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教育学知识点总结(三)

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他提出“活动分析法”。

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1.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2、分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必修课程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补充: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Ps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课程目标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一)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作用、意义:1.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2.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三、教材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四)理论与实践统一;(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1.目标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二、课程实施(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操作性、可传播性。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第七节课程评价一、概述: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二、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三、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第八节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三、筛选机制: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

(二)审查学生活动

(三)开发实施条件

(四)研究学生情况

(五)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六)建立资源数据库

第六章教学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1.“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2.“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3.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4.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氛围。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f……..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2.缺点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e.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完整性。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2.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3.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1)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3)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2、贝尔—兰喀斯特制

3、道尔顿制

4、设计教学法

5、特朗普制五、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3.整体性……4.指导性……

THE END
1.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布鲁纳指出,要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亦教材的问题。教材的质的好坏,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https://www.jianshu.com/p/25ea553dc2c6
2.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全文)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https://www.99xueshu.com/w/biskwn1xig1k.html
3.教综主观题背诵口诀七十道十六、简述布鲁纳结构教学观原则 十七、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 十八、简述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十九、简述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二十、简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必须具备哪些素养。 二十一、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十二、简述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二十三、简述德育的途径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26069.html
4.教学方法是门学问——浅谈如何讲好课浙江科技大学范例教学论的核心是能够找到合适的范例,这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高度归纳的能力。我特别赞同范例教学论中强调“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的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思想,这和我们一贯提倡的教学思想非常吻合。 (三)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 https://fdc.zust.edu.cn/info/1021/1130.htm
5.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多选题】【2013年济宁市市属真题】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是( )。 A. 情感表象 B. 图像表象 C. 符号表象 D. 动作表象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文化投资结构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学科基本概念;学科基本原理;发现学习的态度;发现学习https://www.shuashuati.com/ti/9c3802cf67074fb3bb42dc07d2d1ef27.html?fm=bd7017077f51f968283e347bdfe21d7179
6.科学网—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当代意义[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着手分析,介绍了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其理论在当今时代主要的应用领域,并反思了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直觉思维和内部动机的当代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42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