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毅:如何理解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观;认识论;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就是认识论”

一、如何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中的“认识论”概念

按照最一般的理解,认识论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组成部分。因此,当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时候,似乎犯了把整体等同于部分的错误。但事实上,作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有着深入研究的理论家,毛泽东不可能不了解一般意义上的认识论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之所以会把“哲学”与“认识论”等同起来,就是因为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重新界定了认识论概念。也正因如此,辨析毛泽东语境中认识论概念的含义和范围,就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首要步骤。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毛泽东语境中的认识论概念(以下简称“认识论(毛)”)与哲学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概念(以下简称“认识论(原理)”),来揭示毛泽东对“认识论”的独特理解。而这一对比之所以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就是由于毛泽东主要是从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得到认识论概念的,他在重新界定认识论概念的过程中,也始终没有脱离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话语体系。既然这一对比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认识论(毛)”与“认识论(原理)”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正如“认识论(原理)”包含着某些“认识论(毛)”所不具备的内容,“认识论(毛)”的问题域也超出了二者交集的范围。以下,我们将列举几个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其二,“实事求是”同样也超出了“认识论(原理)”的范围,但却是“认识论(毛)”的题中之意。按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解释,实事求是是指“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就这一要求来说,它在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中一般是作为唯物论原理(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推论被给出的,因而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原理)”的内容。但是,在毛泽东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是对“如何认识”的问题的解答,因而也是“认识论(毛)”的重要内容。

其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认识论(毛)”超出“认识论(原理)”的一个例证。根据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的解释,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一要求在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中一般是作为唯物史观原理(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推论被给出的,因而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原理)”的内容。但是,就上述引文来看,毛泽东已经将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论原则转写为了领导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取得正确认识的过程,其表述方式也类似于《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实践”公式的变体。也正因如此,毛泽东在写下上述引文中的语句后作了一个总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而非常明确地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认识论概念与“认识论(原理)”的区别。

通过对“认识论(毛)”与“认识论(原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所理解的认识论实际上是一个在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的前提下,对“如何认识”的问题的展开。这一概念既不同于作为16-19世纪西方哲学主题的认识论,又不局限于哲学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中的认识论。或者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毛泽东所理解的认识论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当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时候,他想表达的观点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这一点构成了我们理解“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首要前提。

二、毛泽东为何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上述表明,我们已经明确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基本含义是: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毛泽东为何要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或者换一种问法:毛泽东为何要强调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呢?从1964年8月那次谈话的记录稿来看,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动机。

三、如何论证“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

既然“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是毛泽东对自己哲学观的概括表达,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毛泽东为何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或者说,在毛泽东看来,为什么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呢?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本人从未给出系统、明确的说明,以至于使不少人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只是他即兴而发,随口一说,不值得作严肃认真的考察。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哲学观命题不是感性的“灵光乍现”,而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结果,那就必须承认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存在着对“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合乎逻辑的证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尝试依据毛泽东留下的思想线索,替他说出“为什么哲学就是认识论”的道理。笔者以为,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可以找到两种可能的论证思路。

第一种可能的论证是通过对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概括实现的。毛泽东认为,由于哲学的四大板块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原理)”和历史观中最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展开的,因此,哲学就是“认识论(毛)”。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按照四大板块来理解哲学,无疑是受了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影响。我们知道,在1936-1937年进行哲学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阅读得最细致的两本书便是西洛可夫、爱森堡等人编写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等人编写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这两本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使毛泽东相信,四大板块的划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合理方式。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原理)”和历史观都是在探讨“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呢?因为在他看来:

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哲学原理教科书划定的哲学的四大板块中最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展开的。“哲学就是认识论”证明完毕。

第二种可能的论证则是通过依次递推实现的。在毛泽东看来,哲学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重点是认识论。因此,哲学就是认识论。具体思路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代毛泽东完成了从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从辩证唯物主义到认识论的层层递推。“哲学就是认识论”证明完毕。

以上是我们在毛泽东的思想语境中找到的两种可能用来论证“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思路。尽管算不上完全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但至少以毛泽东本人的观点、论断反驳了把这一命题当作“即兴而发”的看法。作为对上述两种思路的总结,我们还应该看到,“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的成立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关于哲学体系的“四大板块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定位的“推广说”,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的“三统一说”等理论预设,便很难在“哲学”与“认识论(毛)”之间画上等号。这样看来,“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受到冷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先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范式。当然,即便这样,“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也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仍然是我们理解毛泽东哲学乃至改革开放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把钥匙。

