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球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人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3、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不能全部依赖药物,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饮食,增加营养。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疫苗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不可逆转的致死性脑脊髓膜炎,因有恐水的临床症状,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等动物咬伤所致。当人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及舔舐伤口或粘膜后,其唾液所含病毒经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一旦引起发病,病死率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狂犬病病死数在55000例以上[1],我国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2]。一旦被可疑动物咬伤,应立即正确处理伤口,根据需要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和严格按照要求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目前较为成熟的用于狂犬病预防的被动免疫生物制品有两种:人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和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1概念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系由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狂犬病抗体效价较高的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巴氏消毒法灭活病毒处理制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用于狂犬病预防的被动免疫制剂。HRIG异源性小,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价格较高,其半衰期(14-21天),较抗狂犬病病毒血清产品(7-14天)长,所以,WHO建议,对多部位重度暴露的病例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用HRIG进行被动免疫。
2应用人群
2.1Ⅲ级暴露者。
2.2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者。
2.3Ⅱ级暴露但暴露部位位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物高度怀疑为疯动物时,建议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3剂量
剂量应严格按照体重足量注射,不可过量,20IU/kg。
4作用
4.1可以最快、最安全、最有效地中和伤口内病毒。
4.2防止深部肌肉组织中病毒向神经组织侵袭。
4.3弥补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自主免疫启动的空白期。
5注射方法和要求
5.1注射部位应浸润注射到各伤口周围,如解剖学结构可行,应按推荐剂量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全部浸润到伤口周围,所有伤口无论大小均应进行浸润注射。当全部伤口进行浸润注射后尚有剩余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深部肌肉(肌肉注射)。暴露部位位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以上躯干时,剩余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侧背部肌肉群,如斜方肌;暴露部位位于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时,剩余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侧大腿外侧肌群。
5.2具体操作伤口处理完成后,首先视创面大小在伤口内滴数滴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然后距伤口缘约0.5-1cm处进针进行浸润注射。避免直接从伤口内进针,以免将病毒带入深部组织。进针深度应超过伤口的深度,先进针到伤口基底部,边注射药液边退针,并转换方向于伤口边沿做12点、6点方位注射,避免多次重复进针。浸润注射时应避免将被动免疫制剂注入血管内。手指或足趾浸润注射时,应注意防止因加压浸润过量液体而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间隔综合征。
5.3注意事项①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于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进行,尽早实施。暴露后不管是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均应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暴露后7天内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仍有意义,接种首针疫苗超过7天后则不主张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②注意不要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禁止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与狂犬病疫苗混合在一个注射器内使用,防止两者发生抗原抗体中和反应,导致免疫效果受到影响。③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与麻醉剂联用。④对于粘膜暴露者,应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涂抹到粘膜上。
6再次暴露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6.1再次暴露发生在首针疫苗接种后7天内,如果上次暴露未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对再次暴露的伤口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上次暴露已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则不需对再次暴露的伤口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6.2如再次暴露发生在首针疫苗接种7天以后至3年内,不需再次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6.3如再次暴露发生在首针疫苗接种3年后,应按首次暴露处置。
总之,HRIG的使用,使暴露人群有了更安全的保护,彻底弥补了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自主免疫启动的空白期,是广大暴露人群的福音。
参考文献
2007年1月22日,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公告,叫停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在生产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过程中,部分产品不能提供有效完整的生产和检验记录而套用正常生产批号上市销售。为此,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停销售和使用该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以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制剂属于血液制品,作为一种“生化补药”,使用对象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孕产妇、老弱患者、烧伤患者及各种免疫缺陷患者等。据专家介绍,血液制品在采集和生产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杀灭细菌,还要进行病毒灭活,否则可能把病毒带入使用者体内,使使用者通过血液传播感染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涉嫌携带丙肝病毒的产品,问题可能出在血液采集环节。按照血液制品生产安全控制措施,从原料血浆筛选、采集,直至成品出库,对病毒的检测一共分为四道关口:一是在采集血浆时对献血员进行体检、免疫;二是在血浆投放前再次进行免疫检测;三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病毒灭活,四是在成品之后再度进行免疫检测。
