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他提出“活动分析法”。
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1.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2、分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必修课程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补充: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Ps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课程目标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一)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作用、意义:1.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2.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三、教材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四)理论与实践统一;(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1.目标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二、课程实施(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可传播性。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七节课程评价一、概述: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二、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三、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第八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三、筛选机制: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第六章教学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1.“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2.“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3.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4.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氛围。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f……..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2.缺点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e.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完整性。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2.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3.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1)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3)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2、贝尔—兰喀斯特制
3、道尔顿制
4、设计教学法
5、特朗普制五、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3.整体性……4.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