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摘抄

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鲁迅有意用逆反式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

从实际内容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

要看其所持立场和发表言说的基本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分析。

传统——批判、继承、转化

《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二、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杂文和小说,——社会心理研究性质

1、必须抛弃畸形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开放的健全的立场。

2、拿来主义

3、西方文明——物语膨胀带来人文衰落,时代病、文明病。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四、鲁迅小说史的文学地位

《呐喊》《彷徨》主题: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长明灯》

《药》《风波》《阿Q正传》

3、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

作品“忧愤深广”

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题材的变革——普通事件

2、独特想象和构思

3、揭示主题,灵魂

4、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鲁迅在这几方面如何表现出他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转型的深刻思考,独特的探求,不容忽视的焦虑。

【思考题】

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当如何看待鲁迅这种态度结合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个比喻,后来李欧梵用来概括鲁迅,书名就叫《铁屋中的呐喊》

他论述鲁迅的核心意象,就是“黑暗的闸门”,他说,鲁迅觉得他要做的事就是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闸死的。这是夏济安最基本的观点,鲁迅是这么一个英雄。

2.就《阿Q正传》或其他作品为例,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鲁迅说,国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习惯了在不合理的统治下幸福生活,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只要有口饭吃,生活还不错,不杀我,就可以。这是国民性。

周作人有一个解释。他说,鲁迅本意就是要用这个“Q”字,因为“觉得那Q字上边的小辫好玩”。鲁迅不是写“国民性”吗?国民性是麻木的,看人杀头也没表情,“吃瓜群众”只是看热闹,没有同情心。其实国民性就是圆圆的一张脸,没有嘴、没有眼睛、没有鼻子。“Q”字的尾巴就是清代留的辫子,汉人被清人统治近四百年,最大的耻辱就是要留这个辫子。反清最重要的两个标志,就是:男人割辫,女人放脚。所以,“Q”就是一张麻木的国民的脸,留了一个辫子。

唤醒国民

3.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

2、独特想象和构思《狂人日记》

[思考题]

1.对一些有较多时代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当怎样去阅读和评价,才能进入和理解其艺术世界试举一篇具体的现代经典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女神》何以在“五四”大受读者欢迎,何以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史经典。

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

1、相信和珍视自己的感受,直观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就是分析鉴赏的基石。

2、结合对“五四”的历史想象,对诗中抒发的那种狂放情绪和心态,乃至那似乎怪异的表达形式,都会有融进去的感觉和认同。

3、适当关照作品与读者之间互动互涉的“阅读场”,才更有可能接近历史原貌,对文学史经典的阅读才不至于陷入偏颇的两极。

《晨安》

1、《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奠定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2、依靠灵感构思,充溢着情绪,真切感人,别有活力。

3、喊出了时代精神需求,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自我实现程度高。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人格与创作风格。

沈德鸿

历史文化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

茅盾研究:

1、宏观研究:世界观、文艺观、伦理观和美学思想

2、革命家思想家的茅盾和文学家的茅盾

重要知识点:

1、“文学现代化”观念

2、重写文学史

对茅盾的评价充满分歧:

1、分歧集中反映《子夜》为标志的“社会剖析小说”

主题先行

2、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单纯追求艺术广度。

3、但大多数研究者肯定矛盾小说文学史价值,

茅盾作品理念过重而失去凝滞。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政治要求文学,对于担任历史使命,极大伸展自己社会视野的作家,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茅盾《子夜》: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投机活动。

2、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

5、人物空虚庸俗,寻求刺激变态心理和苦闷压抑的精神状态。

艺术特点:

1、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2.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3.拥抱真实。

茅盾的艺术风格

1、强烈的时代感,记录历史事件的热情和真诚,根植于他高度的使命感,根植于自觉地为现代革命立史的创作激情。

2、冷静的社会分析,巨大的规模和气势。

3、理智大于情感。

如何处置政治与艺术,文学史研究中的历史感和审美评判如何统一:

1、处理文艺质量和社会功利关系上存在一些失误

2、创作计划一味求高求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力。

3、理性创作缺乏感人力量。

【问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一类小说。这类小说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从而在内容上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物。代表作家是茅盾、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帝国主义的压迫)

