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docx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吵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浅显!

2、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苏辙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③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④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②梭:悔改之意。③沛然:盛大的样子。④驰骤:比方用力地追。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头。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格外宠爱的,我唯独宠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登记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宠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的确是很有感受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经常由于家里贫困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肯定会给你们留下祸害。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状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格外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特长的缘由。”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终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予,哪里有人肯信任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缘由还是可以讲究出来的。后世君子,肯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赞扬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进步,犹如河水奔流般充分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3、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苏辙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知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头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殊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登记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莫非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知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四周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害,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患病饥寒。’渊明这些话,生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觉。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缘由啊。”

唉,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信任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任凭创作,信任而且宠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谈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每天地进步,(才思)充分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4、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原文及翻译陶渊明

告俨、俟、份、佚、佟①: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②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③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行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④,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⑤,室无莱妇⑥,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⑦。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⑧,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⑨,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肯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子夏曾有过“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的谈论。像颜回、子贡、子张、子路这样亲自接受孔夫子教导的人也都发出这种谈论,莫非不是由于命运的好坏不行妄求,寿命的长短永久无法在格外求到的原因吗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由于家里困乏,四处奔跑。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经常发生冲突。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害,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隐居躬耕,为何要为儿子蓬发疏齿感到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圆满没有像汉朝时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那样的妻子,拥有这样苦闷的内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自从患病以来,我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忧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担忧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由于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由于在鲍叔挂念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挂念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仰慕,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意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5、《景公饮酒数日而乐》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趣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而至,受觞,再拜。公曰:“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行去也。”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公曰:“善。请易衣革冠,更受命。”晏子避走,立乎门外。

公令人粪洒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

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日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公连续多日饮酒,格外兴奋,脱去衣帽,亲自击缶,对左右之人说:“仁人也以此为乐吗”粱丘据回答说:“仁人的耳朵和眼睛跟(一般)人一样啊,为什么只有(他)不以此为乐呢”景公说:“抓紧用车去接晏子。”

晏子身穿朝服来了,接受了酒杯拜了两拜。景公说:“我格外宠爱这样的欢快,想同先生一同享有,请不要讲究礼节了。”晏子回答说:“您的话不对啊!群臣都想不讲究礼节而事奉君王,我担忧您不想要这样,现在齐国身高五尺的小孩子,力气都比我大,也比君王大,但(他们)不敢犯上作乱,(是由于)畏惧礼义啊。君王假如不讲礼义,就不能够领导他的臣子;臣下假如不讲礼义,就不能事奉他的国君。人之所以比禽兽贵重的缘由,(是)由于(人)有礼义啊。我听说,君王没有礼义,就不能治理他的邦国;大夫没有礼义,官吏就不会敬重;父子没有礼义,他的家肯定不吉利;兄弟没有礼义,就不能长期和谐。《诗经》说:“‘人假如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所以,礼不能摒弃掉啊。”景公说:“我不聪慧,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才到了这个地步,让我杀了他们。”晏子说:“身边的人有什么罪您假如不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离您而去,不讲礼义的人就会到来;您假如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到来,不讲礼义的人就会离去。”景公说:“好。让我更换衣帽,再听听(先生的)教育。”晏子回避出去,站在门外。

景公让人清扫庭路,撤换酒席,召进晏子,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迎接他。晏子进门,推让了三次,登上台阶,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拜了两拜,说自己吃饱了就出去了。景公回礼,送到门口,返回,命令撤去酒席、停止奏乐,说:“我(要)以此来彰明晏子的教育。”

景公在菑游玩,听说晏子去世了,景公乘着白色壮马驾的快车一路赶去。自认为车太慢了,就下车急走,知道急走还是比不上乘车快,就又乘车。等到了都城后,就下车往前跑,一边哭一边(向前)去。到了之后,景公拿着玉器放在晏子尸体上哭悼他,眼泪沾湿了衣襟。

章子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景公说:“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晏子)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之中三次(对我劝谏)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我失去先生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先生没日没夜地指摘我(的过失),一丝一毫也不遗漏,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现在上天降祸到齐国,不加罪于我,而加罪于先生,齐国的社稷很危急了,百姓将向谁恳求呢!”(景公)摘下帽子放声痛哭,极尽哀痛之情后,方才离去。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

6、《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班昭续《汉书》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连续编纂《汉书》。皇帝还经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7、《赵襄子饮酒》原文及翻译译文

《赵襄子饮酒》原文及翻译刘向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日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有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一点也不疲惫。”优莫说:“您应当努力呀!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有些可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我)与商纣王还差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由于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相互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急了。”

