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日历所用的是太阳历,简称阳历、公历,通常人们会在阳历日期的下面看到有一排小字,那是农历的日期,每隔半个月左右,还有今日立春、今日清明、今日小寒等说明,这些说明指的就是节气。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同阳历、阴历、农历三种历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而,在介绍节气之前,我们先探讨历法的由来。
历法的产生
新月长成半圆形,“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艺文类聚》卷一),所以叫做“弦”。长成圆形,叫做“望”。以后又亏缺成半圆形,也叫做“弦”。“望”之前叫做“上弦”,“望”之后叫做“下弦”。后来再变细小乃至消失,像火熄灭一样,看不见光了,叫做“晦”。过几天,天上又重新出现新月,这叫“朔”。第三,“旧月运行,一寒一暑”,“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上》四季气候的寒暑变化像日月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寒冷的气候经过一段温暖季节,进入炎热的暑天,又经过凉爽的季节,重新出现寒冷的时节。这种情况虽然也是反复多次刺激着人们,但由于周期太长,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对它的认识要晚一些。在寒暑变化的同时,植物也有明显的变化,叶生叶落,花开花谢,也呈现着周期性。寒暑之气的变迁和物候的更替,形成了气候的概念。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们开始只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后来才逐渐明确起来,并且日益精密、准确。历法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阴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4200年前就有阴历的叫法。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朔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定在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的天数是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合215306天。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全年共354日。12个朔望月总计351367天,二者一年相差1367天。如若不调整,40年后,朔望日期就会发生颠倒。为避免这中情况发生,人们想出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是闰年,阴历经过这样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绕地球的步调只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速度不均匀,为保持朔日必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调整,因此有时出现一连两个阴历大月或一连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阳历
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就是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阴阳合历早在我国夏代时就已制定,因此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叫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地位。在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春分”(回归年是以它作为起点定义的)也非常重要。12中气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国传统四季的正式起点。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农历是我国古代伟大创造之一。它的特点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利用农历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习惯使用这种历法,所以称它为“农历”。我国现行农历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于1645年农历乙酉年正式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