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入关斋戒十讲

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生活简单,以为出家是很容易的,甚至说出家人享清福,殊不知出众生活,是极清苦朴素的。诸如生命生存所需的衣食住,在在与俗人有显著的不同。戒律中告诉我们:出了家的男子女人,要著坏色衣,要舍一切饰好庄严品,要住简陋的房屋,真正依照佛制,出家还要托钵乞食。诸位现在受八斋戒,金银珠宝的庄饰品除下不戴,平常穿的花绿漂亮的衣服脱下不穿,换上灰色黑色的朴素服装,是即学习出家人过的清淡生活,而诸位亦已一一加法做到,是即显示诸位认真的在过出众生活,这在讲究物质生活享受的今天,诸位当然是很难得的!

经律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劝人发心出家,赞叹别人出家,或是自己出家,或放他人出家,是都有大功德,当然是不错的。如贤愚因缘经说:“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但我以为在僧种将要断绝的今天,能够劝人出家,或训练人出家,那他所得功德,尤为不可思议!

不过还俗有个条件,就是不能偷偷摸摸的,定要公公开开的回去,并在一位高僧面前说明。这样,你虽还俗,仍可做个三宝弟子,仍可在佛教寺庙中往来。过去中国人出家不好意思再同家,如果要回家只好偷偷的同。这样,一旦还俗,就和佛教脱离关系,在佛教中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不但失去一个僧人,亦失去一个佛教徒,这实是佛教的最大损失!太虚大师有鉴于此,特呼吁大家“尊重还俗的僧人”。因此,诸位如不能终身出家,不妨试作短期的出家。这样形成风“,出家的出家,还俗的还俗,如是川流不息,就可使僧种不断,寺庙住持也就不成问题。

八关斋戒,据经律说,不论是否已归依三宝的在家白衣,不论是已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论是学小乘佛法或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可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一点。

八关斋戒,通常说于六斋日受,但据律典说,不一定于六斋日才可受,诸如佛菩萨的诞日,亲生父母的诞辰或忌辰,自己师长的诞辰或忌辰,还有自己的生日,作诸念诵的功德日,同样是都可以受此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二点。

八关斋戒,一般说来,是要到一寺庙中,亦即在一远离尘扰的清净道场中,请一大德僧尼为之传授,最为相宜,但亦可在自己的家庭中受,就是请一大德僧尼至自家中传授。如严格说,男子受斋,到寺内去较为方便,女子受斋,则在家内较为方便,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三点。

八关斋戒,虽足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名词,但在佛说斋经中,佛为丞相母维耶夫人,说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这不是说有不同的八关斋戒,而是看受斋者的用意如何以为别,合乎佛法的受斋,才是佛教的八关斋戒,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四点。

佛说斋经的经过是这样的:有次佛在舍卫城柬的丞相家住,丞相母维耶夫人,于

一日清晨起身沐浴以后,率领她的干媳,同到佛那里为佛礼座。佛见她们来得这么早

,于是问道:大清早来我这里,有什么事情吗维耶夫人回答说:没别的什么,我们

想从佛受斋戒。

佛陀告诉她们说:你们发心要受斋戒,这当然是很好而又极为难得的,但斋有牧牛斋、尼键斋、佛法斋的三种差别,你们究竟要受那种斋维耶夫人不知这三种斋的差别何在,请佛开示,佛乃为之逐一解释三种斋的含义不同。

三、佛法斋:佛法斋,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八关斋戒,于律典中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最简单的名八戒,有些地方称八支斋,枝通用的是八关斋戒。现在我们就来对这名义,略为加以解释如下:

关,从字面上讲,是禁闭意思,如军队中的军人犯了军纪,须受禁闭的处分,叫做关禁闭,亦即关起来。再如一般人犯了国法,被禁闭到牢狱中去,亦被说为关进监狱。可是,关字在这里解释,是说受了八戒的人,对于一切罪恶的事不再去作,于是就将三恶道的大门关闭起来,不会再走进三恶道的大门里边去。原来,地狱、饿鬼、畜生的一二条道路,都是有门可以通进去的。平常,这三道门都是关得紧紧的,不论什么人要走进去,都得先将门打开,但能打开这个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门内,明明是不好的,是众苦充满的,为什么要走进去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为造了罪恶的行为,三恶道门自然就打开,自己也就不知不觉的走了进去,受所应受的行为果报。现在受了八关斋戒,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不说三恶道门未开,我们不会去打开它,就是三恶道门打开,我们亦会把它关闭起来,想要进去也不得进去。这末说来,我们知道:三恶道门,打开是由我们自己,就是自己造了种种罪恶;关闭也是我们自己,就是自己修了种种善法。所以我国俗语有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又有说:“天堂有路汝不走,地狱无门汝自开”。是以为佛弟子,不但不应去开三恶道门,且应努力去关三恶道门,才合学佛意趣。

斋,中国向有齐的解释。原来我人的思想,一天到晚杂乱得很,时而想到这,时而想到那,从来没有停过,可说杂乱之极!现在运用一种方法,将杂乱的思想,予以齐集起来,合之专注一境,不再散漫不整。斋,又有释为清净的意思。这在世俗上,可明显看出。如一般的斋菜馆,一走进去就使人有清洁之感。当知环境清洁是很重要的:如人不论到什么地方,若环境清洁,心中便感受愉快,若环境污秽,心中就觉得厌恶。对于外在的环境,吾人内心总是有此感觉与认识的。斋之所以说为清净,因为斋戒,能使一念心静寂的收摄起来,进而遮断一切的罪恶过非,更可发生一种防护根门的力量。根门,就是通常说的六根门头。世间很多罪恶,都从六根门头造出来的。如眼见到色境,喜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生嗔心,进而采取或求或拒的行动,于是便造出种种的罪恶。如要不造恶,就得设法防范守护自己的根门,不让它随外面的境界所转。这么一来,就可断绝纷歧杂乱的思想,远离各式各样所可能造的过失,不再为世间的一般邪欲之所染污。正因斋有清净的意思,所以我国读书的士人或一般淑女,喜以自己居住的静室或书房称为斋。如篆香斋、万古斋、悲萆斋、德馨斋等,以示居处超然脱俗,不为世间之所染污。

如上所说,诸位可以了解,所谓斋戒这个名词,共源本是出自我国。我国古童声曲礼中说:“斋戒以告鬼神”。所以古人祭祀鬼神,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就是修斋之时,必然要有所戒,所以合名斋戒。斋的特性在于革洗内心,不让有不纯洁的意念存在;戒的力能,在于防患未然,不容有不正当的行为活动。

关于这个道理,智度论中又说:“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此布萨福德,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意谓在家学佛的行人,发心受持奉行八戒,自然就可随顺修学一切佛法,如此奉行修学佛法,是即名为布萨。斯布萨所得福德,愿持以同向生生世世不堕三恶八难。三恶八难的地方,站在佛法的立场讲,都是不美满,不理想的。极苦的三恶道不理想,固不用说,就是快乐的天堂与北俱卢洲,虽说生活环境相当的好,但因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不特不认为是好的地方,反而认为是灾难之处。当知学佛最大的要求,是有修学佛法的机会,如生于没有佛法的璟境,试问你怎样依法修持?所以受行八戒以后,应发愿以此功德不再堕入三途八难不理想的环境。由这足可证明佛法所说的八戒,不论是在律典或论典中,都名布萨。还有在布萨下面加一护字,名为布萨护的。护足守护,重在自心的防守。意在发心受持八戒的人,要时时刻刻的守护自心,因为心是罪魁祸首,一切罪恶都由心所造出来的。若能本著八戒的精神,时时守护著自心,就不会再向罪恶方面发展,所以叫做布萨护。受持八关斋戎,当然不是专为防护内心的,亦要防护身口的,因而古德告诉我们说:“在心曰护,在身口曰戒”。

还有,八关斋戎的斋,有人说成过午不食名持斋,并且从此作为斋的自体,至于受前不杀生等戒,不过是助成斋体而已。亦有人说吃长素叫做长斋,于六斋日吃素叫败花斋。殊不知长斋花斋的斋,与八关斋戎的斋,根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与过中不食戒,亦没有什么特别联属。因为过中不食,只是就缘防范,与斋体无关的。

八关斋戒,为什么又名近住律仪?简单的说,就是亲近三宝,安住于三宝道场中,受三宝的思想熏陶,如诸位现在来住般若讲堂一样。详细的说,则有三义:

三、近阿罗汉住:意谓发心受八关斋戎,既是学习出家人的生活,那他所修的行门,就是修阿罗汉的行门,亦即是修学阿罗汉。如常常的修学阿罗汉法,此受八关斋戒的行人,不久的将来,亦可澄得阿罗汉果。虽然现在还是一个薄地凡夫,但因近阿罗汉住,与阿罗汉相处已甚接近,所以称为近住律仪。

八关斋戎的名义,已略为解释如上。从如上的简略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修持八关斋戎,于短短的一昼夜中,净洁自己的身心,严格的约束自己,虽还没有能够立即出离三界,但是仗此斋戒功德,已经种下出世胜因,将来一定可得出世解脱的。学佛最要而最大的事,莫过于了生死得解脱,如未到达这一阶段,那就始终在三界中沉沦不息。诸佛为了度化我们众生能够出离,所以特别说此最胜方便的希有法门,希受此戒者不可等闲视之!

