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宋代斗茶文化的内蕴和魅力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宋代斗茶图

宋代饮茶重在趣味,一方面是市井日常饮茶的世俗情趣,另一方面是文士追求的精致雅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则多在市井街坊的茶楼、茶坊休闲聚会,或品尝茶味,或研究茶艺,或谈天说地,饮茶活动是普遍的人际社交;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则特别讲究茶盏的细致,精细烘焙的茶品,总的来说,饮茶风习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今天我们来看看宋代的“斗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是一种极普遍性的传统,各朝各代各有其不同的品饮习俗,从隋唐以前的药饮、解渴式的饮法,到唐、宋讲究细碾煮点,至明清细煎慢泡的品饮,在在皆呈现精彩多元的茶俗与品茗艺术。

“斗茶”的源起与贡茶制度的流变有关,主要是贡茶之余,文人士大夫们彼此夸耀自家制作茶叶之精良,有着娱乐取向的社交活动性质。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诗云: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常州与湖州是唐朝主要的贡茶产区,每年新茶出焙后,两州的官员都要带着侍从、乐伎在茶山境会亭举办品茗茶会,诗中可见“珠翠歌钟”、“青娥递舞”的曼妙歌舞里常州阳羡紫笋茶和湖州顾渚紫笋茶的“比美、斗新”。白居易此诗反映出中唐时期已见品评茶叶质量的赛事。

宋代是历来最讲究品饮艺术的朝代,从朝廷到民间,皆把饮茶视为日常生活之必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城内的情景,到处茶肆、茶坊充斥,不仅各方商贾往来交易于此,更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普遍场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里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灌圃耐得翁于《都城纪胜》亦详载茶馆的情形:

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仅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豉汤,暑天兼卖梅花酒。……茶楼多有都人子弟占此聚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坊,本非以茶汤为正,但将此为由,多收茶钱也。

加上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力、手工艺等迅速发展,带动了民间风俗的艺术发达,旋即将饮茶风俗提升至讲求品味、追求艺术审美的活动,也就形成所谓的“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即赛茶、比茶、评比茶优劣的一种方式。据蔡襄《茶录》:“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可知,斗茶的风气由贡茶之产地-福建建安民间兴起,蔡襄称之为“试茶”。到了北宋中期,士大夫、文人纷纷加入后,斗茶风气更是普遍盛行,甚至连徽宗皇帝也以此为乐,经常与大臣们斗茶到非分出胜负不可。

宋徽宗喜好斗茶品茗,大观年间御撰《大观茶论》与蔡襄的《茶录》同为专论斗茶的茶书,对茶的质量、制造、加工、点试方法,以及茶器等等均详细记录,上行下效,流风所及,把宋代斗茶推向高峰,展现出宋代独特的品茗文化——斗茶。

唐代煎煮,宋代冲点,明代沦泡,每个朝代各领特色,又相应发展。明代以后,沦泡散状条形茶叶为今日品茗的主要技艺,但是宋代的冲点法,在泡茶技艺的发展上,实居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点茶是宋代的主要饮茶方式,点茶是将团茶(饼茶)碾研成末后,置于茶盏(茶瓯、茶碗),然后边持汤瓶注汤,边以茶匙或茶筅击拂搅拌而后饮用。朱彧《萍州可谈》中记载: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上面文字反映出宋代点茶习俗遍及天下,连招待客人都以点茶法行之。北宋盛行点茶斗试,斗试品评对茶品、茶具的讲究,对斗试程序、胜负要诀的掌握,必须充分了然于心,才能成就精彩的斗茶活动。

(一)、斗茶的茶品

1、宋代的茶叶

宋代茶叶的形制有二类:片茶、散茶,《宋史.食货志下》有明确的记载:

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买腊茶斤自二十钱至一百九十钱有十六等。片茶大片自六十五钱至二百五钱有五十五等。散茶斤自十六钱至三十八钱五分有五十九等。