关键词: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营销模式;学术推广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是经乙肝疫苗免疫后再经破伤风类毒素提纯并经病毒灭活处理的特异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由于TIG属于新型血液制品,医生和患者对产品还缺乏认知、临床接受程度低。本文即对TIG的医院市场推广的状况进行简单分析。
一、药品临床推广的现状
目前,反商业贿赂的现实造成了原本依靠“挂金”与关系营销的企业“进院难、上量难、客户关系维护难”的营销困境。而以产品上市会、学术研讨会、学术培训、院内科室产品推广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术推广优势集中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于真正合法的营销手段;2.可有效地建立专业品牌形象;3.能培养长期的处方行为习惯;4.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关系;5.有利于专业和专科产品的推广;6.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使医生接受程度高;7.有利于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销售队伍。
二、影响TIG临床推广的因素分析
一个药品在进入市场时,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进入医院的药品销售模式和医生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在政策宽松时还有可能用一些操作可以很轻松的打开,但是面对现在逐步规范成熟的市场,面对医院和医生这些具有知识背景的学术的群体,要求销售人员必须用学术的模式去操作,要更加专业化。
其实手握处方权的医生在使用药品时象普通消费者一样也存在某种消费心理,在做出选择之前必然要有对产品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到了解,再从了解到认可,最终形成经常使用的习惯的心理过程[2]。另外由于药品的最终价值在于给专业医生和他的病人带来安全的治疗,从这方面讲能让医生反复使用的药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是药的因素。医生必须确认产品在临床上能很好地满足治疗需求,或药物疗效优于现有药物。这方面TIG从产品定位上完全能满足要求。TIG是具有高效价破伤风抗体的人血浆,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3]。与之相似的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虽然在我国已被应用半个多世纪,临床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马血清蛋白对人体有很强的过敏原性,常常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同时异源性的存在使TAT在临床使用前必须经过复杂痛苦的皮试,而具有同源性的TIG给临床带来了免皮试、无痛苦的用药优势,且避免了异源性用药后的潜在危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研制出TIG,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TIG在疗效及安全方面明显优于TAT,并逐渐取而代之。显然在产品方面TIG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
另一个因素是临床推广模式的选择。产品在被介绍给临床医生时必须清晰、准确且专业而有说服力。无论从药品的药理特性还是临床验证的专业文献,医药代表都要能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产品符合医生的疾病治疗需求。出于这方面的要求,学术推广便成了势在必行的趋势。
三、学术推广的具体情况
专业化的学术推广是指利用公司提供的一切资源,采取一切合法的手段,向医生介绍公司及产品,使医生了解、接受并使用公司的产品[4]。学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包括会议营销和学术传播。它以科学的论证进行各种宣传,目的在于:让医生掌握所销售药品的关键信息;医生将该药品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后,差异点一目了然;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医生认为该药是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个症状的最佳药物。当前国际上药物营销模式的核心都是学术推广,其年销售额最大的产品已超过100亿美元,如阿托伐他汀。
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目前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临床推广上走的的就是学术推广的道路。通过组建专业化的销售队伍、积极进行企业形象宣传的初期准备以及几个月的实施,公司先后在杭州、大连等几个大城市举办了TIG的学术推广活动,并通过小型的院内科室产品推广会以及对临床专家进行药品方面的学术宣传和拜访将目标科室由原来单一的急诊科逐步推广到外科、妇产科及烧伤科等一些重点外伤科室。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断努力,在个别省份使医生、专家们对TIG的使用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得到了TIG临床应用的良好反馈。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若能适应时代要求创新营销策略、合理挖掘医院销售潜力定能取得长足发展,则企业在医院终端市场会更稳定,企业在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蓬.杨世民等.药事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16-18.
[2]菲力浦.科特勒.高登第译.科特勒营销新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78-79.
【关键词】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临床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21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症状的代谢类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者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而导致发病[1]。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疾病,其病情复杂,疗程漫长,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就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8~96岁,平均年龄(74.93±7.15)岁。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5~94岁,平均年龄(73.44±7.6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进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生化检测,具体如下:①两组受检者检查前保持空腹及静息状态;②采集受检者晨起第一次尿液;③将采集的尿液样本采用免疫学实验检测出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统计比较两组尿液检测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检指标水平正常标准为:尿白蛋白<14.8mg/L,免疫球蛋白G<5.45g/L,β2微球蛋白<154μg/L,临床检测指标数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检结果中,尿白蛋白水平(16.28±2.62)mg/L,
免疫球蛋白G水平(14.26±3.97)g/L,β2微球蛋白水平(212.36±
12.36)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8±1.29)mg/L、(5.17±
1.99)g/L、(108.37±9.36)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关联密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糖尿病诊断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同尿液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早期病情诊断与检查的依据和参考指标,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1]徐百友,刘嘉琳,何法霖.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检查的临床意义.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1):107.
