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贝克莱的命题esseispercipi

众所周知,在西方哲学史上,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贝克莱以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而著名。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与达朗贝的谈话中提到贝克莱的时候,曾以十分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他的哲学思想:“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的身上。”①显然,这样的描绘显得过于刻薄。其实,在贝克莱哲学中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然而,人们对他的哲学思想的根深蒂固的误解却阻碍他们去探索并发现这些资源。

在传统的研究者的视野中,贝克莱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esseispercipi。比如,在贝克莱著作的编辑者塔培纳(C.M.Turbayne)看来,贝克莱对哲学的原创性贡献正体现在这个命题以及他对物质概念所采取的否定性态度上,而迄今为止,他这方面的思想几乎仍然是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②只要检索一下中国人撰写的西方哲学史著作或关于贝克莱的研究性论著和译著,就会发现,“esseispercipi”这个命题几乎无例外地被译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实上,正是这个流行的译句表明,中国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贝克莱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在“esseispercipi”这个命题中,esse和percipi是拉丁文,而is则是英文动词tobe的单数第三人称表达式。假如把这个命题中的所有的词都转换为拉丁文,它就变成:esse-estpercipi。esse在经院哲学的语境中解释“实际存在者”(actualbeing),即“实存”(existence)③,而percipi作为动词不定式percipio的被动态形式,则表示“被感知”。也就是说,在拉丁语的语境中,“esseispercipi”的含义是“实存就是被感知”。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讲英语的学者们几乎无例外地把“esseispercipi”这个命题译为如下的英文表达式:tobeistobeperceived④。显然,以tobeperceived译percipi是无可厚非的,但以tobe译esse却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在英文中,tobe通常被理解为“存在”。⑤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那样,esse在经院哲学的语境中解释“实际存在者”(actualbeing),即“实存”(existence),而“实际存在者”(actualbeing)即“实存”(existence)与“存在”(tobe)是有差异的。然而,讲英语的学者们似乎并没有细心地体察这里存在着的差异。也许正是“tobeistobeperceived”这个英文表达式误导了中国的翻译者和研究者们,使他们倾向于把贝克莱的这个命题“esseispercipi”译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从哲学视角来看,显而易见,这样的翻译是有问题的:因为“存在”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怎么可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如果贝克莱在这个命题中使用的拉丁文esse像人们所普遍认定的那样,指的是“存在”,那他确实有理由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神秘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了,因为他的感官居然能够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贝克莱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说出这个命题的?他赋予这个命题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

二贝克莱究竟如何说

在贝克莱的重要著作《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第1部分的第3小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下面这段话:

Theiresseispercipi,norisitpossibletheyshouldhaveanyexistenceoutofthemindsorthinkingorthinkingwhichperceivethem.⑥

通过对这段话的含义及其语境的认真检索,我们发现,以下三点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在贝克莱那里,“esseispercipi”竟然并不是一个完整命题的表达式,他提出的完整命题的表达式应该是:Theiresseispercipi。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在引述他的思想时,竟然断章取义,把用来限制拉丁名词esse含义的英文修饰词their撇开了。事实上,人们对esse乃至对“esseispercipi”的误解和误译,都与他们撇开their这个英文修饰词有着莫大的关系。

第二,贝克莱所说的their和theiresse究竟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在英文中,their是they的所有格。也就是说,their的使用必定蕴含着they的存在。那么,贝克莱通过their这个词所意指的they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they是他前面提到的“可感觉的事物”(sensiblethings)的代词。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theiresse应该被译为“它们的实存”,而“它们的实存”意指的正是“可感觉的事物”的实存。于是,贝克莱的整个命题“Theiresseispercipi”的含义顿时变得明晰起来,它应该被译为“它们的实存就是被感知”。假如我们用“可感觉的事物的”这个表达式来取代“它们的”这个表达式,上述命题的实际含义便获得了如下的表达形式:“可感觉事物的实存就是被感知”。⑦尽管这样的表达形式看起来显得冗长而重复,但它却准确地传达出贝克莱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实际上,在他看来,只有可感觉的“实存”(existence)是可以被感知的,而抽象的“存在”(tobe)则是无法被感知的。

