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书。内蕴深闳。非聪明圣智达天德之人。难云了解。吾人虽不敢以聪明圣智达天德自诩。然处此讲学时代。对於此等极关紧要之书旨。实不敢轻易放过。而不加之研究。自来解释家。多谓成人之学为大学。但就字面上看。此等讲法。亦似乎有理。若在道上讲。则所谓大学者。决非年龄之关系。盖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道必由学而致。以其为致大道之学。谓之大学。故其首句曰。大学之道。正经只自大学之道。至则近道矣。为孔子问礼时。老聃所传。其字不过五十有八。而其中含三教之真源。万教之旨归。并大同、进化、归化等世运皆寓焉。所以孔子闻大学之后。即得大道。而知有自身之天命。故系出明明德於天下一节。以开明成己、成人、成物、成天下之次第。而一面即自明其责任之所在。盖实有不能已於言者也。但孔子之责任。已分属於吾人。吾人欲完成此责任。必先实践此功夫。晰言之。既有定、静、安、虑、得、诸阶级。复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似觉千头万绪。约言之。亦无非明明德三字而已。人皆禀一元之理气而生。此一元之理。在天曰道。在人曰德。乾为大明。是人皆有德。且人人皆有明德。人与大学之道相背者。盖不知明德之所以明耳。
天人一贯之大学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十八日记
今日讲大学之道一章书。须先要知道。首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句。是先天之道。性分中的事。所以躬行实践。完性功之量也。知止一节。是后天之法。命功上的事。所以保凡躯。了凡命。此章书系孔子问礼於老聃。老子举以告之者。至则近道矣。都凡五十八字。由先天说到后天。由后天说至先天。包罗万象。涵盖一切。道蕴无穷。孔子闻道后。乃系出明明德於天下一节。开成己、成人、成物、之实功。无门户之见。有统摄之力。故大学之道。虽博大精深。其造学初功。即从明明德着手。明明德三字。是由先天做到后天。由后天还先天的功夫。即明明德三字。包孕无穷的道理。讲起来亦是说不尽的。浅言之、譬如天秤。明明即天秤之两端。德即天秤之中心。明明与平平相似。一明再明。则澈底澄清。故果明明也必德。德者得也。一平再平。则至当恰好。如果平平也、必中。和中。中者、即如秤之天针对地针。完称物平施之分量。此孔门之心法也。如孔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贯之心传。亦即尧舜允执厥中之中。尧舜允执厥中之学。即是明明德之实功。
定而后能静。即是无人相。无我相。恍兮惚兮。万缘皆了。万象皆空。静而后能安。安即乐在其中也。安而后能虑。此虑字是不思而得之虑。即佛家所谓明心见性。性包天地。道家所谓开真慧。天地非大。儒家所谓至诚前知。至诚如神。虑而后能得。即是佛家之见了如来。道家之一得永得。儒家之无入而不自得。此时道即是我。我即是道。语大莫载。语小莫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
物有本末。本在先天言。末在后天言。事有终始。以俗情而论。凡人做事。要有始有终。惟修持人须先立定终。终也者、的也、本也。因的而成本。即是万殊一本之本。我之始亦成为末事矣。本既立。任有千磨百折。一往为之。则事无不成。知所先后。是言人贵先明道。明先天。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性功之道。而后止、定、静、安、虑、得。履命功之法。云何其故。盖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能明道、乃能躬行实践。而日日近道。能近道、则左右逢源。无处非道矣。此章书包罗万象。难以言罄。今不过述其大略。若夫其详。检阅圣道丛书。及道听记中。所问答解释之大学。则可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诸生勉旃勉旃。
师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一日记
至诚之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五日记
修身之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八日记
君子与小人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初三日
修道须知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初八日记
忠信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一日记
孝行与淫恶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三日记
人生与道德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四日记
真性与作事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九日记
说缘法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二十七日记
除我见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八日记
一贯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初六日记
上帝好生之德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十三记
机谋与巧报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十四日记
人事与天道
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四日记
远虑
