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上海办了港澳通行证,到了下半年了也没有机会去,本来想放弃算了,但是想想办卡的80块钱,不浪费还是去吧。提前两个月就确定了行程,这次旅行主要目的就是要体验一个不同的城市的生活,尤其是西贡作为重点。订了三晚九龙东皇冠假日酒店和一晚洲际酒店,九龙东皇冠假日酒店在一个叫将军澳的地方,比起市区的酒店要更有性价比,而且从这里去西贡很方便。最后一天安排在尖沙咀的洲际酒店,一方面这里是欣赏维多利亚港的最佳位置,一方面方便第二天一早赶往机场。机票买了香港航空的,两个人往返只要1500块,比飞成都还便宜,香港航空属于海南航空集团的子公司,经常会有一些促销活动,比如现在就有香港航空飞悦九周年,从南京出发470块钱往返香港,加上税费大概两个人也是1500。机票其实不贵,贵的是酒店的费用,房间面积小而价格却相当的贵,以最低端智选假日酒店为例,在2015年12月26日当晚,国内最贵的北京东直门智选假日酒店是444RMB,而在我住的九龙东皇冠假日酒店对面是香港最便宜的九龙东智选假日酒店,当晚是855HKD(折合702RMB),加上税和服务费,几乎相差一倍的价格。
去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淘宝上买了八达通卡,八达通卡可以用来乘坐巴士、出租、地铁等。在公交支付这方面感觉香港有些落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最好的公交支付手段就是使用信用卡直接刷卡,在苏州去年时已经可以使用银联的芯片卡刷卡乘坐公交,在英国可以使用VISA的Paywave乘坐地铁,可是我没发现香港可以使用芯片卡刷卡乘坐公交,只能使用八达通卡。虽然使用八达通乘坐公交确实可以优惠,可是也有两个缺点,一是在离开香港时必须退卡才能拿回押金,二是本来乘坐公交的机会就不多,优惠也实在没有太大意义。有两种票推荐需要的人去买,一种是单日的无限次乘坐地铁的一日票,但是我们基本上都在外面走,不可能整天泡在地铁里,所以果断放弃。二是机场快线票,还是推荐去买的,淘宝只要50RMB,但是因为到将军澳没有机场快线,所以直到出发也没动力去买。所谓的机场快线类似于浦东的磁悬浮列车,直接通往机场,中间设有几个站,分别是:香港站、九龙站、青衣站。我们去香港机场时就是在洲际酒店打车去的九龙站,只要20多港币,从九龙站到机场需要90港币,而从洲际酒店直接打车到机场则需要250港币。
某日一早在南京机场换好登机牌,经过极其严格的安检,和安检小妹的无数白眼之后终于进入了候机厅,至今每个安检步骤仍然历历在目,而相反从香港安检回南京的过程到是真的忘记了,因为全程让你根本感觉不到身在异地,似乎就是从南京到了上海这么的简单。尤其是南京安检处的禁止拍照提示处处可见,可是在香港反而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禁止拍照的提示,难道香港就不怕敌特偷窥?真是替香港人民担心啊。
一路都是山路,而且路程非常远,大概要将近一个半小时才到将军澳,最后车上已经没几个人了。下了车之后就是将军澳的POPCORN商场,有些一头雾水,只知道皇冠假日酒店就在POPOCORN旁边,但是不知道究竟怎么进入。路上找了个小姑娘问路,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有个香港男人很热情的帮我们指路,告诉我们要怎么过去,对香港人的好感立即有极大提升。到了皇冠假日酒店之后,checkin,然后去POPCORN找吃的,晚上还没有吃东西。发现酒店前面停的车竟然比起国内的车要闪亮的多,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国产车的车漆十分晦暗,而他们那里的车都闪亮的多,大概一方面是车漆的关系,另外一方面是他们的环境很好,很干净,没有像我们这里经常暴土扬长的。
介绍一下米其林,香港称为米芝莲。没错,米其林就是那个轮胎,它的创始人在1900年出版了一本餐厅指南,叫做《米其林红色指南》(MichelinRedGuideSeries)。每年米其林的“美食侦探”都在匿名的状态下,像普通食客一样去餐厅消费,进而做出评判。米其林给餐厅做出的评级有三级,分别是一星、二星和三星。米其林一星餐厅表示它是同类餐饮风格中的特别优秀的餐厅,是“值得一去”的餐厅;米其林二星餐厅表示它的厨艺高超,是“值得绕远路一去”的餐厅;米其林三星餐厅表示它是出类拔萃的餐厅,是“值得为了它特别安排一次旅行”的餐厅。这个《指南》一直奉行五项承诺:匿名造访、独立客观、精挑细选、每年更新、标准一致。不过这毕竟是老外的评判标准,获得米其林三星的中餐也实在不多,所以听听就好了,有时候在成都吃的一碗肥肠粉给人的感动远超过米其林餐厅。我在上海吃过米其林一星的鼎泰丰的小笼,说实话味道和苏州小店的小笼水准差不多,价格却差很多,而成都在来福士广场的鼎泰丰则比上海的要差很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实宣传连锁餐厅也是米其林餐厅有点虚假宣传的意味,不能说你一家餐厅被评为米其林,就表示你全球所有的连锁餐厅就都是米其林餐厅。
列一下香港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供选择:
龙景轩,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四季酒店4楼,人均500-1000;
Caprice,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四季酒店6楼,原来是三星现在或许是两星,人均1000-2000;
BoInnovation,位于香港岛湾仔船街18号2楼(近修顿球场),别名厨魔,所谓的分子料理,人均2000;
SushiShikon,位于香港岛上环苏杭街29号尚园,据说不如米其林二星的天空龙吟,人均3000-5000;
8OttoeMezzoBOMBANA,位于香港岛中环遮打道16-20号置地历山2F202号铺,人均1000-1500;
只有上面五家,如果真的想去的话建议提前两个月预定位子,不过这些米其林三星真的不要看得太重,去看大众点评有助于端正态度。如果在这么多米其林餐厅里推荐个靠谱的,我推荐龙景轩。还有准备好money,上面所说的人均价格不是逗你玩。还有一点是最好懂英文,最好懂点法文日文,免得沟通障碍外加看不懂菜单。
虽然最后一天住的洲际酒店没有半岛酒店那么牛,拥有两家三星米其林餐厅,但是它有三家米其林餐厅,分别是:
欣图轩,米其林一星,位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香港洲际酒店,人均1000;
SpoonbyAlainDucasse,米其林二星,位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香港洲际酒店,人均1000-1500;
STEAKHOUSEwinebar&grill,米其林一星,位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香港洲际酒店,人均1000-1500;
皇冠假日酒店和智选假日酒店是双子楼,对面都是密密麻麻的住宅楼,香港的住宅楼真有点让人有密集恐惧症,而且入住率相当的高。
去西贡,坐792路巴士,就在酒店外面的地下停车场中,可以问前台就知道了,非常的近。一路都是山路,可以在山上看到海景,还会路过号称香港最美大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到终点站下车,面前就是西贡码头,码头上的游客看起来都是学生,大概是科技大学的。
西贡大概在宋代时就有人居住在这里了,西贡这个名字据说是从明代的时候开始这么称呼的,自从政和下西洋后,很多国外的进贡或者贸易船只在进入内地前都会停在这里休整,所以这里被称为西贡,还有需要知道此西贡非越南西贡(现今胡志明市)。
在西贡的街上没有通常码头上的那种脏乱差的景象,十分的干净,到处都放置着这种看起来很萌的橙色大垃圾桶。西贡这边外地游客来的比较少,据说有些深圳人会来这边,我们在路上还遇到了几个上海人。
建议把西贡的福民路、亲民街、万年街、市场街等等都转一圈,没有多大。街上有很多东南亚菜和西餐,还有很多看起来像是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的人。
这个红宝石榴汁值得推荐,货真价实。老板娘还问我们是不是台湾人,难道我们像塑化剂吃多了?
内急去了一个菜市场的厕所,里面虽然不算干净,但是比起国内的菜市场还是强多了,记得去成都一菜场的厕所,居然里面还有蛆。而且好在它所有的门都是好的,可以锁上,你知道吗,甚至在苏州火车站这种地方有很多厕所的门都是坏的,而且好像是故意破坏的,都无法锁上,很多人一边开着门一边拉屎,你觉得里面的人会活的有尊严吗?
西贡的天后庙和协天大帝庙,所谓的协天大帝其实就是关羽。在里面拜的人还是挺多的,不时有本地人进来拜神,但是对这种信仰不是十分了解,也不多说了。
在汇丰银行前发现了有趣的一幕,大概是汇丰银行新开张,前面竟然摆了张桌子,桌子上放了猪头还有些水果作为贡品,大概是祈求生意兴隆吧。
西贡赛马会大会堂,在网上查不到资料,不知道什么来历。
西贡的满记甜品是所有满记甜品的发源地,去品尝了一下,感觉就是不过如此吧,比起后来吃的聪嫂等等还是有差距的。
三.二仙庵
(一)二仙庵的历史
二仙庵位于青羊宫东侧,是全真教龙门派碧洞宗的祖庭,为西南地区唯一具有传戒条件的十方丛林,关于十方丛林制度可以看《成都昭觉寺》中的介绍。
青羊宫东侧原本是一花园,占地约七十亩。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农历四月二十日,时任臬宪(即四川按察使)的赵良璧(号海岸,奉天人)到青羊宫游玩,见花园中一老者盘膝静坐。赵良璧就上前攀谈,得知此人由青城山而来,名为陈清觉,湖北人。赵良璧觉得此人言谈不凡,就恭请他到官署中,待之以师礼。之后,又为他在青羊宫内建一别馆居住,称作“青羊二仙庵”。
赵良璧撰写二仙庵碑记:
郡郊之西,遇仙桥左,有老君常与令尹喜约函谷。后老君化丈六金身,与尹喜同度流沙之迹也。其地茂林修竹,涧水潺潺,居然有隐人逸士风焉。
余虽风尘落落,足迹几遍天下,而淡然之想,苦不能脱此尘垢。每于政事暇,登临其境,殊觉炫赫茶华,皆幻花泡影,何若黄冠野老者之俯仰皆堪自适也。
岁乙亥,仲吕月之二十日,历其地,远望睹一小庐,趋而扣之,见老者盘膝静坐,面貌冲容,真有道士也,惊喜注目久之,余亦不问其姓氏里居,即拉之并辔而归,供于署之积翠轩。渠惟兀然盘坐,敛神静性,终日夜不吐一言,不作一颦。余敬而礼之。问其由来,曰青城是也。问其斋供,曰随缘过也。再问其乡贯姓名,曰楚人而俗陈也。
余不禁喟然欢兴曰:嗟乎!从来士大夫方其身据要津,名位已重,亦常命家人预营泉石,以为身后计。然有园亭置久而主人竟不一至者,亦有主人暂来即去,翻不若过客留连者。推之方外,靡不尽然。方其吹螺伐鼓,高谈道德,坐懝真人,亦常别营精舍,自云退居,然而方谢此竿,又登彼席,戴冠执拂,便是吕祖真传,纵使高舂末照,漏尽钟鸣,犹且皇皇创构,图为一门授受之所,徘徊冀望,至老不已。是可悲也。人生百年易尽,归骨有期,息心无日,诚大可叹也。余所遇之陈道翁,静而真者也。守一尘之境,不求人知,甘简食之风,寂焉尘表,炼本性之光明,任去来于何有。野鹤无心,白云常在,余之相遇于道翁也。缘为之也。
因思修真养静,一切原空,然皮隔尚存,而风雨不蔽,半菽不饱,则余今日之遇谓何耶爰度其地,经营基址,采构木植,付彼梓人,构亭一座,竖静室三间,东西朔南,各建静室,另立安单六间,接大众也。客座三间,待随喜也。又另立安室三间,为养老之堂也,以及了门厨舍,共二十四间,前后载以竹木。又计道粮之所需,即于近庵处二契,其用价八千两。每年可载谷种十石,条银六两,以供本庵之道,供即一切大众,往来安单,来不拒去不追,一体供养,以溥大同之志。时藩司高君乐助银三千银,而庵中诸事悉以告成。适护府之李牧同各县令进而言曰:“庵中事事必备,某等欲共建外山门一座,可乎!”予应之曰:“唯唯。”亦不日告成焉。使翁爰居爰处,既无风雨之虑,又无枵腹之虑。即使道翁功成丹满,跨鹤而归,继其席即是主人,守其庐便是高足。惟望步武后尘,永存和善之念,视老疾如一体,弗亵弗厌恶,则芳规模范,千百年如一日矣。
噫,老君有灵,尹喜宛在,后先一辙,同渡流沙,未可知也。后之观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康熙三十四年岁在乙亥应钟月之朔日
通议大夫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二级襄平赵良璧连城氏顿首拜撰
这陈清觉是何许人也,需要介绍一下。陈清觉(公元1606年-1705年),号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曾为科举进士,选入翰林院进修(即名为庶吉士、或称庶常)三年,三年后学业出众的可以任官。大概是不屑于做庶吉士,陈清觉到武当山太子坡拜全真教龙门派道士詹太林为师,属于龙门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刘沅(公元1767年-1855年)撰《碧洞真人墓碑》中说陈清觉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到四川(似乎不准确),在青城山天师洞修道。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清觉开始在成都青羊宫静修,才得以在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遇到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实在是缘分啊。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赵良壁升任浙江藩司(即浙江布政使),怕日后二仙庵受人欺负,特别告知成都府成都县令,“晓谕本庵并里甲头人知悉,凡本司契买土地,止完正粮,不许一毫私派,如有地棍诸人,借端妄派者,本庵主持即便指名呈禀,该县着即立行拿究,永行禁绝,毋坏善果”。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赵良璧又升任两广,注意,是两广不是两广总督。我查了一下,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置广东总督,兼管广西。一直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广西政务仍由广东总督管辖,但是名为两广总督。而且历代广东及两广总督中都没有赵良璧此人。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十二月,诏陈清觉进京,敕封其为“碧洞真人”,并御书“二仙庵”、“碧洞丹台”匾额赐给二仙庵。后来文革中,“二仙庵”匾额被当柴火给烧了,“碧洞丹台”匾额被青羊宫道士偷偷送往青城山天师洞三清大殿中保存。2006年8月,第二节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时被迎回到青羊宫,复制品悬挂在现今二仙庵的山门上。康熙还御书了宋代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中“赤龙黑虎”诗,“赤龙黑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已中,复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陈清觉在来鹤亭之西建了御书坊,并将康熙御书刻于石碑供奉在其中。此后,陈清觉还并建有吕祖殿、二仙亭(来鹤亭)、斗姥殿、静室、单房、客寮、茶寮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二十二日,陈清觉离世,此后,他的门人就逐渐形成了道教龙门派的一个支派,叫做碧洞宗。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二仙庵住持吴本固和其弟子甘合泰重修二仙庵各殿,又见“张三丰诗碑久仆废圃,力为辇竖庵前”。前四川安岳县令洪成鼎(字子镇,号悔翁)为此事撰写《重修二仙庵碑记》。
