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厅展陈着宋代各种酒器茶具。
“说唱”陶俑
宿州市博物馆馆藏运河文物宋代茶具
白釉双系瓷执壶宋(高16.5厘米,口径8.7厘米)
“风花雪月”四系瓶(高25.6厘米,口径4.2厘米,腹径13.1厘米,底径8.4厘米)
酱釉小底瓷坛宋(高5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22.5厘米)
宿州市博物馆馆藏运河文物宋代酒器
黑釉瓷盏宋
历经17次的考古挖掘,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共出土了隋、唐、宋、金四个时期的文物近5000件。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文物记录着大运河的变迁,呈现了各朝代的文化样式和艺术特征,反映了宿州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
各色茶盏“斗”出宋代茶文化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前期,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后期斗茶之风盛行,宋朝斗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段璀璨篇章。这一时期,斗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推广与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阶层都热衷的雅事。
所谓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人的一种雅玩。人们通过品评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以及冲泡技艺的高低,来展现自己的茶艺造诣。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在宋朝,斗茶成为了一种广泛流行的社会风尚。在这一时期,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茶风极盛。
在斗茶活动中,茶盏作为重要的茶具,其质量和样式直接影响了茶汤的口感和观赏效果。宋朝的茶盏以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的瓷器为主,其中又以建盏最为著名。建盏产于福建南平,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釉色使得建盏在宋朝茶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宋代茶色尚白,为了显示茶色,黑釉瓷盏受到了更多的推崇。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这也使得在宋代时期点茶、品茶、斗茶以黑釉瓷盏为尊。
精美酒器品味宋代酒文化
宋代著名画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反映出宋代经济发达的状况,图中茶坊、酒肆、庙宇鳞次栉比,街市行人川流不息,商店中有珠宝香料、绫罗绸缎等,形形色色,热闹缤纷。从《清明上河图》上,还可看到其中有酒家设有高层“雅座”。史书记载:宿州有“酒楼二所甚伟,其一跨街”。
因为酒令的盛行,促使当时形成了大量的慢词、小曲。许多词牌名就是在长期的行酒游戏中固定下来,如“调笑令、天仙子、水调歌头、荷叶杯、醉公子、南乡子……”等,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斗酒”中“斗才”,推杯提盏间,宋朝人斗出了世俗生活中的风雅。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辉煌时期,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并称于世,所产瓷器制作精巧、异彩纷呈。其中,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在宿州地区出土的运河文物,宋代的酒具中略见一斑。
宋代酒具一改唐朝肥硕张扬和色彩艳丽的盛世器皿特征,变为流畅秀美。普遍流行的酒具组合形式主要有台盏、执壶,以及与执壶(也称注子)相配套的温碗、装酒用的梅瓶等。宋代人喜欢将酒温热后饮用,故而注子和注碗的配套组合最为常见,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向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所以注碗也叫做温碗。温碗里面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借以达到持续保温的效果。宋代的注子和注碗不但实用性强,而且造型优美,瓷质精良。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瓶酒的流行,宋酒售卖出现了瓶装和散卖两种形式,瓶装按瓶计量,散卖按角或升计量。因为携带方便,宋人外出,随身多带瓶酒。酒瓶使用量增多,为节约成本,酒家开始回收利用。酒以瓶计,始自宋朝,这种包装及计量形式一直为后代所承继,并逐渐约定俗成。有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酒器逐渐朝着美观、便利的方向发展,也为现代酒器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唱”陶俑再现宋代“说唱”艺术
造型别致的“说唱”陶俑,反映了宋代民间文娱生活的丰富多彩。
宋代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发达,城市发展十分迅速,人口集聚,市民阶层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休闲的市民生活促成了民间艺术形式的繁荣,“说唱”艺术也随之风行。“说唱”起源于唐代的说话,在当时主要以变文或俳优表演结合的形式传唱,而到宋代后,勾栏瓦肆的民间艺人将说话的形式改编成了说唱,内容和形式更加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而“说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宿州市博物馆的这件宋代“说唱”陶俑,在现有记录中国古代演出活动的文物中,是一件能够体现时代缩影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件文物也反映了宋代时期,作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的宿州,依傍着大运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口富足,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风花雪月”四系瓶:提升酒文化的内涵
“风花雪月”四系瓶,属磁州窑系,造型浑厚大方,外观上朴实端庄,圆浑稳重,瓶体内部容量大,实用性强。小口、卷沿、短颈、溜肩、长弧腹、圈足。颈肩部竖装四系,胎体青灰,较细腻。口沿及颈、系上部施酱釉,其下至上腹部施白釉,釉线不齐,下腹至底施酱釉,器外满釉,器内口沿施酱釉,颈部白釉。肩部褐彩两圈,上腹部褐彩自右向左行草书写“风花雪月”四字,流畅洒脱。“风花雪月”四系瓶属国家一级文物,宿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瓶外部端庄浑厚,给人以宁静安详的静态美,内部的大容量显示了包容万物的和谐美。由外向内沉稳和谐,黑白两色阴阳结合显得主次分明,对比强烈而形成无尽的美感。“风花雪月”四系瓶不仅反映了陶瓷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同时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行草书写的“风花雪月”,龙飞凤舞,沉稳刚健,布局合理。“风花雪月”具有特殊的含义,“风”为风气、习俗,“花”为美丽、浪漫,“雪”为高洁、凄美,“月”为隐晦、哀愁。“风花雪月”不仅代表了自然界中美景,同时也含有浓重的思乡情结与寄情于美酒的无奈生活。
在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上,宿州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与“七贤”之中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旨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刘伶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刘伶在《酒德颂》中对酒的描述不仅赋予了酒无穷的神奇魅力,同时也深化了酒的文化内涵,似乎醉汉笔下独清醒,说他是中国酒文化的开山鼻祖也不为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醉吟宴喜台,并创作佳作《秋夜与刘砀山泛舟宴喜亭池》的典故也是家喻户晓。
“风花雪月”四系瓶优美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体现了当时制瓷工艺、书法艺术和酒文化的完美结合,印证了宿州酒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使酒文化的内涵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