2、制茶过程制茶过程

有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封等八个程序: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稀,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羣夫于凤凰山,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采茶时,不可用手指断茶,而要用指甲断茶,“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因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影响容易受损,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且为了避免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背一桶清洁的泉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水里浸泡,《大观茶论》言:“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皆可见采摘茶芽之讲究。

(2)拣茶:将采来的茶芽依等级分类

《北苑别录》言: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蔕,此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园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一鎗一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是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蔕,茶之蔕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蔕,皆在所不取。

上述可见,茶芽有小芽、水芽、中芽、紫芽、白合、乌蒂之分。小芽,指的是有芽无叶的茶芽;其中细如小针的茶芽,是茶芽的精品,蒸熟后要放置水盆中拣出来,又称水芽;中芽,是一芽一叶;紫色的茶芽叫紫芽;两叶一芽叫白合;乌蒂是指茶芽梗基部带有棕黑色乳状物。而其优劣排序是:水芽、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蒂。

(3)蒸茶:将茶芽洗净后,以沸水蒸之

蒸过熟与不熟皆不宜,“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沈,而有草木之气”,《大观茶论》记载: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可见此道功夫与下述之“榨茶”在制茶过程中之重要。

(4)榨茶:将茶叶的茶汁榨干

因斗茶以色白为上,茶味求清淡甘美,茶汁尽去,可防止茶之味、色重浊,正是斗茶所需。榨茶有小榨、大榨、翻榨。小榨就是沥出水份,所谓“入小榨,以去其水”,然后用细布包好,外层再捆上竹皮,放入大榨压之,榨去茶汁,到半夜再将茶叶取出揉匀,再重复一次入榨,进行翻榨,昼夜不停的进行,直到茶汁榨尽为止。

(5)研茶:将茶汁榨过的茶叶放入盆内捣研

北苑茶工按茶叶的质量和加水次数的关系称作十六水、十二水、六水、四水、二水;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茶末就越细。而且,研过之茶要达到“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的标准。

(6)造茶:将研磨后的茶放入模子中造成饼状

模子有圆形、方形、棱形、花形、椭圆形等,上刻有龙凤图案。

(7)过黄与封:把茶饼烘干后包装

“过黄”即将茶饼烘干。据《北苑别录》言: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焉。然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数之多寡,皆视其銙之厚薄。銙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銙之薄者,亦八火至于六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自然光莹矣。

综上可知,北宋制茶经由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封等过程,终于大功告成。

(二)、斗茶的茶具

斗茶的茶具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盏等。

1、汤瓶—煮水注汤用

宋代汤瓶在造型上的特点:

宽口、瓶口直、长圆腹、长颈、带盖、曲把、近流嘴处通常稍斜作弧线、瓶身修长。直瓶口,使注汤有力;腹长能使执把远离火源,不致烫手,且能有效控制汤的流量与注汤落点;近流嘴处通常稍斜作弧线,可使注汤准确利落,不会破坏汤面。

《大观茶论》记载: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可见汤瓶之设计,乃以斗茶的实际需求为主要考虑。

汤瓶

2、茶碾-将茶叶碾磨成细末茶碾、茶磨的形制如下:

茶碾

碾磨的器具,由茶碾到茶磨,进化而来,苏东坡《次韵黄夷仲茶磨》诗言: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寖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疎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苏诗不仅写出碾茶器的进化过程,也指出湖南衡山出产很好的茶磨。首言茶碾。

茶碾的材质,《茶录》说:“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鍮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大观茶论》则直指银质茶碾为最佳,铁质茶碾必以熟铁为之: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戞。……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可见,茶碾以银制最上,其次为熟铁。碾的型制,要碾槽深直,茶末才易聚槽底;碾轮薄锐,运转槽中,才不易与槽产生磨擦撞击。次言茶磨。《茶具图赞》称茶磨为“石转运”,乃为石制,可知其与碾米的石磨差不多。

茶磨主要由上臼、下臼、承盘组成,上臼一侧附加把手以便推磨运转,上下臼相承,中心有洞孔,孔上插有空心蕊柱,以便磨茶时由蕊柱放入碎茶,进入洞孔内,手推把手即可磨茶,磨成的茶末自会散落于下臼的承盘内。