杀伤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cellimmunoglobulin鄄likereceptor,KIR)基因定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上,编码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表达于NK细胞和部分T细胞亚群表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关于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的研究,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肿瘤免疫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全文对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血液肿瘤及实体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免疫治疗
1KIR基因
人类KIR编码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分为两个彼此分开的部分:靠近着丝粒端(centromeric)的部分,上游为KIR3DL3、下游为2DL4;靠近端粒端(telomeric)的部分上游为2DL4,下游为3DL2,只有极少数的KIR单倍型不符合这个规律。KIR基因在小鼠中并未发现,说明是灵长类高度进化的结果。
最近的基因学检测显示,人群中KIR基因区在基因容量和等位基因的数量上表现出广泛的多态性。KIR基因有十余种,均为共显性表达,每个基因又有十余种等位基因,因此无关个体KIR基因表达完全相同的可能性低于0.124%[6,7]。人类的这个片段所表现出的多样性水平与人类MHC多态性相类似。国外报道发现17个KIR基因:KIR2DL~4,KIR2DL5A,KIR2DL5B,KIR2DLS1~5,KIR3DL1~3,KIR3DS1,假基因KIR2DP1,和KIR3DP1[8,9]。上海免疫研究所从正常87位汉族个体中检出13种单倍型,18种基因型:KIR1D,KIR2DL1~5,KIR2DS1~5,KIR3DL1~3,KIR3DS1,假基因Xv,X和KIR2DP1[10]。
3.2肿瘤细胞表达非经典的HLA分子
某些肿瘤细胞能表达非经典的HLA鄄Ⅰ类分子,如HLA鄄G和HLA鄄E,这些分子也能被相应KIR(CD94/NKG2A)识别而抑制NK细胞的杀伤[17]。
3.3T细胞表面杀伤抑制性受体的表达
已经发现的KIR均可在T细胞表达,多数为CD8+T细胞,约占外周血T细胞的5%,称为KIR+T细胞,其表型缺乏CD28,表达高水平CD18、CD29、CD57和CD45。T细胞上的KIR抑制T细胞抗原受体(TCR)介导的细胞毒功能,抑制CTL细胞对自身细胞的反应性。IL鄄15能促进成熟T细胞KIR的表达。另外,TGF鄄β和IL鄄10也能诱导刺激性T细胞表达CD94/NKG2A。多数肿瘤细胞能产生TGF鄄β和IL鄄10等细胞因子,因此,肿瘤本身能向肿瘤特异性CTL提供KIR表达的必需信号,促进CTL细胞表达抑制性KIR,抑制TCR功能,逃避CTL细胞的攻击。
4KIR与肿瘤过继免疫治疗
4.1KIR不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KIR不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根治急性白血病方面疗效确切,已应用于临床[18]。KIR多态性使NK细胞能抵御多种感染和肿瘤这一观点正式被证实。这一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为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有研究证明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未发生GVHD的患者外周血单核白细胞上KI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发生者[19]。段连宁等[20]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者HLA鄄Cw相合者无重症GVHD发生;HLA鄄Cw不相合者发生急重症GVHD。这些结果肯定了KIR在移植排斥和GVHD中的作用。供受者间KIR的差异将显著影响移植后受者免疫功能的重建和免疫应答水平,从而显著地改变移植的临床转归。Ruggeri等[21]报道,给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种植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5~6周后发病,分别给予异种反应型NK细胞(供受者KIR不相合)和同种反应型NK细胞(供受者KIR相合),接受异种反应型NK细胞组的AML小鼠平均存活120天,接受同种反应型NK细胞的小鼠在18天内死亡,证明NK细胞具有显著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
不过,目前所采用的去除T细胞骨髓移植等方法尚未从根本上解决GVHD,反而引起白血病复发增高、移植物被排斥等问题。有报道称,在临床治疗中,尽管在接受KIR不相合HLA半相合的干细胞移植后生存率增加,但同时致死性感染率也显著增加[22]。如何将GVHD与GVL相分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2KIR不相合的异基因过继免疫治疗
因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给受者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有助于肿瘤消退,尤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治疗中最为有效,提示了异基因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实体瘤的过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Roger等[23]报道,在部分相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照射后治疗复发及难治性肾癌(15例)等肿瘤的临床研究中,3例有效病例中的2例均为KIR不相容性。由此推测,在HLA相合而KIR不相合的实体瘤过继免疫治疗中,NK细胞可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一项关于NK细胞对于实体瘤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中,发现KIR不相合组NK对肾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细胞株的杀伤率明显高于KIR相合组[24]。而另一项关于NK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研究中,情况却正好相反,当供者KIR类型与SKBR3相合时,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率显著高于不相合组[25]。是否提示,对于不同种类的实体瘤,其杀伤途径有差异,提示在临床应用中应当进行个体化的过继免疫治疗方式。
5展望
目前在KIR与配体识别机制及信号传导等方面已获得一定进展。关于抑制性受体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尤其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方面,但是,抗肿瘤是个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是各种免疫细胞综合作用的结果。NK细胞对于各类实体瘤的杀伤过程中KIR是否都起到关键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对于NK细胞的杀伤就表现出高度的不敏感性,但增强NK细胞活性可以提高对ALL的杀伤率[26]。针对激活性KIR而设计的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尚在初步研究中。从激活KIR的角度出发,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待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1]LjunggrenHG,KarreK.Insearchofthemissing鄄self:MHCmoleculesandNKcellrecognition[J].ImmunolToday,1990,(11):237-244.
[2]K覿rreK.Howtorecognizeaforeignsubmarine[J].ImmunolRev,1997,155:5-9.
[3]SmytyMC,GodfreyDI,TrapaniJA.Afreshlookattumorimmunosurveillanceandimmunotherapy[J].NatureImmunol,2001,2:293-299.
[4]CooperMA,FehmigerTA.Thebiologyofhumannaturalkiller鄄cellsubsets[J].TrendsImmunol,2001,22(11):633-640.
