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精选15篇)原文翻译对照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李红该【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以这首诗导入新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二、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议。教师在全班挑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体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衬静写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

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三、背诵积累,学以致用

1、指导学生配图、文、乐朗读背诵文中写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文中之诗,诗中之画”。

2、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3、教师总结。

4、布置作业:

广东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一单元选了王维的五首诗,请你认真阅读,深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板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深趣

美景

美文

美情

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导语:《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复与疏钟相间(jiàn)。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译文: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注释: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

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猥:不敢不合时宜地。

烦:打扰。

辄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近来渡灞水。比,俗本。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题目: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qì)多思曩昔(rǎnɡ)B.辋水沦涟(wǎnɡ)携手xié)

C.犬吠(fèi)黄檗(niè)D.猥琐(wèi)村墟夜舂(c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山殊可过

A.孤之过也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一日,大母过余曰D.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中粗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其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足下方温经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③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⑤山中人王维白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8.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答案:

1、D(猥wěi,舂chōng)

2、B(A、很,十分;C、稀疏的;D、举,张开)

3、B(拜访。A、D、过错;C、经过)

4、C(敬词,相当于“您”。A、气侯/经济繁荣、兴旺,景象、景致;B、入睡/不出声,保持安静,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

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

6、①正在②讫:罢,结束。③曩昔:以往,从前

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A(虚写春天的明媚)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潘志敏【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入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从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背景。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1、提问: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⑴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

(教师点拨,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⑵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啊,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

(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

(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美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的特点及语言的简约淡雅

1、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⑵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⑶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⑷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2、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⑴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请同学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⑵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⑶“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相同点:

1、声、色;动、静。

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

3、感情:闲居之乐,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同点:

诗:秋景。

文:实写了冬景,拟写了春景。

zhwc6636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以诗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第二教学板块――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⑵朗读课文第37页“资料信息”栏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诗,要求学生学习那种以诗解文的读书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写成散文诗。(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第三教学板块――背诵积累,学以致用。

[1]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康华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巩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过程和方法: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美景中蕴含的对好友的思念深情和寄情山水田园的深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诵、讨论、点拨。

一、检查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幻灯片:

景气(古义:气候;今义:兴旺)

故山殊可过

猥不敢相烦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复与疏钟相间

与山僧饭讫而去

二、朗诵课文,理清内容思路

1、交代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独自出游情形。

2、描绘归途中所见的山中冬夜图。

3、想像来年山中春色图,以及邀友人同游。

板书:

独自出游

山中冬夜图

来年春山图

三、小组朗诵第一段

思考:独自出游,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简叙)

明确:叙事简略,几笔带过,无事可写,无心情游玩──索然无味。

四、赏析“山中冬夜图”

1、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句式来描绘“山中冬夜图”?

(朗读感受)

明确:骈散结合,以四字句为主,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兼以散行,整齐中又有变化,行文灵动活泼。

2、写了哪些景?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范读)

明确:

⑴略。

⑵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⑶清寒幽美。

3、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由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明确:对好友的思念,对同游的期盼。

五、赏析“来年春山图”

1、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吗?

(朗诵第三段)

明确:盛邀友人同赏来年春色。

2、用什么语言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体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生机勃发,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六、小结

我们由上面的赏析可知,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采用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诗一般地描绘出色彩清丽的“山中冬夜图”和和鲜明的“来年春山图”,借描绘美妙的景色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深厚情谊。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

忆昔同游之乐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

七、作业

仿写:用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进行合理想象就《山居秋暝》写一个散文片断,营造出原诗中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句式内容手法

骈独自出游,索然无味动静结合

散山中冬夜图,清寒幽美有声有色

结来年春山图,生机勃发虚实结合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对友人的思念

忆昔同游之乐和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二人深厚情谊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1.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2.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3.学生分段诵读,找出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及文言现象。