3、茶罗-过滤茶末中杂质和粗粒子的器具

碾过的茶末,再经茶罗筛滤,茶末会更细致。《茶录》载: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羃之。

蔡襄指出,茶罗要取四川鹅溪所产的细密画绢为材质,然后放进入热水中,揉洗干净后制成。由于鹅溪的绢极细密,筛出的茶末亦细,愈细密的茶末较易与茶汤溶成一体,有助汤花的持久不散,善斗茶者尤其注重。《茶具图赞》中称茶罗为“罗枢密”,意为罗茶须严格执法,不能马虎,在吃茶考究的宋代,自见其道理。《大观茶论》亦说:

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可见,宋代茶罗关系茶末淤塞与否,不得轻忽。

4、茶筅—斗茶时,在盏中击拂之器具北宋早期点茶击拂,以茶匙搅拌。《茶录》载: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可见茶匙之材质有金质、银质、铁质者。北宋晚期以后,茶筅取代茶匙,茶筅的最早记载,见于《大观茶论》:

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茶具图赞》中称茶筅为“竺副帅”,由图五可知,其型制与饭具的筅帚相近,上段为帚把,下段破竹为筅。宋徽宗所说的身欲厚重,即为筅头处要厚重,而下段的筅要疏劲,如此,本壮则击拂力道足够,这样茶末才能搅拌均匀。茶筅要如剑脊一般疏劲有力,虽击拂稍过,也不会生现浮沫。

5、茶盏—即茶碗

斗茶茶盏,最大特征为敞口,器壁斜高,足小底深,倒置过来,像斗笠状,陶瓷学界称其为“斗笠碗”。大敞口是为了使汤花有一定的空间悬浮;斜直腹能使茶末在击拂时顺畅均匀,并迅速上浮;足小底深,则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以免影响茶色。古人以科学原理制造斗茶茶碗,符合点茶斗试的实际需要,不仅是茶艺的升华,也是茶文化的精萃所在。

茶盏

宋代斗茶重视黑色茶碗,主要是斗茶贵白,使用黑色茶盏更便于辨识白色汤花是否“咬盏”,以及色泽鲜明对比的艺术品味。斗茶不仅只是决出茶品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登峰时,茶具的质量也需随之不断提高,如此,两相配合,才能展现斗茶家的艺术审美心境。所以,自北宋初期直到南宋,皆以建安建阳窑所烧制的黑盏为贵,《茶录》载: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蔡襄所言“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就是“兔毫斑”。这种黑釉茶盏,在绀黑发亮的釉面上,闪耀着并排丝丝条纹的银光色芒,其形状就像兔子的毫毛一样,故称兔毫斑。苏轼《送南屏谦师》:“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诗中“兔毛斑”就是兔毫斑。宋徽宗《大观茶论》也说: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可见建窑(今福建省建阳)生产的茶盏受到斗茶者的欢迎,建窑也成为宋代生产茶盏的名窑。建盏胎厚,因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而出他窑者,不是胎薄就是色紫,皆不及建窑所产。“『建盏』正具体地反映了、表达了宋代文人雅士对审美情趣的注重,在茶汤汤花与茶盏黑白色泽的鲜明对比之中,展现了虽然朴实,却带有文采的鲜明时代特色”。

(三)、斗茶的程序斗茶的程序:炙茶→碾茶→罗茶→烘盏→点茶→品尝。

1、炙茶-将茶饼以微火炙干

《茶录》载:

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紟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此乃斗茶的第一道程序,将茶饼以微火炙干。

2、碾茶-将茶饼碾细

《茶录》载: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椎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可见,碾茶要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要快快碾细,不能过夜。

3、罗茶-把碾好的细末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因“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4、烘盏-将茶盏温热。所谓“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5、点茶-宋人斗茶的方法。

蔡襄言: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先投茶一钱匕,然后注汤,调成均匀的膏状,再注汤、击拂,如茶面有光泽洁白、茶盏内沿无水痕者,就是赢家。宋代斗茶的主要标准有二:一看茶面汤花是否均匀适中与色泽是否洁白鲜亮;二视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散退后,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的痕迹,宋时叫做“水脚”。苏轼《和蒋夔寄茶》诗: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