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颁定春秋二祭,九年(公元1804年)加封‘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并“命直省各建祠宇,歲時享祀禮也。”时任四川省布政使的方积(公元1764年-1814年)决定把二仙庵正殿作为祭祀吕祖的专祠。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因为二仙庵“年祀既久,風雨所侵,井幹庯庩,杗瘤殰剥剝,花殘鷺沼,煙輟龍香,石徑苔埋,梅梁蠹蝕。”“蜀藩方发款创修正殿,专祀孚佑帝君吕祖像,为春秋祭祀,所昭诚敬也。”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殿宇渐塌。经主持李永仁禀请成都、华阳两县,详请前藩董发银六百三十两,培修补葺。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道士张永亮、苗理圭于春祭时,呈恳川督鄂拨给采办皇木余木大料三十二根,并由藩库发银五百四十三两,增其式廓,庙貌一新。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善士罗公文耀募修殿前抱厅,观瞻益肃。惟后杗桷历年既久,风雨剥蚀将祀,岌岌可危;不得已用巨木搘柱,以免旦夕倾压。适有退思居士张公锡荣,与主持道阎永和有深契,素好道而其祀吕祖尤虔,首先倡捐银五百两。不足,则上请于县尹邹、沈二公,转请前布政司龚、前监茶道殷,先后发帑银各五百两;前成都府知府汪公鉴复发间款银二百两;江北厅善士赵公献之捐正殿石柱银六百两;又募诸阖省官绅商民暨诸山道众捐集银共成四千四百三十五两四钱,并正殿地砖钱八十一钏四百三十二文。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八月吉日兴工,二十三年落成,共享银一万两有奇。
全真教龙门派碧洞宗有一位古琴大师,叫做张孔山。张孔山,也称为张拱山,字合修,号半髯子。据徐健《琴史初编》说张孔山为浙江人,清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中皇观修道,后寓居于灌县二王庙。而据民国的《灌县志》说张孔山为重庆人,清咸丰年间,初寓居于漩口(现今四川汶川县)川主观,后住灌县城隍庙中。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住成都康公庙,在现今太升南路以东的康庄街上。张孔山同弟子唐彝铭(字松轩,浙江石门人)辑成《天闻阁琴谱》,成书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天闻阁琴谱》共16册,按照音调分类: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黄钟调、太簇调、姑洗调、蕤宾调、夷则调、无射调。为蜀山琴派的重要著作。张孔山留有《流水》、《高山》、《化蝶》、《醉渔唱晚》、《潇湘夜雨》、《渔樵问答》、《孔子读易》、《平沙落雁》等琴谱。
现今所弹的《流水》大都是《天闻阁谱》的版本(1867年版本)。张孔山的《流水》为他的老师冯彤云处学来的,在《天闻阁谱》中写到:“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流水》运用了“大打圆”及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和“隐伏复调”技法,因此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流传至今的明清的《流水》多为七段或八段,而张孔山的版本为九段,其第六段全部用滚拂技法。
这位宁献王还是为制琴大师。明代有四王琴之说,即“宁、衡、益、潞”,其中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后被古琴大师顾梅羹(公元1899年-1990年,四川华阳人)收藏。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宇航飞船上载有的金唱片上选有《流水》,就是使用飞瀑连珠琴,由管平湖演奏。
2.二仙殿
4.茶室
(七)玉皇楼
玉皇楼于清道光年间,重建于1995年。玉皇殿前有一个福禄寿的影壁,写着“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玉皇楼上匾额左为“玉皇殿”、右为“通明殿”。宋代苏轼有诗《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侍臣鵠立通明觀,一朵紅雲捧玉皇。”。玉皇楼上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楼下前殿为三官大帝塑像,后殿为紫微大帝、真武大帝塑像。
在殷商甲骨文中以及周朝金文中只有“天”、“帝”的称谓,《隋书·礼仪》说:“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
儒家继承周以前的信仰,称昊天上帝即代表天,唐代杜佑(公元735年-812年)著《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昊天上帝也称为天皇大帝,东汉郑玄(公元127年-200年)注《史记·五帝本纪》说:“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南朝梁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著《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说,玉清三元宫第一右位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或许此二人中就有一位是指玉皇大帝。
到了宋代,已经有玉帝、玉皇、玉皇大帝的称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上玉皇大帝封号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从大中祥符九年开始,祭祀玉皇大帝的礼仪同昊天上帝。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上玉皇大帝封号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至此玉皇大帝和昊天大帝真正是合二为一了。但要知道,天子从古以来祭祀的始终是昊天上帝,而非道教的玉皇大帝。
《宋史》卷104记载:“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號冊寶。大中祥符八年正月朔,駕詣玉清昭應宮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大中祥符九年,詔以來年正月朔詣玉清昭應宮上玉皇聖號寶冊,二日詣景靈宮上聖祖天尊大帝徽號。十二月己亥,奉寶冊、仙衣安於文德殿,乃齋于天安殿后室。四鼓,帝詣天安殿酌獻天書畢,大駕赴玉清昭應宮,袞冕升太初殿,奉冊訖,奠玉幣,薦饌三獻,飲福,登歌,二舞,望燎,如祀昊天上帝儀。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複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只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
玉皇楼下殿内供奉三官大帝,也称三元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完整名称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民间把紫微大帝视作福神,和禄神、寿神并列,所以玉皇楼前有福禄寿影壁。
上古先民就有祭祀天、地、水的仪式,类似于佛教的天龙八部的人格化,天、地、水也人格化为三官大帝。民间以三官大帝的诞辰为三元节,天官大帝生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地官大帝生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水官大帝生日(十月十五)为下元节。通常情况下,只要有玉皇大帝的地方,必定有三官大帝。
自唐代起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延续到宋代时三元节亦有观灯的习俗,不但民间欢庆,而且皇家也参与其中,甚至邀请外国使节参加观灯活动。《宋史》卷113记载:“三元觀燈,本起於方外之說。自唐以後,常於正月望夜,開坊市門然燈。宋因之,上元前後各一日,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結彩為山樓影燈,起露台,教坊陳百戲。天子先幸寺觀行香,遂禦樓,或禦東華門及東西角樓,飲從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國歌舞列於樓下。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悉起山棚,張樂陳燈,皇城雉堞亦遍設之。其夕,開舊城門達旦,縱士民觀。後增至十七、十八夜。
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上元節,禦明德門樓觀燈,召宰相、樞密、宣徽、三司使、端明、翰林、樞密直學士、兩省五品以上官、見任前任節度觀察使飲宴,江南、吳越朝貢使預焉。四夷蕃客列坐樓下,賜酒食勞之,夜分而罷。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七月中元節,禦東角樓觀燈,賜從官宴飲。五年(公元980年)十月下元節,依中元例,張燈三夜。雍熙五年(公元988年)上元節,不觀燈,躬耕籍田故也。後凡遇用兵及災變、諸臣之喪,皆罷。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十四日,賜大食、三佛齊、蒲端諸國進奉使緡錢,令觀燈宴飲。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正月,詔放燈五日。六年(公元1116年)正月七日,禦筆:今歲閏餘候晚,猶未春和。晷短氣寒,於宴集無舒緩之樂。景靈宮朝獻,移十四日東宮、十五日西宮,畢,詣上清儲祥宮燒香。十六日詣醴泉觀等處燒香。上元節移於閏正月十四日為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正月十八日,宴輔臣,觀燈。”
玉皇楼后殿供奉紫微大帝和真武大帝。
道教有“四御”,即“金阙至尊玉皇昊天上帝”、“周天星主紫微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祗”,“四御”位于“三清”之下,紫微大帝位于玉皇大帝之下。紫微大帝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明史》卷五十说:“北極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者,北極五星在紫微垣中,正統初,建紫微殿,設像祭告。夫幽禜祭星,古禮也。今乃像之如人,稱之為帝,稽之祀典,誠無所據。”后来佛教也把他列为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
真武大帝,全称“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永镇终劫济苦天尊”,又称为“荡魔天尊真武帝君”(与关羽、钟馗合称三伏魔帝君)。“真武大帝”原称“玄武大帝”。据说宋真宗梦见自己始祖为人皇九人之一,名为赵玄朗。什么也没有皇上的祖宗大,为了避讳圣祖名号,以后“玄”字都用“真”字代替。“玄武大帝”也只好称为“真武大帝”了,甚至连孔子的尊号“玄圣文宣王”也只能改为“至圣文宣王”,此后元代、明代、清代、中华民国都称孔子为“至圣”,就是这么来的。
《续资治通鉴》卷30记载:“己巳,上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辛未,躬謝太廟六室。詔:‘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並休假五日;兩京諸州,前七日建道場設醮,假內禁屠、輟刑,聽士民宴樂,京城張燈一夕。’”“十二月,戊辰,有司請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並為“真”字,詔可。壬申,改諡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
《楚辞·远游》:“时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宋代洪兴祖(公元1090年-1155年)注:“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历代神仙通载》说:“玄武帝乃净乐国王之嫡子,其母善胜天后,入怀而有娠,诞降之期,正应虚危之宿,生有奇表,颖慧非常。国王后仅生帝一人,正位青宫,备极钟爱。帝于问寝侍膳之余,每念父母深恩,非常常服劳所能报答,遂舍青宫之贵,而入武当之山,践形炼气。凡四十载,大道将成,值国王年迈,日夜系思,特遣五百壮军,邀迎太子还朝嗣统。帝知力不能却,划地成涧,隔绝道途,五百壮军,一齐感悟,解兵卸甲,愿同入山,修真养性。后又数年,帝于九九之辰,功完行满,向日飞升,五龙捧圣,上朝天阙,敕授真武,永镇玄天,生身父母,荣享褒封,五百壮军,亦授灵官之职。证果以后,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报恩经以训世。”
自唐代以来历代对玄武大帝都有封号。唐太宗封其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宋太宗封其为“翊圣将军”、宋真宗封其为“翊圣保德真君”及“真武灵应真君”、宋钦宗封其为“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元成宗封其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太祖封其为“玄天上帝”及“真武荡魔天尊”、明成祖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明朝把玄天大帝尊为护国神祗。据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落败,只好藏在武当山真武庙内,朱元璋撕破的蜘蛛网在他逃入后竟然又恢复如初了,因此躲过了追兵。因此封真武大帝为“玄武上帝”。明成祖朱棣更是自诩为真武大帝化身,在监、司、局、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
《重建青羊宫玉皇殿碑记》:“青羊宫原玉皇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系两层木结构殿堂,至一九七七年因年久失修而拆除。九十年代初,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宗教信仰政策将青羊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开放。历史悠久之道教圣地得以道德重辉,香烟缭绕迎来海内外众多信友及游人朝拜与观赏。为了使青羊宫殿堂完善,道观管理委员会决定按照原玉皇殿堂造型以现代修建工艺重建于原址。西蜀夏君获悉此讯后当即慷慨捐资,并联系海内外友人筹资五十余万元人民币,作为修建玉皇殿工程费用。另有广大善男信女也为修复此殿积极捐资,遂由道观老当家张元和住持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建成此殿。为使集资达殿之功德流芳百世特此碑记捐资者名列于后。公元一九九八年八月立。”
玉皇楼殿内有算卦的,很多人排队抽签。我也是相信算卦的,但关键是既然收费了,那就得有上岗证。总要考个射覆吧,总要看看能不能算出下期彩票开奖号码吧,如果连这个都不行,那就是坑蒙拐骗了。
(八)唐王殿
碑文为唐僖宗《改元中观为青羊宫诏》: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便乘云驾,俱入流沙。仙记传闻,地图标载,自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余年,景象寂寥,基踪牢落。今因巡幸,灵贶昭彰,殊光跳踯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砖含古色,字验休征,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见。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须传简册,兼示寰区,以付史官,备令编录。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其观可改号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近来散属黎,多植葱蒜,清虚之地,难使熏蒸。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仍给公验,永归精庐。宗子特立除官道士李无为已赐紫,所宜升奖,用庆灵休。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遂令境内销兵,地中呈宝,其如休美,倍可嘉称。”