第一段,概写游山的经历。

(1)正音猥不敢相烦与山僧饭迄而去

(2)实词

过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越③错误过失④探望拜访

去①离开②距离

第二段,写冬夜游山迷人的景色。

⑴正音夜登华子冈村圩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⑵实词

间①空隙②间断③疏远

⑶名词作状语

①北涉玄灞

②夜登华子冈

第三段,拟写美妙春景,邀友人同游。

⑴正音因驮黄檗人往麦陇朝雊

⑵虚词

①以,用②因,凭借

4.学生齐读,背诵全文。

5.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⑴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⑵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⑶归纳总结描写的方法。

明确:以动衬静实写虚写

6.检查背诵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高庆友【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⑵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⑴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⑵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3、情感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解题

1、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三、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准生字:

北涉玄灞(bà)皋(ɡāo)沦涟(lián)多思曩昔(nǎng)辋水(wǎng)舂(chōng)猥(wěi)轻鲦出水(tiáo)步仄径(zè)

2、解释词语:过、猥、讫、村墟、舂、仄、曩昔、矫。

四、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⑴“可过”

⑵“相烦”

⑶“深趣”

⑷“相邀”

五、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二、三段写景。

第一段写游山的缘由及独游的经过。

(体会第一段,重点把握词语:下、景气、殊、过、猥、辄、憩、讫、去。)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

第二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三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山月夜图:

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灯火明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舂声,疏钟声〈寂静清幽〉

深趣(白描)

第三段:

山村春色图:

草木蔓发

鲦鱼出水〈明丽欢快〉

白鸥矫翼〈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露湿青皋〈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麦陇朝雊〈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六、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例子分析:

分析: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讨论:

a、“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白鯈”,为什么?

b、“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七、课文小结

八、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完成练习题。

【(附)参考译文】

时近腊月底,景色天气温暖宜人,往日住过的那山特别值得造访。您正温习经书,(我)不敢随便搅扰,于是我就自己去了山里。在感配寺休息了一下,和山僧一同吃完饭就离开了。

向北趟过青青的灞水,清亮的月光正映照着那里的山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泛着涟漪,映在水上的月轮随波上下;清旷的山野里几点远远的灯火,在林子外头明灭扑闪。深巷里传来森然犬吠,声音像豹吼一般震人耳鼓;村落夜晚的舂米声里,不时传来一两声寺院的钟声。此刻我独自坐着,书童仆役们都悄然无声,思想就常流连在往日和您携手同游,赋诗唱和,穿行小径,临立清流的情景里。

我想等春天来的时候,草木都抽枝发芽了,春天的山野会变得更值得观赏,轻捷活泼的鲦鱼跃出水面,洁白的鸥鸟扑扇着翅膀,露水湿遍青草丛生的山包,清晨的麦田里传出野雉的叫声。这一切都不远了,或许那时您就能和我一起游览了吧?不是您这样天性清高脱俗的人,哪能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相邀呢?但这当中确实深有乐趣啊!别忘了。因为有驮黄檗出山的人去城里,就顺便捎信给您,不再一一细说了。山里人王维书。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谢沂【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1、品味“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写作特色。

2、感悟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深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色。

2、教学难点:

感悟深趣。

由诗歌鉴赏《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引入。

二、阅读鉴赏

1、教师结合第一段介绍王维在夜登华子冈前的活动。

2、用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提示学生留意王维写景的特色及技巧。

3、学生齐读第二、三段后概括出两幅图画。

4、找出冬夜图中的景物,根据景物的修饰词概括景物的特点,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文中有画”的?

(从构图、线条、光色、音响方面分析,并归纳手法: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5、总结冬夜图的意境。提问学生可否喜爱这样的冬夜。结合“此时独坐……临清流也”所抒发的作者的感情,结合王维的生平理解其中深趣。

6、师示范第二段的朗诵,之后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其中深趣,进而体会王维的感情。提示学生学习王维,达成对自然的观照,达成对人生的理解,用更自然的眼光看待生活。

三、总结

“山中人”的自豪,“王孙自可留”的深趣。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比较第三段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意境上的不同。

