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24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最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已经测定了4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至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中国人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耕种活动的。比如,有句谚语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说是过了芒种节气,你再下种也没用了,因为庄稼不会成熟了。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农谚都总结得清清楚楚。
『中国传统历法体系是阴阳合历』
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阴历,就是按照月亮的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月亮初生和退去,叫朔日、晦日,是初一、三十;月圆的时候,叫十五;月半的时候,是初八或二十三。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都是参照月亮运行的情况来确立的,比如,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可是,我们的劳动和生活是依靠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阳历和阴历两者怎么协调呢?我们中国人非常聪明,就在阴历中增置一个闰月。一年的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来算大约是365天,可是如果按阴历来算,12个月约有354天,相差这些天数怎么办?古人为了把阳历和阴历合在一起,就在阴历每过二三年,多置一个闰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与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这个历法不叫阳历,也不叫阴历,叫阴阳合历,通过置闰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它们能够保持大体一致。这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发明创造。
大多数西方国家只有太阳历,伊斯兰教通用的历法只有太阴历,而中国人却凭着智慧,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结合在一块,变成既有二十四节气,又有初一、十五的历法。
古人对阴阳合历运用得十分纯熟、得心应手。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诗作《清明》中,将阳历的清明和阴历的寒食节习俗写在一起,浑然一体。该诗这样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按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故称“新火”。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其根源还要追溯到民国的改历。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签发临时大总统历书令,确定从当年的1月1日起改历。虽然我们过去常用的农历仍然有效,但整个国家的日历改为以西历(或称公历)为主,而且把这种西历称为“新历”。因为西历是纯粹的太阳历,所以把它叫作“阳历”,与之对应的,就把我们的阴阳合历叫作“阴历”。其实这传播了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阳历,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举一个例子,《二十四节气歌》是这样唱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最后一句话,是说现在实行的公历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都是太阳历,但并不完全一致,相差不过一两天。事实上,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准确的,是现行的公历差了一两天。为什么呢?太阳周年的实际长度是365天又5小时58分56秒,现行的公历为了简便,就采取了置闰的办法,每4年为闰年,在2月多加一天,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才出现了公历和二十四节气相差一两天的情况。
刘魁立在讲座中。(图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体现』
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最初的时候往往是自然的节日,与季节变化和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有关。比如端午节,虽然端午节和屈原、曹娥的传说有关,但是它最早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节日,而不是一个人文的节日。因为现在端午节的民俗中,虽然吃粽子、划龙舟和屈原的传说有关,但是点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等习俗就没有多大关系。而和这些节俗有关的,正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
回到端午节的习俗,五月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会有“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出现,阴气、邪气可能侵害人类,所以我们需要防范。怎么防范?点朱砂红痣、戴五彩线、喝雄黄酒、在门前挂艾蒿等等,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二十四节气,更是和自然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比如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养生问题。“天人合一”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就是我们的生活规律要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随意违背天时、天道来安排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