原碑已佚,现碑文为李仲元在2001年书写。李仲元,沈阳人,生于193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院长。
唐王殿,又名紫金台,建于清康熙年间。殿内中间有唐高祖李渊夫妇(公元566年-635年)和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塑像,左侧为魏征(公元580年-643年,郑国公)、李靖(公元571年-649年,卫国公)塑像,右侧为尉迟恭(公元585年-658年,鄂国公)、秦琼(?-公元638年,胡国公)塑像。
(九)说法台
说法台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说老子曾在此为关令尹讲经说法。殿内有老子的塑像。
(十)降生台
降生台建于清康熙年间,降生台上有“太上无极圣母”殿。殿内有“太上无极圣母”塑像和老子再次降生于成都李氏大官家的壁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九说:“老君遂为大官圣母说《元阳经》,其家长幼二百余口,即时拔宅升天。(老君以积功德缘,合升举,故托化于其家。今成都有青羊宫及降生台、伯阳台之址存焉,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乐朋龟奉敕譔碑)”
八卦亭内老君像
(五)三清殿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青羊宫的主殿,类似于佛寺中的大雄宝殿。三清殿重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三清殿为正方形,总面积1600平方米。外檐柱上有一幅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殿前左钟右鼓,钟名日“幽冥钟”,为明朝时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
三清殿前原有两只黄铜羊,一只独角铜羊、一只双角铜羊。造型既独特有可爱,人们到青羊宫往往会抚摸它们,尤其是那只独角铜羊。2004年6月时,两只仿制的铜羊放置在这里,而原有的铜羊则被放入青羊宫文物室。
其中双角铜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成都张柯氏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送给青羊宫的。
单角铜羊则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大学士张鹏翮(公元1649年-1725年,四川遂宁人,号信阳子)从北京集市上买来送给青羊宫。相传它是南宋奸相贾似道(公元1213年-1275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家藏的熏香炉。铜羊胸前原有隶书阴刻“藏梅阁珍玩”五字,座下铭文写有“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底座上还有张鹏翮七言诗:“京师市上得铜羊,移住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如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
这只独角铜羊造型奇特,全身有十二属相特征。即鼠耳(子)、牛鼻(丑)、虎爪(寅)、兔背(卯)、龙角(辰)、蛇尾(已)、马嘴(午)、羊须(未)、猴颈(申)、鸡眼(酉)、狗腹(戌)、猪臀(亥)。显然它的受欢迎程度要超过那只双角铜羊。
据说大殿内共有三十六根柱子,代表三十六天罡。分别是天魁星、天罡星、天机星、天闲星、天勇星、天雄星、天猛星、天威星、天英星、天贵星、天富星、天满星、天孤星、天伤星、天玄星、天健星、天暗星、天佑星、天空星、天速星、天异星、天煞星、天微星、天究星、天退星、天寿星、天剑星、天平星、天罪星、天损星、天败星、天牢星、天慧星、天暴星、天哭星、天巧星。
据《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说,这三十六天罡为:“水火、龟蛇二将、赵元帅赵公明、显灵关元帅关羽、雷开、苟毕二元帅、风轮周元帅广泽、尽忠张元帅张健、火德谢元帅谢仕荣、灵官马元帅华光、管打不信道朱元帅朱彦夫、考校党元帅党归籍、仁圣康元帅康席、混炁元帅庞乔、降生高元帅高原、降妖辟邪雨元帅雨田、威灵瘟元帅雷琼、神雷石元帅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帅王铁、高铜、先锋李元帅李伏龙、纠察副元帅副应、太岁殷元帅应高、猛烈铁元一帅铁头、电母朱佩娘、雷公酆都辛元帅、月孛天君朱孛娘、豁落王先帅王忠、杨元帅杨彪、刘天君刘俊、聪明二贤高委、师旷、二太保任无别、宁世考、邓元帅邓成、辛元帅辛江、张元帅张安。”也有说殿中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八大元帅(八天罡),石柱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
所谓“三清”,即是“玉清、上清、太清”。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为灵宝天尊,太清之主为道德天尊。南朝梁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上清派)著《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座次,玉清三元宮上第一中位为“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为“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为“太極金闕帝君”,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这反映了当时道教各派的社会地位,上清派为第二神阶、灵宝派为第三神阶、天师道为第四神阶。
元始天尊,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原始天尊妙无上帝”;灵宝天尊,全称“一气化三清上清居禹余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太上老君,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
“早晚坛”大约起源于南北朝以后,是道士们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据《太上玄門早晚壇功課經》说:“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大道,非课涌无以保养元和。是人道之门墙,修性之径路。”
三清塑像两侧为道教十二金仙,两侧各六位。我不是很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侧都是老头形象,而另一侧都是年轻人形象,后面的斗姥殿中的北斗南斗星君也是如此。
后殿正中供奉“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关于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据唐代杜光庭(公元850年-933年)著《道教灵验记》说:“天尊坐五色蓮花之座,垂足二小蓮花中,其下有五色獅子九頭,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繞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別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頂,光焰鋒芒外射,如千萬槍劍之形。覆七寶之蓋,後有騫木寶花,照曜八極。真人力士、金剛神王、玉女玉童,充塞侍衛。陰陽太一、四十六神,自領隊從,亦侍左右。雲車羽蓋,遍滿空中。”《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天尊告太一曰:汝行願慈悲,眾生受苦,依汝行願,分身救之。童子喜笑,再拜而退,眾仙觀見童子化一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净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天尊化一帝君,足躡蓮花,手執如意,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帝君化一真人,足躡蓮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真人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披髮跣足,躡於蓮花,手執金劍,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口吐火焰,遶於身形,乘空而去。”
太乙救苦天尊的起源来自于先人对于“太一”的信仰,《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篇,东汉王逸注释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託之以風諫。故其文意不同,章句雜錯,而廣異義焉。”
关于太乙救苦天尊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就是《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和《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记载:“天尊(元始天尊)曰:萬物吾生,萬靈吾化。遭苦遭厄,當須救之。不須汝威力化身救度。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羣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今告汝知。”“天尊曰:此聖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行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汝是吾之氣,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汝可祕之,不可盡述。”
由于佛教净土宗的影响,道教发展出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类似于佛教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信仰太乙救苦天尊可以被其接引至东方长乐世界-东极妙严宫。明代《金瓶梅词话》第66回有说:“谨运真香,志诚上请东极宫中大慈仁者,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十方救苦诸大真人,天仙地仙,三界官属,五岳十洲,水府罗酆圣众,仗此真香,来临法会。”
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字寂道。号云房先生。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1294年)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曲律汗(公元1281年-1311年)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钟离权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北五祖分别是: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君王玄甫、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钟离权、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洞宾、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操、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公元1113年-1170年)。全真教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接见,并被称为“神仙”,此后全真教大盛。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忽必烈信佛,所以全真教受到打击,一直到元成宗铁穆耳(公元1265年-1307年)时才重新发展。
后世误认为钟离权为汉代人,所以称其为汉钟离,是错误的。其一,宋徽宗宣和年间成书的《宣和书谱》说钟离权“自鹜天下都散汉”,本意是说钟离权自称“乃是天下最闲散之人”,可是竟被读为“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钟离权成了汉钟离。
其二,钟离权误被当做汉代的钟离昧,所以称为汉钟离。钟离昧(?-公元前210年)为项羽手下两员大将之一,项羽死后投靠韩信。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欲偷袭韩信。有人献计说杀了钟离昧献给刘邦,自然可以免灾。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敢攻打你,是因为我们在一起,你现在杀了我,刘邦以后必杀你。”韩信不听,钟离昧自刎而死,后韩信果然被杀。清人胡鸣玉著《訂訛雜錄》考证说︰“漢鍾離權,唐人。今誤為漢將鍾離昧,非。”
《仙佛奇踪》记载:“钟离权,燕台人,后改名觉,字寂道,号王阳子,又号“云房先生”。父为列侯,宦云中。诞生真人时,异光数丈,侍卫皆惊。真人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臂长。如三岁儿,昼夜不声。第七日跃然而言曰:“身游紫府,名书玉京。”乃壮,仕汉为大将。征吐蕃失利,独骑奔逃山谷,迷路。夜入深林,遇一胡僧,蓬头拂额,体挂草衣。引行数里,见一村庄曰:“此东华先生成道处,将军可以歇息矣。”揖别而去。真人未敢惊动庄中,良久,闻人语云:“此必碧眼胡人饶舌也。”一老人披白鹿裘扶青藜杖,抗声前曰:“来者非汉大将军钟离权耶?汝何不寄宿山僧之所。”真人闻而大惊,知为异人。是时方脱虎狼之穴,遽有鸾鹤之思。乃回心向道,哀求度世之方。于是,老人授长生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真人辞去,回顾庄居,不见其处。后再遇华阳真人,傅以太乙、刀圭、火符、内丹。云游至鲁,居邹城,入崆峒于紫金四皓峰居之,得玉匣秘诀,遂仙去。”
吕洞宾,原名吕喦(“喦”或“岩”、“巖”),号纯阳子,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一般认为其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月十四日。其全称为“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宋朝封“妙道真君”(妙道真人);元朝封“纯阳演政警化真君”,加封“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明朝封“护国天尊”;清朝封“妙化真君”,加封“文尼真佛”。
《宋史》卷57记载:“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裏,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鹹異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華陰,至雲台觀,閱摶畫像,除其觀田租。”
(六)斗姥殿