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十日记
正纲明伦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二日记
自立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七日记
道德与鬼神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一日记
常道在信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二日记
酒色财气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七日记
贪嗔痴爱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廿八日记
知命为君子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三日记
真我假我之分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八日记
人贵自知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十五日记
惜阴与惜福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一日记
读书与实行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二日记
俊杰识时势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八日记
有形无形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初六日记
修持捷经
正名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十六日记
聪明圣知达天德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日记
道不远人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四日记
有神与无神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八日记
顾或者以为凡供财神。皆可致富。不知其人若果存心不善。即日供最大之财神。则财神亦无能为力。盖财神为人间之福禄神。其保佑人也。丝毫不肯假借。况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凡奸盗邪淫者。神必罚之。人生在世。第讲法制尚可缘以为奸。若明道德。万不敢以自欺。俗云、黑心进得衙门。黑心进不得庙门。神者、良心也。神有神威。人苟真知敬神。万不敢作欺骗良心之事。如乡间之人。设有欺骗他人之心。假如叫他入庙。向神盟誓。他终不敢前往者。实以神威可畏。而良心尚在耳。由此看来。凡中人以下之人。不可以言无鬼神。即以孔子往事徵之。如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於阼阶。其敬鬼神为何如也。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人之必须敬祀鬼神者。以鬼神为阴阳之正气。敬祀鬼神者。即是扶持天地之正气。保全一已之良心也。
神有多神教一神教之别。试问多神教好么。一神教好么。总之信神一事。即在死人心。生道心。人心者。怪力乱神。邪魔鬼怪也。道心者。聪明睿知达天德者也。故信神之人。无论所信者为多神教。或一神教。总在信之真。而不信之伪。真信之方维何。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人有道德心。则邪神邪鬼自化。而聪明正直之神。常常照临。所以为人须要斩断魔根。斩魔之法。亦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俗云、要得一个仁。须死一个人。凡人阴气太重者。与之言道德。非冰炭不入。即毛骨悚然。盖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一念之差。其所由来者渐矣。魔神邪鬼。不但元气浅薄之人为所害。即传教救世之耶稣亦为所害。人能将人心死尽。则道心自生。恶魔焉有不化者乎。
道德二字。为天地之精华。为驱魔独一无二之良法。我能用之。则天地之精华。皆聚我身。自然动静一致。光明灿烂。魔焉能入。故太上曰。惟有善人。天道佑之。福禄随之。神明敬之。众邪远之。人若道德心重。则不邀福而福自至。不斩邪而邪自远。如此看来。方算是真正敬祀鬼神之人也。(太上为道之精华。八十一化身。实三教发源之起点。故符咒每书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使符之人。依法默念。即能见效。而亦莫名其妙者。殆未知太上为道之精华也。)真正敬祀鬼神之人。道德心重。对於社会。必维持之。(积德)世有不讲道德之人。而仍然安享富贵者。必其祖德前根。消受尚未尽也。否则德尽必灭。可断言矣。
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盖神所凭依。将在德也。晚近之人。非圣无法。一由中人以上之人。不知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明真正敬祀之道。一由中人以下之人。惑於邪说。不知鬼神之德之至。毫无敬畏之心故也。今欲维持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当使中人以上之人。群知道德为天地之精华。一己之良心。时时刻刻。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可不敬。但敬鬼神而远之。中人以下之人。当使供神向善。有所敬畏。不敢为非。如此办法。庶几天下人人持身涉世。或不至有丧心灭理之事。此神道设教之意。实为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之第一良法。固有不可轻言废弃者矣。奈何妄谈治理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每每遽倡无神教之论。生心害事。致令一般小人。无所忌惮。举凡伤心害理之事。无所不为。卒之良心丧尽。终亦必亡。岂不大可哀欤。何者。际此举世魔王混世之时。纵有鬼神显验。飞鸾宣化。而人尚有敢於日作欺心事者。若使神道设教。一旦灭绝。人人不知供神为何事。窃恐世道人心。日益败坏。而不堪问矣。今当保护庙宇。提倡神道。使人人有所尊崇。个个有所恐惧。亦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与其固有良心之第一好方法也。