3、欣赏学习资料中的“推荐阅读”。

4、拓展思考:同忘情于山水,试比较王维与谢灵运之间的差异;同相忘于江湖,试分析王维与陶渊明之间的不同。

郭光臣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叶平【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1、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工诗善画,在诗、画、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古典文学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画家的笔法来写诗,以音乐的旋律来表现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构图美:

作品中的“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取舍和布局。

⑴讲究绘画的结构美。作者选择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一幅是辋川寒山图,一幅是辋川春山图。两幅图画的构建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具有敏锐的感悟力,以及取景布局的匠心构思。现以辋川冬山图为例,分析他的这种艺术构思匠心之处。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把辋川的总体布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接着按照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的层次,把所见之景一层层地铺开去,同时也把辋川的自然美景一层层地揭示在欣赏者的面前。粗线条勾勒完毕,作者就开始细致的描画工作,“水”,在月光中沦涟;“月”,在水中涤荡。远山忽明忽暗。再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且着上作者的情感的色彩。王维的这种构图的手法把“故山殊可过”这一主题集具体化、形象化了。

⑵讲究虚实相生之美。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见虚实相生是艺术追求最高的境界。“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化景物为情思”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里,作者所描绘的辋川寒山图、辋川春山图,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辋川春景图为想象之景,为“虚景”。一实一虚,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辋川风景图。同一幅图里,则体现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原则。在第一幅画里,透过“实”的画面,我们看到了辋川月下寒夜的幽寂、清寥的意境美;在第二幅画里,我们则看到了“虚”景之中充溢着跃动生机。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萧散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

色彩美: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元素,绘画作品通过色彩来传达作者的情愫或者对生活的理解;写景抒情散文也是通过作者对外界景物穷形尽相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理念。可见,绘画与摹景散文的要旨殊途同归,都是抒情达意,因而摹景散文的最高顶峰是水墨山水。

作者笔下两幅图突出的光线与色调的明暗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辋川山水之美。

──(以上摘自《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王维之入静》)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唐天宝三载,王维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从此,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奸相李林甫把持的朝政里寻求心神的宁静,在寄情山水间觅求心灵的慰藉。王维热爱着辋川山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然是中有深趣矣”,“深趣”是作者对辋川山水综合的心理体验,禅趣理念以空寂的世界为依托。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阅读王维诗歌:《渭川田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过香积寺》《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积雨辋川庄作》《相思》《杂诗》。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二中学郑云如【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推测大意能力。

2、鉴赏感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积累。

2、难点:

鉴赏体会。

【教学课时】

一至一课时半。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以读入文,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体会形式美:

⑴指名学生朗读。

⑵师范读(读音,停顿,节奏等)。

⑶学生自由读。

明确: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2、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受佛教信仰影响,世称诗佛。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3、背景简介: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字词翻译

1、师翻译重难字词。

2、学生自由阅读。

三、以读解文,鉴赏文本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眼中有文,脑中有画。

引导:扣紧文本,尽量试用文本语言回答。

⑴“书”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信,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

⑵“山中”,这是什么山,为什么在山中,这是怎样的山?

辋川蓝田山。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风景优美,作者前往游览)

第2段中“北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第3段中“当待春中……麦陇朝雊。”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景色极为优美:一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二是蓝田山春日图,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⑶作者给谁书,当时是作者是什么状况,什么心情,为什么给裴迪书,书的目的是什么?

裴迪。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囊昔”(孤寂,思念)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子天机清妙”(感情深厚,情趣相投)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邀请同游)

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第一段,说的是“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第二段表达的是念及旧情,不敢相忘,第三段表达的是春中美景,不敢不邀。

“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3、朗读课文,品位感悟。

四、布置作业,联系拓展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王维被称为诗佛,为什么?在本文中是否有表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中学郑赐来【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评析王维诗文“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鉴赏、比较“王孟”诗歌的特点。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描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第二、第三段的学习和分析,自己构思文中的画面,然后明确两段所写的内容,与同是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在表现上“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及两者在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选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对比,两者在选材、取景、抒情等方法上有何不同。。