茅盾——

1、解剖人物阶级属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两面性。

2、倒台——悲剧感

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行为,动机都是从他所处的潮流而来,在那样一个时代,出色地践行了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的巨大能量和惊人才干。

它的悲剧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剧。

1、题材的“史诗性”特色

2、严谨宏大的艺术结构

3、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手法(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4、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中,挖掘和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渲染气氛,描写不同地域场景来衬托人物情绪变化)

5、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老舍的创作特色和贡献: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巨大成功。

2、老舍作品注重文化、谱写世态。

3、语言“北京味儿”、幽默风,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

现代小说艺术三大高峰——老舍、茅盾、巴金

一、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蜕变

描写中心: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世态人情

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

老舍:“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

老舍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生活图卷:

1、老派市民:

《牛天赐传》牛老四、《四世同堂》祁老太爷、祁天佑,《离婚》张大哥

城里人,但骨子里仍是农民,负载封建宗法思想,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二马》:迷信、中庸、马虎、懒散奴才式的老马——鲁迅笔下阿Q。

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落后国民性的悖谬之处。

《猫城记》

“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通过戏剧性夸张,揭示人物精神惰性和病态。

2、新派市民: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面,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兰小山、丁约翰,《离婚》张天真,祁瑞丰胡同纨绔人物。

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和对“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贯穿在他多数小说中。

3、正派市民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的赵景纯

《二马》的李子荣

《离婚》的丁二爷

侠客兼实干家,侠义行为为善良的平民百姓锄奸,获得了“大团圆”的戏剧结局。

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城市底层平民: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

浓重的悲剧性

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通过祥子内心的感觉来写丑恶的环境如何扭曲人性,到沉沦——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

三、老舍作品“京味”与幽默

北京味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语言艺术:

1、幽默

2、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评价:

1、与鲁迅相比,鲁迅是挖苦,老舍是幽默

2、50、60年代“人民的艺术家”,主要是紧跟时代的戏剧创作。

3、论文:

80年代后期,宋勇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文化角度切入研究,比较细致地评析了老舍作品的地域性特色。

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分析,语言技巧的分析,语言特点“白、俗、俏、深”,以及对风格词语和句式地分析,相当深入而富有启发性。

甘海岚《老舍与北京文化》,力图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讨老舍创作的文化象征意义。

新加坡王润华《老舍小说研究》偏重从比较文学角度考察老舍创作的艺术个性,格外注重老舍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意识。

作品《原野》、《北京人》、《日出》、《家》

一、曹禺研究概况

(一)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来考察曹禺戏剧

2、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典型的社会道德剧。

3、剧作人物来看,贪婪型周朴园、淫乱型繁漪、仇恨型仇虎、市侩型鲁贵、使徒型方达生、无辜型周冲。

问题是:如何将宗教影响从作品中恰如其分地剥离出来,又尽可能还原文学与宗教互动相生地状态。

(二)精神分析派的观点研究曹禺的戏剧

1、作者无意识——家“梦魇”

2、弗洛伊德——周萍的心理,繁漪的爱欲里,恋母情结的成分,母爱与性爱的双重欲望

问题:防止离开审美的意味只顾一味地挖掘,结果钻了牛角尖。

(三)比较文学视角引入曹禺研究

一、影响研究

1、对外国剧作家的借鉴——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

2、与同时代剧作家的关系

曹禺/夏衍

(四)关于传统文化对曹禺影响的研究

(五)从接受美学和其他不同层面研究曹禺

研究视点:接受美学

含义丰富的文学是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解析的,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又可能各有长短得失。

二、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糅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并于中国传统文学韵味血脉相通。

三、曹禺话剧艺术的其他几个特征

(一)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原野》仇虎和花金子

(二)象征性意象

1、道具、场景

2、人物性格

3、作品命名

(三)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四、戏剧人物

周朴园:

1、外表威严、冷酷、专制——封建意识的扭曲

2、性格懦弱,专情却不敢反抗

繁漪:

1、敢爱敢恨、不计后果

2、自私、阴鸷

类似古希腊悲剧中报复一切的美狄亚

3、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志

社会变革的现实较远的非主流文学

一、关于“京派”