佛教的戒律,都是佛制的,但有待缘而制与不待缘而制的不同。待缘而制的是声闻律仪戎,不待缘制的是菩萨三聚戒。所谓待缘而制,就是有了某种因缘,佛陀才制此戒。所以沙弥戒有沙弥戒的制立缘起,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制立缘起。现在诸位受的八关斋戒,是律仪戒的一种,当然亦有它的制立缘起。大乘菩萨戒不是这样的,是如来一时顿制的,即在一次中,把所有大乘菩萨戒,为诸菩萨说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待什么因缘而后始制其戒。所以大小乘戒,不特内容有所不同,就是制立方式亦别。

佛为我们制八关斋戒,其缘起是什么,这是我现在所要为诸位说明的。诸位发心受这八关斋戒,当然是好的,但若不知八关斋戒的制立缘起,不免有些美中不足,所以有对诸位将这交代清楚的必要。

从现在情形看,佛陀这一制订,可说是佛高度智慧的抉择,因为到了工业发达的今天,不说一月六日受八关斋戒不易做到,就是一月一日受八关斋戎亦很难行!过去农业社会的时代,不说工作没有现在这样忙,就是用人亦没有现在困难。可是看看今天的实际状况,人人每天都在忙,而且忙得很紧张,甚至忙得透不过“来,就是这样,家庭工作仍然请不到人做。因而,一般家庭主妇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先生,终日为家庭的事操心,要他或她放下家庭一切俗务,去受八关斋的确不是易事!所以诸位于百忙中,抽暇来受八关斋戒,实在是值得赞叹的!

大圣释迦牟尼,出现于两干五百年前,观察当时的实际情形,发现世人的受戒不易,特制订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可说佛陀早就知道,末法时代更难实行。事实确也如此,不说一月六日,就是一月一日,亦没有太多人发心。

佛所制订的六斋日,究是指的那六日以我国农历来说,就是每月初八、十四、十五的上半月三日;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的下半月三日。我国农历向有月大月小的分别: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依二十九、三十日受戒;如遇月小没有三十日时,即于二十八、二十九日受戒;除去三十日,加上二十八日,仍为六斋日。

受八关斋戎及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居士,名称亦稍有所不同:如没有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七,虽归依了三宝,甚至受了五戒,只能称优婆塞、优婆夷,若受八关斋戒的在家男女居士,则称为净行优婆塞、净行优婆夷。所以今晨为诸位传受八关斋戎,在念三归依时,有“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句。净行两宇,在这里有它的重要性。如受五戒,并不主张完全断绝淫欲,正常夫妇的关系,还是许可的,所以称为“尽形寿不邪淫”。可是在受八关斋戒的这一日一夜,不但邪淫绝对不可,就是正常的夫妇关系,亦是绝对被禁止的,所以在宣戒相中,说为“一日一夜不淫欲一,是即显示要完全远离男女的关系,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清净行。所以净行优婆塞、优婆夷,不是行三归依、受五戒者所得而称的,而是在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戎者,才得这样称呼。

佛制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这在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但受斋戒为什么定要在六斋日子这是我现在要为诸位说明的。关于这个道理,根据经论告诉我们,要有两种不同说法,略为分别如下:

如上所说,我们知道,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发心受持八关斋戎,所谓逐人的恶鬼,就会远远的离去,住的地方也就安吉,所以于六斋日,持斋受戒,所得福德,超过余时!不过在此要请大家注意而不可误会的,就是不要以为于六斋日,有天人到人间来巡视,我们就规规矩矩的,不敢为非作歹,过了斋日,是就可以马马虎虎。当知在这世间做人,不论什么时候,身口意的三业,都要如法清净,都要表现合理的行为。

受戒,不论是受那一类型的戒,必然是都有其所应得的功德。以在家学佛者说:受五戒有受五戒的功德,受八戒有受八戒的功德。这是发心受戒者,所应予以肯定了知的。不然的话,谁还愿意受戒诸位现在受的是八关斋戒,其所得的功德如何,得先与受五戒功德较量说起,唯有从这互相较量中,才能显示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才能坚定诸位受持八关斋戒的信愿。

经中说:假定有这么一个人,发心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满四天下所有的众生,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样的供养,乃是以一百年长时期这样的供养,其人所得功德当然是众多的,可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功德,但不如在一日一夜的短时期中受持五戒的功德。戒德的高超殊胜,于此可得到明证。

不过在此还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的,就是不论受持五戒或受持八戒,依大智度论说,最要紧的一点,在于发广大心,若能发广大心,虽持一日一夜戒,亦会获得殊胜福的,若不发广大心,虽尽形寿持五戒,所得只是有漏功德。所以诸位发心受八斋戒,不为个已功德及解脱著想,而应为一切众生受此戒行,亦即不将这受戒功德,视为独自一人所有,而应视为与诸众生共的,愿与众生同向无上佛道前进,才能得到最极殊胜的福德!大乘佛法的最大特色,是要每个佛弟子,不论做什么善行功德,都要把广大众生,放在自己的前面,不可专为个人的利益设想!

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律师又说:“八戒通大小乘。小乘者,如成实论等。大乘者,即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绖及八种长养功德经所明。吾等既已受菩萨戒,今受八戒亦即是大乘八戒也”。所以受了菩萨戒的,同样可受八关斋戎。有人说受了菩萨戒,不需再受八关斋戒,显然是错误的!从弘一律师所说看来,受菩萨戒与受八戒,既不重复亦不冲突

受持八关斋戒所有的功德,既是无漏而又是大乘的,当然不是世间有漏功德所可比拟的,所以佛在经中对天帝释曾经加以呵斥。就是有次天帝释闻佛所说八关斋戒的功德殊胜,于足不期然的欢喜赞叹说:“六斋神变月,奉行八戒斋,彼功德殊胜,则为与我等”!一般听来,奉行八戒,能得像天帝释那样的功德,亦觉是很不错的了。可是佛陀听后,立刻呵斥天帝释说:你这样的讲法,是不合道理的,你也没有资格可作这样说,唯有阿罗汉始有资格作这样说。为什么?要知你天帝释,既没有远离贪嗔痴等的烦恼,又没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大苦,种种忧愁与悲苦,都还缠缚著你的身心,怎么可说受持此戒的功德与你相等老实告诉你:你天帝释所有的功德,只能感受天帝释的果报,是不能出离三界的;可是受持八戒所得的功德,能够证得出世三乘圣者的菩提,而阿罗汉是舍诸生死重担的出世圣者,所以他可说受持八戒所得功德与我等,你天帝释是不应该这样说的!从佛的这一宣示,我们得以明确的知道:天帝释的福德与无漏的福德相比,是有著大渊之别的,诸位应常发心受持八关斋戒。

菩萨本生鬘论,对这八戒功德,有更透辟的叙说,现我用语体文说明如下:若人能够持是八戒斋法,从表面看来,这人虽没有穿著华丽的衣服,但他已经具有惭愧之衣。当知惭愧之衣,比什么衣服是都来得庄严的!受持八戒斋法的人,虽无有形的墙垣,阻挡外贼的侵入,抢夺尊贵的珍宝,但已具无形堡垒,御捍六根的怨贼,纫夺内在的功德。依佛法说:外财的丧失不足惜,法财的被纫才是最大的损失。要想法财不被劫取,唯有筑起斋戒的墙垣。受持八戒斋法的人,就世间的种族说,不一定是高贵的,可能是首陀罗族,在印度的种族说,足属最下的一等,可是由于彼受八戒的关系,已经住在圣种姓中,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后,会结圣菩提果的,只是世间种族的高贵有什么用印度方面,自古以来,以诸璎珞为庄严具,什么人有诸璎珞,就显得其人的庄严高贵。受持八戒斋法的人,不一定会有世间真珠之类的璎珞,但因由于八戒斋法的在身,是就已经具有种种善法功德庄严其身了,而且这种庄严不是世间任何珍贵的璎珞所能比拟。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说:“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同样的理由,受持八戒的人,虽不具有金银等的七宝,但已积集了人天的七种法财,不需依赖任何桥梁,是就可以超越险道!

受持八戒能得殊胜的功德,相对的自然也就可以灭罪。关于这点,善生经说得非常明白:受持八戒,能够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能灭除,自然是更不成问题。五逆,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法认为这是最重的罪,将来要感五无问苦果的。可是现在由于受持八戒,五逆重罪当下就被消除,八关斋戒的功益殊胜,真是难思难量!中阿含经还有这样的说法:“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多闻圣弟子,尚赖这功德力,灭罪除愆进德修业,诸有要求出罪进德者,宜更乘此良机受持八戒。

昆婆沙论更以五句分别受持八戒功德,是否能得大果,现我亦向诸位略为介绍一下:

一、如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为他负责厨房饮食的人,想要杀害众生的生命,以供他于饮食时受用。他知道这事,就对厨人说:今天是我受戒的一天,你不得杀生供给我食,可以留待明天杀给我吃,这是普通人的观念。另有担负保家卫国的国家军警,将所捕获的怨敌,送到高级官员这儿来,请求给子怨敌的应得之罪,高级官员对来使说:你且把他扣留起来予以看管,因我今天受了斋戒,不可违律杀害众生,到了明天,我会依法予以杀伐的。像这样的受八斋戒,根本业道虽是清净的,但近分方面并不清净。佛陀说这虽是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二、另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不但根本业道是清净的,就是近分亦定极清净的,但为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之所损害,因而仍然不是理想的受此斋戒。当知欲、恚、害的三种寻伺,是一种恶分别,有了这些不正当的分别存在,内心必然是不得清净的,当然就会影响到戎行的守持。正因恶寻伺是扰乱心灵的不好东西,所以佛说这个发心受我的人,就其所受我说,虽是一种胜业,但不能由此获得大果。