品读、鉴赏诗文是高一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应放低要求,只求有所感受,不求完全正确和面面俱到,这是学习的重点;对比鉴赏不同诗人、诗作,更是学习的难点。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

1、黑板上画的两幅图,是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后,依文顺意画的,当然,这带有个性化,下面大家可以针对它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上台来用粉笔加添你自己的创意。

点评:虽然人们认可“一百万人看《红楼梦》,会产生一百万部的《红楼梦》”这句话,但是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是有共性的,我们还是就文论画,看看那些画中的景物是吻合文意的。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对照图画,说说图文是否对称,以及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是作者悬想的美景,是虚写。

寒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山灯火明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月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夜舂声

图疏钟声〈寂静清幽〉

山草木蔓发〈明丽欢快〉

村鲦鱼出水

春白鸥矫翼〈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色露湿青皋〈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图麦陇朝雊〈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简要分析《山居秋暝》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分析、归结:

秋空山、新雨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

色清泉、岩石有静有动

浣衣女有声有色

赋山居之人:渔家人有景有人

情:清新幽静、温馨和谐

4、简要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夏季农家图: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图。

情:朴实、亲切,平淡之中蕴涵深厚地情味。

5、王维诗文有何特点:

⑴选景的手法一致,“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⑵选景的情致一致,清新自然,空灵幽静。

⑶诗文的追求一致,归隐山林、放情山水的情怀。

6、讨论设置:王孟诗文的异同?(开放题,让学生自我感悟,有感而发,不求面面俱到。)

7、课外思考题:结合思考题三的三首诗,谈谈王维诗“空灵”的特点。

⑴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对后世影响颇大。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⑵王孟体诗歌的共同特点:

首先,王孟二人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孟浩然早年游洞庭湖时,就向当时为岳州刺史的张说赠《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求荐。王维也是如此,他早年登第,入仕较早,也是想为大唐干一番事业的。他们在诗中,充分展现了祖国各地疆域的辽阔、山河的壮丽、林泉的秀美,田园的宁静及各地风土人情的淳厚。

其次,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清空”与“雅淡”。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微不同。王清而远,体格高浑。孟清而切,体格俊逸。”关于王、孟诗的“雅淡”,清人施补华认为,是他们学陶的结果:“陶公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后来王、孟、韦、柳皆得陶公之雅淡,然其沈痛出,率不能至也。境遇使然。”(《岘傭说诗》)二八)所谓“清空”与“雅淡”,说得白一点,就是说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方面,意境清新,用语雅洁简淡,意象不堆垛,较为疏朗,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和空间;在情感方面,他们性情淡泊,优雅和缓,有绅士风度,情感表达上,较从容不迫,不像李杜诗那样昂扬激烈。这虽与他们的气质有关,但也是由于他们退避隐逸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宣。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孟浩然《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孟浩然这首诗,写了远离朝市,垂钓北涧,听歌南轩,优游林野的隐居之乐。诗中对田园景色作了简略的描绘,具有陶诗的疏淡之风,而其心胸却平淡如山涧之水,宁静似田野里的晚风,体现出盛唐隐逸之士逍遥于林泉,寄情于田园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在天宝年间,唐王朝的朝政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王维既不能像李白那样毅然辞京还山,与当政的权势决绝,也不敢得罪他们,于是便采取“万事不关心”的退避的态度。退朝之后,就隐入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此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以清雅淡疏之笔,创造了一个胸怀高雅、志趣澹泊的山林隐逸之高士形象。从思想上看,此诗“好静”是思想之“清”,“万事不关心”是心境之“空”。从情意上看来,“松风吹衣带”表现的是胸襟之“淡”,“山月照弹琴”吟咏的是风度之“雅”。