[5]HeldW,CoudertJD,Zimmer,etal.TheNKcellreceptorrepertoire:formation,adaptationandexploitation[J].CurrOpinImmunol,2003,15(2):233-237.
[6]ShillingHG,GuethleinLA,ChengNW.AllelicpolymorphismsynergizeswithvariablegenecontenttoinpidualizehumanKIRgenotype[J].JImmunol,2002,168:2307-2315.
[7]WittCS,WhitewayJM,WarrenHS,etal.AllelesoftheKIR2DL4receptorandtheirlackofassociationwithpre鄄eclampsia[J].EurJImmunol,2002,32:18-29.
[8]HsuKC,LiuXR,SelvakumarA,etal.KillerIg鄄likereceptor(KIR)haplotypeanalysisbygenecontent:evidenceforgenomicpersitywithaminimumofsixbasicframeworkhaplotypes,eachwithmultiplesubsets[J].JImmunol,2002,169:5118-5129.
[9]MarshSG,ParhamP,DupontB,etal.Killercellimmunoglobulin鄄likereceptor(KIR)nomenclaturereport[J].EurJImmunoGenetics,2003,30:229.
[10]张磊,KatharineC,DupontB,等.上海地区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样性及单倍型组合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20(5):396-399.
[11]VilchesC,ParhamP.KIR:perse,rapidlyevolvingreceptorsofinnateandadaptiveimmunity[J].AnnuRevImmunol,2002,20:217-251.
[12]TrowsdaleJ,BartenR,HaudeA,etal.Thegenomiccontextofnaturalkillerreceptorextendedgenefamilies[J].ImmunolRev,2001,181:20-38.
[13]DupontB,HsuKC.InhibitorykillerIg鄄likereceptorgenesandhumanleukocyteantigenclassⅠligandsinha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J].CurrOpinImmunol,2004,16(5):634-643.
[14]VanderMerwePA.Formationandfunctionoftheimmunologicalsynapse[J].CurrOpinImmunol,2002,14(3):293-298.
[15]VyasYM,MehtaKM,MorganM,etal.SpatialorganizationofsignaltransductionmoleculesintheNKcellimmunesynapsesduringMHCclassⅠ鄄regulatednoncytolyticandcytolyticinteractions[J].JImmunol,2001,167(8):4358-4367.
[16]BromleySK,BurackWR,JohnsosKG,etal.Theimmunologicalsynapse[J].AnnuRevImmunol,2000,21:375-396.
[17]CarosellaED,PaulP,MoreauP,etal.HLA鄄GandHLA鄄E:fundamentalandpathophysiologicalaspects[J].ImmunolToday,2000,21(11):532-534.
[18]ContiniP,GhioM,PoggiA,etal.SolubleHLA鄄A,鄄B,鄄Cand鄄GmoleculesinduceapoptosisinTandNKCD8TcellsandinhibitcytotoxicTcellactivitythroughCD8ligation[J].EurJImmunol,2003,33:125-134.
[19]VoutsadakisIA.NKcellsin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J].CancerImmunol,2003,52(9):525-534.
[20]段连宁,陈纯,黄绍良,等.免疫活性细胞表达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11(6):625-632.
[21]RuggeriL,CapanniM,UrbaniE,etal.Effectivenessofdonornaturalkillercellalloreactivityinmismatchedhematopoietictransplants[J].Science,2002,295:2097-2100.
[22]SchafferM,MalmbergKJ,RingdenO,etal.Increasedinfection鄄relatedmortalityinKIR鄄ligand鄄mismatchedunrelated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鄄cell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04,78(7):1081-1085.
[23]RogerK,Strair,SchaarD,etal.AntineoplasticeffectsofpartiallyHLA鄄matchedirradiatedbloodmononuclearcellsinpatientswithrenalcellcarcinoma[J].JClinOncol,2003,21:3785-3791.
[24]Takehitolgarashi,WynbergJ,rinivasanR,etal.EnhancedcytotoxicityofallogeneicNKcellswithkillerimmumoglobulin鄄likereceptorligandincompatibilityagainstmelanomaandrenalcellcarcinomacells[J].Blood,2004,104:170-177.
【摘要】目的研究癫患儿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水平。结果癫组患儿IgG、IgA较对照组低。结论癫患儿服药治疗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因素参与了癫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癫;免疫球蛋白;补体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angesofimmunoglobulinandcomplementC3levelsofthechildrenwithepilepsy.MethodsImmunetransmissionturbidimetrywasusedtomeasurethelevelsofimmunoglobulinandcomplementofeachgroup.ResultsIgG,IgAofthechildrenwithepilepsywere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ConclusionChildrenwithepilepsyhaveimmunedysfunctionbeforemedicationtreatment.Immunefactorsareinvolvedinthepathogenesisofepilepsy.