斗姥殿建于明代,是青羊宫在明末之后唯一遗留的建筑了。斗姥有三目、八臂。斗姥,也称斗姆。尊号有“斗姆天尊”、“先天道姥天尊”、“北斗九真圣德天后”、“中天梵气斗姆元君”、“先天斗姥紫光金樽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斗姥来自于佛教的“摩利支天”,摩利支天是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的化身,也是多罗三尊之一(多罗菩萨、摩利支天菩萨、一髻罗刹王菩薩)。佛教中也是四面、三目、八臂的造型。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记载:“在昔龍漢,有一國王,其名周御,聖德无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後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遊戲後苑,至金蓮花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包,應時開發,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星,或善或惡,化導群情,於玉池中,經于七日七夜,結為光明,飛居中極,去地九千萬里,化為九大寶宮,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也。昔大願注此剛強世界七千萬劫,方還玉清,紫光夫人亦號北斗九真聖德天后,道身玄天大聖真后,應現上天南嶽,是名慶華紫光赤帝之尊。”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记载:“斗姆尊号日: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又日:中天梵气斗姆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又化号大圆满月光王;又日:东华慈救皇君天医大圣。应号不一,至治天宝阁。”
西王母,民间俗称为“王母娘娘”,全称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说:“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山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山海经》说:“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据考古发现,距今3000-5000年前,确有一个西王母国,疆域包括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祁连山之间的地带,国都就在现今青海省天峻县一带。西王母是上古是就有的传说,比起玉皇大帝之流要早出太多。后人为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创造出东王公来,晋代葛洪《枕中书》最早见到东王公一词,并称其为扶桑大帝。
其余如《穆天子传》、班固著《汉武帝内传》、郭宪著《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东方朔著《神异经》等均有记载。明代洪应明(还写过《菜根谭》)著《仙佛奇踪》说:“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得西华至妙之气,化生於伊川,姓缑讳回,字婉妗。配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钧万品。凡上天下地女子之登仙者,咸所隶焉。居昆仑之圃,阆风之苑。玉楼玄台九层,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女五:华林、媚兰、青娥、瑶姬、玉卮。周穆王八骏西巡,乃执白圭玄璧谒见王母。复觞母于瑶池之上。母为王谣曰:“白云在天,山林自出。道里悠远,山川之间。降子无死,尚能复来。”后汉元封元年降武帝殿,进蟠桃七枚于帝。帝欲留核。母曰:“此桃非世间所有,三千年一实耳。”偶东方朔於牖间窥之,母指曰:“此儿已三偷吾桃矣。”是日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笛,王子登弹八琅云璈,许飞琼鼓灵虚之簧,安法兴歌玄灵之曲,为武帝寿焉。”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被盗的魏襄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整理而成《汲冢书》七十五篇,其中《穆天子传》中记述西王母为女王而非神。
郭璞(公元276年-324年)注《穆天子传》卷三记载:“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西王母如人,虎齒,蓬發戴勝,善嘯。《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于昭宮”〕。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執贄者,致敬也〕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純,匹端名也。《周禮》曰“純帛不過五兩”。組,綬屬。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徒歌曰謠〕,曰: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間音諫〕,將子無死〔將,請也〕,尚能複來〔尚,庶畿也〕。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顧,還也〕。比及三年,將複而野〔複反此野而見汝也〕。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徂,往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於,讀曰烏〕。嘉命不遷〔言守此一方〕,我惟帝女〔帝,天帝也〕。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簧在笙中〕,中心翱翔(憂無薄也)。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所瞻望也〕。天子遂驅升於弇山〔弇山,弇茲山,日入所也〕,乃紀丌跡於弇山之石〔銘題之〕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史记三家注》卷5记载:“(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郭璞注曰:「紀年云穆王十七年,西征於崑崙丘,見西王母。」括地志云:「崑崙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十六國春秋云前涼張駿酒泉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之丘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按:肅州在京西北二千九百六十里,即小崑崙也,非河源出處者。”
西汉末年时,民间就信仰西王母。《汉书》卷11记载:“(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4年)春,大旱。關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歷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
“虚空无上地母慈尊”,俗称为“地母娘娘”或“后土娘娘”,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教“四御”之一。此神原是指“社稷”的“社”,也是指“皇天后土”的“后土”。《春秋正義》说:“后,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宋史》卷104记载:“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九月朔,複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
据说后土曾是帝喾(高辛氏)时的五行官之一,为土正。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著《帝王世纪》说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黄帝和西陵氏嫘祖生玄嚣和昌意。玄嚣(或与少昊、青阳氏为同一人)生蟜极、蟜极生帝喾。昌意同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颛顼(高阳氏)。
先人对后土的崇拜大约是起自春秋时,到了汉代建了“后土祠”祭祀。《礼记》说:“后土,社神也”。东汉何休(公元129年-182年)著《春秋公羊解诂》说:“社神者,土地之主也”。《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祭祀后土的起因,《史记》、《汉武帝内传》等均记载了天子祭祀后土的历史。
《汉武帝内传》记载:“(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其年禪蒿里,祠后土,東臨渤海,望祠蓬萊,仰天自誓,重要靈應,而終无感。春,还受計於甘泉,二月,起建章宮。夏五月,正曆以正月為岁首,色尚黃,数用五,定官名、協律呂,此本王母意也。至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以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行幸,東巡海上。夏四月,还,修封泰山。以太初四年起明光宮,改號天汉。元年(公元前101年)正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殿中一侧为北斗七星,另一侧为南极寿星和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也被称为“七天解厄星君”,即为:“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天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南极仙翁,又称为“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据说南极仙翁和南斗星君为同一人,而南斗星君负责掌管南斗六星。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上清经》说:。“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延寿星君、第四天同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度厄星君、第六天机上生星君。”
明代曹学佺(公元1574年-1646年)著《蜀中广记》卷二(名胜记第二,川西道成都府二)说:“西門之勝,張儀樓、石筍街、笮橋、琴臺、浣花溪、青羊宫、淨衆寺、少陵草堂其最著者。”净众寺就是万佛寺,在其遗址挖掘的佛像现存于四川博物院万佛寺馆中。青羊宫同为成都西门的名胜,成都青羊区就是以青羊宫得名。青羊宫为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二十一座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其余为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鞍山千山无量观、句容茅山道院、杭州抱朴道院、鹰潭贵溪龙虎山天师府、上饶三清山三清宫、南昌西山万寿宫、青岛崂山太清宫、泰安泰山碧霞祠、登封嵩山中岳庙、武汉长春观、丹江口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博罗罗浮山冲虚古观、都江堰青城山(常道观、祖师殿)、西安八仙宫、周至楼观台、华阴华山(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
一.青羊宫历史
青羊宫,汉代称为“青羊观”(或“青牛观”)。宋代的《太平御览》引用杨雄《蜀王本纪》说名它为“青羊观”。而明代的郑朴搜集《史记》等书中《蜀王本纪》的文字,编辑成书,此书称它为“青牛观”,但是我没看过原书,所以也不能判断是不是印刷错误。
汉代杨雄(公元前53年-18年,成都郫县人)著《蜀王本纪》(明万历郑朴编辑)说:“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于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牛觀是也。”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十二月成书的《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说:“《蜀本紀》曰:为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于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羊觀是也”
明代曹学佺著《蜀中广记》卷二说:“《蜀本記》云:‘老子為闗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别曰:「子行道千日,後于成都郡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羊觀也。’《古今集記》云:‘老子乘青羊降其地。有臺存觀中。有白玉蟾書碑字。徑半尺。’宋何耕詩云:‘一再官錦城,咫尺望琳宫。未始得得來,正墮役役中。今朝弄晴雨,策蹇隨春風。頗愛意象古,停驂少從容。縹緲百尺臺,突起凌半空。憑欄俯修竹,决皆明孤鴻。信哉神僊宅,不受塵垢蒙。稽首五千言,衆妙一以通。靜觀萬物役,豈假九轉功。區區立訓詁,亦哂河上公。癡人慕羽化,心外求鴻濛。要騎白鶴背,徃訪青羊蹤。’此詩刻石于臺前缺數字。”
《蜀中广记》卷七十一(神仙记第一,川西道一)说:“蜀記曰:‘老子西度函谷闗。為闗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别謂曰:「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及期,喜往果見於大官李氏之家。授喜玉冊金文,名之曰文始。”按今成都西南五里青羊宫是其處。有青銅鑄成羊。其大如麋。嵗二月二十有五日。四方來集。以為老君與喜相遇日也。”
不过,关于此事,学术界普遍认为极不靠谱,甚至函谷关令尹的名字也是误读,《史记》说:“关令尹喜曰”,应该理解为函谷关的令尹高兴的说,可是不知为何,从《汉书》起就说此人名字叫做尹喜,后世据此一直讹传成尹喜。而且《史记》和《列仙传》中并没有记载成都青羊肆的传说,说明这种传说是在司马迁之后形成的,甚至是在汉代刘向之后形成的。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著《史记》卷六十三记载:“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爲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据说是汉代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著《列仙传》说:“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常服精華,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授之。後與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尹喜亦自著書九篇,號曰《關令子》。”
唐代时,名为“玄中观”。有人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曾居于观中,并且杜甫正在草堂居住,见雨映行宫,作诗《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这种说法纯属胡扯。