四、复有自在受此斋戒的人,根本业道是清净的,近分同样是清净的,亦没有恶寻伺所损害,更能时刻提起正念,不能不说这受戒者的难得!然而仍有不美满的,就是他不能将受持斋戒的功德,同向于出世解脱,只是要求上生到天堂,享受天上的欲乐,因此,佛说这个受斋戎的行人,虽说是种胜业,但不能够获得大果。

五、更有受此斋戒的人,具有根本业道清净、近分清净、非恶寻伺之所损害、摄受正念、同向解脱的五种希有难得的心行,自不是以上四种受戒的人之所能及,所以佛说这个受戒的人,不但是修的殊胜业,而且能够获得大果。这所得的大果,从小乘说,就是解脱涅槃,以大乘说,就是佛果菩提。

本上所说,应该知道,受持八戒,的确是有殊胜功德的,所以应常发心奉行八戒,更要于六斋日受持八戒。不过在这工业发达的现时代中,要六斋日受持八戒,可能会有很多人,没有这个闲暇的,但最低限度,要能做到一月一次的斋戒。弘一律师说:“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不过当你发心受此八关斋戎,不论是在受戒之前,不论是在受戒之后,不论是在正受戒时,都应严肃自己的身心,以八戒水洗浣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与戒相应,而得身心清净及诸殊胜功德。

前两次和诸位所讲的,是有关于戒德的殊胜,戒德既是这样的殊胜,理应人人受八关斋戒,从受戒中得殊胜功德。话虽这么说,但亦不是人人可以受这八关斋戎的,一定要具备相当的资质才可以受,否则的话,不论你怎样的发心,是都不容你受这八关斋戎的。

在此所成为问题的,就是什么人可受什么人不可受,从什么地方来加以分别这就要在受戒前进行一番严格的考查,看他或她是不是受戒的法器,然后决定应不应为他或她受戒。所谓考查是通俗的说法,在戒律上讲叫做问遮难。就是在受戒前,做为传戒师的,对于发心受戒的人,必须详细的问清有没有能为受戒作遮止、留难的事,假定有的话,成为受戒的最大障碍,那是不能为之授戒的。羯磨注说:“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就是此意。

究有一些什么事能为受戒的障碍据善生经说,计有七种遮障,现在先为一一列出,然后再来略为说明。

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

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六、汝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七、汝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僧物有上四种不同的分类,但不论那一类的僧物,我们都不可盗取,如果盗取的话,过失足很重的。依佛法说,三宝物品,是都很重的,而僧物为重中尤为极重的。方等经中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经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说:“用僧只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

在此或有人间,盗用僧物罪业,为什么特别重当知檀信供施一粒一毫给僧团,本来就是要供十方一切凡圣僧的,所以僧寺中的犍椎一响,不论远近都能听到,若凡若圣都能受用,既可助成僧众的道业,又能冥资施主的福德。招善既是这样的众多,获罪又怎么会得很少?是以盗用僧物,不论是多足少,其罪是都不可饶恕的!

佛弟子中有位牛冈比丘,虽经修道巳得阿罗汉果,但他在受用饮食时,还像牛吃草的那样,有人觉得这种吃法很怪,就请问佛以何因缘是这样的佛告诉诸比丘说:过去生中牛呞曾经盗取五六粒米放在口中咀嚼,于是后来堕在畜生中做五百世的牛,牛吃草是这样的吃法,五百世中已经成为习惯,所以现虽证阿罗汉,还是这样一种吃法。

盗用僧物,不用说,以出家人为多,一般俗人,特别是信众,是很少盗僧物的,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如现在各地反客为主的所谓信徒代表,就是专门侵损常住的,亦即是将僧物占为已有的,像这样的佛教信徒,不特没有受八关斋戒的资格,就是做个正信佛徒的资格亦没有。

不说盗用僧物的人过失很大,就是正信的优婆塞、优婆夷及识达的正人君子,知道僧物的不易得,受用僧物不易消化,僧众不予以招待,非特不应不高兴,而且应生大欢喜,认为这是佛法的规律,理当是这样的。所以在家信众到寺庙来,应存“为法来非为食来”的正确观念!

现在是个末法时代,在各地亲眼见到的,为法来的很少,为食来的很多。不信请看:不论什么地方,凡是讲经法会,听众总是寥寥无几的,而这寥寥无几的听众,真心听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一般法会,如果有斋吃的,人总是多多的,这还不算,大都是到快吃斋时才来,既不参加诵经礼忏,又于吃了斋后就走,不特没有说法的道场无法可闻是如此,就是说法的道场有法可闻亦如此。有人以为这是佛法兴隆的“象,但在了解佛法的人看,这与世人赶热闹没有两样,正是佛法没落的象征!

是以牧个佛弟子,不论在家与出家,对僧众的东西,都应如护眼珠一样的爱护,既不可随便乱用,又不可任意盗取。过去不知盗用僧物的严重性,曾经盗过僧物的,现在发心来受戒,必须先忏侮清净,否则的话,足绝对不可受戒的,即或不知为你授了,你亦不能得清净戒。所以是否曾经盗过现前僧物,在问遮难时,定要交代清楚。假定是有就答有,假定是无就答无,不可含糊其词。

父母师长,不是养育我们的恩人,就是教导我们的恩人,没有父母,不说没有我们这个生命出现于世,就是出现世间亦不致于长大成人。没有师长,不说不能得到高深的知识,就是一般的常识亦不能得。

父母对待子女的无限慈爱,是没有办法可以形容得出来的,不说别的,只以子女有病来讲,看到子女展转呻吟于床第,虽明明是子女所受到的苦痛,但在慈爱的双亲感觉中,此自己害了一场大病还要苦,所以始终在有病的子女面前转来转去,一下子采采儿女的温度,一下子喂喂儿女的饮食,吃药的时问到了,立刻拿药给儿女吃,应该要请医生时,赶快就把医生请来。照顾儿女病痛的回到,体贴儿女病痛的苦恼,比任何有德性的护士超过百倍。父母对于儿女病痛,既是这样无做不至的照顾,到了父母年老有病时,做儿女的应当加倍的侍奉汤药,一刻不离的在有病的父母左右,才能显示你对父母的孝顺。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儿女,平时固不能承欢于膝下,到了病时更舍弃父母于不顾,任凭父母的或病或死,试问那里还像一个做人子女的样子老实不客“的说,人性已经失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师长是极神圣的,他们为了教育下一代,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学识及应如何做人的道理,尽他自己力之所能,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看到我们的学问一天天进步,老师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欢喜,看到我们的学业总是不得向前,老师的心里就感到极大的不安,好像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老师除了给与我们知识的传授,且给与我们种种的鼓励和爱护。因为真正负责任的老师,总希望自己所敌的学生学业有所成就,更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品格极为高尚。不唯如此,而且都是以身作则的,亦即如法而说,如说而行的人,不是教导学生的是一套,而自己的行为又是一套。即或有时见到学生有不如法的地方,总是给与我们循循善诱,告诉我们如何做个像样的人,决不随便打骂,即或有时打骂,出发点还是为我们好的。所以我们做学生的,不论在何处见到老师,都应予以承事礼敬,就是师不在前,亦应思惟老师给自己的教诫,其虔敬真切的程度,要如孝子思念父母,饥者思念饮食一样。足以师长如果病了,更应在前在后的侍奉汤药,随时随刻的照料一切。假使平时老师长老师短,到了老师病时,就走得远远的,不去看顾老师,不问老师死活,那还像个什么学生又使老师多么伤心?所以牧学生的,在老师病时要特别照顾!

依佛法说:父母是生养我们色身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对于我们的恩德之大,那是没有办法可以说得尽的,不说我们说之不尽,就是佛陀亦说不尽。心地观经佛曾这样表示:“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难说尽”。该经虽是说的慈母之恩,而实父恩与师长恩,亦未尝不是如此。有的经中,佛亦这样告诉我们:当父母师长有病时,供给种种所需,固然不成问题,而医药与照顾,尤为不可或缺。假定在父母师长病时,敞子女或学生的,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病者的死活,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里还能受佛制的八关斋戒是以在未受戒前,定要审问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形,如果有过不顾父母师长的病苦,自然要成受戒的障碍,必须忏悔以后,方得如法受戒。

如上所说的遮难,实是四种性罪中的杀盗淫三者:杀发菩提心众生是杀生,盗现前僧物是偷盗·,于六亲等行淫是淫欲,足性罪中的极重罪,在家假定犯过,就障碍无作戒体的不能发起。在此有人问道:四种性罪中的大妄语,为什么没有列在遮难之中h这因“未证圣果言证,未得道说得道”的大妄语,大都是出家人犯的,在家人下容易犯这大妄语戎,所以在遮难中没有提及。

羯磨疏依成实论说:不特有上七种遮难的不得受戒,还有犯过五逆罪的,或是贼住之人,或污比丘尼的,是都不许出家,因为他们的这些罪行,深深的障碍圣道,不是忏侮得以还净的,所以即使让你发心出家,你也不能证得清净圣道,一定要先受了重报才行。不过八关斋戒,只是练习出家,不是正式出家,只要认真忏悔,而且保证于忏悔后,不再违犯,是可受八戒的,并可依之修行布施、利益人群等的慈善事业。

所谓贼住,就是没有受具足戒的人,偷偷的进入僧中共受利养,或者盗听僧团中的正作羯磨,亦是成为出家的大障碍,因为他们阅律和听律后,对于法及僧,会生起憍慢,是最不好的。但受八戒者,如果是贼住,亦足不相宜。所以真正发心受八戒者,定要是个身心清净的法器!