《赵襄子饮酒》

8、《陶渊明酒趣》原文及翻译译文

《陶渊明酒趣》原文及翻译

王弘令①陶潜故人斋酒②,要③潜于栗里④。潜有脚病,使一门生二儿⑤举篮舆(yú)⑥。及⑦见,欣然便共饮,俄顷弘至,亦无忤(wǔ)⑧也。九月九日陶潜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⑨,醉而后归。陶潜不解声音,而畜⑩素琴⑾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意。潜素真率,郡守候潜,酒熟,取头上葛巾漉(lù)酒⑿,毕,还复著之。

【解释】

①王弘:字休元,南朝宋临沂(山东临沂)人。宋武帝召补镇军咨议参军,封华容县公,元嘉中进位太保。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一陽一柴桑(今一江一西九一江一)人。曾任一江一州祭酒,镇军参军,鼓泽令等职,后离职归隐,有《陶渊明集》。

②斋酒:置备酒食。

③要:同“邀”,邀请。

④栗里:在一江一西九一江一县西南,在陶渊明故里柴桑与庐山之间。

⑤二儿:二位差人。

⑥举篮舆:抬竹轿。

⑦及:等到。

⑧忤:违逆;抵触。

⑨就酌:拿着就饮。

⑩畜:同“蓄”,保藏。

⑾素琴:没有装饰的琴。

⑿漉:渗出、漉过。

9、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及翻译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认真。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舞之娱①,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齐讴赵舞:齐讴,齐国的乐调;赵舞,赵国的舞女。

齐国赞扬赵国美女曼声唱歌的消遣,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欢快倒是欢快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靠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才智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欲的人,争相追赶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由于贵重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照旧吐出芳香。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他们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竞逐腐鼠的肉;又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迟疑,沉迷于它从不懊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他的下场真的像他所说的,莫非不让人叹息吗楚庄王到周朝显示实力,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由于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欲的人,为数众多。

唐尧,是天下的仆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超群的人,总是隐蔽自己的才能。有人怀着求福的愿望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们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予在情趣之中了。

我格外宠爱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洁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假如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惋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萧统《陶渊明集序》

10、《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原文及翻译译文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原文及翻译刘向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取材于《新序》)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对鲍叔说:“姑且为寡人祝祷吧”鲍叔敬重地捧着酒站起来说:“祝愿我的君主不要遗忘他流亡在莒国的时候,使管仲不要遗忘他在鲁国作阶下囚的时候,使宁戚不要遗忘他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开席位拜了两拜说:“寡人与两位大夫,都不会遗忘夫子的话语,齐国的社稷,肯定不会覆灭了。”这是说经常回想困厄窘迫的时候,肯定不会骄纵了。

齐桓公到郊野出游,看到一处已经灭亡的国家的城墙废墟,就是郭氏的废墟。向农夫询问说:“这是什么废墟”农夫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废墟。”桓公说:“郭氏的都城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农夫说:“老百姓说:“郭氏宠爱美德厌弃邪恶。”桓公说:“宠爱美德厌恶邪恶,是人和善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是什么缘由呢”农夫说:“宠爱美德但不能任用好人,厌弃邪恶但又不贬斥坏人,因此郭国才变成废墟。”恒公回来,把这事告知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桓公说:“不知道。”管仲说:“主公也是一位郭氏。”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农夫并赏赐了他。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

11、《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得意。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有删改)

由于家庭贫困,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THE END
1.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饮酒陶渊明古诗注释译文赏析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_饮酒陶渊明古诗注释译文赏析 【锦绣言语】古诗文在中考阅读中的分值越来越高,且题型难度也在加大,客观题比例在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了主要考查形式。展望未来,语文拉开距离的不仅仅在作文,它还在文言诗词方面,这个绝对是靠平时的积累。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见证优秀的自己。https://www.som88.net/13299.html
2.陶渊明《饮酒》十二后问津: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 (10)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1)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译文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102831/?type=rec
3.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汉双语赏析饮酒·其五 Drinking ? Verse Five 陶渊明【东晋】 By Tao Yuanming (East Ji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In people’s haunt I’ve built my cottage, But I don’t feel disturbed by the hubbu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When asked why I can feel so , https://www.jianshu.com/p/49bf340c95a7
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教学目的:1.了解陶渊明;2.背诵默写;3.领会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重点:1.默写;2.领会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饮酒》【晋】陶渊明 【原文】【译文】 结庐在人境,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而无车马喧。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2e573a80102z5xh.html?ref=weibocard
5.柳宗元饮酒原文及译文研究者认为,柳诗受陶渊明影响较深,“柳宗元确有部分作品拟学陶渊明,大都作于贬永州之后……宗元学陶诗作实蓄忧愤于闲适恬谈之中。”(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曾吉甫认为“《饮酒》诗绝似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对当时现实不满,四十一岁即弃官归隐,躬耕垄亩。他以《饮酒》为题写诗20首,在序http://wenxue.xuexila.com/liuzongyuan/17169.html
6.陶渊明饮酒的意思.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940c3afdd260f5aef67ed578093c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