此二诗最能代表王、孟的“清空”“雅淡”之风。这是王、孟诗的主要倾向。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体现在风格“自然”上。清人吴汝伦说:“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又真气贯注其间。”所谓“自然兴象”,即写景自然。所谓“真气贯注”,即诗中有一份真情贯注其中。“自然”与“真”,皆是老庄的美学观念。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不真不诚,不能动人。”在道家看来,真情是出于自然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清人刘大勤说:“王孟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所谓“假天籁为宫商”,即是说其诗的音律自然,不拗口,如天籁自吹,自然成音。所谓“寄至味于平淡”和“意兴自然”,是指其诗不雕琢,少刻画,笔简意淡,而味不少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诗成后无迹可寻。这正是老庄的“道法自然”在审美思想上的体现。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歌不经过锤炼,没有下过煅研的功夫。相反,应是“白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王、孟是得陶渊明真传,即“豪华落尽见真淳”。返璞归真,是艺术的极致,这正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孟诗在意象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诗都富有画意。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东坡题跋》),其实孟浩然诗也有这个特点。清人贺贻孙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尝譬之: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诗筏》)。因山水田园诗对景色和风光多所描绘,因此,王、孟诗中有画,应是当然之理。不过王、孟于此略有差别,即孟浩然诗多是旅行记游之作,多是动态的画面,似山水长卷,即所谓“写生”是也。而王维的诗,多是静态的画面,无论是山水或是田园的风景,多如静穆的画家的田园山水小品。

从情景交汇的方面来看,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兴象”和“神韵”,显然比前代更高一筹。即是说,他们的山水诗已不是晋宋时对自然山水形貌的纯粹刻画,而是在形象中已引入兴寄之意,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及审美的情趣寄于山水田园的描绘之中,情与景不再是两截,而是融为一体了。在这方面,他们继承了陶诗以象写意、情景一体“气象混沌”的特点。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这种主要审美倾向,主要是由他们的五古和五律时体现的。历代诗家都盛赞王、孟诗最长于五言。

五言诗与七言诗不同。五言诗成熟得较早,在汉末以后就成了诗歌的主要诗体,在三曹、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手中就已十分成熟。七言诗虽起源于汉魏,但到了初唐才初具规模,到了盛唐时代才蔚为大国。五言诗和七言诗,一句之中虽只两字之差,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力度却大不相同。七言较五言由于多了一个音节,就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盛唐的七言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写得跌宕腾挪,气势开张,具有一种意气风发、豪迈潇洒的风格。较适于表现较为外向的大起大落大气磅礴的思想感情。而五言却不同,尤其是五律和五绝,它句子较短,篇幅较小,较适于表现较为内敛的舒缓含蓄超然冲淡的思想感情,适于描写自然风光和景色。王、孟的五古、五律和五绝,之所以写得好,也是因为这些诗体较为适于表现山水田园的恬静风格与隐逸萧散的思想感情。文学史上的王孟体,从内容题材上来说,主要是指山水田园诗,从诗体上说,主要指的就是五言诗体。

⑶王、孟诗的区别:

在诗的内容和题材上,孟浩然由于阅历所限,他本人终身隐逸,故其诗范围仅限于山水田园方面。而王维除了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还有应制、饯别,酬赠、咏史、边塞等方面的诗。其中边塞诗的成就也极为突出,像《少年行》、《老将行》、《从军行》、《陇西行》、《观猎》、《出使塞上》等,都是写边塞的名篇。

在艺术的综合素质上来讲,孟浩然也比不上王维。除诗歌外,王维还精于绘画、音乐,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诗南宗的开派大师。他是以画家的眼光来看山水和田园的。因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归泛》),是用中国画高远的视角,散点透视来观察的。

而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使塞上》),

则是以画家的眼睛用横、竖、曲、圆的线条来构图描绘塞上风景的。在山水的描写上,王诗有时则用画家的竣染手法,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乍向红莲没,复出青蒲扬。”(《鸬鹚堰》)白石与红叶、红莲与青蒲,色彩对比,明朗而和谐。而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却常用的是白描手法,缺乏强烈的色彩对比。此外,王诗中是很善于表现声音的,尤其是自然界的声音。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吓”(《栾家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诗中,你仿佛听到了秋雨的飒飒响、流水的跳溅声与春夜空山的鸟鸣声。诗中有音乐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诗,着重于一个旅游者的观感,因此多叙述和描写,随时的感受,没有经过过多的沉思,所见不深。而王维的山水诗,却更多的融入自己理性的思考。将人生的哲理与理趣禅思,融入诗中,而以意象出之。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直开宋代苏轼等人的理趣诗。