不但在归依与受戒前,忏侮有它的必要,就是在归依与受戒后,忏悔同样有其重要性。因在我们几夫的阶位,不管你是个怎样小心谨慎的人,亦不管你对归戒怎样的尊重,但谁也不敢保证的说,我绝对不会触犯所受的归戒。要知几夫毕竟是几夫,有时不免会要烦恼街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恢复身心清净,依佛法说,除了忏悔,更无其他办法,足以佛法对于忏悔,予以极高度的重视。任何一个要入佛门或已入佛门的,必须进行必要的忏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净,无所障碍的修学佛法!

忏悔的重要性已经知道,现在进而解释忏悔雨宇。梵语本来叫做忏摩昆,或简单的叫做忏摩。中国译为厌离,或者叫做改悔。华梵合举,叫做忏侮。有人解释说:忏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间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于王,或如现代的违犯法律,受到治安当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错误所在,只好“伏款顺从不敢为逆”。顺从就是低首认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当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违犯律行的事,唯有顺从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宝的足下,真实不虚的痛切忏侮,表示从今以往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是即所谓真诚的痛切忏侮。

或有这样说:忏是约白法讲的,悔是约黑法讲的。黑法是罪恶的事,应该政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应该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舍合论,所以叫做忏侮。还有这样说:忏是约修来说的,就是过去弃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愿从今已去,精进勇猛的不断修习;侮是约改往说的,就是过去所曾作的一切恶不善法,誓愿从今日起,予以鄙视而痛切悔改。依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忏悔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就消极的一面说,廷约去恶讲的,就积极的一面说,是约兴善讲的。唯有像这样的兴善灭恶,才是忏悔的具体意义。

忏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披陈自己所有的众失,发露自己所有的过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把它隐藏起来。只是这样仍然不够,要更进一步的断相绩心,厌侮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绝对舍离不再有所违犯。印顺论师说:“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同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涤清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厌皂等洗净,然后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合律”。所以发心忏悔,应当坦白的发露罪恶。

公开的坦白的发露自己的罪恶,说来是很容易的,做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世人大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就是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总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的,即或有些无关重要的错误,可向自己有关的人透露,但若较为重大的罪恶,不说对一般人不会吐露一点,就是极为亲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儿子女,亦不会坦白出来。原因是罪恶的事,总是有失体面的事,亦足不名誉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论怎么样,总不好意思说出。世间犯罪的人多,发露罪恶的人少,原因就在于此,殊不知这么一来,始终堕在罪恶的深渊,无以自拔!

灵峰澫益大师对不肯发露的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恳切:“世人正造罪时,实足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o/水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罪恶的事情做不得,本应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恶时,由于烦恼的冲动,竟然不显羞耻的,胆大妄为的去做。等到做错事情以后,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了顾惜自己的体面,总是隐忍的覆藏起来,不愿公开的向人说出,以为说出是很难为情的。殊不知你不向众发露自己的罪恶,你的罪恶根源是不能得到清净的,这不是愚痴颠倒是什么

忏悔是以什么为体是以惭愧心为体,所以有说忏名为惭,悔名为愧。一个人的所以造恶犯戒,由于道德的自觉心不够,因而在无惭无愧的心理驱使下,不自觉的造下弥天大罪。可是人毕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错误的罪恶以后,有时扪心自问,总不免有点感到内心不安,或是觉得对不起父母师长,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错事当知这时的惭愧心,不期然的就会涌现出来,由于惭愧心的涌现,自然而然的要求忏悔,认为如不痛切的忏悔,以后似乎再难以做人!人在这个罪恶重重的世间,有时所以还能战胜罪恶,可说就是这个重善轻恶的惭愧力量!

同样是惭愧心,因惭愧的对象不同,共所发生的力量,就有品类的差别。假定你是对师友而生惭愧的,觉得如我做错了事,未免太对不住师友,是则在师友看到你的时候,你自不会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设若师友见不到你的时候,你就又故态复萌的,去牧不如法的事,以为横竖师友没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么关系?是即惭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对佛天而生惭愧的,认为我如做错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会清楚明监的,怎可做对不住佛天的事这末一来,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乱来,是即惭愧的力量还不够强!

真正强而有力的惭愧,应该还足对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而诸佛所有的觉性,已从重重烦恼的包围中,彻底的被开显出来,成为最圣洁的人间觉者,而我还是一个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觉性的净化,且还愿颠倒倒的做出很多不应做的事,面对诸佛,反观自身,怎不感到惭愧?即此一念惭愧心的现前,于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将过去的一切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决定未来不再造作一切罪恶,以期逐步开显自己木有的觉性,而达到正觉的完成。可见一个人“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改往修来。

断隗忏悔,为学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对于个己的身心清净,实在有著重大的关系。所以每个佛法行者,应特别的重视于此。如果我们能念念的在惭愧中,就是念念在严净的修持中,不致有毁戒犯戒的行为表现,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进。同时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恶,覆藏在身心中,如不从惭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忏悔,内心总是不大安然的,设从股重的惭愧心中,真诚的发露忏悔,就司得到洁净,而内心亦即安乐,所以戒经中说:“有罪当忏侮,忏悔则清净”。或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从惭愧心而来的忏悔,其效力于此可见。

我们的发七学佛,不是为求消遣的,而是希得胜果的,但胜果的获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须从实践实行中去求取。讲到佛弟子的实行,要不外于雨方面,就是断恶与行善,假定恶法没有断除,善法是难以进修的,而恶法的断除,最胜的妙方便,则无过于歼侮。六门陀罗尼经说:“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不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忏悔”。一般人所以不做忏悔工夫,病在对于罪恶没有怖畏,以为小小的罪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小小罪是不可轻视的,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满身心,怎可不加怖畏岂能不子忏悔

诸位来此受八斋戒,每次我为诸位传授戒法,一开始就教诸位忏侮说:“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行如是罪,今日诚心忏侮,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木此宣读的忏悔语句,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众生所有的一切罪业,是依身、语、意的三业所构成的。如杀生、偷盗等的行为,是由身体的动作而造成的罪恶;如妄言、雨舌等的行为,足由语言的表达而造成的罪业;与思心所相应而倾向于恶的内心的活动,是由意业所产生的罪业。离了身语意三业的活动,还有什么罪恶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恶,是从三业因缘生的,现在要想忏悔清净,当然还足要从三业因缘忏起,方能合诸罪业消灭清净,听从须以三业勤求忏悔。而忏侮必要首先具有断隗。断隗是从心生的,以意业为因,翘勤礼拜是身,高声赞叹是口,身旦一者为缘,以这样的三业因缘,至诚求减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然后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纳于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惭愧忏侮好似一盏明灯。所谓暗室千年,一灯能破,就是此意。足以诸位来受戒时,果能生大惭愧,建大忏悔,至诚感佛,不特无有不应,且必三业清净。

在家学佛者的发心受戒,不论是受五戒,不论是受八戒,在未正式受戒之前,传授戒法的戒师,必须要对受戒者,说明受戒的意义,说明缘境的宽狭,启发他们的智慧,了解戒行的重要,激发他们的心志,缘于广大的境相,即使他们立誓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这样做,又使他们于情及非情的广大境上起慈悲心,唯有如此,才能得增上戒。境界的认识,心志的开发,为什么看得这样的重要当知这是纳受戒体的主要行事。如受戒者,不认识广大的境界,不开发远大的心志,那是不能纳受戒体的,怎可作为儿戏般的举行怎可不对受戒者予以说法开导?

诸泣现在所受的虽是八戒,但关系学佛前途很大,所以当你发心来此受戒时,对于自己所当受的是什么法,应该先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常说:佛教的经典,不唯是佛说的,可通五人说的;佛教的戒律,唯佛一人的制定,其他人决不能制。佛为佛子剐立种种不同的戒法,无非是对我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制约,就是身体上不能有不正当的行为,口头上不能有不合理的言论,心理上不能有错误的思想。而这不唯我们初发”受戒者,应当如法的学习,就是诸佛贤圣,也是依这戒法学习而成,所以称为圣法。现在发心受这戒法,对于戒法的具体内容,自当朽个认识。

现在首要告诉诸位的,就是真诚的发心受戒,必然得个有力的戒体,以抗拒今后的犯戒。但这戒体怎样发得依五戎、八戒的轨范告诉我们,足依缘于法界众生依报、正报等境而发得的。如十方三世十法界的四圣六凡,是发得戒体的有情境;如做尘国土山河大地的一切一切,是发得戒体的非情境。关于这些,传授戒法的人,都应对受戒者讲个清楚,让他们知道发得戒体的对象是什么守持戒行的对象又是什么否则的话,不但受戒时不能得戒体,就是受戒后也不知道怎样持戒,想想这对受戒人的关系多大?所以授者不能不解说,受者不能不学习!

戒师对于受戒者的开导,要看他接受的程度怎样来决定。如受者接受的程度高,就对他详为说明,若受者接受的程度低,就对他略为开示,不论详明或略示,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使他知道发戒的境量是什么,如对这一无所知,则受戒毫无用处。所可慨叹的,就是现在授者与受者,真能知道这些的,究竟还有几个人不但现在是如此,就是过去亦这样,所以元照灵芝律师,对这亦曾深致无限的慨叹,认为这是佛法不幸的明证!

或者有人会说:受戒就受戒好了,为什么要大说其戒境岂不是要使受者的心意纷然灵芝律师在资持记中,对这曾作特别解释说:众生的所以造作种种恶,就是由于对情及非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假定具有正确认识的话,就不致于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一切罪恶之业,既因情及非情的境界而起,现在发心受律仪戒,当然还从境界而生,亦即是要缘于情及非情的不可称量的境象,方能发得戒体,而佛制立戒法的依据,亦在于此。发心受戒的人,如不明了戒境,则他在受戒时,就不可能用心承受。这末说来,对于戒境的开示,当然有其必要而决不可忽视的!