沈从文,废名,庐焚,朱光潜,

(一)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二)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抒情体小说——乡土经验的眷恋,传统回归的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来加以表现。

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桥》

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

萧乾,《篱下集》、《栗子》、中篇《梦之谷》

写童年生活,从“童年视角”出发,以一个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

芦焚,《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等小说集。

作品中是一个滞留城市却未能忘情于乡村出身的叙述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

文论结集《烛虚》、《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湘西世界”——原始健全人性世界——观照现代都市文明

坚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关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迷茫、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现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和悲哀,触及“思想背景”的“荒凉”——这“惘惘的威胁”,从面表达出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这一潜在主题。这也是现代文学中较少表现的有现代主义味道的“荒原”意识。

女性追求无意义,到手也无意义。

“市井”色彩或通俗化也是主观努力的方向。

危机:

1、过分强调创新的“技巧”

2、对旧小说、套路袭用

3、缺乏深刻的人生观

早期新诗:散文化倾向

20年代后新诗发展:

1、郭沫若

2、闻一多“新月派”——新格律诗“三美

20年代末到30年代:

后期创造社

太阳社

中国诗歌会

“现代派“诗人崛起

40年代:

现代主义诗潮——

1、历史意识的浮现

2、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3、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九叶诗派——将现代探索性推向了高潮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

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得名

九叶派:1、对新诗历史与现状的反思和超越:反对诗人对外部历史现实的漠视,反对观念化、口号化的诗歌大量泛滥——忠实于时代的观察与感受,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2、知性与感性的融合。

3、新诗戏剧化:一首诗像一个舞台充满了各种声音和人物,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动荡时代在人内心中的反映。

诗歌主题内涵和艺术特征:

1、诗歌主题:

①“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②“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对自我、现实乃至整个历史、真理的黑暗拷问

对社会的批判

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披露

③表现“残缺的我”——将诗中“自我”放置在不同力量的交汇之处,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的困境。

④重塑自我,从分裂走向整合的渴望。

2、诗歌艺术:

1、戏剧张力的构造。

①“张力”首先表现在穆旦诗歌体式上

诗体分:

抒情短诗

戏剧体长诗

②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

2、用身体来思想

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思想知觉化,既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

3、传统诗意的反动。

素材现代化,主张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象

语言:现代生活词汇、逻辑关联词和欧化句法

用词:陌生化

第九讲现代散文五家

文学史经常使用的角度主要有:分期研究、分类研究、社团流派研究、作家作品研究

“独语风”:内敛式话语方式,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验,风格比较偏向奇崛和沉思。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流派

1、闲话体

“浮躁凌厉”早期篇札——《谈龙集》《谈虎集》

“冲淡平和”

2、文风中的“涩味“

3、简单味

语言不肯修饰太过、不故作高深、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

4、趣味

5、节奏

俞平伯、废名、钟敬文

二、冰心、朱自清

冰心:

1、美与爱

2、白话、文言文、西文

朱自清: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

三、郁达夫

行旅散文

四、何其芳“独语体“

诗人的散文

《画梦录》——

空间意象

第十讲赵树理评价问题和农村写作

1943年《小二黑结婚》

1947“赵树理方向“——急于将赵树理经典化“

1、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巨大变化

2、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

3、农民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

补充:

乡土生活作家:20C鲁迅

30C叶紫、沙汀、艾芜、吴组缃、蒋牧良、魏金枝、王统照、茅盾、萧红

弊端:1、过分强调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对“五四“开创的新文化传统认识不足,后者是外国文化与中国现实相融会的产物。

二、在褒贬毁誉之间

1955年《三里湾》

1、不是全景式描写

2、两条道路斗争并不是那么尖锐剧烈、营垒分明

3、作者善于从家庭人伦关系变化角度表现农村变革

“高“

“大“

“好“

“剥”

“拆”

4、强调了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

5、改造农民的长期性

文革时期:“现实主义“‘中间人物”观点受到批判

柳青《创业史》

周立波《山乡巨变》

一、反映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作品必须突出毛泽东已武装斗争为主的军事路线

二、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的戏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组织戏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