首先辩驳的是杜甫居草堂作诗的事情。唐玄宗在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时避难成都。《资治通鉴》卷218记载:“至德元年。秋七月,庚辰,上皇至成都。”《资治通鉴》卷220记载:“至德二年。冬十月,丁卯,上皇發蜀郡。十一月,丙申,上皇至鳳翔。十二月,丙午,上皇至咸陽,上備法駕迎於望賢宮。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御含元殿。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
唐玄宗入蜀后,杜甫逃往三川。唐肃宗即位后,杜甫从鄜州投奔肃宗。元代辛文房撰《唐才子传》,成书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年),此书“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其中卷二记载:“甫,字子美,京兆人。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従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所谓“三川”有两种说法,一是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合称为“三川”,二是指鄜州所辖的三川县,结合后文,显然此处是指鄜州所辖的三川县。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一日,杜甫方从陇右赴剑南,曾作诗《发同谷县》。可知当时唐玄宗在蜀中时,杜甫并未在成都,又何来杜甫亲见雨映行宫的说法。
其次,是关于当时是否存在唐玄宗行宫的问题。杜甫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成都作《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诗中有:“雨映行宫辱赠诗”一句,可见当时确有唐玄宗的行宫存在。所谓中丞严公,就是时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御史中丞的严武(公元726年-765年)。
《旧唐书》卷117记载:“嚴武,中書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門廕策名,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遷侍禦史。至德初,肅宗興師靖難,大收才傑,武杖節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薦才略可稱,累遷給事中。既收長安,以武為京兆少尹、兼禦史中丞,時年三十二。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優遊京師,頗自矜大。出為綿州刺史,遷劍南東川節度使;入為太子賓客、兼禦史中丞。上皇誥以劍兩川合為一道,拜武成都尹、兼禦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禦史大夫。二聖山陵,以武為橋道使。無何,罷兼禦史大夫,改吏部侍郎,尋遷黃門侍郎。與宰臣元載深相結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為方面,復拜成都尹,充劍南節度等使。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破吐蕃七萬余眾,拔當狗城。十月,取鹽川城,加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以疾終,時年四十。”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说:“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时,严武同杜甫都因为房琯(公元696年-763年)门客董廷兰受贿一案受牵连,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时任京兆尹的严武被贬为巴州刺史。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癸卯,严武复为剑南节度使。
最后的问题是关于行宫是否为“青羊宫”。《资治通鉴》、《旧唐书》均有记载,说唐玄宗在成都居住的行宫原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建于唐天宝年间的使院,后来唐玄宗离开成都后,这里就作为了道观,观中还铸有玄宗真容像。后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严武死后,英乂接任剑南节度使。英乂看这里环境不错就霸占下来作为军营。
《资治通鉴》卷224记载:“玄宗之離蜀也,以所居行宮為道士觀,仍鑄金為真容。英乂愛其竹樹茂美,奏為軍營,因徙去真容,自居之。”
《旧唐书》卷117记载:“初,天寶中,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嘗建一使院,院宇甚華麗。及玄宗幸蜀,嘗居之,因為道觀,兼寫玄宗真容,置之正室。英乂因入觀行香,悅其竹樹,遂奏請以仲通舊院為軍營,乃移去真容自居之。”“會劍南節度使嚴武卒,載以英乂代之,兼成都尹,充劍南節度使。既至成都,肆行不軌,無所忌憚。玄宗幸蜀時舊宮,置為道士觀,內有玄宗鑄金真容及乘輿侍衛圖畫。先是,節度使每至,皆先拜而後視事。英乂以觀地形勝,乃入居之,其真容圖畫,悉遭毀壞。見者無不憤怒。”
《资治通鉴》卷254记载:“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春正月,丁丑,車駕至成都,館於府捨。時百官未集,乏人草制,右拾遺樂朋龜謁田令孜而拜之,由是擢為翰林學士。”卷256记载:“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春正月,己卯,車駕發成都,陳敬瑄送至漢州而還。”
《旧唐书》卷19记载:“廣明二年(公元881年)。六月。車駕幸成都府,西川節度使陣敬瑄自來迎奉。七月丁未朔。乙卯,車駕至西蜀。丁巳,禦成都府廨,改廣明二年為中和元年,大赦天下。”“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春正月丁巳朔,車駕在成都府。己卯,僖宗自蜀還京。二月丁亥朔。丙申,車駕次鳳翔。三月丙辰朔。丁卯,車駕至京師。己巳,禦宣政殿,大赦,改元光啟。”
唐僖宗到成都锦江边的行宫后,有一天巡幸青羊宫。忽然看到有赤光照于亭台处,命人寻找灵迹,果然找到一个宝瓶,上用篆书书写“太上平中和灾”。所谓太上自然是指太上老君。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又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中和”则是唐僖宗的年号,从公元881年至公元885年。“太上平中和灾”就是说太上老君平定唐僖宗的黄巢之祸。、
这一幕是如此的眼熟,我记得当初唐僖宗在新都宝光寺行宫看到寺内舍利塔紫光迸射,估计都是同一伙人干的,要么是为了糊弄皇上,要么是为了糊弄老百姓。反正唐僖宗为此下诏修葺扩建了当时已经破败的青羊肆。修葺之后的青羊宫“牵剑阁之灵威,簇峨眉之秀气”。乐朋龟奉诏写下《西川青羊宮碑銘》,碑铭措辞的恶心程度堪比“新闻联播”。我最奇怪的是君臣说法不一,唐僖宗在诏书中说他看到的是一块砖,而乐朋龟却说看到的是一个宝瓶,实在不可思议,撒谎也不对台词啊。
唐僖宗《改元中观为青羊宫诏》(《全唐文》卷87):
《西川青羊宫碑铭》(《全唐文》卷814)节选如下:
“太元城內,化出行宮。濯錦江邊,權安正殿。執玉帛者數盈萬國,列鵷鷺者位滿千官。雞林之郡來朝,鼇山解纜。鶴拓之城入貢,象駕來王。當戎夷率服之辰,誠文軌混同之日。苗人未格,方資益讚之謀。扈氏延誅,正賴允師之力。熊韜豹韜之將,俯立軍功。龍角羊角之山,可追聖瑞。二十八化,猶乘白鶴而來。一百六災,必跨蒼虯而救。潛扶宗社,幽讚子孫。赤光照灼於庭台,太平顯兆。紫氣晶瑩於梅篠,元吉尢彰。稽彼變通,明茲感應。尋其靈跡,果獲寶瓶。上有古篆,文曰「太上平中和災」。於是驗其六字,表此百祥。擊之節聲類鳴璆,觀之則狀如宏璧。曆周秦魏漢之代,玉篆仍新。經晉宋梁隋之朝,銀鉤不故。藏諸韞櫝,秘其緘縢。克盛皇猷,顯標青史。
歲代綿邈,疆井變移。舊址苔封,古壇蕪沒。仙鄉故裏,半落俗家。真境餘風,惟殘瓦礫。枯鬆夜月,稀聞元鶴之聲。暮草秋煙,空聽莎雞之響。當時雲洞,多隱狐狸。昔日芝田,盡生禾黍。遐追靈跡,顯驗休禎。皇帝特下明詔,創造靈宮。恩賜內外,行用庫錢二百萬。爰徵班匠,乃速厥功。於是木神選材,九層重構。地祇獻土,百堵俱興。水伯進泉以為池,山靈走石而作礎。巍峨雲閣,乍似化成。岌嶪霞堂,初疑湧出。簷張羽翼,棟壓虹。粉壁霜凝,丹楹火亙。窗籠倒景,戶辟長霄。塑像新成,儀形乍降。神情欲語,似講五千之文。意貌將行,遠化十方之士。金爐芬馥,寶傘回旋。乍睹出檻之羊,猶疑跪乳。初觀如練之馬,尚慮嘶風。庭翦蓬茅,重生瑤草。園除萱槿,再吐瓊花。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嵋之秀氣,半入都城。”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年-933年)著《历代崇道记》记载:“其年(广明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詔帝房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觀混元降生舊地,設醮祈真,忽見虹光如彈丸許,漸漸明大,出于殿基東南竹林中,跳躑入西南梅樹下沒。于沒處穿地三尺已來,得寶磚一口,長一尺一寸五分,闊七寸四分,一寸厚一邊三分,并有花文;一邊厚一寸八分,重一十二斤,有古篆六字各方二寸,深三分。鐫刻瑩潔,迨非人工。文曰:太上平中和災。九月一日,西川節度使侍中陳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順天,膺圖撫運,凝懷至道,屬想大同,是用省方,以明罪己。深仁旁達于下土,至德升聞于上玄,符讖允臻,禎祥間出。降太上匡時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災,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圣祚無疆,克知收復之期,便是清寧之日。”至十二日,帝令宣示百官。”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監建青羊宮土木之工,并用內庫宣賜。自獲靈瑞之后,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相次擒戮,旬月之內,遂至清平。駕幸青羊宮,頒賜有差。李特立賜緋,授龍州錄事參軍。又下詔曰:“太上垂祥,青羊應現,禮宜崇飾,用答殊休。諸道州府紫極宮,宜委長吏如法修飾,仍選有科儀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收復京城,有以見大道垂休,圣祖昭祐,洪圖延永,唐祚無疆者也。又敕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樂朋龜撰碑立之,伏乞頒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感太上之靈貺,實萬代之無窮也。”
宋代时,何耕(公元1127年-1183年)作诗《青羊宫》:“一再官锦城,咫尺望琳宫。未始得得来,正望役役中。今朝弄晴雨,策蹇随春风。颇受意象古,停骖小从容。缥缈百尺台,突起凌半空。凭栏俯修竹,决眦明孤鸿。信哉神仙宅,不受尘垢蒙。稽首五千言,众妙一以通。静观万物复,岂假九转功。区区立训诂,亦哂河上公。痴人慕羽化,心外求鸿蒙。要附白鹤背,往访青羊踪。”
孙应时(公元1154年-1206年)作诗《和共父游青羊宫二首》:“访古未云已,会心良独多。犹应趁风月,从此偏岷峨。万里澹秋色,一江明暮波。他年问鱼鸟,能复记相过。”
要说在青羊宫作诗最多的要属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了。当时青羊宫内竹林繁盛遮天蔽日,陆游在《青羊宫小饮赠道士》:“青羊道士竹为家,也种玄都观里花。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药罏宿火荧荧暖,醉袖迎风猎猎斜。老我一官真漫浪,会来分子淡生涯。”《杂咏》中说:“青羊宫中竹暗天,白马庙畔柏如山。琴尊处处可消日,车马纷纷自欠闲。”
陆游特别爱梅花,而青羊宫内外梅林遍布,陆游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城南寻梅得句四首》写:“老子今年嬾赋诗,风光料理鬓成丝。青羊宫里春来早,初见梅花第一枝。”《看梅归马上戏作》:“平明南出笮桥门,走马归来趁未昏。渐老更知闲有味,一冬强半在梅村。本为梅花判痛饮,却嗅梅香消宿酲。日欲落时始上马,青羊宫前闻发更。”
陆游离开成都后也十分怀念青羊宫内外的梅花,曾作两首《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池馆登临雪半消,梅花与我两无聊。青羊宫里应如旧,肠断春风万里桥!”《梅花》又写:“青羊宫前锦江路,曾为梅花醉十年。岂知今日寻香处,却是山阴雪夜船。”
清康熙三年时(公元1664年),张德地任四川巡抚。张德地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捐修青羊宫,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建成。《重修青羊万寿宫碑记》记载:“搜遗址,有殿曰青羊、三清、五凤、万寿,有台曰紫金、八卦、降生、说法,有堂曰真武、纯阳、三官,以暨左右庑、山门、垣墉之属,故老犹得追识焉。不穀遂捐金,计徒虑材,以令于群工,举循其旧,以次而新之。始康熙丁未之秋,成于辛亥之春。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季春吉旦立。”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华阳县令安洪德、成都县令夏绍重修青羊宫。最初时,请武侯祠的张清液(公元1676年-1762年)住持青羊宫,张清液以年老无能推辞,后推荐徒弟汪一萃作为青羊宫住持,自此青羊宫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安洪德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撰写《重修青羊宫碑记》说:“至乙丑(公元1757年)二月十五日,恭逢太上圣诞之辰,即创悬钟板,接待十方。一时道众闻声云集,得以执事有人,清规复振,俨然成一大丛林也。由是先修后之玉皇楼,紫金、降生、说法三台,及后之混元殿。丁丑,汪羽化,徒孙王阳奇继之。越三年,中之八封亭,左之三宫殿,右之祖师殿,及今之无极大殿,次第告成。其所余,又装金像,饰栋梁。前后历有一十七年,约费四千余金,而青羊宫之胜景,十倍于前矣。他如墙垣砌道,谋所以振作之者,其势桏桏未已。”
此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至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也曾重修青羊宫。刘沅(公元1767—1855,四川双流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撰写《重修青羊宫记》中说:“慨兹庙之颓,介募捐助,合内外坦宇而一新之。鸠工于嘉庆十三年冬,蒇事于二十二年中夏,费约六千两有奇,可谓劳且久矣。”
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至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7年)重修三元殿。刘沅撰写《重修青羊宫三元殿碑记》中说“青羊肆为老子遗迹,旧有三元殿,同人葺而新之。经始于嘉庆甲戌初夏,落成于次年覆月,记工费四百二十余金,其功可谓勤矣。”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至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三清殿以及八卦亭。刘桂文(四川双流人)在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撰写《青羊宫重修三清殿、八卦亭碑记》中说:“本朝康熙八年,四川巡抚张公德地介募重修。乾嘉之间,再经培葺。而椽栌之增换,榱桷之取裁,势不能尽弃前功,即不免或仍旧迹。新者方盛,故者旋颓。又数十年,而三清殿、八卦亭配蠹尤甚。盖程工之巨,诚难毕于一时,踵事之为,亦欲公诸后起也。癸酉之春,羽土方人殿诵经,三清座前梁忽断坠,劚地成坎,而香龛经案相距仅二尺余,均无稍损。一一之赫,即事显然。住持陈教忠戚戚以为深忧,而虑费之过大,遍约同人,广为损募,檀施乐舍,奔起偕来。乃鸠工庀材,木者惟其坚,石者惟其讚,举三清殿、八卦亭皆重建之。复以财之有余者,为紫金台、说法台,规制咸扩于旧。昔之云水齐堂、祖堂、道院,地既卑隘,亦将危圯,胥为之改造,焕然一新。记始事于同治十二年癸酉,至光绪八年壬午工皆,费白金三万有奇,亦可谓久且难矣。
