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基础,搞质量的必学!真值检定计量法测量值

掌握计量的定义;广义上讲: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涵盖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不论测量的不确定度如何,也不论测量是在哪个领域中进行的。

了解计量的内容;计量的内容(六个方面):

(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2)、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

(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

(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二)计量的分类

熟悉计量的分类和特点根据计量的作用与地位,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代表计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

(1)科学计量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它通常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准确定义和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2)工程计量,又称工业计量,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三)计量的特点

熟悉计量的分类和特点计量的特点一般归纳为四个方面:

1、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由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宜的不确定度或可能误差范围。

所谓量值的准确性是在一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或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即: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此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也就是溯源到同一测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从而使其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

4、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狭义上讲: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不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二、计量的法律法规

(一)熟悉《计量法》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简称《计量法》,1985年9月6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计量法》是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根本法,是实施计量法制监督的最高准则。共六章35条,基本内容包括:

1、计量立法宗旨;

2、调整范围;

3、计量单位制;

4、计量器具管理;

5、计量监督;

7、计量认证;

8、计量纠纷的处理;

9、计量法律责任等。

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并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以及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了解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计量法规

1、计量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根据《计量法》所制定(或批准)的计量行政法规。

(2)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计量法规。

2、计量规章、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全国性的单项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

(2)国务院有关主管理部门制定的部门计量管理办法。

(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地方计量管理办法。

三、量值溯源、校准和检定

(一)熟悉量值溯源性的概念量值溯源体系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称为量值溯源性。

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校准和检定。

(二)掌握校准和检定的概念

校准

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标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称为校准。

1、校准的含义

(1)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参考测量标准给包括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仪器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2)将测量仪器所指标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比较链或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上。

2、校准的主要目的

(1)确定示值误差,有时也可确定其是否处于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2)得了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并调整测量仪器或对其示值加以修正;

(3)给标尺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或给参考物质的特性赋值;

(4)实现溯源性。

校准的依据是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对其通常应作统一规定,特殊情况下也可自选制定。

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

(三)检定

测量仪器的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检定具有法制性,其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测量仪器。

根据检定的必要程度和我国对其依法管理的形式,可将检定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两类。

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均属于法制检定。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

在检定结果中,必须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第二节计量单位

(一)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1、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2、掌握SI基本单位

3、熟悉SI导出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

4、了解可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

(三)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一、概述

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

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计量单位制:为给定量值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称为计量单位制。

法定计量单位:指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国际单位制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单位制单位相同的法定地位。

一般不得使用国际标准或有关国际组织的出版物中列出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选入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除外)。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国际单位制是米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其国际通用符号为“SI”。由SI单位(包括SI基本单位、SI导出单位),以及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SI单位的十进倍数和十进分数单位)组成,具有统一性、简明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1、SI基本单位共7个;

2、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共21个;

3、由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

4、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SI单位的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构成倍数单位的SI词头共20个;

5、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SI单位共16个。

(一)掌握SI基本单位

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二)熟悉、SI导出单位(共列出21个)

SI导出单位是用SI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这种单位符号中的乘和除采用数学符号。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另一部分是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即用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含辅助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

(三)熟悉SI的倍数单位

在SI中,用以表示倍数单位的词头,称为SI词头,它们是构词成分,用于附加在SI单位之前构成倍数单位(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不能单独使用。

书中共列出20个词头,所代表的因数的覆盖范围为10-24~1024。

(四)了解可与SI单位共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我国共为11个物理量选定了16个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

三、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

(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

1、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指法定计量单位的中文名称,简称或全称。

2、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原则上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乘号连接的可连读,除号(/)读作“每”。不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只在分母的前面出现一次。

3、单位中有幂,则除面积或体积对应的指数名称读平方和立方,其余称为“二次方”、“三次方”,以此类推。负数幂的含义为除,既可用幂的名称,也可用“每”。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词头

