中药店,坐落于兴寺街口北50米路东,南临公益昌(绸缎庄),七间的门面,中间为门楼。樊野王焕创办于同治八年(民国二十一年关停/即1932年),是当时州城中最大的中药经销店,还有大夫坐堂门诊,属于医药合体店。
它是六大家族中涉及中药行的第一大商号。全店从业人员13名,货源来自川、滇、粤和东北等地,不仅当地市场零售,而且向二州五县和西八县批发。
解放前将中间的门楼拆掉,改为了临街的栏柜。公私合营后仍用广济堂为店名,按方抓药,营销为主。
九十年代时由房管部门拆除,建设为临街的二层门面,销售给个人做居住和商用,后院建起了五层的宿舍楼。
32.公益昌
绸缎庄,坐落于兴寺街西口北20米路东,居中门楼,左右各三大间门面,后门直通北主事巷。樊野王焕(四毛)创办于清末,全盛时有店员30人,这在当时已为州城绸缎行之最。
解放后公私合营,"公益昌"成为合作商店用址,门面通漆为黄色,经销布匹、百货等。九十年代时由房管所统一拆迁,建设为临街的二层门面,销售给个人做居住和商用。
33.九间楼
秀容巷口对面路东。新路连氏所建,上下九间的临街(南大街)木建古楼。连家在当时的州城中开设有帐庄"双盛生"、绸缎庄"双盛明"、布庄"双盛昌"。建九间楼,应在其财货充盈时期。日军占领期间,这里的门市时开时歇惨淡经营。投降后,这里曾是"救济公司",有关方面委托有天主教信仰的王姓州人负责管理。
解放后,我地区华纱布公司,百货公司先后在内营业。后来,上述单位签出,区交通局水利局都曾在其内办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房屋做了1567部队药厂的库房。院内则建起了水利局职工的宿舍。到了90年代,拍卖给私人建了个人住宅。
34.文盛楼
炉食点心铺,位于泰山庙巷口以北20米的位置(现在南北大街98号),两间铺面,前店后院的形式。同另外三家(德胜楼、兴盛楼、桂香楼)属于当时州城中最为有名的炉食点心铺。这四家制作糕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货真价实,口碑很好。特别是在庚子年中秋节为西逃而来驻跸贡院的光绪帝、西太后精制月饼而名声大噪。1937年日军侵占县城后,业务大不如前,至解放前时终至长期打烊。解放后门市曾经划玻璃、卖瓷器、装镜框等变化过多种的用途。
35.永和顺
布匹店,位于兴寺街西口南坐东第一家。门面三间,居中门楼,两翼门市,院内南北厢房各10间,东厅三间,歇山瓦顶,明装门脸。解放后陈家(陈二)在北屋开"协义兴",杨家(杨先堂)在南屋与人合股开"鸿联号",均经销纸杂小百货等。当时州人编有顺口溜:永康聚德昌,不如陈二杨先堂。反应了在当时那个物资和货币匮乏的时代下,绸缎生意不如针头线脑畅销的情况。公私合营后这里变成笼箩门市,理发店等。
36.桂香楼
炉食点心铺,位于兴寺街西口右手旁第一家。座东朝西的两间门面,典型的前店后院的形式。由平遥籍师傅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来忻开设,后期由当地人接手,制作本地特色点心。解放前几经易手,店面后的院落则住进了与之不相干的住户。解放后成了理发社,延续了多年。
37.双和永
杂货店,位于兴寺街西口南坐东第二家,正对面即合作大楼(红旗商店)。临街的三间门面,后院有门通主事巷。解放后公私合营,陆续卖过杂货,副食,开过饭店,2000年以后由房管部门拆除。
38.成育敦
39.万盛兴
醋酱铺,位于大东街,仰圣巷口东面20米,坐北朝南的三间通间门市。与它西面相邻的同盛永早期皆为郜家的铺产。售卖醋,酱,以及人们常用的调味品等。后院偌大的场地和房屋内为酿醋的作坊,可见一瓮瓮酿好的陈醋摆放整齐。醋的香味飘向四面八方。解放后还开过粮店,杂货店,副食店。前些年个人买到房产后,重新建起了混凝土的二层楼房用来居住。
40.永康绸缎庄
坐落于北大街,财东为双堡村郜秀林。1936年开办,它的前身是“义和恒”账庄,因为晋钞贬值,于1936年改为永康,经营绸缎,杂货。属于民国年间城内绸缎行的后来居上者,与公益昌,聚德昌不相伯仲。
41.新兴劝工厂
光绪二十六年冬,许之翰从日本购回机器设备。是年,章桐离任,浙江钱塘人朱善元(字子钦)接任。朱一向声名远播,尤其是对工业生产有研究,于是,对劝工厂增筹资金,扩大其规模。许之翰利用自己的专长,对劝工厂进行安排规划,不仅科学合理而且非常严谨。设备就绪,工友和学徒招募齐全,许之翰给他们传授技术,现场指导。
许之翰以杰出的成就,当选为省议会议员,但他不骄不躁,管理工厂的严细作风不改当初,产品更加精良,工厂业绩日盛一日,产品荣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一等奖,本省实业展览会最优等奖。
在新兴劝工厂的带动下,忻县相继开办的针织业工厂有:利华(东街毛巾)、元兴(北主事巷,毛巾、线袜)、裕丰(北大街,线袜)、晋恒(东街)、复兴(石狼巷,织毛)、裕民、民丰、恒丰、新生等90余户。产品主要是毛巾、线袜、巾带等,以后相继歇业,仅劝工厂一家独存。
1936年,忻县政府投资一万元,合股资金两万元,以加强劝工厂的实力,并将厂名改为模范织布厂。当时有职工90人,布机28台,年产布130120米,兼织毛巾、线袜,年产值10907元。
1937年,日军侵占忻县城,模范织布厂因厂址被日军驻扎而停业。
解放后,这里成为了技工学校,后为聋哑学校,现在为特教学校。校内后院至今有遗存下来的五间正房(厂房)。
42.崇义永
43.大盛昌
大盛昌由东楼张氏和双堡秦氏两家合办。原来从事高脚(即牲畜驮运)贩运。后来其它商户运往忻、定、崞、代、繁以及西八县的货物在此分发、打包,收取两分(2%)费用。张氏持一大股,股少钱多,秦氏和身股股多钱少。开张后第一账盈利六七千两银子,民国十四年又开一账后,于十九年因晋钞低落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