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特德·姜的看法是对的,但也许并不是重点。
实际上,ChatGPT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能够写出什么样的内容——毋宁说这只是它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改变了我们跟信息交互的方式。
在传统的搜索1.0时代,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去获取;在搜索2.0时代,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和其他种种服务,去获取这些数据。
而到了搜索3.0时代,信息依然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但我们获取、抵达、加工信息的方式被改变了。ChatGPT帮助我们搜集和整理信息,把整理好的信息呈现给我们。我们对信息的获取,从「我们去寻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来寻找我们」。
这才是它的真正意义所在:它解决的是「信息太多」和「注意力太少」之间的矛盾。
我们要决策,要学习一个领域,要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产品,在搜索2.0的时代,需要自己动手查找大量资料,自己去分析、整理、提炼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一道非常高的门槛,它造就了智力的垄断,形成了智力的壁垒。
但随着ChatGPT的发展,它有可能打破这道门槛。未来的愿景,也许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入一个涵盖全世界客观知识的「外脑」,能够从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中受益,打破知识的不平等。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对ChatGPT进行微调,使之成为能够适配每个人的「内脑」,则可以让我们把自己所摄入的一切、所思考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充分地利用起来,拥有一个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助理。
有了智能算法,它可能会向我们推荐「你可能喜欢的电影」,但它推荐的依据,依然是简单粗暴的「打标签」。把你按照行为打上标签,分析跟你同类型的人喜欢看什么内容,再把这些内容推给你。依然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和「千人千面」。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些,包括外脑和内脑,现在的ChatGPT以及类似的产品还远远达不到,有待更成熟的形态——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愿景。
那么,这一技术的发展是不是纯然乐观,毫无问题呢?其实也不是。
ChatGPT具备极强的总结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也许有许多人会放弃自己去阅读、理解和学习,而依赖于AI提供结论。但是,过度依赖AI给出答案,其实相当于把自己思考的权利让渡给了AI,放弃了思考的过程。
AI就像一个黑箱,我们输入数据,它输出答案。我们知道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对的,但并不知道它是如何「知道」答案的。长此以往,我们就很容易放弃对于答案的追问,而让AI代替我们做决定、下结论。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预示着我们主体性的消失。
AI或许能够更快、更高效地为我们提供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答案,而是得到答案的过程,也就是信息跟我们大脑之间的碰撞、联想、火花……一条信息能够给予我们的启发和思考,也许比这条信息本身更为重要。
它令我想到了什么?帮助我产生什么想法?给了我什么启发和思考?这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也是AI所无法给予的。
一段文本,当它被AI所咀嚼和浓缩之后,它一定会丢失大量的信息——但恰恰是这些所丢失的信息本身,可能才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我的观点是:AI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辅助,而不是主导;是拓展,而不是替代。
AI只是帮我们拓展触及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的人依然是我们自己。
而不是依赖于它给出的解释和答案,让它替代我们去决策和判断。
一旦我们放弃了思考,而依赖外界(包括AI)给予我们答案,我们作为人类的主体性其实也就不复存在。
总结一下:
2)这种解决方式,在未来或许会以「外脑」+「内脑」的方式加以实现。
3)但是,过度依赖AI告诉我们答案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拓展信息触及的渠道,辅助我们做出判断,而不是依赖它帮我们思考和决策。
希望今天这份加更,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ChatGPT,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趋势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