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最早“中国”农历的源头是在这里你了解吗

英格兰索尔兹伯里有一个著名的史前遗迹——“巨石阵”,它由几十根巨大的石柱排列、组合成了几个完整的同心圆。但是,由于没有一个被明确标识的观测点,而未能完全解答所有的疑问。上图为古观象台遗址的观测点,它与石柱共同构成了地平历观测仪器系统,且比英国的“巨石阵”早了近500年。

夏至测日影

在观象台附近的一座中期大墓里出土了一件涂有黑、红、绿颜色的木杆,复原长度为180厘米,经考证为“圭尺”。上图为2009年夏至日,中科院考古所和中国天文台专家进行“圭表测日影”验证。

日切塔尔山

观象台遗址

近日,《这里最早叫“中国”》的连续报道,引发了公众探寻农历之源的热情。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一些天文爱好者到襄汾陶寺、乡宁云丘山以及历山等地探寻访古。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而夏历是国内最早的历法。它的月为“朔望月”,月份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年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调整到年平均日数达到回归年,二十四节气则是按回归年划定的。在夏之前的尧舜时代,山西就有关于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区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记载和“舜耕历山”对物候的观测记录。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则成为先民们观天测时的实物佐证……这些都构成了我国历法形成的源头,他们也成为我国历法形成的“奠基者”。

2016初夏,记者跟随考古学家、天文学家、气象专家以及当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学者走进襄汾、乡宁、垣曲等地——

日切山头缝里看日,20节令与24节气相差无几

农历四月,小满已过、芒种将到,麦收从南至北展开,大田里的庄稼、菜蔬长势正好。此时,正是农耕好时节。

从炎帝时代开启的农业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今天的我们,虽然行进到了现代农业的时代,却依然离不开先民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之一。它对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总结提炼,依然是今天的人们要严格遵循的法则。

闫玉宁是土生土长的乡宁人,他讲述了在稷山当地的几个传说,“当人们知道稼穑的时候,种的还是粟子,只是随便撒在土里,有的时候种了就能长出来,有的时候就冻死了,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慢慢地,人们开始总结这些规律,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所以,是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推动了农历的产生。”

陶寺遗址是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都邑遗址,当时粟和黍是主要的农作物,且四畜俱全,家猪数量居多,农业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2003年,在遗址区偏北的位置,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址——观象台基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介绍,这里正是先民们观天测时的地方。

古观象台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是由13根柱子、12道观测缝和1个观测点组成的。观测者站在核心点圆上,透过高耸的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峰山巅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日切在某缝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的某一特定日子。这些特定的日子正是我们现在依然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的源头。

在观测点、13根柱子和塔尔山之间,陶寺人根据地平历太阳观测,制定出了一个太阳年20个节令的历法,用于判定农时并兼顾宗教节日和重大气候变化临界点。这个历法是当时全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也是后来秦汉时期成形的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具有鲜明的农业特征。

2003年12月22日至2005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进行了70次实地模拟观测,发现这20个节令与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仅有几天误差。例如,第十个缝隙,前半年对应的是立夏,但比现代立夏节气略早几天。后半年对应的是立秋,比现代立秋节气略迟几天。这说明4000年前比现在气温略高。陶寺所处时代是世界性洪荒时代的后期,雨水充沛。

观测星象判定季节,云丘山上确定“二分二至日”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掌握了天象、时令的规律,在古人看来,就是得到了与天对话的权利。

《山海经》记载,云丘山古称昆仑山。这里山脉突兀而起,险峻挺拔,势若顶天立地的支柱,无疑是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轨迹的最佳位置。羲和就是在这里,昼观太阳运行,夜览星月交辉,领悟天体出现和隐没的奥秘,产生了最古老的夏代历法与节气。

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和当地一些历史遗迹,当地专家认为尧王曾命羲和观测星象的地方,即是今天云丘山下的东社(现为东庄,后因分南、北二村改为南东庄、北东庄)、中社、西社、高榘四个地方。前3个地方在一条直线上呈东西方向一字排开,各相距三里。

他们以云丘山圆大阵为北顶高榘,观测日晷、北斗天象、昼夜长短和鸟兽羽毛更换等现象,确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时令,使民众能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

经过长年累月的观测,他们制定推步历法,不但能准确确定两“分”和两“至”,而且能把一年的天数准确到366日,并能“以闰月正四时”。我国周代用19年置7闰,比希腊历“默冬章”早了160余年。现在,羲和庙与羲和陵就位于云丘山之南的山脚下,羲和成为古代历法的奠基者,云丘山也因此成为“二分二至日”和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中国夏历的产生地。