对于发得戒体的所缘境,有了正确而无谬的认识,进而就要开导受者,怎样的依境来发心。发心受戒,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发心的胜劣,对于所得戒体的是否殊胜,是有著很大关系的。如发心的下劣,所得戒体,一定不足殊胜的,如发心的殊胜,所得戒体,一定不是下劣的,这可说足必然的道理,亦是发心与得戒的成正比例。所以戒师对受者的开示,总是策励的说:“当发上品心,求得上品戒”。说到上品L,当然就有中品心及下品心,但三品心的差别何在,诸律并没有为我们说明,不过既以上品心劝发受者,中下品的发心,当然是不足取的。

受者经过戒师的开导,真正的发起上品心来,从此上品心与合法的羯磨事境相应,就可得到所应得的戒体。但是在这纳受戒体的紧要关头,受者所当特别注意的,就是专心;总的运思,普遍地缘想如上所说的情与非情的境界。由于所观境界的广大无边,能缘的心量也随之扩大起来,并且观想自己的身体,亦如虚空那样的遍于法界。不唯如此,还要使这观想念念分明,不得有丝毫的妄念夹杂其问,更不得缘想与此无关的境界。唯有如此,才能纳受戒体,假定稍为大意,使心妄念纷飞,纵然形式上是在受戒,而实际是不能得到戒体的!

三归得戒的经过是怎样的?弘一律师依于资持记的三法次第加以解释说:不论是受五戒或受八戒,在作三说三归誓愿时,你就将戒体纳之于心。其过程是这样的:在说第一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由于心力的关系,在翻恶法而为善时,能使心念完全动转。在说第二递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完全聚集在空中,好像云与盖一样,使身心得到清凉。在说第三遍归誓时,无边法界的善法,忽然从空中下降,注入于整个身心,充满在生命体中。如此无边善法,藏于身心之内,从而依此戒法,修习无漏定慧,久之,就可越生死流,入涅槃城,得大解脱!

戒体既于说三归时已经得到,在受戒前当然是先说三归,而说三归的情形是这样的:发心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在佛及授戒师的面前长跪合掌,随著授戒师这样说:“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像这样的要说三次。接著又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竞,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竞”。对这同样的要说三次。这是依于智度论说的。其他还加上“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句。智论所以不说这句,因为受八戒的,大都是受过五戒的,于受五戒时,已经说过这样的辞句,所以现在略而不说。

归依文中,说净行两个字,如前所说,是简别于五戒的不邪淫,表示受八戒的行者,不但不可以邪淫,就是正淫也要予以禁止的。一日一夜,是示自己受戒的期限,拣别不同五戒的尽形寿戒,佛法僧则是归依的对象。佛弟子所归依的,是佛法僧的三宝,而三宝的名号,在当时的印度,不但佛教称之,共他九十六种外道,亦自称为三宝的。为了不使佛法的三宝与外道的三宝混滥,所以称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示佛法僧的尊号,在各类外道中,没有一类外道,够资格承当的。我某甲,是称自己的法名,以示这是本人的发心,不是代表他人来归戒的。

三归三结以后,不但已得戎体,且亦示戒所归,所以进而为说成相,好让受者如法护持。假定不知戒相为何,自己犯了还不知道,这是最要不得的,亦是最为危险的。戒相如何宣说依智度论是这样的:“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足。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足。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上,不著华置璎珞及香涂身熏衣,不自歌舞作乐及故往观听亦如足。巳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

依文看来,似乎说有九戒,而不只是八戒,这究竟是怎么同事,我想留到“八关斋戒的支数辨别”一讲,再为讨论,现在姑且不谈。对于这个戒相,羯磨疏中曾作这样的解释:如诸佛至不杀生,是把诸佛的殊胜境界和应所行的事,先为举出;某甲以下,则是显示发心受戒者,应如佛一样的做到,设若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向佛陀看齐,佛是怎样做的,我亦怎样去做。智度论简单的作这样的直达,可是有些经论之中,透过问答的方式以宣说戒相。如说能持否?能持!没有一定的,随意采用都司。

先受三归,感发八戒的戒体,次宣戒相,了知一一的受持。但是这样,还不能算是作法圆满,必须进一步的要受戒者立愿才行。假定只是受戒而不发愿,虽不能说没有功德,但其功德极为做少。要知八戒属于行,合其发愿属于愿,必须行愿相互配合,方能成就福慧胜业。如果单有戒行,没有愿力支持,就好像陶家做成坯质瓦器,没有经过热火的煆炼,终于是不堪受用的。所以授戒师在授与三归五戒以后,一定还要受者,在三宝的面前,至诚恳切的发其誓愿。发誓愿时,恐怕初心受者,不知怎样发法,由授戒师说一句,合受戒者跟著说一句。如:

“我某甲至心发愿:今以此八关斋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

会得度生老病死”。如是像这样的宣说三次,每说一次顶礼一拜,以示自己的真切之至!从这愿心来看,不但要使自己免除三途八难,还要一切众生的罪恶摄归自己,并将自己所有持戒功德回向众生,使众生成就最高无上菩提。自己不堕恶趣八难边地,这是属于自利方面的事;令诸众生皆成无上菩提,这是属于利他方面的事。如是自利利他,才显受戒行者,不是为个己而受戒,亦是为众生而受戒!

表面尽管有著这么多的差异,但从它们的体义推究起来,仍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既没有增多什么,又没有减少什么,还是我们所要说的八关斋戒,问题就看我们怎样处理其问的差异。昆婆沙论对这有很好的交代说:“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于十减一:合二为一故,开一为二故”。这是以八戒与五戒、十戒对比,说明八戒的所以成为八戒,不过是在五戒以外加上三戒,或在十戒减去一戒而成。可见八戒与五戒、十戒有著相通性,不是与五成、十戒完全无关的八戒,严格的说,离了五戒、十戎的戒条,就没有所谓八戒。

论中所谓于五增三,意即显示八戒不是指的另外什么东西,那不过是在五戒之上再加三戒,就成为八戒。所增的三戒,论中曾这样清楚的告诉我们:以“不涂饰香置舞歌观听”,为八戒中的第六戒;以“不眠坐高广严床座”,为八戒中的第七戒;以“不非时食”,为八戒中的第八戒。像这样的序说八戒的次第,明显的是将“涂饰香置”与“舞歌观听”两者合为一戒来说。且这所增的三戒,实际就是沙弥十戒中的后四戒,因合六七二戒为一,所以成为八戒。对比沙弥十戒来看,近住律仪所缺的,只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的一戒。

论中所谓于十减一,意即显示在家二众所受的八戒,对比沙弥所受的十戒,只要减去最后的一戒即可。当知十戒之所以得名为十戒,不过是将“不涂饰香置”与“舞歌观听”分开来,亦即论中所说的“开一为二”,加上“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就成为沙弥十戒。以五尘说:舞歌观听,明显的是指色声二尘;涂饰香置,明显的是指香触二尘。对这四尘有所染著,不是易于散乱掉举,就是易于憍奢放逸,都与修道不相应的。所以,不论已过出家的生活,或是学习出家的生活,不得不远离这些,假定对这仍然不能忘怀,那是难以安于出冢生活的。

色声香触的四尘,既都是障道因缘,涂饰香鬘与歌舞观听,为什么这样的开合不定婆沙论中对此有所交待说:“同于庄严处转,故合立一支”。这儿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所说的打扮。世间所有人们,不论是男是女,不论东西各地,爱美可说是人的天性,到了相当的年龄,不要别人的教导,自然就会刻意的庄严自己,不但衣著方面极为考究,就是严饰之具亦极认真,穿著佩戴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算,同时还要以各种香水、燕脂粉、涂指油、唇膏等搽在身上,以增进自己的艳丽,好让路人为之侧目。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用的庄严具当然有别。

歌舞观听,属于眼见耳闻的色声二尘境界。如舞蹈,是眼所见的,若歌唱,是耳所听的。过去比较保守的歌舞,佛巳禁止出家众的观听,何况现在更大胆的伎舞与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当更不是佛法行者所当观听的。因为这些耳目之娱,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但如经常的与之接近,不但会荒废我们的道业,而且会增进我们的欲念,使我们所有的素志,不能安住于佛法上,久而久之为其所转,离开佛法更为遥远,甚而至于使你堕落下去,沉湎于歌舞而无从自拔!所以不论已出家者或学习出家者,自己固不得歌舞倡伎,亦不得故意的到歌楼舞榭观听这些!

八戒的戎相,不唯涂饰香置与歌舞观听,有著或开或合的不同,亦有将歌舞观听与高广大床合为一支的,如四分律羯磨与八戒正范,就是如此而说的。经律中尽管有如是众多的差别说明,而受八关斋戒的行者,应严格的遵守佛所规定的这些戒条,可说仍是无有二致。不过在说戒相时,有时将这说在这条戒中,有时将这说在那条戒中,下知者以为有所出入,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做不得的,只要受行戒法的人,不去做这敞那就行,至于应该遵守的,合并在那一条中,并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吾人只应重视戒律的精神,不必太过注视条文的开合!