【Keywords】Epilepsy;Immunoglobulin;Complement
1969年Walker提出癫免疫学发病机制,1997年Besedevd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1],此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癫的发病过程中可伴发免疫紊乱或异常,但结果众说不一。我们对28例癫患儿进行了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免疫学指标的检测,拟进一步探讨癫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异常。
1.2实验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于入院24h内抽取2ml不抗凝静脉血用于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T采用美国GE双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作头颅扫描。规范化脑电图[2]采用日本光电4418K型脑电图仪检查。脑电分析系统为2110K型,同时配有视频监测系统。
1.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应用两样本t检验,P
2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比较见表1。
表1癫组与正常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比较(略)
自1969年Walker提出癫免疫学发病机制以来,关于免疫指标的变化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尽相同[3]。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EP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原发性EP患者的IgA降低,补体C3水平升高[4,7],但对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4等成分的研究结论不一。Bostantjopoulou等[5]在1994曾报道了20例未经过治疗的EP患者与对照组相比,IgG和IgM升高,C4降低,Basaran等[6]研究发现,未经抗EP药物治疗前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及IgM和C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从表1可以看出,癫组在服药前IgA、IgG低,与国内学者的报道相符[810],提示癫患儿在抗癫药物治疗前存在体液免疫异常,也提示癫病人免疫机制多向紊乱的特点。癫患者在用药治疗之前已经存在免疫紊乱,可能因癫发作而损害脑部神经元,继而引起免疫机制的紊乱,而后者又进一步加重脑部损害,促进癫发作的发展。
癫患者存在免疫紊乱无可争议,无论其系发病前存在还是因癫发作而继发。本组病例提示在癫发病前已经存在免疫异常,表现为IgA、IgG滴度降低。这些异常可能参与了癫的发病过程。癫发作和免疫紊乱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关系。反过来,可以推测,调节癫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有助抑制癫活动,控制癫发作。【参考文献】
1]周渊峰,王艺,孙道开.癫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78379.
[2]徐建洋,李洪亮,王守勇.规范化脑电图检查对癫诊断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2):8284.
[3]徐家立,刘尔玺.癫与免疫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27(4):185187.
[4]BostantjopoulouS,HatzizisiO,ArgyropoulouO,etal.Immunologicalparametersinpatientswithepilepsy[J].FunctNeurol,1994,9(1):11.
[5]BasaranN,HincalF,KansuE,etal.Humoralandcellularimmuneparametersinuntreatedandphentoinorcarbamazepinetreatedepilepticpatients[J].IntJImmunopharmacol,1994,16(12):1071.
[7]李海波,郭虎,胡晓兰,等.癫患儿红细胞粘附功能和补体C3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59.
[8]冯刚,宿丽娟,方德洋.癫患儿药物治疗前免疫功能状态的初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011002.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予用免疫球蛋白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6月肾移植手术患者资料,监测30例肾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根据其变化分为正常组18例及治疗组12例,治疗组用免疫球蛋白0.2g·kg-1·d-1×3d治疗,观察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肾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正常组相对稳定,治疗组降低。正常组与治疗组普通肺炎和重症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组低于正常组(P
【关键词】肾移植;T淋巴细胞;肺部感染
[ABSTRACT]Objective:ToelucidatetheclinicalvalueofusingimmunoglobulintopreventpulmonaryinfectionbymonitortheTlymphocytelevelsinpatientsafterrenaltransplantation.Methods:Atotalof30caseswithrenaltransplantationwereselectedfromJanuary2007toJune2009,thechangeofTlymphocytesubsetsweremeasuredafterrenaltransplantation,accordingtothechange,18caseswerepidedintocontrolgroup,otherswereintotreatmentgroup.Thepatientsweregivenwithimmunoglobulin0.2g·kg-1·d-1×3dintreatmentgroup.Theincidenceofpulmonaryinfection,renalfunctionandTlymphocytesubsetswereobserved.Results:Tlymphocytesubsetswerelowerintreatmentgroupthanthatofcontrolgroup.Theincidenceofcommonpneumoniaandseverepneumonia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controlgroupandtreatmentgroup(P>0.05);Tlymphocytelevelwaslowerintreatmentgroup(P
[KEYWORDS]Renaltransplantation;Tlymphocytes;Pulmonaryinfection
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特别是重症肺炎(包括巨细胞肺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十分困难,预后差[1]。如果在发病之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是否能降低发病率,值得探讨。我院对肾移植术患者在没有发生肺部感染之前,根据T细胞亚群变化,予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取得很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肾移植术后半年内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平均(37±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肾小动脉硬化症4例,多囊肾2例,原因不明者4例。术后18例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12例用环孢素(CsA)+MMF+Pred,其中有4例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后,用甲基强的松龙0.5g或ATG、OKT3治疗好转。
1.2诊断标准
1.2.1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标准(1)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等;(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血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或
1.2.2重症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氧分压
1.3观察指标
体温、呼吸频率、尿量、化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巨细胞病毒抗体(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IgG,胸片或胸部CT。
1.4分组和治疗方法