三、英雄人物——高大全

四、三突出

五、反对“人性论”——砍掉正面人物“软弱”的情节

“样板戏”的艺术成就

1、写实与虚拟的结合

2、打破主演体制,调动各种力量为剧情和塑造人物服务

3、音乐创新

4、念白个性化、通俗化、生活化

舒婷:宗教倾向

朦胧诗——新生代(后新诗潮、后朦胧、第三代)、各种诗派:南京“他们”、四川“非非”、“莽汉”、上海的“海上”

新生代代表:1、“后朦胧”:海子、王家新、西川

校园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强调传统,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

2、“第三代”:韩东、于坚、李亚伟

第一代:“五四”时期把诗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的白话诗人算第一代。

第二代:“文革”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的朦胧诗人

第三代: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

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变异体现出来的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第三代”诗歌最根本也是最显著的特点

1、小说是一种回忆——素材多源自故乡

2、小说散文化

3、语言——语感

1、《受戒》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文学史意义

(1)小说自身审美功能的回归

(2)观念上的平和、叙述上的平淡

2、承前启后

废名(儒雅)——沈从文《边城》(自由快乐)——汪曾祺——寻根——阿城、贾平凹、何立伟

3、对当代小说意义

女性文学指那些有自觉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五四:女性作家的文学:

冰心、丁玲、张爱玲、萧红

十七年文学:男性化的女性,模糊性别差异

80年代:引起女作家争议

戴厚英、张洁、铁凝、王安忆、残雪、方方、池莉

90年代:依仗自己独立的思想资源

陈染、林白、海男、徐坤

伤痕文学:卢新华

寻根文学:韩少功

写实文学:刘震云

1、雯雯系列小说

2、《小鲍庄》《大刘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3、《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叙事实验,把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时代问题引向一种关于精神性的思考。

1.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如何看待这一具有争议性的文化现象

王朔成为许多文化现象的关接点,如大众文化现象,自由写作和个人写作,作家与影视联媒的“大腕”,

2.王朔现象和大众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

3.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4.读王朔的作品,最先被打动的是王朔的调侃语言,用具体的例子来分祈王朔小说中的调侃话语,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调侃

只有与大众保持距离才是先锋,有意无意流露情感,必然沾染现实生活的世俗——媚俗,成为大众玩物

1.余华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发展变化过程,你认为这个变化应该是以《呼喊与细雨》还是《活着》为标志余华本人对于这个变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你认为他是否已经对先锋小说产生了厌倦或失望他的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几年后的今天,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叮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为什么儿年前我们热衷的话题,现在已经无人顾及。是时代在变还是我们在变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却说明了固定与封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家的不稳定性取决于他的智

慧与敏感的程度。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来,这是他对自己先锋小说创作的一个圆满总结,也是他对自己告别先锋、走向世俗的一个乐观预言。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这其中既包含着

1、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

2、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

3、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2.余华是先锋小说中有突出特点和鲜明个性及成就的代表性作家,能否结合他的具体作品以及“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说明余华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创作思潮具有怎样象征性的意义

先锋小说: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

象征意义:

先锋小说面临世俗诱惑:

1、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

2、内心如果发现现实生活比梦境更精彩,便会不顾一切地离先锋而去

3.余华的创作变化是多方面的,能否结合他变化前后的两部作品(如《现实一种》和《活着》),就人物塑造、故事叙述等问题进行比较应既说明变化前后的区别,也找出变化前后的联系。

《现实一种》:在想象的催眠里前行的梦游,宿命的难以捉摸的潮湿和阴沉,以及波涛般涌动着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冷酷”和“残忍”

人只是一种符号

近乎冷漠的叙述底层汹涌着一股心灵的潜流。把热血深深地掩埋起来,却非让人看“冰碴子”的余华

《活着》:

1、返回“典型人物”

2、具体事件、背景

相同点:

1、仍然为寓言

4.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创作变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这个变化发生后,人们的态度并不一致,为什么会有人表示热烈欢迎,有人则表示遗憾思考范围应比教材所讲的内容更广泛一些,可以补充新的材料。