在描写山水景色方面,孟诗对景色并不着意刻画,而是景随情迁,只是点到而已,意象疏朗,胸怀澹然,有陶诗之风;而王诗却精雕细琢,有的诗写景浓笔重彩,色泽鲜明,具有大小谢诗的特点。孟浩然因是南人,又专程多次漫游荆楚吴越,故其诗多写南方的秀丽的山水景色;而王维因是北人,对关中、河东、中原及西北边塞的雄伟河山多所接触,故多写北方的雄浑壮丽的山河。他们一南一北,一秀丽、一壮美,一真朴、一高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中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尽收笔下。

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潮、不同人的审美角度和个人喜爱的倾向都是不妥的,简单地定出个高下和甲乙来,并不一定就准确科学。但实实在在地指出他们诗歌的不同审美特色和各自的风格特点,及各自的是学渊源来,还是对他们诗歌的人是有一定帮助的。若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其发展和变化,则更能看出他们诗歌发展的前进和走向。即从早年来看,他们都有过盛唐时代的雄抱负和宏伟的理想,他们的诗歌都从绚烂方面下过功夫,而到了中晚年,他们的心绪则化外向为内向,他们的诗风也逐渐地化绚烂为平淡,诗艺也一步步走向炉火纯青的地步。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韩大胜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初中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已选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并且而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初中教材已安排学生对作者在信中大幅写景与写作目的的关系作了了解。

【三维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3、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4、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弄懂文意。

2、复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比较与本文的相通之处。

3、记下预习中的问题,留待课堂共同解决。

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有人认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自明本志,也是对朋友朱元思婉言相劝,希望他能早日离开官场,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而唐朝大诗人王维也曾经写过一封类似的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读课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情况。

2、正字音(多媒体展示):

北涉玄灞(bà)步仄径(zè)黄檗(bò)猥(wěi)多思曩昔(nǎng)辋水(wǎng)舂(chōng)皋(ɡāo)轻鲦出水(tiáo)沦涟(lián)

三、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难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以下方面

1、这是一封书信,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大段篇幅写景?

2、王维之诗、画被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篇散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呢?与他的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人说,王维不希望裴迪应试做官,是否是这样的呢?

四、老师梳理问题,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组织同学讨论,老师点拨,或由老师讲解

1、再读全文,找出各段中透露出作者目的的词句:

猥不敢相烦(想邀未敢)

多思曩昔(未邀而思)

倘能从我游乎(想邀而问)

小结:这封信的目的从文字上看实际上是为了邀请友人一同去游览故山。

想忆邀(同游)

2、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些地方?读读这些写景的地方。这篇散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呢?与他的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⑴找出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描摹出这些美景。

(朗读指导,说说文中两段处理的区别,并结合学生的描摹,解释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谈谈写景的特点:

(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总结并过渡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引导学生从画面上去看诗文是如何达到绘画的效果的。)

学生分析第一处景物的五句话写景的角度:

第一句总写,二、三两句写所见,四、五两句写所闻。

景物的特点是清(寒)、静。

(请同学们体会此处写景动静结合的写法,为突出环境的“静”,用声音响动来衬托冬夜的清与静。“吠声如豹”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静夜的特点。)

第二处写景“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清皋”,是写所见;“麦陇朝雊”一句是写所闻。

(找出其中的颜色词,体会其色彩鲜艳而美丽的画面特色。这里的动词运用也很有表现力。凝练地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写景的地方,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其写法之妙。

4、巩固拓展:

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写景的部分,讨论两文的相通之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结:

⑴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⑵从两文写景的地方可以得出共同的写景手法:视觉、听觉结合。以动衬静,虚(比喻和夸张)实(白描)结合。(很多诗文都用了这些手法)

⑶都运用了整句,且大都是四字句。整齐,有节奏感,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所以他说这里有“深趣”。

冬夜之静春日之美

5、景物写得如此之美,那作者为什么大段篇幅写景?