至若大道之奥。疏而不漏。无所不照。又较鬼神为更妙。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丝毫不让。亦在人之自召而已。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上四者。所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耳。现值大道宏开之日。上天择良种之时。窃以为天将诞生大圣。维持圣道。见诸实行。盖大道无言。赖人而行。鬼神无亲。惟德是依。否去则泰来。阴极则阳生。彼丧尽良心。违背道德之人。终有自然淘汰之一日。吾人对此。慎勿忽诸。
道德平天下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五日记
养生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六日记
才德相互之作用
民国六年丁巳七月初八日记
道德为自由之根本
民国六年丁巳七月二十二日记
信教须知重道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初二日记
为善须知自主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二日记
真假在自己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七日记
智识与福命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二十二日记
君子儒小人儒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二十八日记
理学与道学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初五日记
师道之变迁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二日记
今世大成之学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六日记
修德为今之急务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八日记
道之大原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二十日记
渡人必先自渡
民国六年丁巳十一月十四日记
吾人多系上等根器。自问几无过失。何须改为。只缘入世后。附一躯壳。情诱物引。名缰利锁。日渐染於富贵。迷於红尘。而不自知。迨境遇不顺。烦恼丛生。於是良心发现。欲出而主事。惟久堕孽海。拯拔不易。一讲修持。反多魔障。大海茫茫。风恶浪险。逆水而上。勇者固得回头是岸。依然故我。全体高登。懦者七鬼六怪。诸魔缠身。不克自主。只知随波逐流。东涂西抹。一遇凶滩。任其沉溺。永劫不复。曷胜浩叹。
论语首章之精蕴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初九日记
生今之世成今之人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十六日记
种因证果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二十日记
教育与强弱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廿三日记
儒为万教之先声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二十六日记
儒释道三教。为天地之三宝。人物之精神。世界众生。其存其成。全赖乎此。虽其用行之运会。因或为讲人道。或为讲性道。或为讲天道而殊。然及其成功则一也。至於耶稣、回回基督等教。虽皆盛行於欧美。各著其功能。究其实、亦皆不出三教之范围也。
阴极阳生否极泰来
民国七年戊午一月四日记
人道之初基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十一日记
人能弘道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十八日记
自强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二十五日记
信与人之关系
民国七年戊午二月初一日记
世界众生以信而立。天下事业。以信而成。信之为用大矣哉。夫信在天地为坤元之气。物资以生。在人为命元之本。所以弘性功之用者也。人必先立此命本。然后乃能立身於世界。入则身修而家齐。出则人尊而友信。人格既全。本立道生矣。
夫所谓本立而道生者。何谓也哉。人立身於天地之间。不能不有往来交际。事功云为等等。其所赖以成就此等等功能者。皆信力也。盖信也者。就主观而言。谓之自信心。就客观而言。是谓之感信力。我必先有自信心。然后方能生他人之感信力。感信力云者。即他人感我之自信心。而成就一种效力之谓也。犹之自身欲信一人。必须此人先有一种自信心。见诸行事。踏实一切。然后我从而信之。我之信之者。非信其人也。为其言语事实。能相孚合。有与我以可信者在。即其人之信因而成信果也。何为信因。自信心是。何为信果。感信力是。必有自信心之因。始能获感信力之果。如我不能种自信之因。虽对於极诚实无伪之人。亦万难令之信我。盖不能自信者。未有能信乎人者也。能信乎人者。未有不自信者也。由此观之。人我相信之真关系。从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