测定患者术后2~4周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作为基础水平,以后每2~4周监测1次,如果监测到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基础水平降低30%为治疗组,没有变化为正常组。治疗组在原来用免疫抑制剂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0.2g·kg-1·d-1,3d为1个疗程。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1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本组患者30例,经测定治疗组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超过30%,正常组T淋巴细胞水平相对稳定。两组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比较
2.2两组肾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
肾移植术后感染仍然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肾移植第1年,约75%患者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感染,26%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也是感染。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已成为提高肾移植近期存活率需丞待解决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治疗药物的应用以及术后监护的加强,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第1年的感染死亡率为3%~10%,居早期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等为多见,据统计呼吸道感染约占60.87%,泌尿系感染占37.03%,其他部位感染仅占2.1%[2]。因此,如何控制肺部感染,成为改善肾移植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3]。现有资料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均是在感染发生之后才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减少免疫抑制剂治疗[4,5]。但患者发生重症肺炎之后的治疗往往十分困难,死亡率高,预后差。即使治愈,仍有可能影响到移植肾,造成功能受损,由于这些因素,能否在未发生肺部感染之前找到一种治疗方法,使其不发生或减少肺部感染。
目前公认免疫力低下是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首要因素,同时,患者的免疫状态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6]。检测这类患者的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范围,说明患者免疫力严重受损。CD4+及CD4+/CD8+比值的恢复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7]。本组资料根据检测到T淋巴细胞CD3+CD4+及CD3+CD4+/CD3++CD8+水平比正常值低下,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治疗组普通肺炎及重症肺炎发生率与正常组无差异,说明免疫球蛋白确实有预防肾移植后肺部感染发生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CD3+CD4+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说明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恢复。
免疫球蛋白具有生物学功能与特性:(1)特异性识别、结合核原、免疫球蛋白与核原结合后,其Fc的变构,从而发挥其他生物特性,如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还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2)免疫调节、位于可变区的独特型可诱导自身产生抗独特型抗体,二者组成复杂的独特的网络调节,此乃抗体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之一。(3)超抗体活性,参与自身免疫病和抗感染免疫,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4)激活补体,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HCH2/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经。(5)参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8]。
正由于免疫球蛋白具有这种功能及作用,本组资料中,肾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后用于免疫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对肾功能没有影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朱纪中,倪崇俊,马家用.肾移植患者并发重症肺炎21例诊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5):150151.
2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8.1805.
3KarA,Modulationofrenalinflammation:therapeuticstrategies[J].SaudiJKidneyDisTrunspl,2008,19:119.
4柏宏伟,石丙毅,钱叶勇,等.停用基础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效果[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3):178182.
5罗云,洪良庆,黄正宇,等.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诊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6):9395.
6VonMullerL,SchliepC,StorekM,etal.Severegraftrejectioninereasedimmunosuppression,andactiveCMVinfectioninrenaltransplant[J].JMedVirol,2006,78(3):394399.
【关键词】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抑制作用
[关键词]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抑制作用
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给辅T淋巴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T淋巴细胞(TH/TD)、B细胞,提供活化第1信号;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等第2信号分子,导致以TH细胞活化及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的方式使外源性物质破坏。巨噬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补体受体(CR)、CC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CR)、A型清道夫受体(SRA)、甾体类激素受体(如17β雌二醇受体ERα)、Toll样受体(TLR)等,其免疫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这些受体而实现。其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受体是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类重要受体,参与了多种巨噬细胞诱导的免疫性疾病,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IgSF受体可传导抑制性或兴奋性信号,使巨噬细胞的功能上调或下调,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内稳态及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1IgSF受体的种类、结构及基因表达
IgSF受体主要包括巨噬细胞Fcγ受体(FcγR)、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ILR)、成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PIR)、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骨髓分化蛋白(MyD1)、骨髓细胞上表达的触发受体(TREM)1、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0和CD200R。