青羊宫的花市自古闻名,清代吴庆坻(公元1848年-1924年)著有《蕉廊脞录》,记载青羊宫,“餘幼時曾往遊焉,二三月間花市最盛,士女雜遝。”青羊宫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生日起至三月底都要举行花市、庙会、香会(解放后称花会)。有竹枝词说:人言风起过神仙,桥头凝望水云间。迎来仙侣青羊住,开到酴駜送仙还。
新中国成立时,青羊宫有水田三百多亩,土地一百多亩,其中耕地七十亩,另有街房七十多间。1955年3月,青羊宫与二仙庵进行生产合并。1958年第八届花会结束后,将青羊宫、二仙庵改建为青羊宫花园,之后又改称为文化公园,道观中的道人成为园林工人。1980年,青羊官和文化公园分离。1984年,人青羊宫与文化公园筑墙划界。
二.青羊宫建筑
(一)山门
“青羊宫”匾额为安洪德书写。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华阳县令安洪德、成都县令夏绍重修青羊宫。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安洪德题写匾额。山门旁是四川省道教协会、成都市道教协会所在地。门票十元,排队的人还挺多的。
青羊宫山门内左神像为青龙星君,右神像为白虎星君。青龙星君身披金甲,手持月牙铲;白虎星君身披金甲,手持方天画戟。
道教护法神,有所谓的“四象”,也称“四灵”,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极七元紫庭秘诀》(也称《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说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抱朴子.杂应》引用《仙经》说老子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杜光庭(公元850年-933年)著《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君、朱鸟南斗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君、白兽西斗奎娄胃昴毕觜参七星君、玄武北斗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君。”
《道门通教必用集》中介绍了四象的形象,卷七说:“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南方朱雀,縱擒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西方白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臺形,盤遊九地,統攝萬靈,來從吾右。”
(二)灵祖殿
灵祖殿为山门内第一重殿宇。原山门建于明代,此灵祖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400平方米,高约20米。
楹联书写:“律令起雷霆玄道恢弘青羊肅穆,神君驅穢惡都天糾察法界森嚴。”
牌位上写“先天主将王灵官位”。王灵官赤发红眉,三目圆睁,身披金甲红袍。左手掐诀,右手持金鞭。在灌县古城城隍庙里介绍过王灵官,称为“隆恩真君”。《明史》卷50记载:“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薩名堅,西蜀人,宋徽宗時嘗從王侍宸、林靈素輩學法有驗。隆恩,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傳符法。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改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顯靈宮。每年換袍服,所費不訾。近今祈禱無應,亦當罷免。”
(三)混元殿
混元殿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占地约600平方米,内有28根柱子,高约22米。殿内前后有混元祖师和慈航真人的塑像。宋真宗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老子又称为“混元祖师”。
《重修四川青羊宫碑记》,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安洪德撰写,青羊宫监院陈明昌暨阖宫道众立。原碑已经不复存在,现所立石碑是2000年时朴真道人集唐颜真卿书。
碑文如下:
《道藏》记周昭王时,老子西行至函谷关,以《道德五千言》授关令尹喜。临行曰:“千日后,可至成都青羊宫肆相见。”言讫而去。及尹至蜀,遍访无从。适一童子牵羊至,曰:“圣师在此,尔何尚自惘然”尹正欲向前叩问,而童子与羊,忽焉已渺。盖其时老子托生于附近李氏,知尹来访,因示之以践前约。事载志乘,后人为之建祠,而青羊宫遂以名。
余令华阳,簿书暇,访古过之。见夫沱水带其前,凤山枕其后,东西高陇回翼,宫址豁然,清旷静鞣,诚坤维胜地,道脉祖龙也。自经兵燹后,重建于国初巡抚张公德地,今复百余年矣。石腐木朽,雨囓风剥,前后殿宇,倾圯在旦夕间。夫道教源流最古,而是宫又为名迹所寄,忍令夷为榛莽乎!且是时恩诏正颁:凡天下名胜,均宜修葺,以着不朽,钦此,尤宜亟亟也。即复会同成邑夏令,查宫内条银九两有厅,田地并无一亩,皆缘前主持典尽,于是为之清出招佃,岁可得租二百余石。奈无妥人经理。未几于城南武侯祠中,得识道人张清夜。
道人系东吴名士遁迹于此者。其居武侯祠也,培园林,植松柏,殿宇垣墉,焕然一新,其功未易一二数也。余既重道人之高隐,又见其勤于所事,因以青羊宫属理焉。道人曰:“此虽系道教祖庭,固吾分内事;然吾老矣,无能为也。”未得承应。及后本府王太尊闻之,又谆谆恳请,无可辞。是年癸亥,遂令其徒汪一萃任之。道人亦时至宫,极力调护,相轻重缓急之宜,缩衣食,铢积锱累,并广为募化。至乙丑二月十五日,恭逢太上圣诞之辰,即创悬钟板,接待十方。一时道众闻声云集,得以执事有人,清规复振,俨然成一大丛林也。由是先修后之玉皇楼,紫金、降生、说法三台,及后之混元殿。丁丑,汪羽化,徒孙王阳奇继之。越三年,中之八封亭,左之三宫殿,右之祖师殿,及今之无极大殿,次第告成。其所余,又装金像,饰栋梁。前后历有一十七年,约费四千余金,而青羊宫之胜景,十倍于前矣。他如墙垣砌道,谋所以振作之者,其势桏桏未已。
道人今年八十有四,则余亦以老解级归里。忆当时升沉靡定,东西转蓬,未能助一臂力,顾兹巍然改观,曷胜感慰。爰述本末,以勒道人之绩于不朽,则青羊宫之昭著,得以万年不息矣。是为记。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仲秋月吉旦立
中华民国甲戌年三月之吉。
《青羊宫赋》为何崝于2007年撰写。何崝(公元1947年至今),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混元祖师身后是慈航真人,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所谓十二金仙是指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真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慈航真人殿外楹联书写:“萬行有道修真即是慈航,三教同天向善方知太極”
据明代《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朝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至道,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为“慈航大士”。另外提一下这本书,书中竟然连耶稣也写入神仙谱中,叙述内容和《圣经》大致相同,可见当时天主教对中国的影响。明崇祯时的徐光启(公元1562年-1633年)、李之藻(公元1571年-1630年)、杨廷筠(1562年-1627年)三人被称为明朝“圣教三柱石”。尤其是生于松江府上海县的徐光启官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上海徐家汇还有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公元1910年落成后被称为“远东第一天主教堂”。
慈航真人还有第二种传说,据唐代李善注引《灵宝经》说: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妙音。年至四岁仍不言,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妙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妙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妙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却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影而去。
(四)八卦亭
八卦亭高约20米,占地近300平方米。亭子分为三层,亭身为八角形,基座刻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卦形。程朱理学认为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后天八卦为文王八卦。亭中基座为伏羲八卦次序,《周易.说卦》中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据说八卦亭内外共雕有八十一条龙,没数过,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八卦亭内塑像的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形象。
据说在八卦亭重建完工之时,正对着三清殿的右边石柱上的盘龙复活,企图升天而去,恰好鲁班夜观星相发现此事,便一拳将它打回到石柱上。从此,这条龙身上留下了一个拳头的印记。我没看过是不是真有拳头印,估计是那位师傅不小心做了错事,只好编造一个谎言吧。
灌县,上古时为鱼凫氏之国。汉代为湔氐道(《前汉.地理志》)。蜀时称为湔县,后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晋时迁都安县于灌口,属汶山郡。宋、齐仍属于汶山郡,后周时并入汶县。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在灌口设置盘龙县,不久改为导江县,初属濛州,州废后属益州。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改称灌宁。垂拱年间,属于彭州。开元年间,又复称导江县。五代时,孟蜀设置灌州。宋代时,仍称为导江县。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为永安军。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称永宁军,后又改为永康军。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永康军废除后,为灌口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复置导江县,属彭州管辖。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导江县并入灌州,为导江铺。明太祖洪武年间,改州为县。明弘治年间筑城,城周长八里,编户六里。设有宣化门、导江门、宣威门、镇江门。
《三国志》卷33记载:“後主劉禪。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臣松之案:湔,縣名也,屬蜀郡,音翦。登觀坂,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成都。”
《晋书》卷14记载:“汶山郡漢置。統縣八,戶一萬六千。汶山。升遷。都安。廣陽。興樂。平康。蠶陵。廣柔。”
《旧唐书》卷41记载:“導江。蜀置都安縣,後周改為汶山。武德元年,改為盤龍,尋改為導江。三年,割屬濛州。州廢,屬益州。舊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導江郡。垂拱二年,來屬。”
《新唐书》卷42记载:“導江,望。本盤龍,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尋更名。貞觀中曰灌寧,開元中複為導江。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龍朔中築;又有小堰,長安初築。西有蠶崖關;有岷山、玉壘山。有鎮靜軍,開元中置。”
《宋史》记载:“永康軍,同下州。本彭州導江縣灌口鎮。唐置鎮靜軍。乾德四年,改為永安軍,以蜀州之青城及導江縣來隸。太平興國三年,改為永康軍。熙寧五年,廢為砦;九年,複即導江縣治置永康軍使,隸彭州。元祐初,複故。縣二:導江,望。乾德中,自彭州來隸。熙寧五年,軍廢,複隸彭州,後複於此置軍。有博馬場。青城。望。乾德中,自蜀州來隸。熙寧五年軍廢,還隸蜀州,不知何年複來隸。”
《元史》卷60记载:“灌州。唐導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複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戶少,省入州。青城陶壩立屯田萬戶府。”
《明史》卷43记载:“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
《蜀中广记》卷51记载:“灌縣。李冰傳江水堰流以灌平陸。謂之灌口。貞觀曰灌寧。孟蜀曰灌州也。上古為魚鳬氏之國。今有魚鳬故城。三國曰都安。水經注云即都安堰也。諸葛亮北伐以此堰農大國之所資發。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宋勑永康軍兼管堰事。國朝尤慎重焉。冬閉時修。春開時祀。水利道主其事。間行别駕。及灌令代齊。曰齊基。曰青城。唐曰盤龍。曰導江。宋曰永安軍。又改永康軍。青城山。杜光庭記云: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絶。青城乃第一峰也。盤龍山。益州記云:山土色黄。盤迴有龍形。導江。水經注云:岷山徼外江水之所導也。永安軍。寰宇記云:宋初沿貞觀鎮静軍之號也。志云:青城廢縣。在治南六十里盤龍。廢縣即治内導江廢縣。在治東二十里。今為導江舖。永康廢址今為永康驛。”
(一)南街
南街北起东街南侧,南至南桥北端。全长261米。清代时为南正街,原宽约为一丈。民国时拓宽至一丈八尺,人行道四尺。现宽11米,左右人行道各2米。南街在历史上是城区通往松茂古道的通道,也是连接城区和都江堰景区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门“导江门”即在此街。门上城楼为“阅清楼”。此街为回族聚居区,建有清真寺,街内店铺多为回民服饰店、铜器铺、烟草店、清真餐饮店和小食店等,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民族特色,历来街市繁华,贸易兴隆。1957年,朱德视察都江堰时曾在南街导江豆花饭店就餐。
南桥原名为“凌云桥”,后又称为“凌虚桥”,清代名为“普济桥”。现今的南桥长54米、宽12米,建于2009年。
(二)杨柳河街
杨柳河本是古城的护城河。宋代元祐年间永康军判官刘随因为看到当地没有城墙,只是用巨木作为栅栏,就命令种植杨柳数十万株,作为古城的限界。
《宋史》卷297记载:“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