Existenceispercipiorpercipere.⑧

上述命题可以被译为“实存就是被知觉或知觉”。请注意,贝克莱在这里使用的是英语名词existence,而不是后来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使用的拉丁文名词esse。由此可见,在他的心目中,esse的确切含义是existence而不是tobe。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讲英语的学者们把esse理解为tobe(存在)的倾向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关琪桐先生仍然把我们前面引证过的贝克莱的这段话译为:“所谓它们的存在(esse)就是被感知(percipi)之谓,因而它们离了能知觉它们的人心或能思的东西,便不能有任何的存在。”⑨

值得注意的是,在“Existenceispercipiorpercipere”这个命题中,existence,is,or这三个词是英文词,而percipi和percipere则分别是拉丁文原形动词percipio的被动态形式和主动态形式。这不仅启示我们,贝克莱所使用的esse这个词应该从existence,即“实存”的含义上去加以理解,而且表明,existence不仅包含着“可感觉的事物”,而且也包含着具有感觉能力的人。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在哲学史上广泛流传的贝克莱的命题“esseispercipi”是不完整的。在《人类知识原理》这部代表性著作中,贝克莱关于这个命题的完整表述应该是:Theiresseispercipi。这里的Their来自于they,而they作为复数形式,从当时的语境看,指称的是“可感觉的事物”。

第三,即使人们在评介贝克莱的哲学思想时,仍然使用“esseispercipi”这一不完整的命题形式,那么,为了不至于曲解贝克莱的原意,人们应该把它译为“Existenceistobeperceived”这样的英语表达式,并进一步译为“实存就是被感知”这样的中文表达式。

从后贝克莱时期人们对“esseispercipi”这一命题的普遍误解和误译中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如下的启示:

首先,在《人类知识原理》第74节中,贝克莱批评某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人把“物质”(matter)理解为支撑各种偶性(accidents)的东西,认为这种见解完全是一种“偏见”(prejudice)。在第80节中,贝克莱明确地表示,当一个人使用“物质”这个词时,与其他人使用“虚无”(nothing)一词具有同样的意义。⑩因而,有些哲学史著作在介绍贝克莱哲学思想时,或者把他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Matterisafiction,anonexistententity(物质就是虚构,就是非存在物)”(11),或者概括为“Matterisameaninglessterm(物质是一个无意义的术语)”(12)。总之,贝克莱把“物质”与“虚无”等同起来,从而形成了“物质就是虚无”(Matterisnothing)的观点,这一观点也遭到人们的普遍指责,然而,必须指出,这种指责也是以普遍的误解为基础的。

众所周知,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人常常把“存在”和“物质”这两个概念理解为同义词。实际上,无论是“存在”还是“物质”都是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无法感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们都是抽象概念。如果用贝克莱的话来说,它们都是“虚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13)显然,当恩格斯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并强调“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时,他像贝克莱一样,把物质理解为“虚无”。事实上,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存在者”或物质的“样态”,却无法感受到抽象的、子虚乌有的“存在”或“物质”。

在深入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把贝克莱的命题“esseispercipi”误译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时,他们预设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即“存在”这个抽象的概念是可以被感知的。与此同时,他们又习惯于把“存在”与“物质”等同起来,因此,他们再度误解了贝克莱的另一个重要命题“Matterisnothing”,误以为“物质”和“存在”都是可以被感知的。其实,无论是在“esseispercipi”的命题中,还是在“Matterisnothing”的命题中,贝克莱的思想始终是一致的,即他始终坚持只有“可感觉的事物”、“实存”或“存在者”是可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而“存在”或“物质”作为抽象概念只是“虚无”,是我们所无法感觉的。