诗中的“水脚”指的就是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出现的水痕,而汤花散退早者,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就是输家。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更是详述点茶之法:

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遶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矶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表里洞彻,栗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可见,点茶从第一汤至第七汤,有其程序,草率不得。第一汤,沿盏壁慢慢注水,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第二汤,自茶面上注水,环绕茶面急注水一圈,用力击拂,茶面出现层层细泡。第三汤,注水如前,击拂要轻匀。第四汤,注水要少,茶筅搅动稍慢。第五汤,搅动要轻盈而透彻。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缓绕。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相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6、品尝-以甘滑为上

蔡襄《茶录》中载“茶味主于甘滑”,《大观茶论》亦主张“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可见,品饮之茶味重在甘香重滑。

(四)、斗茶的胜负要诀

1、茶质的优劣

宋徽宗《大观茶论》说:

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笋之精,争鉴裁之妙。

唐庚《斗茶记》记斗茶一事: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可见茶本身的优劣,也在评试高下的范围。

2、茶色的品鉴

斗茶茶色以白色为上,《茶录》载:

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大观茶录》也主张,茶色以纯白为上: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显见,仁宗朝茶色以青白为胜,徽宗时纯白又胜青白一筹。

3、点茶技艺的优劣

点茶是宋人品茗的方式,如前所述(请详见斗茶程序-“点茶”),以茶筅击拂搅拌,使茶末和汤均匀,合成乳状,此时盏面会呈现细小的泡沫汤花,如茶面光泽洁白、茶盏内沿无水痕者,就是赢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鬬茶歌》说:“鬬余味兮轻醍醐,鬬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可见,斗茶输赢的结果,赢者如神仙般的快活,输则像降将般的耻辱。

宋代,是中国物质文明发展达到高峰的时代,随着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各项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斗茶风俗,正是此时代的产物。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经验累积,世代相沿,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呈现的文化现象,其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而“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自有其继承性与变异性两大特点。

就继承性而言。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人将中国的饮茶文化作了大规模的整理,从采茶、制茶、水品、煮茶及茶器制造等等,都有详实的记载,开启了中国饮茶文化的精致化。

北宋时期,国内承平,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中,士大夫们“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是以文人士大夫们能有充裕的优游心情来享受茗饮,皆“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再者,宋代理学兴盛,“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在茶色“尚白”、“厉志”的雅玩“斗茶”中,也是一种穷理之学,于是“郁郁乎文哉”的宋代,品茗风习有了重大的改变。悠远雅致、宁静淡泊的茗饮韵味,深深契合宋人追求内省淡雅、深远意境的时代心理,是以宋代的品茗风气逐渐推展到艺术审美方向,于是饮茶艺术化为“品茶”,品茶又进一步发展为“斗茶”。

因此,在天子的雅好、文士的推崇中,整个社会的悠悠茶韵促使宋人在唐人精致茶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出属于宋朝优雅风格的品茗技艺-“斗茶”。

影视剧中宋代妇女煮茶

“斗茶”的出现,带给当时社会极大的影响,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品茗竞技。而“斗茶”不仅要求茶技的高超,也讲求精密检选焙制的上品好茶,彼此搭配,才能将茶艺充分发挥,因此,从早期建安贡茶的龙凤团茶,到蔡襄所进的小团,一斤要真金二两,到了宣和二年,龙团胜雪一饼却值四万钱,风气所及,穷奢极侈,引起有识之士的挞伐。

苏轼的《荔支叹》向上层统治者祸国殃民的口体享受,投出愤怒的一枪: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鬬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由历史的回顾转而对现实的抨击,虽然进贡的东西一为荔枝,一为茶叶和牡丹,但实质是一样的。幽雅淡远的品茗茶事,到最后,变成奢华竞技、谄媚逢迎的行径,已失去茶文化高洁深邃的精神境界。