2、词头符号的字母,其所表示的因数小于106时,一律用小写,而当大于或等于106时,则用大写体。

3、单位符号没有复数形式,不得附加任何标记或符号来表示量的特性或测量过程的信息。除正常的语名结尾的标点符号外,词头或单位符号后都不加标点。

4、由两个以上单位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相乘单位间可用乘点也可不用。但中文符号相乘时必须用乘点。相除的单位符号间用斜线表示或采用负指数。单位中分子为1时,只用负数幂。表示除的斜线在一个单位中最多只有一条,除非采用括号能澄清其含义。

5、词头的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不得有间隙,也不中相乘的符号。

(三)法定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

1、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名称,一般适宜在口述和叙述性文字中使用。而符号可用于一切需要简单明了表示单位的地方,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之中。

2、单位的名称与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

3、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时,不得使用重叠词头。非十进制的单位,不得使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只通过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组合单位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

4、只通过相除构成或通过乘和除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分子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但质量的SI单位kg不作为有词头的单位对待。当组合单位分母是长度、面积单位时,按习惯和方便,分母中可以选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

第三节测量仪器

(一)概述

1、熟悉测量仪器、测量设备的定义

2、了解测量仪器的分类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

1、了解测量仪器控制的概念

2、熟悉标称范围、量程和测量范围的概念

3、了解额定操作条件、极限条件和参考条件的概念

4、掌握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的概念

5、了解灵敏度的概念

6、掌握分辨力的概念

7、熟悉稳定性、漂移的概念

(三)了解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

(一)测量仪器的分类

1、测量仪器的定义(熟悉)

测量仪器: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称为测量仪器,又称计量器具。

测量仪器中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测量仪器称之为实物量具,简称量具。如:砝码、量块、标准电阻线圈等。

实物量具不同于一般的测量仪器,量具本身所复现或提供的已知量值,即给定量,就是其本身量值的实际大小,而一般测量仪器所指示的量值往往是一种等效信息。如体温度。

2、测量仪器的分类(了解)

按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分:

(1)显示式测量仪器;又称指示式测量仪器,它能直接或间接显示出被测量的示值。按其给出示值的形式,可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和记录式三种。

(2)比较式测量仪器;它能使被测量具或使被测量与标准量具相互比较。

(3)积分式测量仪器;它通过一个量对另一个量的积分来确定被测量值。

(4)累积式测量仪器;它通过对来自一个或多个源中,同时或依次得到的被测量的部分值求和,来确定被测量值。

按其计量学用途或在统一单位量值中的作用,测量仪器可分为测量基准、测量标准和工作用测量仪器三种。

(二)测量设备的定义(熟悉)

测量设备是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须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及它们的组合。

不仅包括一般的测量仪器,而且包括各等级的测量标准,各类参考物质和实物量具,与测量设备连接的各种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软件和资料。

二、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

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是指其影响测量结果的一些明显特征,其中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分辨力、鉴别力和示值误差等。

确定测量仪器的特性,并签发关于其法定地位的官方文件,称为测量仪器控制。这些控制可包括对测量仪器的下列运作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型式试验:是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做出的承认测量仪器的型式符合法定要求的决定。

检定:是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检定证书。

检验:是对所种测量仪器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检查测量仪器的检定标记或检定证书是否有效,保护标记是否损坏,检定后测量仪器是否遭到明显改动,以及其误差是否超过使用中量大允许误差范围等。

(一)标称范围、量程和测量范围(熟悉)

标称范围: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称为标称范围。此时的示值范围是与测量仪器的整体相联系的,是指标尺所指示的被测量值可得到的范围。标称范围通常以被测量的单位表示,而不管标尺上所标的单位是什么。标称范围一般用上限和下限说明,当下限为零时,标称范围一般只用其上限来表示。

量程:标称范围的上限与下限这差的绝对值。

测量范围:也称工作范围,是指测量仪器的误差处于规定的极限范围内的被测量的示值范围。(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确保测量仪器规定准确度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测量范围总是等于或小于标称范围。

示值范围是指测量仪器标尺或显示装置所指示的范围,可用标尺或显示器上的单位表示;

标称范围是对测量仪器整体而言的,通常用被测量的单位表示;

测量范围是指能保证规定准确度,使误差处于规定极限内的量值范围;

量程则是指标称范围上、下限之差的绝对值。

(二)额定操作条件、极限条件和参考条件(了解)