在此进一步要向诸位说的,就是关于高广大床的问题。吾人终日忙个不停,到了晚上必要休息,始能恢复一日疲劳,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危脆身体,绝对是支持不下去!夜晚的睡眠休息,目的在恢复疲劳,只要能够安枕,睡得甜甜就好,至于作为卧睡的床座,似不必太过高大考究,如像俗人那样的讲究床座,席丰棉厚的柔软舒适,反而使你颠倒梦想,不能人于甜蜜梦乡,失去睡眠本来的意义!佛陀深知这对身体健康有著很大的影响,所以特别制了“不坐高广大床”的一戒,好让行者于睡卧中,亦以正道为念,不致空过光阴!

高广大床不可用,然则佛所制的床,又是怎样“佛制床座,高不过如来八指(如来全身丈六,指阔二寸),合周尺一尺六寸;广如来三肘(如来肘长一尺八寸),合周尺五尺四寸”。阿含经中对这明显的说道:“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合乎这个尺寸的,就是守持如来的禁戒,超过这个尺寸的,于如来戒就有所违犯!出家佛子的生活,总是以简单为街,决不可太过奢侈,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佛世时比丘,有的在树下过宿,有的在冢问安眠,根本不以床座的是否舒适为念。诸位在此卧处的简陋,就是本于这一律制的旨意!

卧床的高低大小,不唯是就量的方面讲,就是在质的方面说,亦有得而分别的。如古代中印两国富有的人家,对于所卧的床座,非常讲究其精致,除了予以漆彩雕刻,还要饰以金银牙角,至于床上的用具,诸如帐被垫褥等,更郡是绢纱细软的,可谓曲尽华丽的能事!如是,量的方面,虽然没有超过佛所制定的,但因质的力面太过高贵华丽,亦不是佛子所应受用的。如果受用这些珍贵的东西,不但对此逸乐有所耽著,忘记了自己所应修的圣道,而且还会增长自己的高傲憍慢,所以佛不容许佛子如此享受。诸位现在来学习过出家的生活,对这首应有所习惯!

最后要和诸位一谈的,就是关于“不非时食”的一戒。不非时食,有人认为是八戒中最重要的一戒,其实八戒无一不重要的,不可于中分别,谁是最重要的,谁是次重要的。不过以出家佛子说,应严格的过“过午不食”的生活,不仅佛世时的僧团极为重视,就是现在南传佛教国家的比丘,亦仍大体的如法守持这条戒,设有比丘过午受用饮食,非特僧团所不许可,就是信众亦难谅解。可是这戒在中国,一向未受到重视,别说出家人不持午:不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就是有僧发心持午,亦往往为人劝说而开。中国僧人未能严持这戒,可说全是璟境之所使然!

饮食木是维持生命生存的主要动力,不论任何高级低级的生命,如果没有饮食的受用,绝对不能长期生存下去的,所以佛在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从现实世间去观察,亦从没有发现有那个人,不赖饮食而生存的。世间所以发生种种问题,就是一般说的生存问题。生存必须生活,生活虽则是多方面的,而食则尤为其中最极重要者。所以世间的人,对于饮食总是要求精益求精,并且希望餐餐受用都很丰富。正因每个人的要求是如此,一旦求而不能得的时候,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就会一一表现出来,以致形成社会的严重问题,甚至发生强有力的斗争!

不非时食这条戒,不唯比丘应守持,而是出家五众所应共同守持的,就是你们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众,佛亦制定要守这条戒,可见此戒在佛教制度中的重要性。说来非常惭愧,诸位受八关戒,如以律制规定,应在终身不非时食者的师僧面前受,可是像这样的师僧,在今日佛教中,是不可多得的,很多发心过午不食的僧众,都是时开时持的,很难把握毕生的不非时食。以我自己来说,就未能够做到,所以虽为诸位传授八关斋戒,但在我的内心确是感到极大惭愧!不过为诸位传授后,诸位在这一日夜中,能如法的守持清净,未尝不是一大佳事!

八戒支数的辨别,主要是辨别后三支的开合,至于前五戒,与近事律仪是一样的,平时讲得很多,所以未去谈它。后三支既有开合及层次的差别,于辨别清楚之余,特顺便的将后三支略为解释,让诸位对于八戒,有个完整的认识。不过还要向诸位郑重交代一句的,就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在八戒中应改为不淫戒,因为出家律仪,定要完全断除淫欲。诸位受八关斋戒,既是暂时学习出众生活,理当受行诸佛尽寿不淫之戒。如不能尽断淫欲,不特出众生活,难以过得下去,就是解脱之道,亦无法踏得上,所谓了生死,自更不可能,这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

从支数的辨别,可知诸位所受的近住律仪,刚好不多不少的是八支,既不可增为九支,又不可减为七支。但为什么唯是八支?俱舍论中告诉我们:最初的四种戒支,是属于性罪,为防性罪的产生,所以不得不制这四支。第五饮酒戒,是属放逸门,为了防护失念而妄造四种性罪,所以不得不制饮酒支。最后的三戒,是为防护憍逸的现前,所以佛制这禁约的三支。因此,颂文简约的说:“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憍逸”。不但俱舍是这样的讲,成实论也这样的说:“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是道因缘。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因缘,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八戒中的后三戒,能够舍离染缘,不为外界的尘境所转,所以能为正道作殊胜因缘,三乘圣道的基础,亦可说是完全建筑于此。因而发心受八关斋戎者,对这不可有丝毫的轻忽!为什么坦白的告诉诸位:最后的三支,看来很平常,但如轻忽它,不严格受持,出世三乘圣道,就没有你的分,怎能不子重视总说一句,八戒虽是在俗清信士女所受,但成佛亦缘于八戒而来。如经说·;“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八戒关系修学圣道如是重大,我望诸位多多发心受行八戒。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来被分为七众,而七众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众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弥沙弥尼的受十戒,式又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则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众之中,究竟是属那众所摄这问题实是值得论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关斋戒,为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则是尽形寿戒。如说这是属于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但他并没有尽形寿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说绝对不属优婆塞、优婆夷二众所摄,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摄于在家二众里面,如是分别抉择,应当怎样裁决?

八戒不是尽形寿戒,说受此戒的人,是属优婆塞、夷,当然有点问题,因照一般来说,要有尽形寿戒,方称优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没有他的一个名字,因而在佛教学派中,有把这称为中间人,就是于七众外,更有木又八戒。如萨婆多论说:“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陵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又八戒”。事实,受八戒者,是还可以称为优婆塞的,不过要在上面,加上净行两字,如受法时所说净行优婆塞,为最恰当名字。

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够全部受持,当然最为理想,但有感于戒律的尊严,自觉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并不硬性的规定,由发心者随分随力,认为能够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满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优婆塞之别。现在成为问题的,就是诸位所受的八关斋戒,为是必需全部具受h抑足随力可得分受据成实论的八戒斋品说:这也没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绝对不可加以勉强的,如果硬性规定全受,设你不能严持,岂非反增罪咎是以我们常说,佛制戒律是活泼泼的,是为令人解脱的,不足苦人所难的!

上面曾经一再说过,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时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举行,为最合法,如到了午后来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论中,又这样方便说:发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这样想过,我要于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缘,只顾一心去做他事,忘记自己应受八戒,待事做毕回来,于吃饭时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这不特不能视为当然,而且应该深生愧悔,认为是自己的太过大意,往后不得从此为例。如有一次这样做了,以后次次都这样做,那也不足为法,希望诸位特别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说过,要从师受,且这授戒师,专指出家众,而出家五众,任何一众,都可为八戒师,只要他是守持过午不食戒的。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就是万一出家众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极诚挚,那怎么办有没有特别方便可让行者受戒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样也可得戒的,万一佛像亦不可得,试问又将怎办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于空中,内心在作这样想,口头在作这样说:我今受持八戒,亦复可以得戒。因为诸佛法身,是遍满虚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净心求,有感斯通,当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发心受此戒,自然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么一来,不特显示人们的向善心切,亦复显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问题因此而来,就是发心受八戒的,还是多人同时而受还是个别一人而受?行事钞引善生经说:“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经中所以特说独一人受,为使行者专心致意于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让这纯洁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乱所动。现在诸位受八关斋戒,都是许多人同时而受,于情理上虽没有什么不可,但衡之于戒律总不太美满,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务望诸位绝对的保持肃静,不可发出不应有的吵杂声!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过去担任政府官吏时,为了行使自己的职权,或曾杀过人,或曾打过人,现在发心学佛,知道佛法好处,欲来求受八戒,会不会有成就关于这问题,可作这样说:不论他过去的行为是怎样罪恶的,甚至做了很多恼害人群的事,现在发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对自己过去所曾做的杀戮罪恶,加以至诚恳切的忏悔,是还可以成就戒法的,这如前面所说的忏悔可知。设若没有经过忏悔的工夫,由于杀戮和打捶的罪恶为你作梗,是则纵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强有力者所逼杀害众生,亦复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来讲,对于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净的,根本没动念要去毁犯它,可是有时遇到特别的恶因缘,不由自主的强逼你去舍戒,试问应当怎样方便而舍最理想而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庄严护持,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决不放弃自己所受的戒法。设或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逼怀非舍戒不可,想要牺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时不妨坚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舍戒法,在舍戎法的时候,只要求得一证人,向他说明不得已舍戒的因缘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众前舍,是为遇恶缘舍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为恶缘所逼而舍戒毁戒,固不能说没有罪恶,但这罪恶毕竟要轻得多,因为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毁戒的,所以到了后来摆脱恶缘时,知道这是要不得的,能够痛切忏责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恶,只要在忏悔时感得瑞相,然后请求重行受戒,是还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这么一个受戒的人,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恶缘,强逼他非舍弃戒法不可,但由于自己内心烦恼的冲动,使自己的染污心现前,未经舍去自己所应守持的戒法,而竟毁犯了自己所受的如来禁戒,那过失要比舍戒而犯的重得多,于现生中亦不容忏悔而重行受戒,所以于所受戒,务要庄严护持。

