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那么关于杜甫的羌村三首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羌村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羌村三首原文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注释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羌村三首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羌村三首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羌村三首赏析

杜甫的《羌村三首》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四川,杜甫携妻儿逃至鄜州寄居在城北的羌村。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只身北上,投奔李亨。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已沦陷的长安。直至次年(公元757年)四月,才冒险逃出长安,来到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任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触怒皇上。这年闰八月,肃宗命杜甫回鄜州省亲,实际是将他停职放归。经过多日长途跋涉,杜甫终于回到鄜州,与家人团聚。《羌村三首》就是他刚到家那几天所见所感的艺术写照。

《羌村三首》是一组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分开来看,各自成篇,合起来看,又是一个绾连统一的整体。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两句,写乍见时情态。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杜甫离家在外,久无音讯,家人早就悬心吊胆,怕他难得生还。现在诗人突然出现,妻孥先是不敢信,不敢认,感到诧异、吃惊,等意识到确是亲人归来,神志才渐渐安定,自然是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里由“怪”到“惊”到“拭泪”,准确地写出了妻子一瞬间复杂、急遽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了乱世离人的心理状态。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两句,写内心感慨。“世乱”二字,概括了当时社会战乱的特点,揭示了自己遭飘荡的原因。“生还”,即活着回来;“偶然遂”,即偶然如愿而已。“偶然”二字,内涵极为丰富。杜甫从陷落叛军之手到冒险逃出长安,从触怒肃宗到放归返家,历尽风险艰难,竟能生还,实属侥幸、偶然。这里深刻地表现了劫后余生之人的内心痛楚,也诠释了妻子“怪我在”的原因。由此可知,“偶然遂”三字正是本篇的感情出发点,诗中一切描述,皆由此生发。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两句,宕开一笔,以邻人的同情叹息,作侧面烘托。诗人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北方小村,围墙很矮,邻人能凭墙相望。他们不忍心打扰杜甫一家人刚得到的团聚,只站在墙外观望,深表同情。他们之中,也不乏有亲人在外,可能还没回来,看到杜甫生还,触景生情,都为之感叹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写夫妇相对久坐、信疑参半的情景。夜深了,夫妻对坐长谈,一支蜡烛不够,再点上第二支。诗人长期飘荡,偶然生还,虽大喜过望,仍不免心有余悸,生离死别的种种痛苦还威胁着他们,以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疑惑是梦中重逢。夜深人静,烛光朦胧,渲染和强化了梦幻的氛围,与人物恍惚的心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使这首诗的结尾摇曳生姿,韵味无穷。

这首诗短短十二句,从傍晚写到深夜,从室外写到室内,表达了诗人初到家时悲喜交集的心情,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

组诗的第二首,写回家后忧闷难解的痛苦心情。开头两句“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总写心情之愁闷,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诗人当年不过四十六岁,只因忧愁国事,心情抑郁,才自感未老先衰,故曰“晚岁”。“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这是乱世中人常有的感觉,因为在那种社会里,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一天算一天,活着就像是“偷”来了日子,年纪大一点的人,尤其会有这种感觉。诗人九死一生,偶然生还,当是不幸中之大幸,但想到今后的时局,想到自己被迫闲居,不能报效朝廷,即便回家团聚,也觉无聊寡欢。“还家少欢趣”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态的生动写照。

接下来四句:“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前两句回忆一年前诗人初来羌村寄寓的时候,正当炎夏,常爱在池边树旁漫步、乘凉。后两句则写眼前情景。西北早寒,闰八月已是“萧萧北风劲”了。这是晚秋景色,插入此景,渲染了诗的悲凉气氛。这时诗人想到一年来时局的变化和眼前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禁忧从中来,越想越难过,内心被各种忧虑煎熬着。这里,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最后四句:“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前两句是说幸亏知道禾黍已经收割,想到可以用它来酿酒了,于是觉得酒好像已从糟床流出。“赖知”和“已觉”均属料想之词,是诗人借酒浇愁的一种设想。后两句是想象酒已酿好,姑且拿它来安慰自己的晚年(迟暮)。这里,诗人强自宽慰,更见其忧闷的深沉。