宋代的饮茶风俗十分兴盛,但茶艺却过度精细、繁复、奢侈,失去了唐人茶文化经营出来的精神境界。形式强于内容,茶文化无法展现深刻精神的困境时,政治上正发生重大的改变,蒙古族入主中原,社会形态也随之大大不同。蒙古人性格慓悍急躁,不耐于精心细腻的品茗形式,再加上元朝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前,文人雅士再也无心以茶事展现自己的风流倜傥,因此,元代以后,“斗茶”风气式微。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团茶入贡,改茶制为茶芽(叶茶),“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改变了饮用末茶的习惯,末茶的没落,连带的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取而代之的炒茶、晒茶制造方法与泡茶方法则一直沿用到现代。

总的来说“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悠远雅致、宁静淡泊的茗饮韵味,深深契合宋人追求内省淡雅、深远意境的时代心理,促使宋代的品茗风气往艺术审美方向推展,于是就在悠悠茶韵的社会氛围中,宋人在唐人精致茶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出属于宋朝优雅风格的品茗技艺-“斗茶”。

“斗茶”的出现,推动了茶叶学和茶艺发展的更上一层,不仅要求茶技的高超,也讲求精密检选焙制的上品好茶,然而,赏心淡远的品茗茶事,竟变成奢华竞技、谄媚逢迎的行径,失去茶文化高洁深邃的精神境界,于是,斗茶茶俗逐渐消失。

宋代斗茶茶俗,在宋代茶书的视角中见证其风华岁月,在茶文化史上亮丽灿烂、大放异彩,有其重要的价值与贡献,虽然其后逐渐失去高雅深厚的文化内蕴,但是,斗茶,在宋代茶文化的地位仍有其不容掩盖的光芒。