额定操作条件是指测量仪器的正常工作条件,也就是使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处于给定极限内的使用条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测量仪器才能达到规定的计量特性或规定的示值允许误差值。

极限条件:测量仪器的规定计量特性不受损也不降低,其后仍可在额定操作条件下运行所能承受的极端条件。极限条件应规定被测量和影响量的极限值。

参考条件:指测量仪器在性能试验或进行检定、校准、对比时的使用条件,即标准工作条件,或为标准条件。

三种条件中,参考条件最严格,额定操作条件则较宽,而极端条件的范围(和额定值?)为最大。

(三)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掌握)

示值就是由测量仪器所指示的被测量值,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的输入量的真值之差,它是测量仪器最主要的计量特性之一,本质上反映了测量仪器准确度的大小,即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

示值误差大,则其准确度低;示值误差小,则其准确度高。在经过高等级的测量标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或校准时,该测量标准器复现的量值为约定真值,通常称为实际值、标准值或标准值。所以:

指示式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示值-实际值;

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标称值-实际值。

测量仪器示值误差,通常简称为测量仪器的误差,可用绝缘误差形式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形式表示。确定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大小,是为了判定测量仪器是否合格,并获得其示值的修正值。

对给定的测量仪器,上规范、量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称为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简写为:mpe),

(四)灵敏度(了解)

测量仪器响应的变化除以对应的激励变化,称为灵敏度。

(五)分辨力(掌握)

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称为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或简称为分辨力。它是指显示装置中对其最小示值的辨别能力。模拟式显示装置的分辨力,通常为标尺分度值的一半,即用肉眼可以分辨到一个分度值的1/2。数字式显示装置,其分辨力为末位的一个数码。对半数字式的显示装置,其分辨力为末位数字的一个分度。

(六)稳定性和漂移(熟悉)

对测量仪器进行周期检定或定期校准,就是对其稳定性的一种考核。

漂移往往是由于温度、压力、湿度等外界变化所致,或由于仪器本身性能的不稳定所致。

三、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了解)

选用测量仪器应从技术性和经济性出发,使其计量特性(如最大允许误差、稳定性、测量范围、灵敏度、分辨力等)适当地满足预定的要求,既要够用,又不过高。

第四节测量结果

(一)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

1、掌握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

2、了解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区别

(二)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

1、掌握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概念

2、了解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区别

一、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

(一)测量准确度(掌握)

通过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称之为测量结果,而真值是与被测量定义一致的值,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测量准确度是一个定性化的概念,不宜将其定量化。测量准确度可以用测量结果对约定真值的偏移来估计。

约定真值是当测量仪器接受高等级的测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或校准时,该测量标准器所复现的量值

(二)测量精密度(掌握)

测量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各个独立观测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三)二者区别(了解)

测量准确度反映分散性,即指随机效应所致的测量结果的不可重复性或不可再现性。

测量精密度是指在随机效应和系统效力的综合作用下,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不一致。

二、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

(一)测量重复性(掌握)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之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重复性条件:

1、相同的测量程序;

2、相同的观测者;

3、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

4、相同的地点;

“一致性”是定量的,可同用重复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分散性来表示。而最常用的表示分散性的量,就是实验标准差。

(二)测量再现性(掌握)

经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为测量结果的再现性。再现性也称为复现性、重现性。在给出再现性时,就详细说明测量条件改变的情况。

可以用再现性标准差来表示“一致性”,再现性标准差有时也称为组间标准差。

在很多情况下,再现性中的测量条件的改变只限于操作者的改变。

重复性是在测量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再现性是在测量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第五节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一)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修正

1、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

2、熟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

3、了解测量结果修正的方法

(二)测量不确定度

1、基本概念

(1)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2)熟悉标准不确定度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概念

(3)熟悉扩展不确定度的概念

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了解测量模型的建立

(2)掌握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

(3)熟悉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常用方法*

(4)掌握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熟悉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6)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

4、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实例

一、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修正

(一)测量误差(掌握)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测量结果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有关。