受戒行人,应该持戒清净,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有点含糊。但是我们知道,世间有很多事,往往说来容易,真正做时很难,尤其是佛法的净戒,更不如想像的简单,所以印顺论师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难”。如所受的八关斋戎,不但不可杀生,就是鞭打众生,亦是不许可的。然而有些鞭打众生习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众生,但一日一夜过了,明天多打他几下,像作这样的想法,虽则今天没有犯戒,但不得说持戒清净。又如遇到什么事情,觉得违犯自己心意,不禁大发雷霆脾“,或有什么恼怒自己,而起伤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为清净。证知要得戒行庄严,还得时时检点三业,身口既不得作非威仪事,内心亦不得起贪嗔害觉,唯有如此,方得称为持戒清净。所以我热切的希望诸位,“如人护一目”那样的护持净戒,以免造下犯我的重大过失。对此所受八戒,如果有所毁犯,不特不能增进余戒,亦不能生长诸善法,能不谨慎的如法奉行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故事,以明持不持戒的得失,作为本讲的结束。

园监回到园中,想到无法应命,不禁放声痛哭。龙闻这个哀痛哭声,就从泉中化一老人,问那园监为何悲哭园监说明自己遭遇的经过,老人安慰他说,你不要这样忧愁,我可给你这佳果,由你去奉献于王,不过在你以果献王时,可将我的话转告于王,就说我与你们的大王,过去是极要好的朋友,而且同受八戒共修净行。王因奉戒清净,得满所愿而为人王,我因奉戒不全,不满所愿投生龙中,现在欲求脱去丑身,唯有再度奉行八戒,愿你大王为我求取八关斋法,让我早日脱此苦恼。园监听了这话,捧果进宫见王,并将龙所变化的老人所说的话,转告于王。

一、念佛:佛是人间的圣者,即圆满的正觉到人生的实相。“释尊的正觉,是从己及人而推及世间,彻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彻的慧照中,贯彻有同情的慈悲”。所以正觉了的佛陀,不但自己于世间获得究竟的解脱,亦能切实的在这世间救护一切,使人类以及众生同样的得到解脱,可以想见佛是怎样具有不可思议的清净功德。所谓念佛,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只是口头称念圣号,而是要思念佛陀的无尽功德。如念佛的相好,能除自己的恚怒,念佛所证的实相,能除自己的恶意,念佛所说的法门,能除自己的愚痴,念佛的十种德号,不但增进自己的功德,亦能使闻者破轻慢心,对佛生起崇高的敬仰,不敢萌于一念的恶意。同时要知道的,佛是具有深邃智慧的觉者,我们果能诚心三思的念佛,就能引发自己本具的智慧,到了自己智慧的现前,就可见到佛之所以为佛的特质所在,那你自然也就倾向于佛的真理之体现;智慧,不但是体悟真理的要素,亦是砍伐烦恼的利斧,为每个佛法行者所当求得的。念佛就可开智慧,这是多么容易事是以念佛实为佛法的重要法门,不但后代专宗净土的行者,要人老实的念佛,就是原始佛教中,亦有念佛的一法,不过佛初开示人们念佛,要为念佛的清净功德,不唯称名而已。

三、念僧:僧为三宝之一,亦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律中虽说有多种不同的僧,但此所说的念僧,主要是念真实僧,兼带的念清净僧。什么叫做清净僧?是指内外的七贤僧及持戒的几夫僧。像这样的清净僧,在世间极为难得,于其身心中,具有种种的功德,能够摄化世间,为众生作福田,我们如对清净僧思惟观察,礼拜供养,就能得到自己所应得的福德!什么叫做真实僧是指已得四向四果的圣者僧。他们已经具足智德与断德,足够资格称为大丈夫。如以向来所说,前三果及四向,已经分证五分法身,而第四阿罗汉果,已经满证五分法身。所谓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到了圣者的阶位,对于所受的戒法,不论是性戒遮戒,都能守持得清净,其戒体决不可再破坏,是为成就戒身。同时,对于所修的八解脱及九次第定等,亦能无所惑乱的修学,是为成就定身。以无漏智慧洞见四圣谛的真理,是为成就慧身。于有为诸行得到决定性的解脱,是为成就解脱身。进而对于解脱因果的分别,没有丝毫的错谬,是为成就解脱知见身。如是具有五分法身功德的真实僧,我们如能三业精勤的礼拜供养,思念他的种种功德,自然会使自己功德的增上,是为如法的念僧。

五、念天:佛弟子思惟三宝的功德,想念自己的持戒功德,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要念天且如通常说,修学佛法的,不应求生天,生天尚且不是佛弟子所求的,念天还有什么意义不错,诸天是下究竟的,佛亦再三的开示我们,不要以生天为学佛的唯一目的,但在你未得解脱前·总不免是在六趣往来的,而天上所有的福乐,毕竟胜过人间很多,不失为我们仰望之处。且生天不是想生就得生的,亦要具备生天所应有的功德,所以真正说来,念天不是贪图天上的辐乐,而是念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们是怎样生天的,回想自己是不是亦具有这样的功德o·经过这样的思念,发现自己有信三宝的功德,有持净成的功德,有听闻佛法的功德,有布施贫穷的功德,有智慧抉择的功德,正因为自己具有这么多的功德,相信自己不但可以生天受胜妙乐,就是渐次得涅槃亦不成问题。有了这样的自信,就更勇于做善事,不致再堕落下去!足以佛法所说的念天,不是没有他特殊意义!又此念天法门,阿含及斋经,是明念欲界的六天,谓念戒善得能生天。华严经说念天,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的大士功德。涅槃经说念天,是念第一义天。这是更深一层的别解,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念天,这里所说的念天,如阿含所说念六天功德。

六、念施:佛说斋经中,没有说到念施,但其余的诸经,都说到六念,最后一念就是念施。澫益大师说念施可以摄在念天中,因为施足生天的条件之一。诸经六念法门中既说到念施,现在不妨顺便谈谈。布施是实际利他的善行,因为在这现实世间,特别在印度这国土,不论是古代或现代,贫穷困苦的人,的确是很多的,到印朝礼佛陀圣迹的,都同有此感!佛出现在印度,亦可说是为救贫苦众生而如此的,所以在大小乘经中,都特别强调布施功德。而富有的在俗佛子,亦颇能遵循佛陀的教示,广行惠施。如黎斯达多长者,受了佛陀的感化,就能做到:“自今以后,门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行路乏粮者”。不特如此,还能“于四城门广作惠施,复于大市布施贫乏,复于家内布施无量”。救济贫穷而施舍自己的所有,这功德的确是很大的,每个经济力量许可的,都当随分随力的去做,既使无衣无食的得到饱暖,白己亦可培植殊胜的功德!佛法行者,特别是在家学佛的行者,应运用自己多余的钱财,多作有益社会人群公共福利,使这社会上的苦难人群得到温暖。一般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不忘贫苦大众,功德确是无量。世人所以不肯布施,就是不知布施功德,果常念施就乐于行施。

诸位发心受八关斋戒,而又如法修持六念法,那所得的受用,决定不可限量!因为斋成与六念,如如意宝珠一样,常能出生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金银七宝,亦饀随意的出生,所以如能恒常的习念,不但生天没有问题,就是小世的三乘善根,亦能予以有力的增进!不过依佛法说,无论受戒或修持什么法门,址重要的还是内心清净,内心清净,修什么都得成就,内心不净,所修的叮能成为魔业,这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要得内心的清净,还得戒行的约束,以戒约束于身门,从念清净于内心,如是三业清净的熏修,下得自在解脱,是无有是处的!

受戒是人道的初始,不论那一类型的佛子,都得受木饺所当受的戒,不受戒是小大像个佛子的,因为表现自己为佛化的新人,没有合法的行为怎行?但既受了所应受的戒后,就得专心一志的奉持,无论在什么时侯,不论对什么尘境,都要亿念受体,甚至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亦不可须臾的忘了这受体,如果忘了而小亿念在心,随时随刻会有违犯戒行的可能!设受戒而不严格的守持,不但不能得到成的功益,反而获得极大的过失。这是佛在经律中所一再告诫我们的,我们能不有所警惕?

发心受戒,以在家众说,不论是受五戒八戒,都要恭谨摄持,不得有所违犯,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亦要保持戒行的清净!不说对于重戒的护持是如此,就是轻戒亦不可以轻易毁犯。涅槃经中说有这样一个事实:过去有位菩萨行者乘浮囊漂流过海,漂到海的中央时,特来个罗刹向菩萨讨浮囊。菩萨对罗刹说:你要我什么都可以的,就是这浮囊不能给你,不说整个浮囊不能给你,就是少到如微尘那么一默,我也不能给你的。当知菩萨不给罗刹的浮囊,就是我们所受的戒,如果戒行有亏,就会丧失慧命!诸位在此受八关斋戒多次,唯一望于诸位的是如法奉持!