THE END
1.宋人是如何品茶的?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茶文化繁荣时期,也是茶道礼仪与精神内涵高度发展的时代。宋人不仅创造了诸多精美的茶具,还发明了点茶法,将饮茶从普通的日常饮品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通过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宋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宋人品茶的细腻与讲究。 https://www.jianshu.com/p/63ce28c68e89
2.宋代金华书院茶文化:儒风雅韵与茶道精神中国的书院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宋代书院盛时发展到四百余所,成为儒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当时全国著名的书院有紫阳、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这些书院大都盛行茶道,书院茶文化由此兴起,成为宋代茶文化的中心。因为宋代的理学有着一定的发展,书院茶文化还因此与理学挂上了勾。 http://jhwcw.zjol.com.cn/wcnews/system/2024/11/28/034821831.shtml
3.宋代茶文化概述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代的茶文化以煮茶、品饮和赏析为主要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1. 煮茶艺术 宋代的煮茶艺术追求简洁、雅致,注重水质和火候。士人们常用竹制或陶制器具来烹泡清香可口的龙井、碧螺春等名优绿茶。他们注重掌握好火候,使得每一杯都能保持恰到好处的https://www.coffee.cn/tea/post/148371.html
4.宋朝茶道的茶具宋朝茶道的茶具有哪些它被用来沏茶和品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松庭杯则是一种酒具,用于盛放酒类饮品。它通常由玻璃或陶瓷制成,形状较小巧,适合单人饮用。松庭杯在宴会、聚会等场合中常被使用,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总的来说,松庭龙吟和松庭杯在材质、用途和形状上有明显的区别,分别代表了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方面。https://www.gztep.com/qi-ta-cha/87034.html
5.黄桷垭老街的故事丨千年涂山窑瑰宝黑釉瓷作为当时古驿道的一个驿栈,来自黔滇桂等地的商贾促使这里成为了一个商业繁华的聚集地,当时老街因陶瓷制品已声名远扬,黔滇桂籍商人来此采购陶瓷制品运回原籍,也促进了贵州酒文化和云南茶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些长江流域的商人来这里购置陶瓷,贩运到当地甚至远销出国,其中涂山窑烧制的“天目瓷”就远销日本。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734&newsId=4769067
6.北京艺术品集团关于艺术品的交易细则3、中国茶文化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再由明代的演进迄今,经历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茶,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一路走来。茶,这种古老而文明的饮品,已经不是唐宋时达官显贵们身份的象征,如今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国人民日常最受欢迎的饮品。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无论http://www.bybank.net.cn/news/94.html
7.2022年茶艺师(初级)特种作业证考试题库及答案本文提供了2022年茶艺师(初级)模拟考试的部分试题及答案,涵盖了茶的历史、冲泡技艺、茶具知识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考生备考。试题涉及了茶的品种、冲泡技巧、茶馆服务流程等内容,强调了茶文化的实践应用和专业知识。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题库来源:安全生产模拟考试一点通公众号小程序 https://blog.csdn.net/zd0618/article/details/123884104
8.新中式酒馆,日茶夜酒,曲水流觞的酒馆发现了一家很特别的新中式酒馆,它不仅有着白天优雅的茶文化,还有晚上的酒文化。这家酒馆将宋朝的曲水流觞文化巧妙融入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酒宴之中。白天,酒馆的氛围宁静优雅,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宋朝的茶文化。店内摆放着精美的茶具,淡雅脱俗到了晚上,变得更有氛围感!这家新中式酒馆,日茶夜酒,曲水流觞的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16578309?bizType=29
9.宋代文化(精选十篇)“强拈茶碗对梅花, 应是花神笑我多。” (吴芾, 《梅花下饮茶又成二绝》) “不置一杯酒, 惟煎两碗茶。须知高意别, 用此对梅花。” (邹浩, 《同长卿梅下饮茶》) 玉洁冰清的梅花与玉骨冰肌的佳茗相映成趣, 茶的清香在梅花的暗香浮动之中更加令人陶醉, 两种脱俗的意象融合, 使得品茶之事更为高雅, 文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rkokk8.html
10.茶之道,心也】 [元]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也说:“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转引自朱自振、沈汉:《中国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40页。】 《帝京景物略》则说: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https://www.douban.com/note/225844351/
11.中国古代的茶文化4.ppt(《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 宋代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建安茶书的撰写 根据朱自振先生的研究统计 25种宋代茶书书目中 属于建安地方性的茶书 丁谓《北苑茶录》、周绛《补茶经》、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14种 占可知宋代全部茶书的56%(《中国茶酒文化史》,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大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7/0124/86568592.shtm
12.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比较研究酒和茶是人类发现、发明后加以制造利用,又反过来对人类自身产生重大影响的两种饮品,它们都是人类的物质消费品,但人却因为消费而对它们产生了精神、生理上的依赖。在中国古代,酒和茶都与社会文化发生了程度和范围不等的关联,成了中国文化中两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的文化认同能力。并且酒与茶也在人们的社会历史、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sdm.htm
13.诗酒趁年华”——以“诗酒茶”历史经典产业集群发展赋能温州文旅深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酒总是与吟诗作对相伴的,因此,温州的茶、酒文化也随着山水诗而流传至今。一方面,温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温州自古产茶为盛、饮茶成风。《唐书》有载,浙产茶10州、55县,其中温州独占4县(今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宋朝官方共钦定13个茶场,平阳位列其中,并设有专管茶叶的机构。清朝瓯茶https://www.wzu.edu.cn/info/1321/81137.htm
14.苏东坡以茶喻德民间习俗 婚嫁文化 传统礼仪 美食文化 茶文化 酒文化 传统服饰 传统建筑 民间工艺 生辰测算 家居布局 黄历查询 吉日查询 周公解梦 号码吉凶 礼记 风俗通义 论衡 齐民要术 风土记 茶经 酒谱 世说新语 宅经 三命通会 滴天髓 八字提要 伤寒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广告https://ms.httpcn.com/info/html/202035/TBPWRNRNME.shtml
15.《一茶千载》全文免费在线阅读–起点女生网手机版茶文化起源于茶最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现并利用的,主要用于食用和药用,夏朝就开始有茶的出现。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陆羽的《茶经》在这一时期出版,系统阐述了茶叶的起源、采制工具、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等,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茶叶成为一种商品,广https://m.qdmm.com/book/103957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