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历山成为七十二候起源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经出现了仓储区,先民们将种植的粟、黍和稻谷,收回来进行储存,以备秋冬之用和不时之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晋中一带,老百姓在秋分前一定会把麦地腾倒出来,并尽量在秋分当日把麦子种进地里,然后静待冬天的一场大雪——“麦苗盖上雪花睡,来年枕着馍馍睡”。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经验,不仅有植物的,还有动物和非生物的,如“云走东,雨不凶;云走南,水满塘;云走西,水产陂;云走北,晒死贼”“枕头回潮、雨在明朝”等。

这些,即是我们所说的物候,观察记录的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物”指生物,“候”指气和候。《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渔于获泽,耕于历山。”历山就在垣曲与翼城交界处,当时这里的农业已经很发达,农耕的需求使人们开始细微地观察自然现象。尧的继承者舜,带领人们观察总结自然现象,“水始涸”“候雁北”“蛰虫始振”“虹始见”“萍始生”等诸多物候特征被记录下来,并用于指导当地的农事活动。其简单易记、方便实用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

汉代时,“七十二候”基本成型,其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七十二候”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再之后,江南地区还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至此,历山地区也就成为了“七十二候”的发源地。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9

THE END
1.农历目前是,农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序文化控制设备农历,又称阴历,是一种根据月亮周期来安排月份和年份的历法。它以月亮的盈亏为周期,约每29.5天为一个朔望月,一年12个月,平均每年354或355天。农历在中国及东亚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农事活动、节日庆典等。 本文目录导读: 农历的历史渊源 农历的文化内涵 https://zblog.zj-xihe.com/post/735.html
2.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旧城暖人心 精选回答 阳历:也称公历来源于西方,例如算星座时就是按照阳历计算的。 阴历:也称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例如俗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主要区别: 1、阳历是国际通用的; 2、农历是中国特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lD9yrLIjAH.html
3.中国农历发展简史中国农历发展简史 农历,指的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又称旧历,夏历.与古巴比伦历,古印度历,犹太历等 历法一样,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即同时兼顾朔望月周期和回归年周期,使每个月符合月 亮盈亏变化,每一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除此以外,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法也是中国农历 的重要元素和特征.我国自先秦至清末,正式的历法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Astronomy%2Fbw%2Fall2%2Fbk37k%2FM.1275291864.z0&ap=353
4.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中国农历新年致辞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月18日,联合国发布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中国农历新年致辞。古特雷斯表示,在步入兔年之际,他很高兴送上最诚挚的问候。兔象征着活力和机敏,这是人类面临艰难和考验时所需要的品质。 古特雷斯感谢中国与联合国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感谢中国支持国际合作。通过作为一个全球社区携手合作,能推动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DAxMjc5MQ.html
5.C罗准点喜贺“中国新年”,韩媒急了摘要:春节作为中国农历新年,来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重要节日。 北京时间1月22日零点,葡萄牙球星C罗更新社交媒体,准时给中国的球迷送上新春祝福,“亲爱的中国朋友们,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祝愿你和家人可以享受新春假期,期待很快见面,兔年吉祥!”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76055
6.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中国朝代简史,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三皇五帝分别是谁?中国朝代顺序表,中国历史朝代,中国有多少个朝代,中国有多少个皇帝,朝代歌,中国朝代更替表,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
7.算法系列之二十:计算中国农历(一)农历算法本文介绍了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包括阴阳历的结合、天干地支纪年法、闰月的设置原理以及农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农历以月相为基础,通过置闰月协调与回归年的差异。天干地支纪年法通过天干(10个)和地支(12个)组合,每60年一个轮回。农历的闰月依据“十九年七闰”或更精确的“中气置闰”法来确定。农历年始于冬至,通过https://blog.csdn.net/orbit/article/details/9210413
8.网络中国节·春节春节的起源和传说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观象授时时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当时人们以“斗柄回寅”为春正(https://www.shenzhouwenming.com/newsinfo/6823474.html
9.重庆中国旅行社[中旅官网]重庆旅行社排名前列重庆中国旅行社(www.cncqt.com)简称重庆中旅,中旅集团是重庆地接排名前列旅行社,比较靠谱的重庆本地旅行社,是第一家开通国际包机的重庆旅行社,重庆中旅提供国内游/出境游/三峡旅游/重庆旅游/重庆周边旅游服务及行程报价,欢迎咨询。https://www.cncqt.com/
10.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ttps://baike.sogou.com/v105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