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上的春节之变:武则天登基那年过俩春节

中国历法上的春节之变:武则天登基那年过俩春节

春节,孕育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庆典、仪式、信仰、禁忌,勾勒出一条文化迷境。

迷境追溯,天数在蜀,缔造出中国第一个春节的“春节老人”落下闳功不可没。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元封七年,《太初历》颁行,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把正月定为岁首(这以前是以十月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因为落下闳,中国才有了统一的春节。

古代历史上,春节发生过数次历法改变,新皇登基,必改元年,历法相应发生改变。遇到讲理的皇帝,还要遵循历法,不讲理的就是“金口玉言,我说了算”。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那年竟然出现了“两个正月初一”,也就是说,老百姓因为新皇登基,享受福泽,过了两次年。

历法·孕

《太初历》出世拨乱归正恒定岁首中国春节拉开两千年序幕

公元前279年,秦赵之地,一骑绝尘,快马传讯。秦昭襄王派人传书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某月某日,双方可在渑池会盟。

中国历法的分水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

天数在蜀。春秋时期,天文历算学家苌弘入蜀,其魂三年化为碧血,藏于蜀。阆中人落下闳为汉武帝造《太初历》,李淳风、袁天罡都居阆中。

由于落下闳在中国历法上的重大贡献,如今的阆中古城,依然保持了纪念落下闳的诸多仪式。今年正月初一,阆中会举行落下闳祭祀大典,古天文学家王笑冬将担当主祭。

阆中市文联原主席李文明对汉代以前的历法颇有研究,夏之前的伏羲时代相当注重观天察地,设立观象台以察天体运行,并结合地理空间和大气变化、冷暖温差而置元。自夏以来,至商、周时,诸侯皆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有自己的地方历法。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即十一月)为正月。由于岁首不同,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就不同。秦始皇时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为十月初一。

西汉初,沿用颛顼历,袭秦正朔,采用传统历日制度,以冬季十月为岁首,而颛顼历创立于公元前四世纪,至汉武帝元封年间,误差积累明显。结果导致农事失序,灾害频频,五谷欠收,最终致使饥荒和动乱的发生,并从根本上危及当时的统治。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于此,汉武帝便下诏广征延揽人才,进行历法改革。

阆中人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入京师任侍诏太史。在改历过程中,落下闳从十七家历法中脱颖而出,新的历法于元封七年颁行,又称《太初历》。《后汉书·律历志中》:“孝武皇帝摅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令司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

历法·斗

司马迁小气落下闳辞官归隐或秘密服务汉武帝

《太初历》的创造,并没有让落下闳功成名就,反而成为他仕途的终点。

车辚辚,马萧萧,一别归去不复来。

落下闳,望着背后深深的宫廷,惆怅地登上马车。以司马迁为首的旧贵族,对新贵崛起大为不满,落下闳总是被各种传言中伤。

厌倦了宫廷中的斗争,落下闳选择辞官归故里,公元前103年左右,落下闳又回到隐居的阆中桥楼。

古天文学家王笑冬推测,按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思想,天官是很重要的人物,不可能轻易接受“辞官还乡”。汉武帝是非常重视人才的,落下闳回到阆中后,仍在研究天文星象,可能秘密为汉武帝服务。

汉武帝改历过程中,因为落下闳的方案优胜于司马迁,让司马迁“脸上无光”。太初历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孰优孰劣,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王笑冬认为,司马迁小气,落下闳在天文学中所作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记》却只是一笔带过,“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

阆中市文联原主席李文明说,落下闳作为浑天说的一代宗师,是无愧于世界科技史的。而作为汉元封改历首倡者之一的太史令司马迁,信奉盖天说,却在自己编制的新历法中,把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定为甲寅年。

事实上,司马迁所编制的历法与当时的实际干支顺序相差二十二年。他的历法,在当时就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但他还是缺乏史家气度,竟没有在《史记》中把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这场科学论争记录下来,更没有实事求是地把太初历编进《史记·历书》,他那被否定了的《历本·甲子篇》却堂而皇之地附录其后。此举,一直受到后人诟病。

历法·改

武则天改历登基那年两个正月全然不顾之前历法

王笑冬认为,古代历法,基本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每个皇帝改朝历代,都要遵循新的历法,“每个皇帝各有各的玩法,这样玩下去怎么得了。”

相比农历,公历的改变就更混乱了。今日的公历沿用的是格里历。

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王笑冬认为,这种改变是非常荒唐的,错上加错。

历法·变

农历几变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崇祯历书献给多尔衮

如今的农历,在历史上也有诸多错漏。经过唐宋、元代改历,历法开始走样。明代大统历与太初历相比,误差达到了一天。

明朝末年,行用多年的“大统历”误差渐大,钦天监所预报的天象,尤其是日月食屡屡失验。在用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方方法预报日月食,几经校验比较之后,皇家确定由徐光启主持历局,修改历法。徐光启则聘请了邓玉函、龙华民等传教士参与改历。

