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一开始是中国古代先民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将佛祖成道的日子也定在了这一天,两个日子重合,形成了现在的腊八节。
远在上古时代,腊八时人们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明年可以丰收。先秦时期将这天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这个时候叫腊日或者腊祭。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了扩大影响力,就将佛祖成道的那一天也定在腊日,两个节日重合,中国道教就在这天祭拜百神,佛教敬奉佛祖,后来渐渐也就融合了。南北朝时期,将这个节日定在腊月初八。
后来寺院在佛祖成佛的这一天,也就是腊月初八,效仿牧女做的乳糜,熬粥敬佛。这个行为被天下信仰佛教的信徒们效仿,逐渐形成了熬粥过腊八节的习俗。2.腊八节的传统美食篇二
1、腊八粥
腊八节最为常见的传统美食就是腊八粥。古时,历代天子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人们就在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腊八糕
腊八糕,好陌生的名词。似乎以前只知道腊八粥,并不曾听说有腊八糕这东西。原来这腊八糕和粘糕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像窝窝头一般独立的,而是有些像米饭甜点式的东西。不过这枣儿、黏米之类的东西倒是一样不少。吃起来,和着米香、枣香,那种清醇馥郁、韵淡而甘的味道,不仅扑鼻,却也沁脾胃,当是难得的美味。
3、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4、腊八醋
腊八节吃什么好呢吃醋泡蒜。泡腊八蒜指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也叫腊八醋。浸泡二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不错。
5、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
6、腊八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7、麦仁饭
西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8、腊味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时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汉后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据说在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4.腊八节的各地习俗篇四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5.有关腊八节的文化篇五
1、养生文化
华夏饮食文化中有秋冬进补的风俗,秋冬季节的节日食品,很多都与养生和滋补有关。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节日饮食方式。腊八粥的由来传说众多,但老百姓是最实际的,不管哪种传说,都不过是给人们一个以粥滋补养生的理由罢了。岁着文化的变迁,传说淡去了,但粥还是同样滚烫香甜。这其中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华夏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腊八节的复兴,或者说,这种节日文化记忆的唤起,将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重营养、重健康、以食养生、强健身体,这是腊八节很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健康生活精神。
2、节俭文化
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首先,腊八节的所有传说,都反映一个问题,不要小看一碗粥的作用,在关键时刻,能够救人一命或成全大事,可见节约每一粒粮食的重要;其次,从做腊八粥习俗本身,也是让人节俭生活,清理仓库里的谷子,煮到一起吃,不浪费一粒粮食,避免大吃大喝;再次,只有节俭,才能减少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压力,保护大自然,继承我国传统的生态保护理念。可以说,节俭是孝敬人类母亲地球一个的方式。将腊八设为节俭日,可使腊八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腊八距春节不远,在这个时候强调节俭,对防止人们春节期间浪费很有必要。让人们不要忘记,我国还有生活贫困的'群众,还有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特别是还有一些遭受灾害身处困厄中的人们。
一碗粥虽“小”,但“小粥”也可以“大作”,提炼出既尊重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要素。
3、傩文化
腊八前一日或当日举行驱傩仪式,这就给傩文化这一华夏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契机。利用腊八节保存和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傩文化,对这一的人类文化遗产的有效存续是很有益的。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傩文化活动种类繁多,伴随着傩文化的申遗,在腊八节开展各种傩文化的表演和欣赏活动不失为一种极好的节日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