1.1FcγRFcγR与免疫球蛋白G(IgG)的Fc段有高亲和力。共有3种FcγR,分别是FcγRⅠ、Ⅱ、Ⅲ,三者之间具有高同源性。FcγRⅠ(D64)为Mr70000的糖蛋白,存在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膜表面。FcγRⅠa1编码的FcγRⅠ胞外区,与IgG具有高亲和力。FcγRⅠ有两个重要的结构特征:即受体的α链胞膜外区有3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和1个与α链同源的γ链,两者以非共价键结合。FcγRⅠ的α链只有一段很短的胞质区,γ链胞质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可传导活化信号。FcγRⅡ(CD32)是40000的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几乎所有骨髓细胞表面。FcγRⅡ不同异型的功能有所不同,FcγRⅡA通过胞内信号传导引起细胞兴奋,而FcγRⅡB则主要传导抑制性信号。FcγRⅢ(CD16)是40~80000的糖蛋白。FcγRⅢA表达于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而FcγRⅢB则只在中性粒细胞表达。FcγRⅢ胞膜外区含有2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与IgG的结合是低亲和力的。近期研究表明,FcγRⅠ的高亲和力主要是由于含有第3条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可与IgG2a和IgG2b特异性结合,但不与IgG1结合。FcγR的不同结构域与IgG复合物有不同亲和力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1]。
1.3PIRPIR包括PIRA和PIRB,与LILR在结构、表达方式及基因定位上有很多相似之处。PIRA和PIRB超过92%的氨基酸序列是同源的,有6个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1个疏水跨膜区,PIRB胞质内有4条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ITIM),而PIRA的胞质内只有一段短的序列[2,3]。
1.4PECAM1/CD31PECAM1/CD31的Mr为130000,编码基因位于17q23,由6个胞外免疫球蛋白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质区组成的,
胞质区是由12个丝氨酸、5个酪氨酸及5个苏氨酸残基组成,含有ITIM[4]。
1.5MyD1MyD1是信号调节蛋白(SIRP)家族结合蛋白,包括3个胞外免疫球蛋白结构域,1个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疏水跨膜区及至少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包括1个以上ITIM[5]。
1.6TREM1TREM1是人染色体6p21编码的Mr为30000的IgSF糖蛋白,包括1个胞外免疫球蛋白样可变区、1个富含赖氨酸残基的跨膜区和1个短的胞质区[6]。
1.7CD200和CD200RCD200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与骨髓细胞受体CD200R结合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CD200和CD200R包括2个胞外IgSF结构域,它们通过各自的氨基端相互作用。CD200还有1个疏水跨膜单链和1个短的胞质区,而CD200R的胞质区则含有可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7]。通过对几种IgSF受体的研究发现,这一家族受体的普遍特征是在胞外区含有数量不等的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可与相应的配体结合,1条疏水跨膜单链,结构不一的胞质区,多数受体的胞质区含有酪氨酸磷酸化位点――ITIM或ITAM,如:ILT、PIRB、PECAM1、SIRP及CD200R等(图1)。还有一部分受体则只有1个短的胞质区(如TREM1、PIRA及CD200等)。
图1巨噬细胞上IgSF受体的结构(略)
2巨噬细胞IgSF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IgSF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FcγRⅢA的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关系在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动脉斑块就是由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混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组成的。Gavasso等[8]揭示,FcR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多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FcγRⅢA会影响巨噬细胞对IgG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清除,从而引起CAD。试验证明,编码FcγRⅢA的V/V基因型比V/F或F/F能更有效地清除IgG1和IgG3免疫复合物(IC),从而对CAD患者起到保护作用,这也是第1次将CAD与FcγRⅢA的基因联系起来。
2.2巨噬细胞上的IgSF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FcγR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IC引起的关节炎中,FcγRⅢ在调节炎症的发作及程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Nabbe等[9]的试验中,膝关节局部感染腺病毒导致的干扰素γ(IFNγ)过度表达,会引起IC关节炎的发作及恶化。而在FcγRⅢ(/)的小鼠身上,IFNγ不会引起软骨细胞的死亡,这证实IFNγ引起的关节炎是依赖FcγRⅢ的。巨噬细胞上的其他IgSF受体在免疫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LILR家族(ILT)。风湿性关节炎(RA)涉及到滑膜炎症和关节表面的破坏,病理特征为滑液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多,巨噬细胞主要分泌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而单核细胞ILT11的活化会导致钙离子流失及IL1β和TNFα分泌,提示ILT11的分泌与RA是有联系的。另外,在RA早期阶段还可观察到巨噬细胞表面LILRB2的表达增加,而巨噬细胞表面LILRB2表达的上调与RA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3巨噬细胞上的IgSF受体与肿瘤在肿瘤免疫中,巨噬细胞IgSF受体对肿瘤的发生及抑制具有重要影响,IgSF受体可能会成为未来肿瘤分子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由于广泛侵袭周围脑组织而难于切除,表达于神经系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表面的SIRPα1则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Thomas等[10]第1次在星形细胞瘤细胞活检中证实了SIRPα的表达。而Kapoor等[11]推测,下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可引起SIRPα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试验证实,SIRPα对许多信号传导途径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肿瘤细胞转移、生存及转化。SIRPα与肿瘤之间的详尽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3IgSF受体的作用机制
IgSF受体胞外区决定了与不同配体的相互结合,而胞质区则通过一系列反应影响细胞的功能。受体FcγR、ILT4、ILT3、PIRA、PIRB及PECAM1等胞质区内都含有酪氨酸磷酸化区,酪氨酸磷酸化在调控巨噬细胞活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FcγR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也是巨噬细胞氧化反应发生的主要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的也最为透彻。配体与FcγR的结合引起信号传导,对细胞产生兴奋性和抑制性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受体胞质区内的ITAM和ITIM两种不同的信号传导途经所致。其中FcγRⅡB中发现有ITIM区,可传导抑制性信号;而FcγRⅠ和FcγRⅢA则是通过γ链同源二聚体将信号传导入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每个γ链都有一段ITAM氨基酸序列复制,FcγRⅡA和FcγRⅡC在胞质区的α链中含有ITAM区。ITAM和ITIM的磷酸化会引起下游信号的活化,发生一系列级联反应,从而发挥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
4结语
随着对巨噬细胞作用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新的巨噬细胞受体及受体间的联系,也对众多受体在巨噬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机制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从而为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及移植免疫反应地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指导。本文中仅对巨噬细胞的一个受体家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更多受体及其调节机制已被发现或证实,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相信更多的巨噬细胞研究成果会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SchmidtRE,GessnerJE.Fcreceptorsandtheirinteractionwithcomplementinautoimmunity[J].ImmunolLett,2005,100(1):56-67.