四、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看毛泽东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尽管“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毛泽东1964年才提出的命题,但对他来说,把哲学理解为“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此前的20余年间,毛泽东就已逐步把哲学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认识”的问题上了。可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与毛泽东哲学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首先,“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是吸引毛泽东走向哲学的关键问题。我们知道,毛泽东早年曾接触过各种时髦的哲学思潮,但他真正系统地学习哲学、研究哲学、从事哲学写作,则是在1936年之后。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伤害,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更是披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干部群众。毛泽东认为,在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的论战固然重要,但不如立足于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来得彻底。也就是说,如果能证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违背了“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法”,那么,它们的错误也就得到了最彻底的揭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毛泽东哲学始于同错误认识的斗争,它从一开始就把“如何认识”作为自身的基本问题。

其次,“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也是毛泽东眼中最具现实性的哲学问题。毛泽东不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不关心没有直接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上文曾提到他对唯物论的态度,便可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相信,尽管哲学天然地具有远离现实的抽象性,但仍然保留着与实际工作的联结,这个联结点便是哲学通过研究“如何认识”的问题,转化为一种思想方法(或曰方法论)。因此,我们看到,《实践论》主要谈的并不是实践本身,而是从实践的直接经验出发认识世界;《矛盾论》主要谈的也不是矛盾本身,而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认识论(毛)”视域中的哲学理论都直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都能够被读者拿来“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既是毛泽东哲学的兴趣所在,也是毛泽东哲学最显著的个性特征。

总之,“哲学就是认识论”与其说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界定,倒不如说是对毛泽东本人的哲学的界定。如果我们把这一命题改写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毛泽东哲学就是研究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理论”,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如汪澍白教授尽管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命题只是毛泽东的“即兴而发”,但也承认,“如将论题缩小,单单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那便是确凿无疑的了”。

作者简介:刘秉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THE END
1.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理解的纠偏然而世人已经熟悉“存在即合理”的叫法,将其改变意味着更新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很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暂时能做的,是理清这个命题的根本含义,即使简要命题的语言有歧义,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也不会因为语言表述的更改而有所改变。 二、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的正确理解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117/6296632.shtml
2.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解答一 举报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内容,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我觉得选这两个,答案还有一个是: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不适应该是人民群众吗!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16312ccc3daf1f582dfde11ec151345.html
3.命题的含义是什么许博利:任一命题必有其真值,也称这个命题的值。既然是命题了,那它必有一个确定的真值,不管这个真值为真还是为假。当一个陈述句能够分辩其值的真假时(也就是说,总可以肯定是其中的某一个),它就是命题,即使我们不知道它是真还是假。另外要理解命题常量、命题变元及指派的含义。复合命题就是一些原子命题 http://m.ye-su.cn/yy/yvtynayytd9dvty2dy.html
4.定义和命题教案7篇(全文)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rmbwjki.html
5.教心学重点5.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含义: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例子:直径的概念,经过圆心连接圆上两点的线段。学习这句话就是概念的学习。 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命题学习 含义: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 例子: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 区分概念和命题: http://www.cqwenbo.net/wap_doc/16870853.html
6.《理解与表达》参考资料(答案)A01阅读阐释 正解 误读 反误 正误 真误读 假误读 个性 化理解 答案: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整体文意理解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关 系的能力;既承上课对关键词的提取理解,又为本课以思维能力为主 的训练进行铺垫) 2.根据文意,解释“正解”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述理由。 答案:文中“正解”的含义有三点。第一,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909/5122313244002342.shtm
7.专题三考点2命题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案 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6分) 解题思路 分析“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河的深奥”https://www.tesoon.com/resource/detail?rid=85439
8.含义原初性与宪法忠诚法信尽管对于原旨—如同上述伯曼根据客体分类所展示的那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这个“原初时刻”的基本立场上并无异议。 2.条款含义命题,意指宪法的语义内容是由宪法条款的原初公共含义所赋予。在索罗姆看来,宪法的制定并非是单个人而是集体的产物,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有不同的意图和主张。但是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4141&libid=0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