THE END
1.揭秘!中国古代天之四灵背后的神秘力量与文化寓意这些雕塑,或气势磅礴,或细腻温婉,每一尊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可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说故事,用艺术的语言,将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情节,定格在了这方寸之间。然而,面对这些雕塑,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为此就教于文友,经指点方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四大神兽,源自远古星宿崇拜,象征着二十https://www.hntv.tv/news/0/1867738582198321153
2.混沌初开仙道现,少年踏遍万界求长生,终成一代仙都老刘头受了惊吓,黑着脸,一开始什么都不肯说,问急了,才吞吞吐吐挤出几句。原来他在挖草药的当儿,远远望见一个仙人从半空中飞过,摇摇晃晃,一头扎在山崖上,崩碎了酥软的乱石,说巧不巧,一块石头正好砸在老爹的脑壳上。魏十七追问那仙人的下落,老刘头说不出个所以然,一味摇头。飞来横祸,山里人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43510653843487&wfr=spider&for=pc
3.揭秘阴阳师大天狗原型,从神秘传说到游戏英雄的蜕变在古代传说中,大天狗是一种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常被描绘为身形高大、威武雄壮的狗形神祇,它不仅拥有强大的力量,还具备守护和指引的职责,在民间故事中,大天狗常常被视为守护家庭、镇压邪祟的守护神。 二、文化背景中的大天狗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忠诚、勇敢和守护的象征意义,大天狗作为狗形神祇的代表,http://www.dx1994.cn/yxgl/12343.html
4.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传说人物与动物形象的寓意解读在中国神话故事内容中,人物与动物形象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常常承载着深远的寓意和哲理。以下是对其中几个典型案例的探讨。 龙:龙在中国神话故事内容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寓意。有时,它代表着水和雨,是农业进步和丰收的象征;有时,则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成为帝王或圣人的守护https://www.aeedr.com/shen-hua-gu-shi/526299.html
5.“天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天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郭沫若的“天狗”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的象征。是“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曹雪芹《红楼梦》贾政、宝玉父子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贾政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7058347.html
6.郭沫若《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意义是()。郭沫若《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意义是()。A.“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 B.“五四”时期的运动精神 C.“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 D.“五四”时期的走狗答案 查看答案发布时间:2022-10-23 更多“郭沫若《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意义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两句出自郭沫https://www.xilvlaw.com/souti/qita/56D227F5.html
7.分析郭沫若的《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含义更多“分析郭沫若的《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含义”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天狗》中的“天狗”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反叛精神的象征。() 《天狗》中的“天狗”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反叛精神的象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郭沫若《天狗》中的“天狗”的象征意义是()。 A.“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https://www.xuesai.cn/souti/JTNA7CBJ.html
8.十二生肖狗的象征意义9篇(全文)2《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及其象征意义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是作者主要反映和刻画的东西,小说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主人公约塞连是美国在地中海空军基地的一名轰炸手,他的生活就是不断逃避飞行作战,他不愿意卷入这场战争,时常假装开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lgr66vt.html
9.小学必考的中外名著(精选6篇)《女神之再生》象征什么? 《凤凰涅》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凤凰形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凤凰涅》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什么? 《凤凰涅》的自由体形式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天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炉中煤》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激动人心的比喻?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地球,我的母亲》歌颂的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qz2fr2z.html
10.1985年出生的属牛人2019年全年运程好不好?属相牛的象征意义解析: 象征意义:力量与倔强 牛的力气很大,勤劳骨干的人经常被称为“老黄牛”,高达强壮的男人经常用“牛高马大”来形容。清朝曹寅有“丹黄横扫八十一,万夫谁敌此牛力”的诗句形容牛的力大无比;而脾气倔强执拗的人经常被称为“牛脾气”。https://m.smxs.com/nianfen/2019/65504.html
1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狗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凶煞之物象征着灾难和不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狗通常被描绘为一种凶煞之物象征着灾难和不祥之兆它常被人们与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能够食人害人给人们带来不幸在日本文化中天狗的形象和意义则有所不同在日本天狗被认为是山林之神拥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掌控风雨雷电等自然力量天狗还被视 - 一针入魂(https://www.douyin.com/note/7349313268168559935