[2]NakamuraA,KobayashiE,TakaiT.ExacerbatedgraftversushostdiseaseinPirb/mice[J].NatImmunol,2004,5(6):623-629.
[3]TakaiT.PairedimmunoglobulinlikereceptorsandtheirMHCclassIrecognition[J].Immunology,2005,115(4):433-440.
[4]JacksonDE.TheunfoldingtaleofPECAM1[J].FEBSLett,2003,540(1-3):7-14.
[5]SmithRE,PatelV,SeatterSD,etal.AnovelMyD1(SIRP1alpha)signalingpathwaythatinhibitsLPSinducedTNFalphaproductionbymonocytes[J].Blood,2003,102(7):2532-2540.
[6]ColonnaM,FacchettiF.TREM1(triggeringreceptorexpressedonmyeloidcells):anewplayerinacuteinflammatoryresponses[J].JInfectDis,2003,187(Suppl2):S397-401.
[7]FosterCuevasM,WrightGJ,PuklavecMJ,etal.Humanherpesvirus8K14proteinmimicsCD200indownregulatingmacrophageactivationthroughCD200receptor[J].JVirol,2004,78(14):7667-7676.
[8]GavassoS,NygardO,PedersenER,etal.FcgammareceptorIIIApolymorphismasariskfactorforcoronaryartery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05,180(2):277-282.
[9]NabbeKC,BorossP,HolthuysenAE,etal.JointinflammationandchondrocytedeathbecomeindependentofFcgammareceptortypeIIIbylocaloverexpressionofinterferongammaduringimmunecomplexmediatedarthritis[J].ArthritisRheum,2005,52(3):967-974.
[10]ChenTT,BrownEJ,HuangEJ,etal.Expressionandactivationofsignalregulatoryproteinalphaonastrocytomas[J].CancerRes,2004,64(1):117-127.
[11]KapoorGS,KapitonovD,O’RourkeDM.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ofsignalregulatoryproteinalpha1inhibitoryreceptorsby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signaling[J].CancerRes,2004,64(18):6444-6452.
[12]RochaPN,PlumbTJ,CrowleySD,etal.Effectormechanismsintransplantrejection[J].ImmunolRev,2003,196:51-64.
[13]VosIH,JolesJA,RabelinkTJ.Theroleofnitricoxideinrenaltransplantation[J].SeminNephrol,2004,24(4):379-388.
[14]AlblasJ,HoningH,deLavaletteCR,etal.SignalregulatoryproteinalphaligationinducesmacrophagenitricoxideproductionthroughJAK/STATand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Rac1/NAPDHoxidase/H2O2dependentpathways[J].MolCellBiol,2005,25(16):7181-7192.
[15]GerberJS,MosserDM.StimulatoryandinhibitorysignalsoriginatingfromthemacrophageFcgammareceptors[J].MicrobesInfect,2001,3(2):131-139.
[16]GanesanLP,WeiG,PengalRA,etal.Theserine/threoninekinaseAktPromotesFcgammareceptormediatedphagocytosisinmurinemacrophagesthroughtheactivationofp70S6kinase[J].JBiolChem,2004,279(52):54416-54425.
[17]OlazabalIM,CaronE,MayRC,etal.RhokinaseandmyosinIIcontrolphagocyticcupformationduringCR,butnotFcgammaR,phagocytosis[J].CurrBiol,2002,12(16):1413-1418.
[18]ZhangJ,GuoJ,DzhagalovI,etal.AnessentialfunctionforthecalciumpromotedRasinactivatorinFcgammareceptormediatedphagocytosis[J].NatImmunol,2005,6(9):911-919.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而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疾控中心预防门诊预防接种系统管理364例HBSAg阳性孕妇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32岁。所有孕妇均单胎妊娠,无先兆流产、早产等情况,肝功能正常,无肝炎症状与体征。3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2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胎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疫苗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均由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乙肝疫苗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
1.3方法
观察组乙肝孕妇在妊娠28、32、36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臀部肌注HBIG100IU,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0μg(按0、1、6程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对照组乙肝孕妇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婴儿7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7个月龄静脉血HBSAg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婴儿7个月龄静脉血HBSAg阳性低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表1两组婴儿HBsAg检出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7个月龄静脉血HBSAb阳性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2)
表2两组婴儿HBsAb检出率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强,向肝癌方向转化,因此预防母婴传播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乙肝孕妇未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这是乙肝孕妇注射HBIG是一种含有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使机体获得被动性免疫,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免疫。因此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1]郭玲,张爱兰,於利刚.孕妇HBV-DNA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