这首诗紧扣“少欢趣”来写,“迫偷生”和“煎百虑”是全诗的重心。写的虽是家庭琐事,却表现出诗人时刻以国家人民为重的精神,小中见大,亲切感人。

组诗的第三首,写邻里父老登门拜访的情景。开头四句:“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这首诗也是先写外景,描绘了乡居的真实风貌。第二句中的“客”,指邻里乡亲,即第一首中的“邻人”。为什么要驱鸡上树呢据说古代北方人养鸡,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养在树上。“驱鸡上树木”,就是赶鸡回窝,鸡就不叫了,这才听见敲门声,交代有客来访。

中间八句:“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前四句写父老携酒慰问诗人。后四句通过父老的话语,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父老的言行,诚挚淳朴,使杜甫深受感动,于是请求为父老唱歌作答。

最后四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是写诗人的慨叹。“艰难”,指在乱世中,父老们的生活很艰难,这点酒来之不易。面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诗人既感激,又惭愧。他本是朝廷命官,未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深感愧疚。结尾两句写诗人为父老歌吟,一曲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的人都禁不住热泪流淌。这里包含着多少难言的苦衷!此刻,诗人的心和父老的心沟通了,他们的感情共鸣了,全诗就在慷慨悲歌、宾主感情交融的气氛中结束。

THE END
1.未闻设诔有度尚,绝妙更欠邯郸词。未闻设诔有度尚,绝妙更欠邯郸词。 下面是云好查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词在第十四个字的诗句是未闻设诔有度尚,绝妙更欠邯郸词。 会稽三贤祠诗 悯孝庙 宋· 王十朋 我昔尝读黄绢碑,长叹越国无男儿。 孰知种山山下水,千载有此一段奇。 呜呼哀哉蔡孝子,风烈远过恢与羁。http://zd.yunhaocha.com/zishici_ajpizgfffvfk/
2.“好修仍寡言”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好修仍寡言”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好修仍寡言”出自宋代晁公溯的《张若虚乃予妻党汤德翁外孙喜其来赋比》,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ǎo xiū réng guǎ yá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好修仍寡言”全诗《张若虚乃予妻党汤德翁外孙喜其来赋比》http://m.ouf.cn/ju/2296661
3.《绝妙好辞》原文及译文赏析.pdf《绝妙好辞》原文及译文赏析 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②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做“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③”八字。魏武谓④修曰:“卿解不⑤?”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⑥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 得。”令修别⑦记所之。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 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08/6035212224004132.shtm
4.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赏析大全和解析诗歌作文这种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的比喻,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加关注哟https://www.027art.com/fanwen/sgzw/14787312.html
5.世说新语的故事11篇(全文)【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ljdasw5.html
6.绝妙好辞的意思英语翻译繁体:绝妙好辞 类型:ABCD 结构:作宾语 绝妙好辞成语解析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绝妙好辞繁體解析 辭:同“詞”,文辭。用以指極其美妙的文辭。 绝妙好辞英文翻译 绝妙好辞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http://www.chengyuji.cn/chengyu/27137.html
7.绝妙好辞的英文绝妙好辞翻译绝妙好辞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绝妙好辞的英文,绝妙好辞翻译,绝妙好辞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www.dict.cn/%E7%BB%9D%E5%A6%99%E5%A5%BD%E8%BE%9E
8.泡泡酱对《翻译的基本知识》的笔记(1)那不是直接的拆字,先要了解代用的名词,然后才能使拆散的字复原,照杨修的解释是:“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齐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记“绝妙好辞也”。 jiu 四声 >> 臼 >> 典故是不能翻译的 >> 俗语也不能译 ◆第13章 两国语义不尽同 >> 中国一个https://book.douban.com/people/baoluodahaoren/annotation/638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