其次,人们对“esseispercipi”和“Matterisnothing”这两个命题的普遍误解启示我们,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的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德格尔在谈到这一差异的时候指出:“这个差异涉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存在论差异说的是:存在者的特性总是通过某种存在建制被描述的。这个存在自身并非存在者。然而,那属于存在者之存在的,则仍处晦暗之中。”(14)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区分开来,也就是把“存在”这一抽象的、无法感知的概念与具体的、可感知的“存在者”区分开来。而人们也经常把“存在”称为“物质”,把“存在者”称为“实存”(existenz)或“可感觉事物”。当然,海德格尔本人不会赞成在“存在”与“物质”之间画等号。在他看来,“存在”的意义不但不应该被归结为“物质”,而且必须通过作为特殊“存在者”的“此在”(dasein)的生存结构显示出来。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普遍地误解贝克莱的上述两个重要的命题,正因为“存在论差异”未真正进入他们的意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在后海德格尔时期,这种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再次,从对贝克莱命题“esseispercipi”的反思,我们进一步联想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relationshipbetweenthinkingandbeing)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最早论及这一关系,到了黑格尔那里,这一关系被理解为近代哲学的核心,而恩格斯则把进一步把它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上。然而,在人们对这一关系的通常理解和解释中,海德格尔所强调的存在论差异仍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那样,由于“存在”是一个不可能被感知、但可以被思维的抽象概念,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的“存在”只是思维的产物,而完全不能指涉外部的感性世界,从而这一关系实质上就转化为“思维与思维的关系”或“思维与自身的关系”。正如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所指出过的那样:“思维与存在同一,只是表示思维与自身同一。”(15)这就启示我们,如果要让我们的思维真正有效地指向外部感性世界,就不应该谈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应该谈论“思维与存在者总体的关系”(relationshipbetweenthinkingandtotalityofallbeings),而“存在者总体”也就是一切“存在者”的总和。

综上所述,澄清人们对贝克莱命题“esseispercipi”的普遍误解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将促使我们对哲学史上至今仍然流行、但显然是错误的一些重要观念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THE END
1.马克思主义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理解的纠偏然而世人已经熟悉“存在即合理”的叫法,将其改变意味着更新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很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暂时能做的,是理清这个命题的根本含义,即使简要命题的语言有歧义,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也不会因为语言表述的更改而有所改变。 二、对“存在即合理”命题的正确理解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117/6296632.shtml
2.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解答一 举报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内容,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我觉得选这两个,答案还有一个是: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但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不适应该是人民群众吗!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16312ccc3daf1f582dfde11ec151345.html
3.命题的含义是什么许博利:任一命题必有其真值,也称这个命题的值。既然是命题了,那它必有一个确定的真值,不管这个真值为真还是为假。当一个陈述句能够分辩其值的真假时(也就是说,总可以肯定是其中的某一个),它就是命题,即使我们不知道它是真还是假。另外要理解命题常量、命题变元及指派的含义。复合命题就是一些原子命题 http://m.ye-su.cn/yy/yvtynayytd9dvty2dy.html
4.定义和命题教案7篇(全文)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rmbwjki.html
5.教心学重点5.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含义: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例子:直径的概念,经过圆心连接圆上两点的线段。学习这句话就是概念的学习。 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3)命题学习 含义: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 例子: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 区分概念和命题: http://www.cqwenbo.net/wap_doc/16870853.html
6.《理解与表达》参考资料(答案)A01阅读阐释 正解 误读 反误 正误 真误读 假误读 个性 化理解 答案: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整体文意理解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关 系的能力;既承上课对关键词的提取理解,又为本课以思维能力为主 的训练进行铺垫) 2.根据文意,解释“正解”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述理由。 答案:文中“正解”的含义有三点。第一,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909/5122313244002342.shtm
7.专题三考点2命题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案 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6分) 解题思路 分析“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河的深奥”https://www.tesoon.com/resource/detail?rid=85439
8.含义原初性与宪法忠诚法信尽管对于原旨—如同上述伯曼根据客体分类所展示的那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这个“原初时刻”的基本立场上并无异议。 2.条款含义命题,意指宪法的语义内容是由宪法条款的原初公共含义所赋予。在索罗姆看来,宪法的制定并非是单个人而是集体的产物,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有不同的意图和主张。但是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44141&libid=0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