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展示《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美景力量的词句。

⑴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提山僧、僮仆?

(板书三人名)

和山僧同饭而不同游,与僮仆同行却没有交流,没有同乐,多思曩昔?同乐?为什么与裴能同乐?

教师讲授裴迪和王维的关系:

小结:为什么能与裴同乐呢?

①同道,志趣相同,热爱大自然。并且关系深厚。

⑵引申:既然是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者,为什么作者用“不急之务”去打扰他呢?“闲事”却有“深趣”,对什么人是“闲事”呢?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况是故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现在大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闲人”之意了?

“闲人”是天机清妙者,对大自然的美有非凡的感悟能力,热爱自然,厌恶世俗之人,而王维以“山中人”自称,意即在此。那“闲事”实指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进而达到“息心”脱俗的境界,所以说王维写信给友人,醉翁之意不在游山玩水,因为他可以独游,也可以和山僧或者是僮仆去游,不一定非要和好友一道去,更何况又是“故山”呢?人们不是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吗?

小结:可以看出作者视裴迪为知音,是纵情山水的同道,所以作者想用自己的友情和共同热爱的自然美景来相劝诱友人。作者虽然半官半隐,但它一直是向往隐居生活的。这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在文中自称“山中人”。其中游故山的“深趣”恐怕真是世俗之人难以了解的吧?

王维也是以景感人,以情感人,只不过没有吴均那样明说“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但可以看出两人的写作中都表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所以作者王维要写僧人饭而不与之同游,与僮仆同行却不同乐,目的就是诉说自己希望能与朋友来欣赏美景,因为他认为是一个“天机清妙”者。)

6、学生读全文感受景与情,深入探讨,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轻灵自由,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有节奏而又不单调,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同学们也要看到这双明亮的,秀美的,含情脉脉,或炯炯有神的眼睛。

六、温故知新

多媒体: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有何意义?

方: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今方来,吾欲辱之

足下方温经

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吾祖死于是

然是中有深趣矣

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去:

去国怀乡

西蜀之去南海

因:

因地制宜

因小失大

因驮黄檗人往

2、词语活用现象:

步仄径

北涉玄灞

夜登华子冈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观察校园内外景色,运用课堂学习的两文写景的方法写一篇短文。

THE END
1.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饮酒陶渊明古诗注释译文赏析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_饮酒陶渊明古诗注释译文赏析 【锦绣言语】古诗文在中考阅读中的分值越来越高,且题型难度也在加大,客观题比例在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了主要考查形式。展望未来,语文拉开距离的不仅仅在作文,它还在文言诗词方面,这个绝对是靠平时的积累。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见证优秀的自己。https://www.som88.net/13299.html
2.陶渊明《饮酒》十二后问津: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 (10)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lù,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1)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译文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102831/?type=rec
3.陶渊明《饮酒.其五》英汉双语赏析饮酒·其五 Drinking ? Verse Five 陶渊明【东晋】 By Tao Yuanming (East Ji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In people’s haunt I’ve built my cottage, But I don’t feel disturbed by the hubbu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When asked why I can feel so , https://www.jianshu.com/p/49bf340c95a7
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教学目的:1.了解陶渊明;2.背诵默写;3.领会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重点:1.默写;2.领会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饮酒》【晋】陶渊明 【原文】【译文】 结庐在人境,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而无车马喧。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2e573a80102z5xh.html?ref=weibocard
5.柳宗元饮酒原文及译文研究者认为,柳诗受陶渊明影响较深,“柳宗元确有部分作品拟学陶渊明,大都作于贬永州之后……宗元学陶诗作实蓄忧愤于闲适恬谈之中。”(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曾吉甫认为“《饮酒》诗绝似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对当时现实不满,四十一岁即弃官归隐,躬耕垄亩。他以《饮酒》为题写诗20首,在序http://wenxue.xuexila.com/liuzongyuan/17169.html
6.陶渊明饮酒的意思.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940c3afdd260f5aef67ed578093c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