八识规矩颂讲记

保持做一个守本分、乐观的人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缘心诚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圣严法师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

星云大师(释星云1927年-),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国江苏江都,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星云大师是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THE END
1.命理学——八字经验口诀汇总1、八字定律:命局财多愚,才多劳,官多贱,杀多死,印多孤,枭多凶,食多愁,伤多害,刃多残,劫多败,禄多贫,马多奔波,冲多不安,合多热情,阳多坦荡,阴多深沉,墓库多克六亲,无财不实在,无官少压力,无印少福气,无伤不新奇,无杀不威风,无根难自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7/21/50730953_1140588611.shtml
2.八字基础(4)一句話,就是泥巴。可朔性強,學習力靈活,八字中加點水會更容易適應環境。土日主的八字,如果加上適當的水跟該有的木來雕琢,有很多是很有個人風味迷人的女子。 庚日主︰ 庚是劍,是剛硬的金屬。原則性很強,不能硬碰硬的一種人。一句話︰剛毅果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9767713
3.女命,财星合身但为忌神,财运不佳何时好转?乙木印星庚金此造格局分析:根据年柱纳音来看此造属于丙子涧下水命,根据子平八字法来看此造属于庚金命,庚金生在未月乙木透出为正财格。火旺克庚金生土,此造火旺土旺庚金有土厚金埋之患,需乙木财星湿制土水生木制火调候暖局为用,大运不喜再走火土,不利。 事业方面:此造为中产阶层之造,庚金生在未月乙木透干为正财格,印星当令生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UPH22C05566SD3.html
4.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http://qmys.org/wh/sj/14375.html
5.历情劫的人都有什么特征八字命带财格的人有情劫以上就是问题历情劫的人都有什么特征 八字命带财格的人有情劫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www.zgjm2008.com 下一个问题:善根深厚必出家的八字 财官难为命主所用者易出家 上一个问题:生麒麟贵子的女人八字 什么八字子女极佳 推荐八字查询 金牛年九月出 | 2024年正月初 | 童子命人进庙 | 午未是什么时 https://zgjm2008.com/guoxue/bazichaxun/29435.html
6.那些年纪很轻去出家了的人经历了什么?本文说法绝对击穿你的脑洞:出家修行表面是看透了红尘、无欲无求,实则是荷尔蒙低了,对于世俗的东西失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409591/answer/1995407464
7.圣严法师民国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师虚龄十四,一位姓戴的邻居自江北狼山游历而来,闻说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弥,一方面出于被动,另一方面却又出于自愿地将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请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带上狼山出家。 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连云港的云台山,仅在南通市南郊约http://m.ntfjw.com/nd.jsp?id=238&groupId=12
8.揭秘生辰八字中的劫元素而其中是否有劫元素,就是指八字中是否包含甲、乙、戊、癸这几种天干。劫元素代表着一种相互竞争的力量,也暗示着一些挑战和压力。如果你的八字中有劫元素,那么你可能会有更强烈的竞争欲望和进取心,但同时也要小心因此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劫元素的影响绝不是单一的,更多的要看整个八字的综合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http://hmz6.com/news/2024-07-03-153900154
9.慧根深厚的人是什么意思有慧根是好,切记不可因为有慧根,有天赋而摆烂,而不努力,认为我有慧 分享12 上古修真逍遥谷吧 随缘19760126 云师开示: 有些人的慧根特别好,首先一听就信,而且非常坚定一生不动摇,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受到干扰,让他动摇比登天还难,这就是“慧根深厚”。 有很多同学听到我们的课程非常喜悦,非常坚定,有很多感应,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6%85%A7%E6%A0%B9%E6%B7%B1%E5%8E%9A%E7%9A%84%E4%BA%BA%E6%98%AF%E4%BB%80%E4%B9%88%E6%84%8F%E6%80%9D
10.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有些人生下來就吃素,在我們佛門有些出家的比丘,乃至於在他母親懷孕時就不能吃暈了,吃了就吐,必須吃素。小孩生下來一直就吃素,這就叫胎裡素。但這只是個不殺業而已,十業之中只是一業。修道的時候還是不一定成就。雖然殺業不造了,但或者說瞎話,或者認為自己是吃胎裡素的,好像善業很深厚了,就隨便瞎說,說自己https://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2/25.htm
11.印光大师文钞(十)佛经大全推荐印光大师文钞全集古典文学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遂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令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http://www.homeforexchange.cn/xshuo/goo_18889.html
12.释迦牟尼佛的脚印与阿弥陀佛经智光出家以后,心想,在朗达玛这个魔王出现之前,佛法是多么的兴盛,但现在佛法竟如此衰微,甚至就要断灭了,真是让人痛心。后来,他听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成就者——阿底峡尊者,心想如果能把他请来,真正的佛法就会像光芒一样照耀藏地。于是,智光就发心去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http://www.u.suneasecloud.com:8103/news/show_2567071.html
13.西方确指注释又因为修仙道的人大多未悟真常,而沉溺于长寿之乐,不思进修,所以我现仙身,救他们出迷途,如唐僖宗朝一事也(前面说道菩萨“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现今又为你们分明邪与正,阐扬净土法门。你们应当一意一心,坚定地修此法门,必不相误。若是心志一坚定,便不待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而见阿弥陀佛,http://www.cfolu.com/xiuxueyd/115xifangquezhi.html
14.文殊八字真言修法仪轨但在详细修持仪轨的部分,经典亦云,应有师传,即应受灌顶,才宜修持。故未受灌顶者,仅可单纯唸诵、供俸八字大威德真言,不应随意盲修仪轨、乱猜测咒音、手印及坛场佈置,以免谬误及不如法。 原则上,本法门是必须广為流传,但在修学仪轨的部分,诸佛子应遵守应有之分际,以為如法。 https://www.fojiaoyongpin.com.cn/sys-nd/98.html
15.觀世音菩似臻T品講記男的具有深厚善根,叫做善男子,女的具有深厚善恨,叫做善女人。善根是培植來的,不是天生成的。如聽經聞法,布施持戒,都是培植善根的最大方便。能學佛的都有善根,但應更多多的培植。「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指出觀音所要救濟的對象。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的眾多。如是眾多眾生,生存在這http://swww.grandsutras.org/html/bfnn/books/0730.htm
16.道源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上),内明,净土宗五明频道再讲鸠摩罗什的公案:过去其他的注解上,都说他是七岁大彻大悟的,但根据通理大师《新眼疏》上的考证,说他是到十二岁时大彻大悟,无论是七岁或十二岁,都还是个童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有大善根,她生下鸠摩罗什后就出家了,因为鸠摩罗什年纪很小,没有人照顾,所以母亲出家便带着他到处参访善知识,后来证得初果,证得须陀http://wuming.xuefo.com/nr/5/51813.html
17.梦参老和尚:经典讲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多生累劫招感的那个业是强?是大?是小?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从那道来的?拿这数字六种轮相就示给你了。饿鬼道来的,畜牲道来的,人道来的,天道来的善根深厚,或者菩萨道,或者二乘,或者大乘,都会告诉你。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http://www.sjxfw.net/show1.asp?id=507281
18.天同星入十二宫8、天同与天梁同宫或加会再遇地劫天空,对社会不满,逃避现实,恐转入宗教、神学、占卜等领域的研究,加截空及四煞,有出家为僧为道有可能。 9、天同与左右昌曲天梁加会,贵显。 10、天同星不宜六庚年生人,居酉宫则终身破败,有夭亡之虞。 天同在子午,太阴同 https://www.lishixinzhi.com/bb/344152.html
19.天梁在命宫到底好不好,紫微斗数天梁在命宫您是个善於调和内外看法,不急不徐,动静平衡的人,做事会尽量兼顾主客观意见,整合折衷,凝聚共识,并且保持弹性,伺机而动。 从命盘来看,重点宫位在「寅」,正是先天命宫,天同、天梁自坐本宫,在个性上来说,将会带有天真和清高的性质,化禄同坐本宫,意味著留意契机的态度也会增强,而陀罗、火星、铃星、地空等煞星再会http://www.jsfctech.com/ghtml/s3g50ss.html
20.承德露露集团总工程师出家的旷世传奇,潘树深授课见证当今奇僧抽血一千毫升写佛经30余部,三步一磕头三千里叩拜五台山 周易推演寿命只51岁,后多次遇黑无常鬼索命但均被地藏王菩萨搭救 出家前的经历 释仁达法师,原名侯占元(曾用名程润达),原籍河北省平泉县人,194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理工大学)食品工程系。1987年以无党派知识分子http://m.jiangshi.org/520616/blog_862405.html
21.文殊菩萨八字真言咒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 ’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https://www.ximalaya.com/ask/t7005497
22.紫微斗数的男顺女逆指的什么紫薇斗数看男孩女孩十识与人的前世宿根相关,能体现出求测者今生的思想、能力、成就,假如能有一、二识就有善根,可以出家、在家持斋,假如全无,则切莫剃度。一掌经十种识论,凡缺宴键识者虽看生人有此识论者否,如有识者方可出家,如无识者即是出家也不能受佛,罪恶深重无善根者,佛出也难度,何况与僧乎,细细琢磨,或有所得。https://www.16757.com/ysh/ziwei/988.html
23.印光文钞全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印光法师汝出家有此好机缘,专心办道乎。不知出家有出家之事,谁能一事不理。即如光了无一事,亦几终岁长忙,无暇专心念佛。况其余者哉。祈随分随力修持,勿作分外之想,则幸甚。 复马契西居士书六 修行之人,要息心静养。汝名静庵,何不顾名思义,一味无事找事,弄得一切人讨厌。自己胸膈膨胀,头晕神疲。再不自重,必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410
24.慧公禅钥《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二讲 四食 2016-11-01 (2004年12月8日) 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是印度话,译成汉语是“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乞讨之士,用白话《禅堂夜话》第一篇 禅是生命的自在解脱 第十一讲 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 2016-10-31 (2004年12月7日) 修行和生活是http://www.pudusi.com/sys-nr/?_reqArgs={%22args%22%3A{%22groupId%22%3A8%2C%22jpt%22%3A4}%2C%22type%22%3A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