灌县古城幸福路的尽头就是城隍庙,上山路上有通往二王庙的门,可以去看都江堰,门票贵的惊人,要90块钱,跟抢差不多了,很多人也只是看看大门上的门票钱转身就走了。另外必须要说的是,在汶川地震时,二王庙已经全部垮塌,现在的二王庙为震后重建,仿古建筑也要90块真的是太贵了。
四川的古镇格局大都学丽江,总能从各种古镇中看到丽江的影子。古城也有格局,这种格局就是城隍庙,文庙,加上古县衙,我称它为三俗格局。昭化古城如此、灌县古城也如此。灌县古城有城隍庙,也有新建的文庙,就是古县衙拆了变成停车场。
灌县古城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住持张来翕重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毁于火灾,次年,灌县知县陆葆德重建。编撰《灌县志》(公元1786年出版)的孙天宁,曾撰写《重修城隍庙碑》,碑文如下:
所谓“松茂古道”是古代都江堰连接松潘、茂县的通道,古称“冉駹山道”。松茂古道全长320公里,现今只剩下都江堰景区内的不到2公里长的道路。牌子上写的拼音为“RanTuoMountainRoad”,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是“冉駹”,读音为“RanMang”(rǎnmánɡ)。
据说大禹本是羌人,生于汶川县,也就是冉駹国。《史记三家注》卷15说:“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集解】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正義】禹生於茂州汶川縣,本冄駹國,皆西羌。湯起於亳,【集解】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记载:“南越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冄駹皆振恐,請臣置吏。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冄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蜀中广记》记载:“茂州【管汶川一縣】。禹貢岷山導江發迹於此。《水經注》云: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冉駹氏之國。按白馬黒面曰:駹駹,夷名也。《史記》:南越破後,冉駹等皆震恐,請臣置吏。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駹為汶山郡,汶當作渂古字,汶岷通用,王羲之游目汶嶺是也。按地里表云:汶山在茂州汶山縣,岷山在西北,如此則汶岷乃二山。梁曰繩州,普通三年(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置桃闗之路,以繩為橋,因作州稱。隋曰會州,謂其為西夷之交會也。唐貞觀始改茂州,以茂濕山為名,言山之草木叢茂雲霧潤濕矣。”
城隍庙背靠玉垒山,座西向东,面向灌县县城。据《增修灌县志.图考》记载:城隍庙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
《蜀中广记》卷六记载:“志云:玉壘山去縣三百里,衆峰叢擁,逺望無形,惟雲表崔嵬,稍露山石瑩潔可為器,亦碔砆之類。唐貞觀剏闗於其下,名玉壘闗,亦曰七盤闗,乃畨夷徃來之衝也。碑目云玉壘闗碑。唐大中十年,白敏中帥蜀日建關。旁有大碑,即幕府陳可度頌功徳之碑。岑參《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壘山思故園見寄詩》:玉壘天晴望,諸峰盡覺低。故園江樹北,斜日嶺雲西。曠野看人小,長空共鳥齊。髙山徒仰止,不得日攀躋。崔信眀《送金敬陵入蜀詩》: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豈言千里足,方尋九折難。西上君飛盖,東歸我挂冠。猿聲出峡斷,月影落江寒。從今與君别,花月幾新殘。”
山门殿
灵官楼
灵官楼上有一位三只眼怒目圆睁、白面獠牙的恶神,他身披铠甲、右手执鞭。这就是道教有名的王灵官。有诗赞其“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于佛教中的韦陀护法。道教有五百灵官,其中最有名,地位最高的就是王灵官。王灵官也称为王天君,明宣宗封王灵官为“隆恩真君”。王灵官同关帝君(即关羽)、吕祖师(即吕洞宾)、张灶君(即张单)、岳鄂王(即岳飞)并称为“五恩主”。王灵官原名王恶,后由其师萨真人改名为王善。《明史》卷50记载:“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薩名堅,西蜀人,宋徽宗時嘗從王侍宸、林靈素輩學法有驗。隆恩,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傳符法。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公元1426年-1435年),改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顯靈宮。每年換袍服,所費不訾。近今祈禱無應,亦當罷免。”
灵官楼下书写楹联为:“玉垒云浮山河竞秀;都江浪暖市井争妍”。殿内竟然供奉的是佛教四大天王,反映了当时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情况。
十殿
灵官楼和魁星殿间长长的台阶两旁就是十殿,十殿画有十殿阎罗的画像。所谓十殿阎罗是指一殿秦广王(即东汉蒋子文,掌管人间寿夭生死,统管吉凶)、二殿楚江王历(掌管寒冰地狱)、三殿宋帝王余(掌管黑绳地狱)、四殿五官王吕(掌管血池地狱)、五殿阎罗王包(即北宋包拯,掌管叫唤地狱)、六殿卞城王毕(掌管叫唤地狱以及枉死城)、七殿泰山王董(即后汉董极,掌管幽冥地狱)、八殿都市王黄(即五代黄思乐,掌管五岳地狱)、九殿平等王陆(掌管阿鼻地狱)、十殿转轮王薛(掌管评级转世)。
在秦汉时期就有鬼国的说法,当时鬼国的主人是神荼和郁垒二位仙人。东汉王充(公元27年-97年)著《论衡.订鬼篇》引用《山海经》,说:“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
大约在中国的秦汉时期,人们认为死后灵魂会归于东岳泰山之下,泰山东岳大帝是幽冥世界的主宰。《日知录》说:“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后来又说酆都是冥界的入口,酆都大帝(也称为北阴大帝、北太帝君)为幽冥世界的主宰。晋代葛洪(公元284年-343年或364年)的《枕中书》说:“鲍靓(葛洪岳父、广东南海郡太守)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公元179年,张道陵长子)、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进而有人说东岳大帝和酆都大帝其实是同一人。佛教也有掌管地狱的菩萨,即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有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现今有些地区,甚至在东岳庙中前殿供奉东岳大帝,后殿供奉地藏王菩萨。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六道轮回观念(天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十八地狱观念和阎罗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地狱说广为流传。
阎罗王,也称为阎摩(Yama)、夜魔等,传说为古印度太阳神苏利耶(也叫毗婆薮)之子。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中第10卷第14首、135首诗是关于阎摩的。神话传说阎摩自己选择了死亡并放弃了肉体,因此他是人类第一个出生的人,也是是第一个经历死亡的人。阎摩死后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为人类探寻了赴往天国极乐世界的路,这条路也被称为“阎摩之路”。阎摩还有个双胞胎妹妹叫做阎美(Yami),二人同是人类的始祖。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即波斯第一帝国,大约公元前550年-前331年)的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祆教)的经典《阿维斯塔》(也称波斯古经)中有伊摩(Yima)和伊美(Yimeh)的事迹,同阎摩和阎美很是类似。不同之处是阎摩掌管天国,而伊摩掌管的地国。这种兄妹的结构同中国的伏羲和女娲也类似,而有的神话传说也说阎摩和阎美为夫妻。随着印度教的发展,婆罗门为了巩固种姓制度和自身的统治地位,阎摩掌管的天国也变成了那落迦(也称为奈落,即阴间),人们死后要进入那落迦接受审判。
《经律异相》记载:“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缘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出《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云总治一百三十四地狱)。”“十八小王者。一迦延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這-言+(大/隹)]寿典沸沙。四沸典典沸屎。五迦世典黑耳。六[山*蓋]傞典火车。七汤谓典镬汤。八铁迦然典铁床。九恶生典[山*蓋]山。十寒冰(经阙王名)。十一毗迦典剥皮。十二迳头典畜。十三提薄典刀兵。十四夷大典铁磨。十五悦头典冰地狱。十六铁笧(经阙王名)。十七身典蛆虫。十八观身典[金*羊]铜(出《问地狱经》)。”
佛教与道教相互产生影响,原本的阎罗王由一位演变为十位。宋代时,阎罗王已经成了第五殿的殿主,而且他被民间认为是包拯。佛教受道教影响,东岳大帝(即泰山府君)成为了佛教的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佛教同时还吸收了道教的紫薇大帝和雷祖天尊作为护法神。佛教有一位面燃大士(也称面燃鬼王,人称大士爷、大士王),《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有“阿难遇面燃鬼王”的故事,道教吸收进来,称之为“幽冥教主面燃鬼王监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简称“羽林大神”、“普渡真君”),并说他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在中元节祭拜亡灵前会先祭拜大士爷。
魁星殿楹联书写:“粉堞横空千里雪山如塞北,红楼带水一堤烟柳胜江南”。
魁星的造像一般都是钟馗面目狰狞的形象。钟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鳌(一种大龟)头,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向后踢起北斗七星。右手握朱笔,左手持墨斗。城隍庙的魁星造像实在丑陋,毫无艺术感,乍看还以为是《哈里波特》里的伏地魔,而且不符合规范,太随意。都江堰还有一个俗称红塔子的奎星阁,清代灌县教谕朱绍颜重建(《重建奎星阁记》),并非此魁星殿,奎星阁在汶川地震已经震残了。
魁星星君是道教的五文昌帝君之一,另外几位是:文昌帝君(全称文昌梓潼帝君,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朱衣帝君(也称朱衣神君、朱衣夫子)、纯阳帝君(吕洞宾,也称孚佑帝君)、文衡帝君(关羽,也称关圣帝君),还有些地方加奉仓颉先师和至圣先师(孔子)。
另外,受道教影响,佛教密宗的《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说:
南无贪狼星。是东方最胜世界运意通证如来佛。
南无巨门星。是东方妙宝世界光音自在如来佛。
南无禄存星。是东方圆满世界金色成就如来佛。
南无文曲星。是东方无忧世界最胜吉祥如来佛。
南无廉贞星。是东方净住世界广达智辨如来佛。
南无武曲星。是东方法意世界法海游戏如来佛。
南无破军星。是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佛。
马王殿
殿前楹联书写:“威风飘洒枣红马,浩气长存乌龙驹”。枣红马大约是指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乌龙驹应该是指昭陵六骏中的白蹄乌,为李世民平薛仁杲时所乘。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昭陵六骏另外四匹马尾青骓、特勒骠、飒露紫、拳毛。
城隍大殿
门上楹联书写:“善恶界几希莫到此间绕转念;阴阳同鉴察须寻原处早回头。”
内里门上楹联书写:“不涉阶级虽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
《说文解字》说:“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说:“城復于隍,勿用师”。《周易正义》说:“《子夏傳》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為體,由基土陪扶,乃得為城。今下不陪扶,城則隕壞,以此崩倒,反復於隍,猶君之為體,由臣之輔翼。今上下不交,臣不扶君。君道傾危,故云「城復於隍」。此假外象以喻人事。”
周朝时天子即开始祭祀八神,其中就有水庸神,“水庸,沟也。”水庸神即城隍神。《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腊八,伊耆氏始为蜡。”《礼记正义》说:“天子大蠟八,所祭有八神也。○蠟八,仕詐反。蠟祭有八神,先嗇一,司嗇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伊耆氏始為蠟。伊耆氏,古天子號也。○耆,巨夷反,或云即帝堯是也。蠟也者,索也,謂求索也。”
有史可查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时孙权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即芜湖城隍庙。唐代李阳冰有《缙云县城隍记》(《全唐文》卷437)曾说:“城隍神祀典無之,吳越有之,風俗水旱疾疫,必褥焉。有唐乾元二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縉雲縣令李陽冰躬祈於神。與神約曰:「五日不雨,將焚其廟。」。”
城隍显灵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齐书》卷二十。据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莫容俨率众祈请城隍神保佑,果然城隍显灵。《北齐书》记载:“天保六年,梁司徒陸法和、儀同宋茝蒨等率其部下以郢州城內附。時清河王岳帥師江上,乃集諸軍議曰:「城在江外,人情尚梗,必須才略兼濟,忠勇過人,可受此寄耳。」衆咸共推儼。岳以為然,遂遣鎮郢城。始入,便為梁大都督侯瑱、任約率水陸軍奄至城下。儼隨方禦備,瑱等不能克。又於上流鸚鵡洲上造荻洪竟數里,以塞船路。人信阻絕,城守孤懸,衆情危懼,儼導以忠義,又悅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衝風欻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約復以鐵鎖連治,防禦彌切。儼還共祈請,風浪夜驚,復以斷絕,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為神功。”