被测量真值是与被测量的定义一致的某个值,它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只通过完善的或完善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实际中使用的是“约定真值”

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

=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导致了重复观测中的分散性)

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估计值,具有不确定度)

(二)测量结果修正(了解)

未修正结果:对系统误差尚未进行修正的测量结果。

已修正结果: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

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

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

二、测量不确定度

(一)基本概念(掌握)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

1、标准不确定度(熟悉)

以标准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它不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而是指不确定度以标准差来表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有时也称为A类不确定度评定,所得的相应的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A表示。

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有时也称为B类不确定度评定,所得的相应的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B表示。

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它量的值求得时,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等于这些其它量的方差和协方差适当和的正平方根,称之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C表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标准差的估计值,它表征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2、扩展不确定度(熟悉)

用标准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扩展不确定度,通常用符号U表示。

扩展不确定度确定的是测量结果的一个区间,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颁的大部分可望包含于此区间。实际上,扩展不确定度是由合成不确定度的倍数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它是将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了k倍所得的,即U=kuC,k称为包含因子。通常情况下,k取2(或3)。

1、对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7、赋予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三)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测量模型的建立(了解)

被测量指的是作为测量对象的特定量,在实际测量的很多情况下,被测量不能直接测得,而是由其它量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确定。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测量模型或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

数学模型可用已知的物理公式求得,也可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有时甚至只能用数值方程给出。

2、输入估计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概述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是通过对观测列的统计分析来评定不确定度的方法,此时,标准不确定度为通过求平均程度或适当的回归分析求得的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是用不同于对观测列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不确定度的方法,此时,标准不确定度是根据其它知识或信息得出的。

(2)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掌握)

当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某一输入量进行若干次独立的观测时,可采用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方法。

(a)值qj的实验方差s2(q)是概率分布方差的估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其(正)平方根为实验标准差。算术平方根方差的最佳估计值,是由下式给出的平均值的实验方差:

一般而言,不重复测量次数n较小时(n<10)时,按上式表述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的可靠性就有所降低。可采用其它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b)对于特征比较明确且处于统计控制之下的测量过程来说,使用所获得的合并样本标准差sp来描述分散性,可能比采用通过有限次数的观测值获得的标准差更为合适。sp为测量过程长期的组内方差平均值的平方根。

在此情况下,若输入量Q的值由非常有限的n次独立观测值的平均值求得,则平均值的方差可按下式估计:

可根据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3)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确定(熟悉)

以前的观测数据;

对有关材料手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或其它文件提供的数据;

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规定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技术文件中给出的重复性限或复现性限。

进行B类评定,要求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巧。B类评定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a)已知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

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包含因子

(b)已知扩展不确定度和置信水平的正态分布

标准不确定度;一定置信水平p下的置信区间的半宽,即扩展不确定度。kp置信水平p下的包含因子。(通过查表得)

(c)其它几种常见的正态分布

若知道输入量的估计值分散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a+和a-,则输入估计值及其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

若上、下限之差用2a表示,则

(d)由重复性限或再现性限求不确定度

当文件中指出输入量的两次测量得值之差的重复极限r或再现性限R时,一般:

3、输出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4、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熟悉)

扩展不确定度是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扩展不确定度是将输出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了k倍所得到的,k称为包含因子,一般为2或3。当为2时,包含概率约为95%。

扩展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取值区间的半宽。

5、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了解)

6、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和评定流程

(四)测量不确定度的应有实例(掌握)

1、测量任务

2、测量方法

3、测量仪器

4、实测记录

5、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建立测量模型

(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A类评定;求实验标准差s(R)及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R)

B类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R)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扩展不确定度,确定包含因子k,计算

6、测量结果报告

第六节测量控制体系

1、熟悉测量控制体系的概念

2、了解测量控制系统的组成

(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1、掌握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概念

2、了解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过程

(三)了解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

测量控制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2、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

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而进行的一组操作。所有的测量设备必须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即必须经过确认,并在受控条件下作用,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计量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即顾客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特性,。而唯一的输出是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即测量设备是否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三、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了解)