163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奉诏从陕西调往北京进历局供职。在中西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而其中由汤若望撰写编译的就有包括“交食历指”、“恒星出没表”、“南北高弧表”、“五纬诸表”等共43卷。

王笑冬认为,《崇祯历书》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文明,同时也毁掉了中国历法成果,汤若望推翻了中国历法的推算方式,直接否定了传承数代的历法文明。中国农历,在黄帝时期就是阴阳历,是一种比现代公历更高级的历法,也是汉文明的象征,能够智能型调级。

满清入关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换了包装,献给了多尔衮,这就是“时宪历”,也是中国沿用至今的农历。

因地域不同,农历节气也会在各地出现偏差。以成都、阆中为例,为什么“霜降无霜、小雪无雪”,因为成都、阆中处在北纬31度,而采用了北纬35度的物候特征。陕西的西安、洛阳、山东的曲阜,才是典型的“霜降有霜、小雪下雪”的物候特征。

一种争议春晚敲钟改为11点?

春晚12点敲钟,是历年一项重要仪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栋洁则提出,中国春节应该在11点敲钟,春晚误导了全国人民,“中国文化中最深层次的要素是一切以‘子’为始。中国春节应该在11点敲钟,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

人物简介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桥楼人,世界杰出天文历算学家。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征召到长安改制历法,经他创制的《太初历》因优于其他十七种历法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太初历》施行于汉太初元年夏正五月初一辛酉,儒略历公元前104年6月20日。《太初历》是汉王朝制定的第一部历法,也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第一部历法。《太初历》为阴阳合历,规定以寅月为正月,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无中气月置闰是一部体系完备、阴阳调和的智能型历法,反映了汉民族的智慧,两千多年来对世界文明和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落下闳创“浑天说”,改“赤道浑仪”,制“浑象”,发明“通其率”,测“赤道二十八宿”,奠定了中华天地综合科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天文历算发展。为表彰落下闳对中国和世界天文、历算的巨大贡献,2004年9月16日,经国家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农历由来

自夏以降,至商、周,出现多轨制历法。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即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时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为十月初一。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取阆中人落下闳所创历法,定为《太初历》,恢复夏历以正月为岁首。

163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奉诏从陕西调往北京进历局供职,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满清入关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换了包装,献给了多尔衮,这就是《时宪历》,也是中国沿用至今的农历。

公历由来

今日的公历沿用的是格里历。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历。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

THE END
1.历法是如何产生的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5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http://jkb7.com/jingyan_wyzittpupokw/
2.农历目前是,农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序文化控制设备农历,又称阴历,是一种根据月亮周期来安排月份和年份的历法。它以月亮的盈亏为周期,约每29.5天为一个朔望月,一年12个月,平均每年354或355天。农历在中国及东亚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农事活动、节日庆典等。 本文目录导读: 农历的历史渊源 农历的文化内涵 https://zblog.zj-xihe.com/post/735.html
3.中国主要的历法及历法的发展耀星科普协会关于中国的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已经形成了“夏历”的雏形。但也有国外学者认为夏朝未有出土古物作为依据,便不承认夏及更早的历史。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中国历法起源于殷商时期。 古代中国编制历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指导农业生产,这或许是中国历法被称作农历的原因。除此之外,历法还使社会生活规范化、https://www.bokeyuan.net/3662.html
4.阳历阴历农历这三种历法,老祖宗的智慧,你了解吗?大江新闻历法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农历,而农历作为中国的传统历法,一直沿用至今。周期性的变化是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发生的,每次月相的朔望变化统称为一个月,一个太阳返照分为24段,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还有很多别的名字,你可以叫夏历,农历,或者旧历,农历,农历。农历可以说是阴阳历,有两种年份,分为平https://tt.m.jxnews.com.cn/topics/news/424987
5.历法的种类有哪些什么是阴历和阳历→MAIGOO知识摘要:关于历法的种类,我们一般都知道有阴历和阳历,其实在古时候,历法是皇权的象征,不论是中国的皇帝还是外国的统治者,上台后都要颁布新的历法:据统计,我国自秦汉以来,行用了一百多种历法。历史上各国使用的历法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法大致属于阴历、阳历、阴阳历三种类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什么是阴历和阳历,以https://m.maigoo.com/goomai/235341.html
6.关于中国的历法——农历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1912https://www.meipian.cn/cj726ab
7.儒略历的由来/儒略日计算公式/历法的演化儒略日的由来 背景,历史、演变、推算,以及在古代与现代的应用场景和具体举例 儒略历 先讲一下儒略历,儒略历是格里历(公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一年设 12https://blog.csdn.net/u013669912/article/details/1404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