唐朝时,李德裕(公元787年-公元850年)建有成都城隍祠。张说(公元667年-730年)在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四月写有《祭城隍文》(收录在《全唐文》卷233),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有《祭洪州城隍文》,韩愈(公元768年-824年)有《袁州祭神文》(《全唐文》卷568),杜牧(公元803年-852年)在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写有《祭城隍神祈雨文》、《祭城隍神祈雨第二文》。李商隐(公元813年-约858年)写有《為安平公兗州祭城隍神文》、《为怀州李使君祭城隍神文》、《為中丞滎陽公桂州賽城隍神文》、《為中丞滎陽公賽理定縣城隍神文》、《為中丞滎陽公祭桂州城隍神祝文》、《賽靈川縣城隍神文》、《賽荔浦縣城隍神文》、《賽永福縣城隍神文》、《賽城隍神文》、《》(《全唐文》卷781)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经有封号。《旧五代史》卷103记载:“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八月辛亥,以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從湖南請也。時海賊攻州城,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有是請。”
宋代时祭祀城隍已经成为皇家的祀典之一。《宋史》卷102记载:“告礼。古者,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命吏告社稷及圻内山川。又天子有事,必告宗庙,历代因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太祖平泽、潞,仍祭袄庙、泰山、城隍。征扬州、河东,并用此礼。四年(公元963年),修葺太庙,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庙土神。凡修葺同。如迁神主,修毕奉安。是岁十一月,诏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祈报。《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其福祥。”于是历代皆有襘禜之事。宋因之,有祈、有报。祈,用酒、脯、醢,郊庙、社稷,或用少牢;其报如常祀。或亲祷诸寺观,或再幸,或彻乐、减膳、进蔬馔,或分遣官告天地、太庙、社稷、岳镇、海渎,或望祭于南北郊,或五龙堂、城隍庙、九龙堂、浚沟庙,诸祠如子张、子夏、信陵君、段干木、扁鹊、张仪、吴起、单雄信等庙亦祀之。或启建道场于诸寺观,或遣内臣分诣州郡,如河中之后土庙、太宁宫,毫之太清、明道宫,兖之会真景灵宫、太极观,凤翔之太平宫,舒州之灵仙观,江州之太平观,泗州之延祥观,皆函香奉祝,驿往祷之。凡旱、蝗、水潦、无雪,皆禜祷焉。”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曾在庆历七年(宋仁宗,公元1047年)于滁州写《祈晴祭城隍神文》、《又祭城隍神文》。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写有《祭城隍神文》,苏辙(公元1039年-1112年)写有《绩溪谒城隍文》。
宋神宗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王古(公元1044年-1106年),此人好佛学,曾进言给诸神祠赐匾额加爵位封号。大观年间(宋徽宗赵佶,公元1107年-1110年),尚书省认为神祠加封爵不符合规制,所以发生了大规模的毁神祠的事情。《明史》说:“宋以来其祠遍天下,或锡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傅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
《宋史》卷105记载:“諸祠廟。自開寶、皇祐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熙寧複詔應祠廟祈禱靈驗,而未有爵號,並以名聞。於是太常博士王古請:‘自今諸神祠無爵號者賜廟額,已賜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封。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欲更增神仙封號,初真人,次真君。’
大觀中,尚書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製,乃並給告、賜額、降敕。已而詔開封府毀神祠一千三十八區,遷其像入寺觀及本廟,仍禁軍民擅立大小祠。秘書監何誌同言:‘諸州祠廟多有封爵未正之處,如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永康軍李冰廟,已封廣濟王,近乃封靈應公。如此之類,皆未有祀典,致前後差誤。宜加稽考,取一高爵為定,悉改正之。他皆仿此。’故凡祠廟賜額、封號,多在熙寧、元祐、崇寧、宣和之時。”
“其新立廟:若何承矩、李允則守雄州,曹瑋帥秦州,李繼和節度鎮戎軍,則以有功一方者也。韓琦在中山,範仲淹在慶州,孫冕在海州,則以政有威惠者也。王承偉築祁州河堤,工部員外郎張夏築錢塘江岸,則以為人除患者也。封州曹覲、德慶府趙師旦、邕州蘇緘、恩州通判董元亨、指揮使馬遂,則死於亂賊者也。其王韶於熙河,李憲於蘭州,劉滬於水洛城,郭成於懷慶軍,折禦卿於嵐州,作坊使王吉於麟州神堂砦,各以功業建廟。寇準死雷州,人憐其忠,而趙普祠中山、韓琦祠相州,則以鄉裏,皆載祀典焉。其他州縣嶽瀆、城隍、仙佛、山神、龍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諸小祠,皆由禱祈感應,而封賜之多,不能盡錄雲。”
元世祖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上都(即现今内蒙古开平)建城隍庙。《元史》卷六记载:“五年春正月甲午,太陰犯井。庚子,上都建城隍廟。”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开始兴建元大都。至元七年,元大都建成,大臣建言说:“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于是元世祖在大都西南角建城隍庙,并封城隍神为“佑圣王”。元虞集(公元1272年-1348年,四川仁寿人)《大都城隍庙碑》碑文:“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庚,以居兆民,辩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七年,太保臣刘秉忠、大都留守臣段贞、侍仪奉御臣和坦伊苏、礼部侍郎赵秉温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立城隍神庙,上然之,命择地建庙,如其言。得吉兆于西南隅,建城隍之庙,设像而祠之。封曰佑圣王,以道士段志祥筑宫其旁,世守护之,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祝祷,莫不崇礼之。”
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庙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封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的封号就始于此。《元史》卷三十三记载:“天歷二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
明代为城隍信仰的极盛时期。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城隍神被封为王、公、侯、伯等爵位。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都被封为王。府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州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县城隍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
《明史》卷四十九记载:“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先儒谓既有社,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祀殿无之,惟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之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宋以来其祠遍天下,或锡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傅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按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氓庶是依。’则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渎诸神之坛。”
乃命加以封爵。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为王。其馀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衮章冕旒俱有差。命词臣撰制文以颁之。三年(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诏去封号,止称其府州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庙屏去他神。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造木为主,毁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绘以云山。
六年(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官赍香币奉安。京师城隍既附飨山川坛,又于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改建庙。寻以从祀大礼殿,罢山川坛春祭。永乐中(明成祖,公元1403年-1424年),建庙都城之西,曰大威灵祠。嘉靖九年(明世宗,公元1530年),罢山川坛从祀,岁以仲秋祭旗纛日,并祭都城隍之神。凡圣诞节及五月十一日神诞,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国有大灾则告庙。在王国者王亲祭之,在各府州县者守令主之。”
至于朱元璋尊城隍神的真正用意,在其与宋濂(公元1310年-1381年)的谈话中说的明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不过是统治者吓唬老百姓的玩意儿。一方面中国社会永远不乏愚昧愚蠢的老百姓,实在可悲。另外一方面,如果在当今文明社会还有地方政府宣扬封建迷信,用这些个妖魔鬼怪吓唬人民,用什么狗屁财神诱惑人民,那真是其心可诛。我在昭化古城的城隍庙、文庙,在灌县的城隍庙中的财神殿都看到大力宣扬封建迷信的现象,我在昭化古城文庙里,有工作人员告诉我孔子是开过光的,在灌县城隍庙财神殿,工作人员告诉我财神是不能拍照的,因为他是神。这些地方政府究竟是宣扬科学文明,还是宣扬迷信愚昧一看便知。我想起去年年末所谓世界末日的事情,当时四川双流很多人去抢购蜡烛火柴,你要知道双流是成都的一个县,连省城都愚昧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震惊。
城隍神旁悬挂条幅,上写:“城隍主者掌握万民之祸福。天曹真师判断生死之吉凶”,这两句话来自于道教科仪的城隍牒科仪。
娘娘殿
楹联上写:“统冥府秉清廉公正号阴曹天子,领内宫布贤德仁慈作皇室后妃”。殿中供奉城隍神和城隍夫人,供桌上写:“辅正摧邪”,可是辅正摧邪能靠城隍吗?本来我也不想愤青,可是我愤的不是城隍,而是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钱却搞歪门邪道的人。
相传古时本地太平街有一位姓蔡的的大姐,有一天随同母亲到城隍庙上香,蔡大姐在城隍大殿内跪拜叩头时,忽然看到地上有一对金手镯,蔡大姐拾金就昧,把手镯放入怀里。回家后,当天晚上,蔡大姐就过世了,人们就传说她被城隍看中了,所以城隍就用金镯子作为定亲礼物。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庆祝城隍娘娘回娘家。这让我想起一句歇后语:城隍娘娘有喜-怀鬼胎。
娘娘殿后为观音殿,殿内实在是有些破败。
财神殿
民间传说中财神有多种版本,如比干(文财神)、赵公明(武财神)、李诡祖(增福真君,财帛星君)、天官大帝(帝尧)、土地神、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化身)、福禄寿三星、范蠡、管仲、白圭、端木赐(孔子门人子贡)、关帝君(关羽)、和合二仙(拾得和寒山二僧)、钟吕二仙(钟离权和吕纯阳)、沈万三、韩信、刘海蟾等人。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财神就是赵公明,赵公明被道教尊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这四位神仙,因此有人把赵公明加入进去,称为五路财神。
有些人写游记说此地财神非常灵验,也不知道拜过之后是中了五百万,还是成了比尔盖茨,或者是成了房叔房姐。
今日腊八节,文殊院施腊八粥10000份,中午赶过去,拍照,拿春联,还有喝腊八粥。
释迦牟尼殿前人们排队摸福字。我把手里的香插在了释迦牟尼殿前香炉中,在佛经中记载如十亿恒河沙之多的佛中,我认为靠谱的只有释迦牟尼佛,其他佛都只是释迦牟尼口中所说,人类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佛的只有一人,释迦牟尼而已。
排队取腊八粥的人已经从藏经楼一直排到了大雄宝殿,旁边有志愿者组织,秩序还不错,关键是四川人都很随性,不会发生暴乱的事情。
成都电视台的美女大概拍完了施粥,拿起来手中的iPhone也拍了起来。
这位摄像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电视台的。
藏经楼前摆放着人们供奉的香烛,殿前三尊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三身佛(法身佛、应身佛、报身佛)前放置弥勒菩萨像。
取粥后人们被安排进入旁边的玉佛殿,玉佛殿和圆通殿院落里也有餐车,大概是给居士供饭的。
圆通殿内供奉的是千手观音。
千佛塔处有很多人饶塔祈福,口中念什么的都有,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还有藏族人,实在听不懂念得是什么经。
掉渣渣饼口碑不错,吃起来也很好吃,强烈推荐。
幸福路上的这家楼外楼里有很有些名气的八宝面馆,面不算贵,小份的只要12块钱,有很多种选择。至于里面的茶价和菜价,纯属于旅游区价格,估计没有那个四川本地人会接受的,面馆里面有个舞台,会有些表演,整个装修显得颇为古朴。
点了一碗鳝鱼面,味道到还过得去,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
古城的美食不在幸福路上,而主要集中在杨柳河街上,进宣化门后只要前行百米就是杨柳河街。街上都是各种小吃,小的店铺也十分多。另外,在南街,也就是俗称的回民街上也有很多小吃,街边店铺富有回民特色。
前些天从成都全搜索的章鱼团团购了一块钱从成都往返都江堰的动车票,去参加灌县古城的山货节的活动。昨天(2013年1月17日)一早就赶到成都火车站,进站口前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去山货节的老头老太太,每个人头上都戴着小红帽,感觉好像是老年旅行团一样,耳边不时炸响起老太太们尖锐的叫声。
上次去青城山知道这里的老腊肉很有名气,而且都江堰的猕猴桃更加是有名气。可是这次去山货节实在不敢买,买着也不方便。首先是需要用卡充值才能买东西,感觉就像是大食代美食广场一样,东西再好吃,麻烦。其次是觉得价格实在不便宜,还是更加期待成都新会展的年货展,当然也不是都贵,幸福路的东西相对来说贵,可是在古县衙停车场那边的大概没多少摊位费,所以东西也便宜些。
灌县古城始建于南北朝后魏时期,此处是成都府进入阿坝州的咽喉要地。都江堰是由灌县古城发展出来的,原本这里有比较完整的古城,可惜汶川地震时大都已经损毁了,所以这里现今的建筑大都是后建的。关于灌县古城的历史,推荐看一本书,《古城遗韵:灌县古城的如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