为控制测量过程的实施,不公需确定该测量过程预期用途下所要求的特性,还需对这些特性进行分析/控制。

THE END
1.准确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爱问知识人步骤1 准确度: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测量值与真实值愈接近,测量愈准确。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https://iask.sina.com.cn/b/new2HQpJ594A9t.html
2.验证计算器精度的方法理想股票技术论坛想要验证计算器的精度是否准确,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 使用已知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并与手动计算结果进行对比;2. 通过多次运算同一个数值,观察计算器是否能保持一致的结果;3. 使用精度验证工具进行测试,例如利用统计学方法检验计算器的准确性。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https://www.55188.com/tag-04249679.html
3.Excel预测数据用的什么方法Excel预测准确度怎么算Excel预测完成后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计算准确度: 1、将实际数值和预测数值都罗列在表格中。 图片6:Excel数值罗列 2、在预算精准度目标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公式“=(B2-A2)/B2”,B2代表预测数值,A2代表实际数值。 图片7:计算预测准确度 3、按回车键运行此公式,调整为百分比格式,百分比越小说明准确度越高。 https://www.officesoftcn.com/excel/excel-lpjdn.html
4.滴滴开源TTI:基于浮动车轨迹的城市交通指数计算服务线状数据: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根据 link 的形状与属性信息,获取目标 link 集合。 PostGIS 的查询效率:在全国路网数据库中,查询紫色范围下的 link 集合,耗时 1.7s。 计算架构 准确度验证 TTI 是一个宏观指标,不追求绝对值的准确度,只要求相对值的准确度。根据我们的观察,当轨迹点较少时,其值不能准确反映路网https://www.infoq.cn/article/WiwLRBoYC00cRCKbbBOT
5.装饰预算100误区郭超设计师工程量计算必须与定额中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或计算方法)相一致,才符合定额的要求。预算定额中对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计算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⑤、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工程量的数字计算要准确,一般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汇总时,其准确度取值要达到: https://www.shejiben.com/sjs/18151/log-3557-l12949.html
6.1981清宫表年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概率大吗?孕妈在怀孕期间看得最多的就属1981清宫表了,1981清宫表的真实性被传得神乎其神。大家纷纷对照这张表来预测宝宝的性别,据说1981清宫表准确度能达到85%以上。那么1981清宫表年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概率大吗? 孕妈在怀孕期间看得最多的就属1981清宫表了,1981清宫表的真实性被传得神乎其神。大家纷纷对照https://www.snsnb.com/post-117082-1.html
7.相对准确度计算公式上传人:g*** IP属地:贵州上传时间:2020-11-26格式:DOC页数:1大小:154KB积分:20版权申诉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对准确度计算公式摘自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04272537.html
8.机器学习——精确率(精度)召回率漏检率的计算方法假设我们手上有60个正样本,40个负样本,我们要找出所有的正样本,系统查找出50个,其中只有40个是真正的正样本,计算上述各指标。 TP: 将正类预测为正类数 40 FN: 将正类预测为负类数 20 FP: 将负类预测为正类数 10 TN: 将负类预测为负类数 30 https://blog.csdn.net/nyist_yangguang/article/details/108175337
9.分析方法验证做法与可接受标准接受标准:含量:主成分含量在标准范围内,且6份的含量的RSD≤2.0%(制剂);RSD≤1.0%(原料)。也可按照准确度方法采用3个浓度,每个浓度3份进行配制和计算 有关物质:往6份供试品溶液中加入100%浓度水平的各杂质,采用自身对照法或者校正因子法或者外标法测定杂质含量,计算时建议统计已知单杂、未知单杂,总杂。 https://www.yoojia.com/ask/17-11744117172134058647.html
10.药物分析搞不定有关物质方法?这篇“色谱”纯干货一定能帮到你1.简单套用药典方法,对自研产品没有针对性,如不知控制何种杂质以及为何控制。 2.方法灵敏度不够。 3.检测方法不可靠,国内外相关杂质调研不充分。 4.缺乏基因杂质,元素杂质的研究。 5.杂质检查方法不适合或方法学验证不完善。 6.杂质检查不可靠,无法准确评价药品质量。 https://www.canbigou.com/index.php/d/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